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导学案(含课后练习)_第1页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导学案(含课后练习)_第2页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导学案(含课后练习)_第3页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导学案(含课后练习)_第4页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导学案(含课后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导学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燃烧的概念;2.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能利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能通过小组探究,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三个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5.了解相关的消防安全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重、难点】1.燃烧的条件及其探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及其探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能否把这些燃烧的现象填入课本P92表4-1中,然后总结特征得出燃烧的概念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燃烧是。2.物质燃烧的条件:=1\*GB3①=2\*GB3②=3\*GB3③。3.灭火的原理有:=1\*GB3①=2\*GB3②=3\*GB3③,着火点是指。二、预习展示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3、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在树林中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着火点B、隔绝空气C、隔离可燃物D、沿通道扩散浓烟

4、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材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可以降低着火点B、散热的速率快

C、木柴是可燃物D、使柴禾与空气充分接触

5、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使火焰熄灭

C、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隔绝空气中的氧气6、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油井被炸燃烧,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B、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易熄灭,其原因是()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C、火柴杆潮湿,不易点燃D、火柴杆接触氧气少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一、燃烧的条件【交流与讨论】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试着总结出燃烧的条件。=1\*GB3①酒精和水两种液体,哪种能被点燃?=2\*GB3②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3\*GB3③怎样才能使小木棍燃烧,,为什么?归纳总结: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2)(3),着火点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改变(填“能”或“不能”)=4\*GB3④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手帕烧不坏之谜:【小结】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条件(火三角):火 火火【交流与讨论】1、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2、你能解释化学魔术“烧不坏的手帕”的原理吗?【观察与思考】火灾的图片目标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活动与探究】点燃一支蜡烛并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交流与讨论】1、灭火的原理有哪些?2、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灭火事例?用了哪些灭火方法?【小结】灭火的原理有、、。【交流与讨论】如果你不幸身处火场,如何自救?【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灭火器的种类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达标检测】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2.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3.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4.发生火灾时,下列自救方法中①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②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以就地打滚使火熄灭;③人在高层时,迅速跳楼逃离;④撤离时,可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快速离开。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6.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7.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8.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空气(氧气).(2)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3)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4)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锅着火用锅盖盖灭.1.解析: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B、现象①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故B正确;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D、水中上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故选B。答案:B2.解析: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既可以降低空气的温度,也可以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正确;成站立姿势跑出容易导致窒息.错误;伏低身子逃出有利于防止因为缺氧而窒息.正确;淋湿衣服爬出既可以降低温度,也可以防止因为缺氧而窒息.正确.答案:B.3.解析: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氦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且不支持燃烧,所以起到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不能燃烧,而熄灭.着火点不能降低,降低的是温度.答案:B4.解析:①室内起火时,不应立即打开门窗,因为打开门窗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含量,使火势更旺,故错误;②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以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对;③不能跳楼,由于楼层很高,跳楼会造成可能更坏的结果,故错误;④由于燃烧产生大量烟尘,为了防止烟尘被吸入体内,用湿毛巾堵住口鼻,由于温度高烟尘会聚集在上方,所以要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对.答案:C5.解析: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故A正确;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故B正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故C正确;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错误.答案:D.6.解析:“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答案:B.7.解析:木桌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已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其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错误;开挖隔离带,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隔绝氧气灭火,所以错误;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所以错误.答案:B.8.解析:(1)试验中的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首先要是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空气(氧气).(2)火警电话是119,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3)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4)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答案:(1)可燃物;空气(氧气);(2)119;(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4)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碳氢化合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知道两种情况下燃烧产物、燃烧快慢、放热多少等方面的差别。了解不完全燃烧带来的负面影响。2.了解CO对人体产生毒害的机理;了解CO产生的主要途径,具有预防大气污染的意识。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4.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重点】探究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难点】爆炸条件的应用,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生成_________;可燃物(含碳、氢元素)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燃烧,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的气体和__等物质。2、CO是色味的气体,能与血液中的结合,使之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3、发生在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热,迅速膨胀就会引起。如果氧气的太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也会发生爆炸。二、预习展示1.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2.下列气体分别和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A.CH4B.H2C.COD.CO23.下列各变化过程中,不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石油产品的燃烧C.汽车排放的废气D.煤气的泄漏4.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能烧燃得更旺,这是因为()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木柴是可燃物C.温度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D.散热快6.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7.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A.它具有可燃性B.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C.它具有还原性D.它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观察与思考】你知道液化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吗?你会调节空气进口大小吗?小吃店的煤炉为什么要用鼓风机鼓风?机动车排气管为何常冒黑烟?【活动与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证明石蜡中含有元素探究点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2.一氧化碳⑴物理性质:色味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⑵化学性质:①②性:吸入人体内的CO跟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⑶用途3.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探究点二、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2.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你的解释: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说明了燃烧越旺总结: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措施①增大氧气的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探究点三、爆炸现象【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交流与讨论】爆炸是怎样引起的?【小结】1、燃烧引起的爆炸发生的原因1)2)【交流与讨论】面粉厂、加油站、煤矿坑道为什么要严禁烟火?【阅读思考】课本P96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p97最后一段—98知识链接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体积分数)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或下限)H24%--75%小麦面粉9.7g.m-3甲烷(CH4)5%--15%煤粉35g.m-3CO12.5—74%//【课堂训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3.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5.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有火焰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6.运用防灾、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做法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B.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C.眼睛里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D.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铁丝在纯氧气中能燃烧而在空气中不燃烧,说明铁丝的着火点因物质不同而改变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说明燃烧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C.爆炸就是发生了急剧的化学变化D.缓慢氧化最终必引起自燃8.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A BCD图4–1–39.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10.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非常重要。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因素,并举出实例加以论证。1.解析:木炭燃烧现象中没有火焰产生,A正确;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可能属于缓慢氧化,B不正确;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造成气体的急剧膨胀,有可能会引起爆炸,C正确;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D正确.答案:B.2.解析:可燃物燃烧不但要达到着火点,还要与氧气接触,故错误;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正确;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改变,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故错误;氢气不含碳,但能够燃烧生成水,不是二氧化碳,故错误.答案:B3.解: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析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答案:C4.解析:“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答案:B.5.解析: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产生;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应该还产生大量的热或气,才会发生爆炸;物质跟氧气也可能发生缓慢氧化,如铁的生锈;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是灭火的一种措施。答案:D.6.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应该严禁开启排气扇.故错误;腐蚀性药液对人体具有腐蚀性,所以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故正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所以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故正确.答案:B.7.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A的说法错误。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浓度有关,B的说法正确。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把爆炸都认为是化学变化了,忽略了属于物理变化的爆炸,C的说法错误。自燃一般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但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如钢铁生锈是缓慢氧化,但不会发生自燃现象,D的说法错误。答案:B8.解析:A为禁止带火种;B为禁止燃放鞭炮;C为禁止吸烟;D为禁止鸣笛,故D项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答案:D9.解析:氧气的含有越高物质燃烧越充分,减少送风量,氧气的量会不充足,煤可能会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A不正确;加大煤的用量,会造成煤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B不正确;将煤做成实心块状,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能完全燃烧,C不正确;将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D方法正确。答案:D10..解析: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只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如:煤粉和煤块都在空气中燃烧时,前者更剧烈。答案: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等。或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等。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等。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2.了解通过实验确定物质元素组成的基本原理。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知道用微粒的观点从微观上解释守恒的原因。【学习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学习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学习过程】课前学习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的,等于后的的。2.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3、质量守恒定律可应用在(

)A、主要指物理变化

B、主要指化学变化C、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的变化

D、主要指氧化反应、化合反应3、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一般要求在(填“密闭”或“开放”)系统中进行,以防止有质量的增减。4、下列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1克水蒸发变成1克水蒸气铁生锈质量变大煤炭燃烧后质量变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质量不变二、预习展示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A、分子的种类B、分子的数目C、原子的种类和数目D、物质的种类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10g冰受热融化成10g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D、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水的质量3、有下列事实:①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②铁制品生锈后,其质量增加③湿衣服晾干后,质量比湿时减少④石灰水放在敞口容器内,其质量增加,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4、在化学反应X+Y=Z中,5克X和足量的Y充分反应生成8克Z,则参加反应的Y是()A、8克B、5克C、3克D、2克4.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原子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原子的质量⑥分子的数目,其中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一、探究物质总质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改变交流与讨论: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如何变化?有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假设?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结论:实验二:大理石和盐酸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结论:实验三:白磷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结论:若上述的实验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结果天平的指针会偏(填“左”或“右”)。橡皮塞上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目标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思考:1.10g水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气,这一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2.已知3g氢气和8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9g水而不是11g水(还有2g氢气剩余),它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解释: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质量会增加?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质量。2.蜡烛燃烧越来越短是否说明质量在减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3.阅读课本拓展视野后思考:为什么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背?【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位:一切_________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______变化。目标三、微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思考与交流:阅读课本相关内容。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从微观上分析哪些一定不改变?哪些一定改变?哪些可能改变?目标四、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应用著名的发明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发明了安全炸药──三硝酸甘油脂,三硝酸甘油酯的化学式为C3H5N3O9,这种炸药发生爆炸的反应方程式为:4C3H5N3O912CO2↑+10H2O↑+6X↑+O2↑(1)X的化学式是_____。(2)推断x的化学式的依据是______。【达标检测】1.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质量守恒定律为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D.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之比是()a:(a+2b)B.a:2(a+b)C.a:bD.a:2b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因此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没有质量变化B.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离子式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则带电的粒子都是离子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所以分子的个数也不变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g6.414.03.21.0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10.07.2x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和b是反应物B.x=3.2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d一定是催化剂5.在一切化学反应里,由于反应前后,______种类没有改变,______的数目没有增减,______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______必然相等。6.在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的两个锥形瓶(瓶口用单孔塞和导管连接起来,气球中装有等质量的大理石),如图所示.左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水,右盘锥形瓶中盛有M克稀盐酸,天平平衡.(1)实验开始时,将气球中的大理石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左盘锥形瓶中无明显现象,右盘锥形瓶中产生气泡,气球胀大,天平的指针偏左(填“偏左”“偏右”“在标尺中央”下同),原因是由于气球体积膨大,所以产生向上的浮力,导致天平右侧受力减小.(2)待上述实验的反应完成后,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天平的指针偏左;原因是右盘锥形瓶中产生二氧化碳逸出,质量减小.1.解析: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在改变过程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不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故A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反映了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正确;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但其质量守恒的原因却是由于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故C不正确;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答案:C2.解析: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容器内碳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之比是a:(a+2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故其个数之比也不会变化,仍然为a:(a+2b)。答案:A3.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减少的质量等于物质增加的质量,并不是每种物质的质量不变,故错误;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带电的微粒有离子、质子、电子,故错误;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个数不一定,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故错误。答案:B4.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a质量增加了10﹣6.4g=3.6克,是生成物;b质量减少了14g﹣7.2g=6.8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生成物还少3.2克,所以c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物质c的质量为3.2g+3.2g=6.4g,反应物是b,生成物是a、c,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A、反应物是b,生成物是a、c,错误;B、反应后物质c的质量为3.2g+3.2g=6.4g,x=6.4,错误;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正确;D、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错误.故选C答案:C5.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答案:原子,原子,原子,总质量。6.解析:(1)右侧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要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左侧不反应,但右侧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的,由于气球体积膨大,所以产生向上的浮力,导致天平右侧受力减小,天平向左偏.(2)中将锥形瓶瓶口上的单孔塞、导管和气球去掉,右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剩余质量减少,天平向左倾斜.答案:(1)左盘锥形瓶中无明显现象,右盘锥形瓶中产生气泡,气球胀大.偏左.由于气球体积膨大,所以产生向上的浮力,导致天平右侧受力减小.(2)偏左;右盘锥形瓶中产生二氧化碳逸出,质量减小.第三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描述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难点】:进行化学计算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定义:用来表示的式子叫。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⑴质的方面:表明。

⑵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⑶例题:C+O2===CO2的含义:

①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②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③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练习:请写出:2H2+O2===2H2O的意义:

①;。

②;。

③。。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⑴书写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书写步骤:①写出符号表达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补“==”、反应条件、↑或↓。

二。预习展示学习建议:认真学习,然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下面的关于氧气的检测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有丰硕的收获!1.在反应3Fe+2O2Fe3O4中,Fe、O2、Fe3O4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A.3∶2∶1B.56∶16∶232C.56∶32∶232D.168∶64∶2322.有A物质36g,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分解生成4gB气体和气体C,这些C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与一定量的D恰好完全化合,生成44gE,则参加反应的D的质量为()A.12gB.10gC.16gD.21g3.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X+3O23CO2+3H2O。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C.X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5%D.反应中,X与O2的质量比为30∶324.在一密闭容器里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10125反应后质量/g未测21109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系数比为()A.1∶2B.2∶1C.1∶3D.1∶15、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82205反应后质量/g待测108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6g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D.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

6.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410121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已知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n,Q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反应后Q的质量为9gB.反应中Y与Q的质量之比为1:1

C.反应后生成15gZD.该化学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14210反应后质量(g)待测20631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8g

8、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A物质属于___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3)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以上微观过程模拟图,你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一、化学方程的书写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及反应的表示方法,将这两个反应的表示方法写在下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你认为以上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中,更简便、准确而又全面,而且还能国际上通用?归纳化学方程式概念【反思交流】是否只要将文字表达式中物质的名称改用化学式表示,就变为化学方程式呢?【小组讨论】观察下列反应的式子,能否准确的表示化学反应?H2O====H2+O2P+O2====P2O54、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遵循的原则5、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及的化学式配: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化学计量数。注意:化学计量数要写在化学式的。等:把短线改注:注明和反应物的注意: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

↑”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查:检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是否正确,左右两边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标清6.化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