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_第1页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_第2页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_第3页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_第4页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王浩雷郭志全)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法协会(北大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早年求学武昌艺专,后常年授业北京大学。他工诗文,擅绘画,篆隶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同时,书法理论研究贡献颇巨,著有三春堂《书论》和《草论》。是我国当代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一、李志敏的早年岁月及艺术人生1925年4月,李志敏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界中镇李庄。从小读书习字,聪颖仁义且具艺术天分,深得邻里嘉赞。由于时局不靖,他少年时代曾辗转于河南南阳、河北邢台和湖北襄阳求学。1946年,李志敏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专攻书法和水墨山水。据同学汤文选回忆,李先生的书法功底好,入艺专不久,即成为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许多人都向他学写字,他练过的字,就被同学拿去,当字贴来临写。此外,他还会刻图章,布局苍劲老道,也常有同学请他治印。他的书法、山水、治印都带有北派风格。另有同学回忆:他除了画画,还是画画,一天到晚关在画室里画画,写字及刻章。很少出去走走。他平常只穿蓝布长衫,吃得也很简单,生活很艰苦。1949年,李志敏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由民国时著名的法科大学朝阳大学改建)。次年,该校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4年,他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直到1994年初退休。曾任中国婚姻法学会副总干事,北京大学民法教研室主任。他1956年参加民法起草工作,1979年参加婚姻法修改调查研究工作,1984年参加公司法起草工作,1983年起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曾讲授苏联和东欧国家民法、婚姻法、外国民商法、中国古代民法史、中国婚姻制度史、比较民法等课程和专题。出版法学著作主要有《民法教程》、《继承法概论》、《中国古代民法》(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法史著作)、《外国民商法》等,主编《比较家庭法》等书,翻译《施蒂纳和许来特的比较》等论文,校阅《国际合同》、英国《合同法概论》等著作。此外,他在多年法学教学研究过程中,还留有许多珍贵法学著作和讲义手稿,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尚未及整理或出版。他教过的学生有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何勤华,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著名行政法学家姜明安等。值得一提的是,来到北京后,他开始痴于京戏,并擅长京胡。李志敏的生活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报》工作的妻子孟昭蓉老师,因心直口快而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李志敏受到了牵连,虽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师却被发配回河北唐山。他屡经坎坷,生活拮据,长期住在北大为单身教师安排的筒子楼里。最为不幸的是,1976年他的两个心爱的女儿,竟葬身唐山大地震。由此可以理解李先生的书风为什么那么苍茫恣肆、枯涩劲正,要知道书法是情感因素与形式美的直接结合,只有把自己的性情及感受表现在创作里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书法家、艺术家。李先生无疑是拔乎其类的书法大家。李志敏穷其一生致力于书论研究和书法探索,系统梳理书法史论及历代书论专著,遍临诸体碑帖,大字取法《石门颂》、《泰山经石峪》、《石门铭》、《瘗鹤铭》、《郑文公碑》、《龙门造像》等;小字以墓志碑版和皇象、索靖、陆机章草为根基,兼修金文、简牍等;今草主攻张芝《冠军帖》、张旭《断碑千字文》《肚痛贴》《古诗四帖》、怀素《大草千字文》《自叙帖》、颜真卿《裴将军诗》及二王阁帖等。他在临习古帖上用力极深,临习方法也独特多样。从留存的临习遗迹研判,如他临怀素《大草千字文》时,采用的是“对临法”,力求做到与原作形神兼似;而当他临怀素另一名帖《自叙帖》时,则将张旭《断碑千字文》的笔法与《自叙帖》的结体融为一体,“用颠张之笔法写狂素之结体”,汲取两位狂草宗师之精髓,这样的临习方法前无古人,匠心独具。在植根坚实书法功底之上,李志敏最终开创了引碑入草独特书风。他将碑之雄强方笔和开阔圆笔,自然嵌入狂草创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将碑之用墨的生涩老辣及饱墨法引入草书,形成线条点画更具张力、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的墨风特色;他强调“曲、藏、和、圆”的笔墨技法和“情、气、神、境”的精神气韵,注重“以势带形”、化线为点、疏密互补、结构天成,通过“横向取势”与“纵向取势”交替相映的字势变化,辅以“左高右低”与“左低右高”的字体姿态,实现空间的随性摆布和笔断意连,丰富了当代草书的形式和风貌。改革开放以后,李志敏经常出国讲学访问,时而以法学家身份出现,时而以书法家身份出现。有位美国人不理解,怎么可能把严谨的法学研究与浪漫的狂草创作集于一身呢?李志敏却做得非常完美,在他身上学术研究所特有的严谨,或许更坚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探求。他作狂草,满怀激情,提笔之前,伫立审视案上的幅纸,连连吸烟。一旦意象在胸,便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毫端,迅速挥扫,一气呵成。之后,把笔一投,欣然微笑,畅游于艺术大化之境。但同时他对待自己的作品又十分挑剔和认真。据他的学生,现为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特邀教授的周持回忆,一次他向李先生求字,但半年过去了还没有写完。他去先生家里拜访,恰好发现先生家中的柜子上挂了一幅字,一看内容便知是给自己写的。他走到跟前仔细看,却发现这幅字下面还有一幅同样的内容,再下面还有第三幅。他以为这次终于可以“满载而归”了,没想到先生最后并没给他。因为虽写了三遍,但先生对作品并不满意,所以,绝不会轻易拿出去。李志敏的书斋名曰“三春堂”,取之其自作诗词三句耳。一为“爱花自能笔生春”。花者,炎黄文化、百花事业、先哲先贤、同道师友及其道德文章、碑刻墨宝是也。二为“数花期,梦花期,笑迎春花莫迟迟,花开自有时。”以此自砺与同道互勉也。三为“桃李争发不负春”。喻其与同游于书艺者皆天地之桃李,华夏之桃李,时代之桃李,先达之桃李也。爱春,迎春,不负春,亦为先生一生之夙愿。走进书斋,水泥地上堆满大半屋各类藏书典籍,墙上挂着他创作的山水画作,画中高山流水让陋室顿觉通透。书架前镜框里是泰山经石峪的“佛”字拓片,架上还种满黄土盆栽仙人掌。李志敏一生孝友温恭,道风仙骨,求书者、求学者甚多。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书法大家陈玉龙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法籍华裔书法理论家熊秉明曾说:“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受到艺术理论界关注。二、李志敏与北大书法振兴北京大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之重镇,也是现当代书画艺术之高地。北大诸多学术泰斗、资深教授的书法,大都写得都非常精到,不是书法家而胜过书法家,但他们多是以学术贡献和专业造诣名世。纵观北大百廿历史,真正以书法闻名于世者,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开放新时代是李志敏。1979年春,李志敏与赵宝煦、张振国(翁图)两位教授,在校方特别是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发起成立“北大燕园书画会”。陈玉龙、杨辛、葛路、罗荣渠诸教授以及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和张辛四位学生热诚襄赞其事。协会成立伊始,欣逢建国30周年大庆,举办了空前未有的大型书画展,展出作品近两百幅。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以82岁高龄兴致勃勃地前来观展,并亲笔题诗:“琳琅满目诗书画,庆祝新华三十周,行看大鸟垂天翼,扇起东风拂九州。”在李志敏会长带领下,燕园书画会同仁踵武前贤,整合书法人才,研究书论,切磋书艺,举办书法展览和讲座,开展校内外、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指导学生书法实践,北大书坛呈现一片生机。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李志敏携赵宝煦、金开诚、杨辛和陈玉龙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为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的高校。不久,张辛和葛路、罗荣渠教授也相继加入中国书协。李先生还走遍全国,到多处讲授书法理论或参加笔会,德艺双馨,声名渐起。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展评委,并当选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影响日隆。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北大美术社请校外顾问廖静文、钱绍武、范曾等出席“红楼画展”评奖。活动结束后已是晚饭时间,只好来到北大当时唯一对外的燕春园餐厅。那是寒冷的十二月,涮羊肉的锅子已经摆好,一桌人饥肠辘轳,可多数人都客气着,特别是学生辈虽早已不断地咽着难以自禁的口水可还是装作不饿地硬撑着。因为几位学生谁也掏不出这顿饭钱,最后是李志敏先生自掏腰包解围的,其实李先生那时也不宽裕,至今还记得范曾用馒头沾着羊肉汤玩笑地说:“涮羊肉改成涮馒头了”。还有一次,北大美术社请华君武来北大作讲座,李志敏作为美术社顾问老师迎接。美术社的李晓峰、刘小刚等同学看到,李先生刚刚从厕所出来,一边系着裤扣,一边就赶上前去与华老握手,李先生不拘小节得让人想到庄子的“解衣盘礴”。正是在那次讲座中,学生问华君武敢不敢画邓小平的漫画,他机智地回答:“漫画只重题材,人物是谁不是重点。”这成了一段佳话。李志敏还多次亲身指导和支持学生华人德、白谦慎等人发起的“北大书法社”的系列活动,影响了不少青年才俊后来成为书法中坚力量。实际上,李先生与诸多晚辈都结下深厚友谊,亦师亦友者遍布燕园内外、大江南北,有张辛、王岳川、刘小刚、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刘恒、高译、李晓峰、杨杰、唐云来、周持、王少墨、邵佩英、白崇然等;也有不少弟子以“三春堂门生”居之,有梁致章、刘明星、叶清、汤耀明、刘玉岭、容若、刘艺嶺、刘珍清、段中峻、孙晋彦、张国辉、陶荣祥、韦国栋、许介川、王炳光、魏中典、庄辉、陈吉安、段生龙、刘朝玺、黄联成、姜广业、张肇思、严文赋、邱群、古木、王宝林、段黎蓬、贾大一、孟昭丽、李振昌、宋凤周、张法亭、王家璋、汤耀平等。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的李志敏先生,非常重视书法国际交流。1981年,日本书道学校代表团访问北大,李志敏率燕园书画会同仁与日本同道在北大临湖轩及勺园举行笔会等活动,校外沈鹏、柳倩及学生冷溶、张辛、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等也参加了交流。他1985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1988年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1989年和1990年,池田大作先生推荐,日本创价大学书法部两次访问北大,作为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进行了热情接待。他独树一帜的书法,不少被作为“国礼”或北大珍品赠予外国政要、国际友人,流传到海外。1990年秋,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大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这届研究班由李志敏任总指导,陈玉龙、杨辛、季羡林、袁行霈、张辛、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吴小如、张振国等为主要师资力量,启功对研究班开办也给予了支持。后来,研究班共举办了两届,学员中有不少人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李志敏偏爱草书,犹重书之精神内涵,故所书唯求任情恣性,不备六体。有人曾对他的书法提出批评,认为难以认读,不“大众化”,甚至连署名落款都各不相同,有时猛然一看,不知何许人也。实际上,持此论者往往缺乏深厚的书法审美能力,特别是对草法的认识较浅,甚或只停留在“标准草书”和不多的几家名帖层面。而李志敏对历代草法都有精深研究,他的书风是雄浑、朴拙之美,是需有一定书法艺术修养、精通草书语言符号和逐渐体味才能发现的一种大美。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张辛就说过:“虽然有些人对李先生书法不以为然,或有非议,但除去见仁见智原因外,多少还是因为有些人对书法之'理'缺乏应有认识。什么是书法的'定理'?还是孙过庭说的'人书俱老',即内实,老到,点画质量高;结字高古,字字有出处;章法行气贯通,血脉相连。李志敏做到了。”赵朴初是佛教界的领袖,也积极参与推动书法的繁荣。鉴于当时赵老年事已高,李志敏和杨辛、张辛、张振国、刘小刚等燕园书画会同仁,多次上门与赵老切磋书法问题,留下不少难忘的瞬间。刚开始,赵老也并不认同李志敏的书法,后来逐步改变看法。他曾感慨地说:“我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书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来观时却感佩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甚感神品也!”李志敏的书法创作甚丰,散落于大江南北各处当以万计。在北大校内,除校名由毛泽东题写,图书馆名由邓小平题写,校史馆名由江泽民题写外,其它如各院系所和研究生院等单位的老匾牌,原写在大饭厅前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校方始终未明确过校训,不少北大人心目中却将此八字视为校训),镌刻在原法学院逸夫楼前的“建楼铭”等,几乎均由李志敏所书。在北大这样所谓“文人相轻”的圈子里,没有众望所归的影响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值得一提的是,由李志敏所书、镌刻在北大大饭厅前的校训,成为不少北大人的难忘印记。多年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金开诚曾深情回忆:“改革开放以后,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才在大饭厅的东门看到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我想,这一定就是校训了。这校训当然很好。因为其中所提出的四种行为指针都对人很有教益(特别在治学方面),值得广大师生铭记力行。过去,我每次路过大饭厅,都要对这八个字凝眸一观。这倒不是为了加固对校训的记忆;而是因为这八个字乃已故的北大书法家李志敏教授所书,李先生的书法雄健奔放,恰如传统书评中常常说到的'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一直得到我的很高评价。北大校训尤为李先生的精心之作,故而很耐人观玩。”遗憾的是,北大百年校庆前后,随着在大饭厅原址兴建“百周年纪念讲堂”,大饭厅及门前镌刻有校训的石碑不得已被拆除。三、李志敏与中国书法发展改革开放伊始,书法开始复兴。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首任会长李志敏与北京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启功多次交流书艺,共同探讨中国书法的振兴问题。启功与李志敏年龄虽相差13岁,却是忘年交。两人均自幼习书,解放前启功曾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李志敏也是武昌艺专科班出身,后同为北京高校资深教授、著名学者,又都在上世纪80年代于书法界声名鹊起,有诸多相同之处。启功更是对李志敏的书法大为赞赏,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致力探求书法艺术境界的同时,李志敏还精研书论,提出很多重要观点,如“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张旭草书如龙蚪腾宵,雄强而不失于清雅。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颜真卿的《裴将军诗》以汉分为魂,融合诸体,牢笼百态,裴旻剑舞活现于鲁公笔端。欲医草之轻浮,可于此贴中求之”;“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格”;“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涉及碑帖甚多,精剖细析,大大有助于对书法神韵的理解。不过其尊碑卑唐的主张,又有狭隘片面性”。他还提出:“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晋人书法的简淡失去了汉代书法的古朴深厚,晋人书法的冲和不具有唐代书法的雄伟奔逸。”这些观点新颖独到,鞭辟入里,处处闪烁真知灼见。1984年,北京书协举办成立以来第一次书法系列讲座活动,第一场即请李志敏主讲“论书法的神韵”。该内容同名论文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刊载。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创立,李志敏先生与启功、张仃、何海霞、黄胄等诸多书画名家一起被聘为该校教授,他为该校学员讲授“论魏碑的临习及草书创作”,并被制作成电视教学片。同年,中国科学院举办书法培训班,邀请李志敏和陈玉龙、杨辛、周持授课,为时四个月结业,后人们习惯称这个班是“北大校外班”,李志敏还担任中国科学院书协顾问。参加培训班的刘朝玺在李志敏去后还专门撰写纪念文章,高度评价李先生书艺,回忆与之交往的点点滴滴,并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该年前后,《现代书法艺术作品》第二辑收录了李志敏的书法作品,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任主席的沈鹏看到后,致信李先生时评价道:“足下此格为全书第一流作品。”他的前任、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任主席的邵宇,也不时与李志敏联络交流。1986年,河南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墨海弄潮——河南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作品展”,请李志敏先生撰评。后该文以《墨海新潮一一评河南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作品展览》为题,载于《中国书法》杂志1987年第1期。当时还是河南书法中坚力量、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任主席的张海多次致信李志敏先生,交流书法问题,并就河南书法发展等事宜进行沟通。1987年10月,北京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北京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展出42位首都中青年书法新秀的书法篆刻作品115件,请李志敏先生撰评。后该文以《墨海新潮续论一一评北京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为题,载于《中国书法》杂志1988年第2期。1988年,启功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他的郑重提议下,张旭当选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志敏当选第一副主席兼任评审委员会主任,柳倩、蓝玉崧、谷溪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阳、尹瘦石、吴未淳、欧阳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焕荣、康殷为评审委员。李志敏与其他书道好友一起将书法协会发展壮大,助推中国书法的发展繁荣。1989年9月,北京书协开展首都女书家书法活动,请李志敏讲授书法艺术理论。10月,北京书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89行草书赏析会”,李志敏对参评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评析,受到与会者欢迎。同年,在李志敏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明星杯”国际书画篆刻大奖赛举办,李尔重、周韶华等任活动顾问,评委主任为李志敏和汤文选。刘明星主编的大赛优秀作品汇编《墨彩大观》,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该书由李志敏题名,汤文选作序,王学仲、李志敏、汤文选、刘江、魏传义、杨之光为顾问,获1991年全国出版物一等奖。此外,刘明星还主编《名印大观》一书,请李志敏题写书名,西冷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作序,由海风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1990年2月,北京书协举办“北京女书法家书法创作提高集训班”,李志敏亲临现场讲评指导。3月,“北京中青年书法家90年代第一次书法艺术研讨会”举行,李志敏担任总评委。1991年10-12月,在李志敏的直接指导下,北京书协连续组织三次“北京参加全国五届书展作品评选及创作研讨会”,选定送评作品。12月,中国书协第三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志敏当选中国书协理事。同年,李传周教授编辑的《标准草书指南》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请李志敏先生作序。1992年,李志敏先生专著《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犹如孙过庭《书谱》,是草书手稿与理论璧合的艺术精品,获北京大学第二届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书法艺术界给予高度关注和赞誉。知名美术史论家、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汪子豆评价:“《书论》为史论中上品,书法人必读。”他还认为李志敏的隶书和草书“功力深厚,壮气高韵,特别是用笔,摄人心魄。”该书部分文字内容也在《中国书法》杂志1994年第4期转载。李志敏生前特别交待过,《书论》再版时,要加英文和日文释文。1992年,北京书协召开二届五次理事会,在李志敏的提议下,会议提出要加强书法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书协工作要重点向理论倾斜的设想。同年,探索现代书法的林信成在北京大学作“书法艺术新阐释”讲座,特请李志敏和陈玉龙两位书法前辈现场坐镇。李志敏是道地的传统派,但决不是“老书究”。他主张深研和汲取传统书法精髓的同时,一定要有时代新貌,在他的思维里充斥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变革意识,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开创引碑入草书风的一个思想前提。他的书法主张虽与现代书风截然不同,却对其初露的书法求变意识持尊重和包容态度,也对王镛、林信成、魏宝荣等现代书法实践者给予鼓励和支持。1993年,为纪念北京书协成立十周年,启功题名、李志敏撰写前言的《北京书法家论文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启功、李志敏、徐邦达、陈玉龙、杨辛、朱家溍、金开诚、卜希阳、秦公、袁其微、刘九庵、蓝玉崧、谷溪、冯亦吾、单国强、叶喆民、王玉池、肖燕翼、王镛、李松、杨臣彬、熊伯齐、张同印、刘文华、王之麟、梁致章等50位享誉中外的老一辈书家、书法理论家、资深鉴定家和部分展露头脚的中青年书法新秀的重量级论文61篇,该书学术品味高,理论性专业性强,在书法界引发强烈反响。1994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志敏的《诗情到碧霄》一文。四天后的4月12日,李志敏先生仙世。他临危在病榻曾轻轻自语:“走,走,戴上眼镜,穿上风雨衣,走到很远的地方去!”资深书法家陈玉龙撰文“书魂匆匆归道山一一读李志敏《诗情到碧宵》兼悼斯人”,在《文史杂志》同年第6期刊载。陈玉龙还撰文“燕园春意浓,斯人独憔悴”,回忆起两度联袂远行经历。一次是1985年与李志敏等东渡扶桑,为期双旬;一次是1993年秋与李志敏、刘炳森等西游新疆,为期半月,两次归期均为8月31日。归途中,陈玉龙和李志敏相约:“但愿有生之年,勉作第三次壮游,或北上,或南下。”李志敏生前曾到北戴河海滨度假,捡得一石,携归赠予陈玉龙并附一便条:“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块石头是一幅风景画,有月,有水,请勿刻写。”陈先生甚喜,初置此石于客厅画框中,后割爱移赠世界著名奇石收藏家、泰国奇石馆馆长周镇荣先生,作永久陈列。此外,陈玉龙还在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的“北大书画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和《光明日报》1998年5月3日的“百年星辰,百年墨彩”等文中,以较重笔墨高度评价李志敏书法艺术。李志敏的书法,被收录《中国古今书法选》、《中国当代书法家百人》、《中国书画》、《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当代著名书家》、《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书法家名鉴》、《书法艺术》和日本《书道》、《中国书画作品集》、《中国书画家作品选》、韩国《书法交流》等书刊,并作专题介绍。他的作品为“王铎纪念馆”、“金粟书岩”、“武侯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处,及多地碑林、博物馆、书画院、领导人纪念馆等收藏或刻石。他发表的书法理论论文,主要有《论书法的神韵》、《简论书法神韵》、《论魏碑的临习》、《论书法的气格》、《书法与诗》、《泰山碑刻赞》等。他还为《北京大学校报》(1990年左右报头校训)、中国书法协会河南分会会刊《书论》、《书法理论与实践》、《墨彩大观》、《名印大观》、《中外法学》杂志、《中国古代民法》、《中国现代生活法律百科知识》、《魏宝荣书法选》(李志敏题名、刘炳森作序)等各类出版物及“老河口机场”、“中国卫生法学会”等书丹题名。“德不可伪立,名不可虚成,艺不可诈取”,这是李志敏为人从艺的信条。他的人格和书品,使他拥有了一个几乎足以囊括上世纪后半叶活跃于艺坛的“名家朋友圈”,主要有舒同、江丰、启功、赵朴初、沈尹默、沙孟海、廖静文、华君武、钱君陶、陈叔亮、谢冰岩、汤文选、尹瘦石、周韶华、田世光、黄永玉、范曾、黄苗子、陈玉龙、杨辛、冯其庸、史树青、邵宇、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娄师白、刘大为、张海、刘江、林凡、张旭、康殷、苏适、徐冰、吴为山、张振国、王镛、杨再春、谷向阳、张旭光、柳倩、薛夫彬、刘艺、熊伯齐、张书范及青山杉雨(日本)、权昌伦(韩国)、苏立文(英国)、熊秉明(法籍华裔)等。还有各界贤达名士,如冯友兰、张岱年、梁漱溟、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邓广铭、田余庆、魏建功、王力、许德珩、周培源、丁石孙、费孝通、罗豪才、王忍之、张全景、沙健孙、季羡林、宿白、黄楠森、汤一介、王朝闻、厉以宁、王选、徐光宪、龚祥瑞、袁行霈、巩献田、谢冕、张传玺、葛路、李泽厚、陈怡焮、金开诚、叶朗、李仁堂、高明、程道德、沈天佑、卢永璘、王禹功及池田大作等。四、关于李志敏书法艺术的研究和评论李志敏生前在谈到自己的书法之路时说过:“我不在乎现在,在乎三百年后”。李志敏的书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遍临诸体百家,探求时代书风,以碑入手志图引碑入草,作品雄强朴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笔过露,草之意韵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浑然一体。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点画生涩老辣,章法贯通意连,颇显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致力将碑之笔法和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纵”与“苍茫雄浑”于一体,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纵观现当代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时间既能风貌大变、上大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坚实根基做到了。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杨辛教授说:“李志敏先生创造了当代中国草书的一个高峰。”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张振国(翁图)教授认为:“李志敏道长是沈尹默之后北京大学历史上又一位书法大家,其书艺书论双臻,尤其是引碑入草的书风使其独步书坛。他对自己的书作充满自信,曾言'生不留名,死留名'。实际上,其生前已名播中外,去后人们益发发现其书法价值,愚识其必将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早年致信评价:“李老书法之苍茫,气势之狂放,结体之奇异,章法之险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审美观,是与古人通息又展示现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热烈!气势浩然!”2004年,叶人(叶青)主编《未名湖畔的回忆》一书,汇集部分学生对李志敏的纪念评论文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书中刊有哲学泰斗、国学大师张岱年于1997年评价李志敏书法的手迹:“李志敏同志是书法名家,兼擅书论。他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他的书论亦多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2006年,华龄出版社出版梁致章主编的老年书法教材《草书写法》,将两位近现代书家于右任和李志敏的草书与历代草书名作一同,列入碑帖欣赏内容。2009年9月2日,《法制日报》发表河山的文章《李志敏老师的山水画》。2012年,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著《随笔集》,收入“书法家李志敏老师”一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葛路撰文“当代书坛一杰李志敏”,收入葛路、克地著《艺海捉象一一中国艺术丛论》,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他认为:“像李志敏这样有才华、造诣高的狂草书家,在当代中国书坛寥寥无几。他偏爱草书,传世作品草书居多。他的行书功力深厚,风神特殊,并不亚于草书。所作所书,雄劲倔犟,老辣生涩,小至点画,大到整体,给人若引弓待发、若屈铁凿铜的印象。书品活托出书家的个性。他的行书,初看并不惊人,久看则意趣不尽。”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的“北大百年书法简史回顾”一文,及之前由金开诚、王岳川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一书,也都对李志敏书法艺术作出介绍和评论。同年,青年书法评价家李金河在《上海书协通讯》、《书法导报》撰文评论李志敏书法艺术,后以《引碑入草、笔走龙蛇 草书大家李志敏》为题,被多个媒体转载。他认为:“李志敏的草书个性十分强烈。草书,历来是连绵线的艺术,而他的草书却是“点”的散步一一每个线段都有“缩线变点”的趋势,整体看一幅作品就像是点的舞蹈,故此,李志敏的草书可称“散点派”,这在中国草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开创性。同时,为了避免点的增多阻碍笔势流动的快感,他在使用很少的“字连”基础上更多地依靠字的欹侧(体连)与笔和笔方向上的(势连)遥相承接,来达到个性化的效果。而且许多单字结构有意做到不完整,对比、呼应、补救等在一个字中应该完成的东西常常依靠多个字来集体促成,在这里单字往往是一个传统完整“字”的部件,两字或多字的“字组”才是一个圆满的“字”概念,多字成一字是也。其笔与笔不管连绵还是不连绵都有一股强劲的、集中的力势冲在前面拉引着身后的一串串字,其书大散而具大聚之态。”2014年,李志敏遗著《草论——三春堂狂草》,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书艺和书论合集,分草源、草体、草说、草规、草诀、草戒和草评等部分,是《书论一一三春堂学书笔记》的姊妹篇。同年4月,李志敏书法艺术研讨会暨《草论》首发式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杨辛、张辛、王岳川、张振国、巩献田、程道德、吴志攀、王浩雷等都高度赞扬了李志敏先生高深的书法造诣和人格魅力。《北京大学校报》特别推出“纪念李志敏先生专版”。张辛教授撰文《大墨淋漓、气象刚正 怀念书法家李志敏先生》,全面分析和评论了李志敏的书法造诣,他认为:“李先生的草书不滞涩,很流畅。点画有力度,沉而不浮;结字或出奇而不怪;布白非如'算子',而是'星光闪烁'。总之大墨淋漓,气象刚严。”该文被多个媒体转载,引发书坛广泛关注。同时,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撰文“神清骨竦意真率”,著名法学家巩献田撰文“高书不入俗人眼”,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张振国赋诗“纪念李志敏会长”,均在校内外产生良好反响。此外,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看完《草论》后感慨地说:“李志敏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草书被认为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最优秀的草书作品。”2014年5月,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该会以研究李志敏书法艺术,推动中国书法传承发展为己任,聘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及杨辛、张振国、张辛、王岳川、周其凤、吴志攀、王子凯、王浩雷、刘小刚为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为会长,郭志全、叶元生为副会长兼秘书长。2015年2月14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王浩雷、郭志全的文章“引碑入草――于笔墨中见大美”,阐明了书法发展趋向和引碑入草的价值,特别是李志敏先生的开创性贡献,约200家网站转载。同时,巩献田、郭志全撰文引碑入草'的书法史意义及李志敏的开创性探索”,从书法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引碑入草和李志敏先生书法探索的价值,由《书法赏评》杂志于2015年第2期刊发。巩献田会长还曾撰文回忆:“从1990年代开始,我多次赴香港授课。在树仁大学胡鸿烈校长办公室南侧墙壁上,有李志敏先生用狂草写的曹操《龟虽寿》,西侧有启功用行书写的一副对联和画家的一幅国画,东侧有香港著名书法家郑家镇的行草书法和吴方先生画的瓦当及篆字书法挂轴,三面墙壁的书画作品,各有洞天,均有意趣,交相映辉。最奇绝夺目的,在我看来,却是李先生的狂草。”2015年3月,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颁发校外顾问聘书暨签订《李志敏书法精品集》出版协议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巩献田会长介绍了李志敏先生的有关情况及研究会的工作安排,并向研究会聘请的校外顾问中共中央宣传部原部长王忍之等同志颁发了聘书,与会同志还就《李志敏书法精品集》出版事宜进行了讨论。北京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子凯、中国书法出版社业务发展部主任何威涛,中国书法传媒艺术总监李学民,研究会顾问王浩雷,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志全、叶元生等出席会议。2016年,北京大学教授王曙光撰写“书与道契,艺合天人——李志敏先生《书论》札记”一文,在《中国艺术时空》2016年第2期刊发。后该文收入王曙光著《燕园论艺一一艺术与人生的对话》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2017年1月22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杨杰在接受《书法报》专访时回忆:“1981年,有一个机缘,郑州大学请北京大学的法律专家李志敏先生到学校讲法律,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位草书大家,就举办了一个书法讲座。我当时去听了,还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此后我就经常通过书信向他请教书法,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复、解答,在书法上给予我许多指导。当年李先生给我写的书信都还保存着,教我怎么选帖、临帖,读哪些书,甚至给我开书单。鼓励我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不要放弃。李志敏老师在专业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实际上,他的草书业界评价很高,非常具有创造力。后来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评价,包括一些大家都评论他,“引碑入草”,独树一帜。有人把他和林散之先生并称为草书大家。”同年12月14日,她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说:“有两个人对我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