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标·定向】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时空观念、唯物史观)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学习任务1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进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978年5月,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3)主要内容: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着重点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历史判断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2)内容对党、政、军机关干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对民主党派和其他人士(1)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2)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3)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4)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政策调整(1)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2)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时间、地点: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2)主要内容: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3)影响: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内容: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3)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微思]仔细阅读课本“史料阅读”,思考这一讲话有何意义。提示: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拓展延伸】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断走向健全(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4)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二、改革开放进程1.探索阶段(1)对内改革①农村改革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城市改革起步: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2)对外开放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理论成果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深化阶段(1)对内改革①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2)对外开放①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②继续推进开放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3)成果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学习任务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间史实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图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借图发挥·“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祖国统一。·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辨析比较】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因此回归后中国派驻军队,表明对其恢复行使主权。(2)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台湾和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因此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主题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改革开放的进程阶段进程第一阶段(1978—1984年):初步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1)改革的重点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成效显著;(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开始出现;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开放阶段(1)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科技、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延伸;(2)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第三阶段(1992—201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1)通过长期的探索,中国终于明确了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的从增产转变为增效,从重量转变为重质;(2)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精要点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就没有明天的中国,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思考】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历程是怎样的?(1)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2)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阶段)。(3)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情境探究】史料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探究:据史料,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破法】注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自主作答】提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主题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思考】为什么说台湾问题解决具有历史必然性?(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2)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情境探究】史料一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史料二1990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摘编自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大写真》探究:(1)史料一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破法】抓住材料信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回答。【自主作答】提示:新办法:“一国两制”。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2)从国家主权角度简述“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破法】结合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的意义回答。【自主作答】提示:意义:在中国国土上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题组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形成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D.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故C正确。【拓展延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思想路线。(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4)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发展模式。(5)从理论影响看,确立并在此后形成的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2.(2022·衢州高一检测)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该全会是中共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三届四中全会 D.十五届五中全会【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B正确。题组二改革开放进程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 ()A.农业合作化B.现代企业制度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正确。【补偿训练】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C.农村生产工具的改变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可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才会有这些变化,A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排除B;生产工具发生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年开始,1956年结束的,排除D。4.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由此我国 ()A.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开发开放浦东等长江沿岸地区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正确;我国在1980年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错误;开发开放浦东等长江沿岸地区是在1984年之后,C错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错误。5.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国策。中国最先开放的是()A.上海浦东B.经济特区C.14个沿海港口城市D.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选B。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补偿训练】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特区的“特”主要表现在()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B.突破公有制主导地位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毫无限制地引进资金【解析】选A。设立经济特区,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故选A;特区仍然要以公有制为主导,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引进资金要根据特区的发展需要,不能毫无限制,排除D。6.(2021·浙江1月学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某次重要会议的出席证。这次会议提出 ()A.废除人民公社体制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设立四个经济特区【解析】选B。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故选B;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D。题组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7.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它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B.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C.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引起了巨大反响,故D正确;《告台湾同胞书》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故A错误;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时,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故B错误;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故C错误。【补偿训练】(2022·广州高一检测)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促成了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实现【解析】选B。1987年,在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的压力下,台湾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白施工合同中的工程质量标准3篇
- 修理厂承包合同范本3篇
- 土建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纠纷解决3篇
- 合同范本中的履行期限3篇
- 多维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 化工咨询行业劳动合同模板3篇
- 整本书阅读精读课程设计
-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电风扇
- 最小差值课程设计
- 爬墙机器人课程设计
- 獐子岛审计案例
- 皮带机安装方案
- 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消极情绪
- 设备安全调试维修作业安全培训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课件
- 2024年心理咨询师题库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
- 《妇科肿瘤化疗方案》课件
-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 微积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汇总
-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 课件 模块三 项目2 幼儿园家长工作特殊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