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_第1页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_第2页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_第3页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_第4页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精品资料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页。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毛绪纹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页。2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页。实验2-1

PPP与PPPoE学习实验配置说明该实验主要用于观察PPPoE和PPP的数据封装格式。其中,PC1到ISP1段的链路使用PPPoE,ISP1已经配置为PPPoE服务器。ISP1和ISP2之间的链路使用PPP。实验目的

了解PPP协议的封装格式。

了解PPPoE协议的封装格式。实验步骤任务:观察PPP协议和PPPoE协议的数据封装格式

步骤1:准备工作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

步骤2:建立PPPoE连接单击拓扑图中的PC1,在弹出窗口中单击Desktop选项卡,选择桌面上的Command工具,在其中输入ipconfig命令查看PC1的IP地址信息,PC1在初始状态下并未配置IP地址。选择PPPoE拨号工具,在弹出窗口中输入拨号信息,即用户名(UserName)和密码(Password):ISP1预设了两个用户名,分别为user和admin,密码与用户名相同。输入拨号信息后单击Connect按钮,建立PPPoE连接。关闭PPPoE拨号窗口,重新打开Command工具,输入ipconfig命令查看PC1是否获取到IP地址。如已获取到ISP1预设的地址池范围内的IP地址,则表示PPPoE拨号成功。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页。

步骤3:添加并捕获数据包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1向PC2发送的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捕获数据。此时PC1上出现信封图标,并在信封图标上闪烁“√”图标。此时可再次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停止捕获数据包。

步骤4:观察PPPoE协议封装格式选择事件列表中PC1到Switch0或者Switch0到ISP1的数据包,即事件列表中的第二或第三个数据包。单击其Info项上的色块,在弹出的PDU信息窗口中选择InboundPDUDetails选项卡。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页。

步骤5:观察PP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页。选择事件列表中ISP1到ISP2的数据包,即事件列表中第四个数据包。单击其Info项上的色块,在弹出的PDU信息窗口中选择InboundPDUDetails选项卡。观察PPP的封装,将鼠标焦点置于协议某字段内,按住鼠标左键并上下或左右拖动鼠标可以观察到该字段完整的取值。思考题:ADSL接入采用PPPoE的优点有哪些?答:PPPoE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实用方便,实际组网方式也很简单,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复杂程度。PPPoE中,PPP帧和Ethernet帧的封装关系是什么?答:PPPOE的封装层次:IP->PPP->PPPOE->Ethernet.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5页。实验2-2

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实验目的

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对比单播以太网帧和广播以太网帧的目标MAC地址。实验步骤(1)任务一:观察单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准备工作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

步骤2:捕获数据包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执行)按钮,捕获数据包。当PC2发送的响应包返回PC0后通信结束,再次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执行)按钮,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步骤3: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选择事件列表中第二个数据包(即PC0到Switch0的数据包),单击其右端Info项中的色块。注意弹出窗口顶端的窗口信息:PDUInformationatDevice:Switch0,即当前查看的是交换机Switch0上的PDU信息。在弹出窗口中选择InboundPDUDetails选项卡。观察其中Ethernet(以太网)对应的封装格式。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6页。

步骤4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6页。选择事件列表中第三个数据包(即Switch0到PC2的数据包),单击其右端Info项中的色块。注意弹出窗口顶端的窗口信息:PDUInformationatDevice:PC2,即当前查看的是PC2接收到的PDU信息。在弹出窗口中选择InboudPDUDetails选项卡。仔细观察其中Ehternet各字段取值,与步骤2中观察的各字段取值进行对比,哪些字段取值发生了变化?重点观察DESTMAC和SRCMAC。(2)任务二:观察广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捕获数据包单击AddComplexPDU(添加复杂PDU)按钮,单击PC0,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参数:DestinationIPAddress(目标IP地址)设置为55(这是一个广播地址,表示该数据包发送给源站点所在广播域内的所有站点),SourceIPAddress(源IP地址)设置为(该实验拓扑中预设的PC0的IP地址),SequenceNumber(序列号)设置为1,Size设置为0,SimulationSettings(模拟设置)选中OneShot,其对应的Time设置为1,然后单击该对话框下方的CreatePDU按钮,创建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执行)按钮,捕获数据包。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7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7页。

步骤2: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选择事件列表中第二个数据包(即PC0到Switch0的数据包),单击其右端Info项中的色块。在弹出窗口中选择InboudPDUDetails选项卡。观察其Ethernet的封装,重点观察其DESTMAC字段的取值并进行记录。结合背景知识中MAC地址的类型,思考DESTMAC字段取值的含义。思考题任务一中,观察到的以太网帧封装格式中前导码字段的取值是什么?阐述其在数据帧传输过程中的作用。答:任务一中,前导码字段取值为10101010···1010;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8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8页。任务一中,Switch0在转发数据帧时是否修改其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答:switch0转发给pc2地数据帧中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并未进行修改。交换机接收数据帧后,依据什么判断该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或依据什么判断向哪个目标结点转发?答: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依据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的取值判断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依据目标MAC地址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实验2-3

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对比实验实验配置说明该实验用到4个拓扑图。其中拓扑图1和拓扑图2是以集线器为中心的共享式以太网;拓扑图3和拓扑图4是以交换机为中心的交换式以太网。其中拓扑图1和拓扑图2主要用于观察集线器的运行及理解冲突域的概念;拓扑图3和拓扑图4主要用于观察交换机的运行及理解交换机隔离冲突域但不隔离广播域的特性。在对应的实验步骤中,我们需要将拓扑图1和拓扑图2使用交叉双绞线连接起来,将拓扑图3和拓扑图4使用交叉双绞线连接起来,从而观察使用集线器和交换机进行以太网扩展时对冲突域和广播域的影响,从而理解两类设备在扩展以太网时的作用和局限性。实验目的

了解集线器和交换机的如何转发数据。

理解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

理解集线器和交换机在扩大网络规模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实验步骤(1)任务一:观察集线器和交换机的运行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9页。

步骤1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9页。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在Realtime(实时模式)下,当拓扑图中集线器及交换机各端口均呈绿色后,鼠标双击右下角处事件列表中Fire项下的暗红色椭圆图标,至LastStatus均为Successful状态。若单击后LastStatus不是Successful,则重新双击该事件对应的暗红色椭圆图标。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步骤2:观察集线器对单播包的处理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添加一个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捕获数据,仔细观察数据包发送过程中,集线器向哪些PC转发该单播包,以及各PC接收到数据包后如何处理该数据包。记录观察结果,以便后续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步骤3.

观察交换机对单播包的处理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添加一个PC6向PC8发送的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仔细观察数据包发送过程中,交换机向哪些PC转发该单播包,以及各PC接收到数据包后如何处理该数据包。记录观察结果并与步骤2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0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0页。

步骤

4.

观察集线器对广播包的处理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ComplexPDU(添加复杂PDU)按钮,单击PC0,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参数:DestinationIPAddress(目标IP地址)设置为55(这是一个广播地址,表示该数据包发送给源站点所在广播域内的所有站点),SourceIPAddress(源IP地址)设置为(该实验拓扑中预设的PC0的IP地址),SequenceNumber(序列号)设置为1,Size设置为0,SimulationSettings(模拟设置)选中OneShot,其对应的Time设置为1,然后单击该对话框中下方的CreatePDU按钮,创建数据包。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数据包到达集线器,再次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集线器向与源站点PC0在同一广播域的所有站点转发数据包。

步骤5.

观察交换机对广播包的处理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1页。单击下方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1页。(2)任务二:分别观察以集线器和以交换机为中心的以太网中,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的情况,理解冲突域的概念。

步骤1.

观察以集线器为中心的以太网中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的情况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1中添加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再次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添加PC1向PC3发送的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数据包到达各个结点的情况,集线器及主机对数据包的处理。注注::设备上出现信封图标表示数据包到达该设备,信封上闪烁“√”表示通信成功完成,信封上闪烁“Χ”表示设备丢弃数据包,信封上出现闪烁的火苗表示数据冲突。

步骤2.观察以交换机为中心的以太网中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的情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2页。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3中添加PC6向PC8发送的数据包;再次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添加PC7向PC9发送的数据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数据包到达各个结点的情况,交换机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2页。(3)任务三:观察集线器和交换机在扩展以太网覆盖范围的同时,对冲突域和广播域范围的影响

步骤1.

观察集线器扩展以太网时对冲突域范围的影响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单击左下方Connections(连接)图标,选中CopperCross-Over(交叉线),在拓扑图1中单击集线器1,在弹出菜单中选中port4;拖动鼠标,单击集线器2,在弹出菜单中选中port2。至此,我们得到一个由两台集线器互连起来的以太网。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再次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添加PC4向PC5发送的数据包。依次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直至此次通信结束。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并思考每一步骤数据包是被如何处理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延迟的存在,在PC4发送的数据到达集线器1冲突之前,PC0发送的数据包已经到达PC2,而在PC2发送应答包时,与到达集线器1的数据冲突。间隔一定时间后。PC2重新发送数据包,最终数据到达PC0。PC4与PC5的情况类似。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3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3页。

步骤2.

观察集线器扩展以太网时对广播域范围的影响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参照任务一中的步骤4的操作方法,在PC0向其所在广播域内所有结点发送广播包。依次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观察广播包的发送范围。

步骤3.观察交换机扩展以太网时对冲突域及广播域的影响

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参照步骤1和步骤2,观察交换机扩展以太网时对冲突域和广播域范围的影响。思考题集线器在接收到发送给某结点的单播包时是如何转发数据的?交换机又是如何处理单播包的?答:集线器是把数据发往全部端口,交换机把数据发往相应端口。②在以集线器/交换机为中心的以太网中,当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时,是否会发生冲突?为什么?答:集线器会发生冲突,交换机不会发生冲突。③使用集线器扩大以太网规模时,有没有可能会使以太网的性能下降? 答:不会。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4页。④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4页。答:有可能。使用交换机解决了冲突域的问题,但是交换机并不隔离广播域,使用交换机扩大网络规模的同时也扩大了广播域。这将使以太网中广播包的数量增加,当广播包的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网络性能下降。2.4实验四:交换机工作原理实验配置说明该拓扑图用于对交换机工作原理的观察和理解。在数据包的发送过程中,观察交换机地址转发表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根据地址转发表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数据包的过程,从而理解交换机通过逆向自学习建立地址转发表及其对数据包的转发规则。实验目的理解交换机通过逆向自学习算法建立地址转发表的过程。理解交换机转发数据帧的规则。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1.任务一:准备工作步骤1:拓扑训练打开该实验对应的练习文件“2-4交换机工作原理.pka”。若此时交换机端口指示灯呈橙色,则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在Realtime(实时模式)下,当拓扑图中交换机各端口均呈绿色后,鼠标双击右下角处事件列表中Fire项下的暗红色椭圆图标,至LastStatus均为Successful状态。若单击后LastStatus不是Successful,则重新双击该事件对应的暗红色椭圆图标。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步骤2:删除交换机地址转发表参照上文给出的删除Switch1上地址转发表的操作方法,分别删除Switch0、Switch1和Switch2上的地址转发表。2.任务二:观察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步骤1:查看并记录PC0和PC2的MAC地址鼠标左键单击PC0,在弹出窗口中选择Config选项卡,选择FastEthernet0,查看并记录其MAC地址(图2-13)。同样的方法,查看并记录PC2的MAC地址。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5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5页。步骤2:添加PC0到PC2的数据包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步骤3:分别查看三台交换机在发送数据前的地址转发表选中拓扑工作区工具条上的Inspect工具,鼠标移至拓扑工作区单击Switch0,在弹出菜单中选择MACTable菜单项,弹出窗口中显示Switch0当前的地址转发表,如图2-14所示(注:下图仅为说明地址转发表的含义,并不是该步骤的查询结果,实验者需要自行查看并记录结果)。其中,MacAdddress是PC的MAC地址,Port是该PC与交换机相连的端口号或者PC与通过此端口与该交换机相连的交换机相连,例如,PC4与Switch2相连,Switch2与Switch1相连,Switch1与Switch0的Fa0/3相连,PC4的MAC地址在Switch0的地址转发表中将对应Fa0/3口。该步骤重点观察并记录源端主机PC0和目标主机PC2的MAC地址是否存在于Switch0的地址转发表中。参照上述步骤查看并记录Switch1和Switch2的地址转发表。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6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6页。步骤4:查看Switch0的学习和转发过程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前进)按钮一次,在Switch0的图标上出现信封图标后,查看Switch0的地址转发表,与步骤3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增加的地址转发表项。查看地址转发表的方法可参照步骤3。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一次,观察并记录Switch0是如何处理该数据包的(转发,通过特定端口转发;洪泛转发,向所有除接收端口外的其它端口转发;丢弃,不转发数据)。结合当前状态下Switch0的地址转发表,思考为什么Switch0如此处理该数据包。步骤5:观察Switch1和Switch2的学习和转发过程参照步骤4的操作方法,分别针对Switch1和Switch2完成上述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比Switch1和Switch2在接收到数据包前和接收到数据包后地址转发表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其对数据包的处理方式。结合当前状态下地址转发表,对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单击下方Delete按钮,删除所有场景。参照上述操作步骤,完成PC1向PC0发送数据、删除Switch1的地址转发表后PC1向PC0发送数据的实验操作。思考题①在实验过程中,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转发表栏内填写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后MAC地址转发表中增加的项,如无增加或该交换机未收到该数据帧则用横线表示。对数据的处理填写转发、洪泛或丢弃,如交换机未收到该数据帧则用横线表示。Switch0收到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帧后,其地址转发表是否有变化?如有给出增加的条目并解释原因。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7页。答:地址转换表增加了一条: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7页。③Swtich1收到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帧后,是如何处理的?说明其如此处理的原因。答:向除接收端口之外的所有其他端口转发,即洪泛转发。④在删除Switch1上的地址转发表前后,PC1向PC0发送数据时Swtch2是如何处理的?说明其如此处理的原因。答:向除接收端口之外的所有其他端口转发,即洪泛转发。2.5实验五:生成树协议(STP)分析实验配置说明在该实验对应的练习文件中包含两个拓扑图,其中拓扑图1中关闭了4台交换机的生成树协议,拓扑图2中开启了4台交换机的生成树协议。实验过程中,任务一在拓扑图1中完成,任务二和任务三在拓扑图2中完成。拓扑图1和拓扑图2的其它配置完全相同。实验目的理解链路中的环路问题。理解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1.任务一:观察无生成树协议的以太网环路中广播帧的传播步骤1:准备工作打开该实验对应的练习文件“2-5生成树协议(STP)分析.pka”。若此时拓扑图1中交换机端口指示灯呈橙色,则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否则,略过此步骤。步骤2:在拓扑图1中添加广播包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ICMP事件。单击AddComplexPDU(添加复杂PDU)按钮,单击拓扑图1中的PC0,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参数:DestinationIPAddress(目标IP地址)设置为55(广播地址),SourceIPAddress(源IP地址)设置为(该实验拓扑中预设的PC0的IP地址),SequenceNumber(序列号)设置为1,Size设置为0,SimulationSettings(模拟设置)选中OneShot,其对应的Time设置为1,然后单击该对话框中下方的CreatePDU按钮,创建数据包。步骤3:捕获数据包,观察广播包的传播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捕获数据包。观察拓扑图1中广播包的传播动画。此时,我们会注意到每台交换机在接收到数据包后都会通过其它所有端口转发出去。因此,交换机不停地接收来自其它交换机转发的数据包,不停地向其它交换机转发数据包,导致该广播包无休止地在四台交换机形成的环路中传播。注注::此过程不会停止,完成步骤3后单击Realtime(实时模式)按钮切换到实时模式,进行步骤4的操作。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8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8页。步骤4:在实时模式下,测试网络是否正常进入Realtime(实时模式),单击PC0,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Desktop(桌面)选项卡,选择其中的CommandPrompt工具,在操作界面中输入ping(测试PC0与PC1是否能够连通)并回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如图所示,PC0到PC1的连通测试失败,反馈结果为Requesttimedout,即请求超时。这是因为上述操作步骤中的广播包仍然在网络中不停转发(切换到实时模式拓扑图中不再显示数据包传输动画),形成了广播风暴,耗尽网络资源导致PC0发往PC1的请求包无法到达PC1。单击下方Delete(删除)按钮删除所有场景,为下一任务实验做好准备。2.任务二:观察启用生成树协议的以太网环路中广播帧的传播步骤1:观察拓扑图2中启用生成树协议后的逻辑拓扑图观察拓扑图2中各端口指示灯的颜色。端口指示灯为绿色表示该端口可以接收和转发数据帧,端口指示灯颜色为橙色表示该端口不能接收和转发数据帧。在网络正常运行情况下,生成树协议会将以太网环路中一些端口屏蔽,禁止其接收和转发数据帧,形成无环的树形逻辑拓扑(即实际转发数据的拓扑图),从而避免广播帧无休止地在环路中传播。拓扑图中指示灯为橙色的端口即为生成树协议屏蔽的端口。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拓扑图2对应的树形逻辑拓扑图。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9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19页。步骤3:捕获数据包,观察广播包的传播连续单击Capture/Forward(捕获/前进)按钮捕获数据包,直至该过程结束不再产生新的数据包。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广播包的转发情况,并记录每台交换机的哪些端口丢弃该广播包,哪些端口转发该广播包。与步骤1记录的树形拓扑图进行对比,观察数据包是否沿树形拓扑中的链路转发。步骤4:在实时模式下,测试网络是否正常进入Realtime(实时模式),单击PC0,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Desktop(桌面)选项卡,选择其中的CommandPrompt工具,在操作界面中输入ping并回车,如图2-18所示。测试结果为Replyfrom:……此结果表示PC0发送了请求包后,接收到来自的响应,即PC0和PC1之间可以正常通信。对比任务一和任务二中连通性测试结果,理解生成树协议的作用。单击下方Delete(删除)按钮删除所有场景,为下一任务实验做好准备。3.任务三:观察链路故障时生成树协议启用冗余链路的情况步骤1:制造故障链路单击拓扑图2中的Switch3,在其配置窗口中选择Config选项卡,在INTERFACE列表下单击FastEthernet0/1端口。在右端FastEthernet0/1的配置界面中,单击PortStatus项对应的复选框,取消勾选,即关闭该端口。此时,观察拓扑图2中Switch3和Switch2连接的链路上两个端口指示灯为红色,表示端口关闭,即该链路已经中断。步骤2:观察生成树协议启用冗余链路当树形逻辑拓扑图中出现链路故障时,生成树协议将自动启用屏蔽端口形成新的树形拓扑,保证网络的连通性。为了加快这一过程,可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原来橙色指示灯变为绿色。注:因为生成树协议需要重新交换数据,重新计算生成树,在PacketTracer6.0中这一过程耗时较长,可能持续数十秒甚至1、2分钟时间。重复执行任务二中的步骤2、步骤3和步骤4,观察数据包转发路径的变化并确认链路故障时网络的连通性。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0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0页。步骤3:恢复故障端口,并观察生成树的变化参照步骤1的操作方法,重新打开FastEthernet0/1。参照步骤2,观察拓扑图中各端口指示灯颜色的变化,即生成树屏蔽端口的变化。在新的生成树计算完成后,重复执行任务二中的步骤2、步骤3和步骤4,观察数据包转发的路径。思考题任务一中,为什么PC0无法ping通PC1?答:因为上述操作步骤中的广播包仍然在网络中不停转发(切换到实时模式拓扑图中不再显示数据包传输动画),形成了广播风暴,耗尽网络资源导致PC0发往PC1的请求包无法到达PC1。②结合任务二实验情况,简述生成树协议是如何解决环路问题的。答:生成树协议会将以太网环路中一些端口屏蔽,禁止其接收和转发数据帧,形成无环的树形逻辑拓扑。③任务三中,当网络中出现链路故障时,PC0和PC1是否能通信?答:不能。2.6实验六:虚拟局域网(VLAN)工作原理实验配置说明该实验用到的拓扑图已经预先按任务一的需求进行配置了。在实验过程中,任务二也在该拓扑图的基础上完成,即VLAN的创建和划分。而任务三必须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完成,因此实验过程中不能跳过任务二。实验目的理解虚拟局域网VLAN的概念。了解VLAN技术在交换式以太网中的使用。理解VLAN技术在数据链路层隔离广播域的作用。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工作打开该实验对应的练习文件“2-6虚拟局域网(VLAN)工作原理.pka”。若此时交换机端口指示灯呈橙色,则单击主窗口右下角Realtime和Simulation模式切换按钮数次,直至交换机指示灯呈绿色。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1页。步骤2:查看交换机上的VLAN信息选中拓扑工作区工具条中的Inspect工具,鼠标移至拓扑工作区,鼠标左键单击Switch0,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ortStatusSummaryTable”选项卡,打开端口状态信息窗口。如图2-21所示,当前Switch0上所有端口均属于VLAN1(VLAN1为交换机默认VLAN),即未划分VLAN。用同样的方法查看Switch1的VLAN信息。步骤3:观察在未划分VLAN的情况下,交换机对广播包的转发方法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ARP和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0向PC2发送的数据包。此时,在EventList(事件列表中),会出现两个事件,第一个是ICMP类型,第二个是ARP类型(这两个协议将在第3章中详述)。双击ARP右端的色块,弹出ARP包的详细封装信息,我们会观察到其目标MAC地址为FFFF.FFFF.FFFF,是一个广播地址,所以这个ARP包是一个广播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观察数据发送过程。重点观察交换机向哪些站点发送ARP广播包,记录该广播包的传播范围。单击下方Delete(删除)按钮删除所有场景,为下一任务实验做好准备。2.任务二:创建两个VLAN,并将端口划分到不同VLAN内步骤1:创建VLAN单击拓扑图中Switch0,在弹出窗口中选择Config选项卡,如图2-22所示。单击左端配置列表区中的SWITCH(交换机)项下的VLANDatabase(VLAN数据库)按钮,在右端配置区将显示VLANConfiguration(VLAN配置)界面。如图2-22所示,在VLANNumber(VLAN编号)栏内输入VLAN编号“2”;在VLANName栏内输入VLAN名“vlan2”;单击Add(添加)按钮,此时在下方VLAN列表区中将会增加VLAN2的信息,即表示VLAN2创建成功。若须删除某个VLAN,则在VLAN列表区中选中要删除的VLAN,然后单击Remove(移除)按钮即可。参照上述步骤,在Switch0上创建VLAN3。单击Switch1,在其配置窗口中参照上述步骤,创建VLAN2和VLAN3。步骤2:设置Switch0和Switch1之间的中继连接在Switch0的配置窗口中选择Config选项卡,单击其左端配置列表中的INTERFACE(接口)项下的FastEthernet0/1(Switch0用来连接Switch1的端口),在右端配置区内,如图2-23所示,单击左端的下拉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Trunk选项。该选项表示将端口设置为Trunk模式(中继连接模式)。参照上述操作步骤,将Swtich1的FastEthernet0/1设置为Trunk模式。步骤3:将端口划分到不同VLAN内在Switch0的配置窗口中选择Config选项卡,单击其左端配置列表中的INTERFACE(接口)项下的FastEthernet0/2。如图2-24所示,保持其端口模式为Access不变,单击右端VLAN项对应的下拉按钮,在下拉菜单中勾选对应的VLAN,对于FastEthernet0/2端口,勾选vlan2。将Switch0和Switch1上连接了主机的端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内。表步骤4:修改PCIP地址步骤3中将PC划分到不同的VLAN内,因此需要按照表2-7重新规划PC的IP地址。单击PC,选择其配置窗口的Desktop选项卡,单击IPConfiguration工具,在配置窗口中IPAddress和SubnetMask栏内分别对照表2-7列出的PC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信息,完成PC机IP地址的配置。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2页。若此时交换机端口指示灯呈橙色,则单击主窗口右下角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2页。3.任务三:观察划分VLAN后,交换机对广播包的处理步骤1:查看交换机上的VLAN信息在任务二中,我们已经在两台交换机上创建了两个VLAN:VLAN2和VLAN3,并将PC机分别划分到两个VLAN内,从而得到两个广播域(在此拓扑中,没有接入默认的VLAN1的PC机,所以只存在VLAN2和VLAN3两个广播域)。选中拓扑工作区工具条中的Inspect工具,鼠标移至拓扑工作区,单击Switch0,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ortStatusSummaryTable”选项,打开端口状态信息窗口。如图2-25所示,当前Switch0上FastEthernet0/2属于VLAN2,FastEthernet0/3和FastEthernet0/4属于VLAN3。其他端口未接PC,仍属于默认的VLAN1。用同样的方法查看Switch1的VLAN信息。步骤2:观察交换机对广播包的处理,理解划分VLAN情况下,广播域的范围进入Simulation(模拟)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事件列表过滤器)只显示ARP和ICMP事件。单击AddSimplePDU(添加简单PDU)按钮,在拓扑图中添加PC0向PC3发送的数据包。双击ARP右端的色块,弹出ARP包的详细封装信息,我们会观察到其目标MAC地址为FFFF.FFFF.FFFF,是一个广播地址,所以这个ARP包是一个广播包。单击AutoCapture/Play(自动捕获/播放)按钮,观察数据发送过程。重点观察两台交换机转发该广播包的范围,即哪些PC机最终接收到了该广播包,哪些PC机最终没有接收到该广播包。结合步骤1查看的VLAN信息,对结果进行分析。按照上述步骤,在拓扑图中添加PC1向PC2发送的数据包,观察其ARP广播包发送的情况并记录其结果。思考题在任务一,两台交换机分别如何处理广播包?其广播包的传播范围有多大?在任务三中,当一台PC发送广播包时,与之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上的其它PC机是否一定能接收到该广播包?根据实验结果举例说明。通过分析任务一和任务三的实验结果,说明划分VLAN的作用。第三章网络层协议实验实验一:IP分析实验配置说明实验目的

熟悉IP的报文格式以及关键字段的含义。

掌握IP地址的分配方法。理解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流程。实验步骤任务一:观察数据包的封装以及字段变化

步骤1:初始化所有设备的ARP表信息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3页。

步骤2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3页。任务二:观察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方式

步骤1:初始化并观察各路由器的路由表删除所有场景,打开Router0、Router1和Router2的路由表并比较三个路由表。

步骤2:观察PC0到PC2的往返过程单击AddSimplePDU按钮,然后分别单击PC0和PC2。单击Capture/Forward按钮传送数据包。分别检查在AtDevice(在设备)显示为Router0和Router2的数据包信息。在OutLayers中选择第三层。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4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4页。

步骤3:观察PC2到PC1的往返过程任务三:观察IP分片原理

步骤1: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5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5页。

步骤2:观察IP数据包分片情况思考题:一个IP分组经路由器转发后,有哪些字段会发生变化?TTL会发生改变,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为什么任务3中的两个分片的长度分别是1500和48?因为发送的包的大小是1500,封装它的IP数据报超出了以太网帧的负载上限,因此该IP报文被分拆为两个ID一样的分片,一个长度为1500字节,另一个为48字节。

实验二:IP地址分配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6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6页。实验目的

掌握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

熟悉CIDR的IP地址编址方法。理解CIDR的路由聚合功能。实验步骤任务一:练习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

步骤1:选择适当的IP地址,掩码和网关PC0IP地址选子网掩码选网关选54Router0seial0/0IP选子网掩码选

步骤2:为主机分配所选的信息

步骤3:为Rounter0的se0/0/0接口分配所选的信息

步骤2:测试连通性任务二:练习CIDR地址规划

步骤1:为Router1接口选择合适的IP地址和掩码

步骤2:为路由器分配所选的信息

步骤3:在路由器上进行路由聚合

步骤4:测试连通性思考题1.与分类的IP编址方法相比,CIDR编址方案具有什么优点?2.路由器的不同接口能否使用相同的网络号?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7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7页。实验三:APR分析实验配置说明实验目的

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理解ARP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任务1:在PacketTracer中熟悉arp命令

步骤1:熟悉arp命令

步骤2:观察ARP缓存中条目的动态增减任务2:观察ARP工作原理

步骤1:捕获并观察ARP数据包的转发

步骤2:研究ARP报文格式和封装方式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8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8页。

步骤3:研究不同广播域内主机互访时的ARP执行过程没有AR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9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29页。任务一完成后,哪些pc的ARP缓存拥有pc0的MAC地址记录?哪些PC新添加了PC1的MAC地址记录?PC2ARP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缓存中记录的保存时间是否越长越好?解释理由。用于存放其他设备的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表。当主机欲向本局域网上其他主机发送IP包时,先在本地ARP缓存中查看是否有对方的MAC地址信息。如果没有,则ARP会在网络中广播一个ARP请求,拥有该目的IP地址的设备将自动发回一个ARP回应,对应的MAC地址将记录到主机的ARP缓存中。记录的保存时间不是越长越好。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者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都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主机使用ARP能查询到其他的网段的MAc地址吗?为什么?不能,不同网段的通信需要依靠网关,需要在IP协议的层面实现,而ARP只能帮助主机寻找同段的主机MAC地址。在任务二的步骤3中,ARP被执行了几次?0次。实验四:ICMP分析实验配置说明实验目的

熟悉ICMP报文格式和数据单元的封装方式。

利用ping程序和tracert命令,熟悉ICMP的工作原理。

进一步理解ICMP的作用。实验步骤任务一:使用Ping命令观察ICMP

步骤1:捕获并观察ping程序发送和回应的ICMP报文请在其中AtDevice显示为PC0的下一个事件中,这是第一条应答报文。单击InboundPDUDetails查看ICMP报文的内容。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0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0页。

步骤2:观察主机无法达到的ICMP回应报文任务二:使用tracert命令观察ICMP

步骤1:使用tracert命令观察一个IP数据包从源点到终点的转发路径在PC0的命令行窗口中输入命令:tracert,观察IP数据包从PC0到PC1的转发路径。将命令的输出结果与网络图及设备的IP地址进行比对。

步骤2:在Simulation模式中观察学习tracert命令的工作原理进入Simulation模式。设置EventListFilters只显示ICMP事件,并重复步骤1。最小化PC0的配置窗口,运行模拟并捕获事件和数据包。在EventList中,分别找到其中AtDevice显示为Router1和PC2的下一个事件,单击其彩色正方形。这分别是第一条ICMP超时错误报告报文和应答报告报文。单击InboundPDUDetails查看ICMP报文的内容。思考题1.在traert命令中,为什么源主机对于每个TTL值都要重复进行多次探测?2.ICMP是否会给Internet带来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1页。4-1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1页。实验目的:

理解运输层的端口与应用层的进程之间的关系;

了解端口号的划分和分配。实验步骤:

任务一:通过捕获的DNS事件查看并分析UDP的端口号

步骤1:捕获DNS事件

步骤2:查看并分析UDP用户数据报中的端口号请求包的与应答包的源、目的端口号是相反的。

步骤3:分析端口号的变化规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2页。重新回到PC机的浏览器窗口单击Go(转到)按钮再次请求相同的网页,从新捕获的DNS事件中观察DNS客户端与DNS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2页。PC端的端口发生了改变,而服务器的端口号没有改变。服务器的端口号是固定的,而客户端的端口不固定。

任务二:通过捕获的HTTP事件查看并分析TCP的端口号

步骤1:捕获HTTP事件

步骤2:查看并分析TCP报文中的端口号PC端的端口号是1028,服务器端的端口号是80.

任务三:分析运输层端口号

步骤1:分析运输层端口号与应用进程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任务一服务器端口号是53,任务二中是80.

步骤2:分析运输层动态端口号的分配规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3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3页。

前后两次客户端的端口号都改变了,而服务器的端口号没有改变。思考:

运输层如何区分应用层的不同进程?通过数据包的源端口号。

若使用ResetSimulation(重置模拟)按钮后再重新进行捕获,端口号如何变化?新的值与重置前有关吗?端口号会改变,和之前的没有关系。4-2

UDP协议与TCP协议的对比分析实验目的:

熟悉UDP与TCP协议的主要特点及支持的应用协议;

理解UDP的无连接通信与TCP的面向连接通信;

熟悉TCP报文段和UDP报文的数据封装格式。实验步骤:

任务一:观察UDP无连接的工作模式

步骤1:捕获UDP事件

步骤2:分析UDP无连接的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4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4页。没有建立连接,直接由服务器发送数据包过来。LENGTH长为35。首部占用8字节,数据部分为23字节。

任务二:观察TCP面向连接的工作模式

步骤1:捕获TCP事件

步骤2:分析TCP面向连接的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5页。

在捕获到的第一个HTTP事件之前及最后一个HTTP事件之后是否有TC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5页。都有TCP事件。

第一个以及最后一个HTTP事件对应的TCP报文中的sequencenumber(序号)、ACKnumber(确认号)的值以及它们与datalength(数据长度)的关系;sequencenumber(序号)、ACKnumber(确认号)的值两次的都不一样。datalangth都是20。思考: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6页。

TC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6页。序号是:当前所携带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顺序号(如:本次连接共要发送1000个字节,已发出了100个字节,现在发送下一个报文,假设每个报文携带的数据为100字节,则这个报文的头结构中的序号是100【注:从0开始编号】)。确认序号是:接收端期望接收的下一个报文的序号,如上例中那个报文已被正确接收,则接收端会发送一个ACK=1且确认序号=200的应答报文给发送方。

无连接的UDP和面向连接的TCP各有什么优缺点?

1、TCP面向连接(如打电话要先拨号建立连接);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3、TCP面向字节流,实际上是TCP把数据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对实时应用很有用,如IP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4、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5、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6、TCP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则是不可靠信道4-3

TCP的连接管理实验目的:

熟悉TCP通信的三个阶段;

理解TCP连接建立过程和TCP连接释放过程。实验步骤:

任务一:捕获TCP事件

任务二:分析TCP连接建立阶段的三次握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7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7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8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8页。3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9页。

任务三:分析TC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39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0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0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1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1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2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2页。思考:

连接建立阶段的第一次握手是否需要消耗一个序号?其SYN报文段是否携带数据?为什么?第二次握手呢?第一次要消耗一个序号,SYN没有携带数据。因为TCP规定,SYN不能携带数据。第二次握手,也需要消耗一个序号,同样也不能携带信息。

本实验中连接释放过程的第二、三次握手是同时进行的还是分开进行的?这两次握手何时需要分开进行? 是同时进行的,当双方均有数据需要发送时,而只有一方数据发送完毕而关闭单方向的TCP连接时,第二第三次握手才需要分开进行。

本实验中连接释放阶段的第四次握手,PC向Server发送最后一个TCP确认报文段后,为什么不是直接进入CLOSED(已关闭)连接状态,而是进入CLOSING(正在关闭)连接状态? 因为此时PC还需要进入TIME-WAIT状态,以保证PC发送的最后一个ACK保温能够到达Server,同时还可以防止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出现在本连接中。

本实验中TCP连接建立后的数据通信阶段,PC向Server发送的了多少数据?

Server向PC发送的数据呢? PC向Server发送了107B数据,Server向PC发送了333B的数据。5-1

DNS解析实验实验目的:

理解DNS系统的工作原理;

熟悉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

熟悉DNS报文格式;

理解DNS缓存的作用。实验步骤:

任务一:观察本地域名解析过程

步骤1:在PC的浏览器窗口请求内部Web服务器的网页

步骤2:捕获DNS事件并分析本地域名解析过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3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3页。

任务二:观察外网域名解析过程

步骤1:在PC的浏览器窗口请求外部Web服务器的网页

步骤2:捕获DNS事件并分析外网域名解析过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4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4页。

任务三:观察缓存的作用

步骤1:查看本地域名服务器cn_dns的缓存

步骤2:在PC的浏览器窗口请求外部Web服务器的网页思考:

DNS协议使用运输层的什么协议? UDP协议

DNS缓存有什么作用?在PacketTracer中如何清空DNS缓存?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5页。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5页。

本实验中PC与本地域名服务器cn_dns之间的解析是递归还是迭代?本地域名服务器cn_dns与根域名服务器root_dns之间呢?若后者用另一种解析方法,则域名服务器之间DNS的请求和应答的交互过程应如何? 本实验中PC与本地域名服务器cn_dns之间的解析是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cn_dns与根域名服务器root_dns之间也是递归查询。若后者用的是迭代查询,则当cn_dns向根域名服务器root_dns请求解析而root_dns无法解析出结果时,不是由root_dns全权帮助cn_dns直接解析出结果并将解析结果告知cn_dns而是root_dns会告诉cn_dns应该向哪一个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剩下的解析由cn_dns自己进行。5-2

DHCP分析实验目的:

了解DHCP协议的作用;

熟悉DHCP的工作过程;

熟悉DHCP的报文格式。实验步骤:

任务一:DHCP服务器为内网主机PC1动态分配IP地址

步骤1:捕获DHCP事件

步骤2:分析DHCP的工作过程及报文格式本步骤注意观察并完成以下几项内容:

分析DHCP协议的工作过程;DHCP客户端发送Discover包PC0接收DHCP发来的DHCPofferpacket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6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6页。DHCP服务器接收到来自PC0的DHCPrequestedpacketPC0接收DHCP发来的DHCPACKpacket回到静态配置IP状态PC给DHCP发送releasepacket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7页。

DHC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7页。是UDP报文类型

路由器Router1对DHCP报文的处理方式;丢弃

判断DHCP报文的发送方式(单播/广播);广播的形式,交换机将数据包转发给了所有连接的主机

DHCP报文格式中各字段的值及其含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8页。

PC1分配到的I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8页。最后IP为

任务二:DHCP服务器为外网主机PC2动态分配IP地址

步骤1:捕获DHCP事件

步骤2:配置DHCP中继后重新捕获DHCP事件

步骤3:分析DHCP的工作过程

PC2分配到的IP地址。完成后单击ResetSimulation(重置模拟)按钮,将原有的事件全部清空;同时关闭PC1的配置窗口。

思考:

如何判断报文的发送方式是单播还是广播?查看报文的目的IP地址。

任务二中为何需要在路由器Router2中配置DHCP中继?DHCP中继有何作用?

分析DHCP服务器在分配IP地址时的规律。

若有多个DHCP服务器,DHCP协议的工作过程会有变化吗?为什么?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9页。5-3

HTT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49页。实验目的:

熟悉HTTP协议的工作过程;

理解HTTP报文的封装格式。实验步骤:

任务一:PC请求较小的页面文档

步骤1:捕获PC与Web1之间的HTTP事件

步骤2:理解HTTP协议的工作过程并分析HTTP报文格式

任务二:PC请求较大的页面文档并与任务一对比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50页。

步骤1:捕获PC与Web2之间的HTTP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50页。

步骤2:与任务一进行对比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51页。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全文共60页,当前为第51页。本任务中PC请求的页面文档长度比任务一中更大,Web2回发的HTTP响应报文中需要使用多个TCP报文段。

思考:

HTTP响应报文使用的TCP报文段的个数由什么值决定?该值在什么时候确定?本实验中该值为多少? HTTP响应报文使用的TCP报文段的个数由MSS决定,该值在TCP连接建立阶段确定。本实验中该值在TCP连接建立阶段确定为536B。

若PC请求的页面文档长度超过66000字节,HTTP的整个通信过程如何?

若在PC的Web浏览器中输入的域名有误,是否能捕获到HTTP事件?为什么? 若在PC的Web浏览器中输入的域名有误,将无法捕获到HTTP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