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集成与能力建设项目课题1:饮用水全流程水质监测技术及标准化研究(一)指南说明为有效支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全面实施,“十一五”期间主要围绕饮用水水质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化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步编制了主要基于实验室分析的《城市供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和主要基于免疫荧光分析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基于特征光谱识别的快速筛查方法的《城市供水水质应急监测方法指南》,以及包含9项水质指标的《城市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规程》。随着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和国际上水质监测技术的进步,需要在不断充实《城市供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和逐步完善污染物快速筛查及检测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研发低成本、低药耗、多目标、高通量、高灵敏的新型水质检测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建立城市供水全流程的水质监测方法体系,为饮用水水质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为适应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日趋复杂化和水质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势,本课题在不断完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污染物的标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饮用水新兴污染物的检测方法,研发低成本、低药耗、多目标、高通量、高灵敏新型水质检测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设备,优化集成并完善包括实验室检测、应急筛查检测和在线监测在内的供水水质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为实现“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水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2、主要研究内容(1)水质监测创新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针对现有一些水质监测仪器设备体积大、购置费用昂贵、使用成本高、进样量大等突出问题,研发基于微流控生物芯片、低成本、低药耗、多目标的饮用水水质监测创新技术,研制适用于饮用水及水源水质监测的微型化、智能化的仪器设备,并在重点流域/地区进行应用验证,提升我国水质监测仪器设备研制和应用的技术水平。(2)饮用水特殊污染物检测方法标准化针对饮用水水质安全管理的需求,以多指标同时检测、低检测限、低成本及环保为目标,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附录A中26项指标的检测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优化针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所有污染物的标准检测方法;针对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饮用水中新型污染物,如致嗅物质、亚硝胺类及新兴卤代消毒副产物、大宗农药、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等,研究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方法。(3)饮用水水质筛查与评价技术研究针对突发性污染事件中污染物识别困难的问题,开展基于飞行时间质谱、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的污染物筛查技术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用于应急管理的污染物指纹库及案例库,构建饮用水污染物筛查及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参照国际饮用水水质安全评价经验,系统评价各种生物测试方法的水质评价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稳定、灵敏的生物测试系统,完善饮用水生物测试方法体系。(4)城市供水全流程监测技术集成与优化针对城市供水从水源到供水末端各环节的监管需求,在长期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技术比较,进一步优化水源、水厂和管网在线监测系统,规范用于工艺优化运行的消毒副产物生成势、水质毒性生物监测系统以及用于管网优化运行的可同化有机碳(AOC)等测试方法,优化、集成包含实验室检测、应急筛查监测和在线监测的城市供水系统全流程水质监测技术体系。3、考核指标 (1)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微流控生物芯片的水质检测创新技术和微型化的仪器设备一套以上,检测指标不少于5项,精度不低于同类常规设备,造价下降30%以上,使用成本降低50%以上;(2)开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26项污染物以及不少于110项新兴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进一步补充完善城市供水水质检验方法行业标准;(3)开发2-3种水中污染物筛查技术,形成污染物筛查技术体系,建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污染物指纹库及案例库,提交《城市供水应急监测方法指南》修订稿;(4)分别提出或完善针对水源、水厂和管网的在线检测系统技术规范,形成饮用水生物测试技术规范以及城市供水全流程水质检测方法指南;(5)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2000万元。6、其它要求无
课题2:城市供水系统监管技术与业务化平台建设示范(一)指南说明“十一五”期间,针对我国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问题,为加强水质监测预警技术支撑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饮用水主题“预警监控”项目有关课题在多信源三级监测网络构建、时空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水质安全评价及预警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系统集成,初步建成了“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平台”,并在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山东省、济南市等进行了国家、省和城市三级技术平台的示范应用。围绕城市供水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监管的业务需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展平台功能,加强系统集成,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实现由单一水质管理到供水系统综合监管的功能拓展,为全面提升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监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围绕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监管的业务需求,结合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在“十一五”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构建和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优化平台体系总体设计,完善平台业务化功能,形成由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关键技术、基础标准、技术指南及监管方法构成的城市供水系统监管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的城市供水安全监管业务提供科技支撑。2、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体系总体设计在“十一五”城市供水水质监控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所需功能及基本要素,分析各功能和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三级业务化平台体系的顶层设计,形成平台总体设计技术方案以及平台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为规范化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提供技术支撑。(2)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体系顶层设计,应用云分配、云储存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发信息管理、督察管理、考核管理、远程会商、应急支持、决策支持、通用资源管理等功能系统,集成相关技术和系统形成开放性、多层级、多功能的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构建技术。(3)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运行保障技术研究研发基础信息的优化采集、网络传输与质量保证技术,异构数据整合和海量信息提取技术,以分级管理和分项业务为导向的信息数据化处理和系统化处理技术,建立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信息流和业务流管理关键技术;研发依托业务化平台开展供水系统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估的技术系统,建立各项评估中所需数据采集的技术途径,形成城市供水系统监管评估专家决策支持技术体系。(4)国家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构建根据城市供水管理的业务需要,建设国家级平台数据库、案例库、知识库,开发具备支撑全国城市供水安全管理各项主要业务功能的系统,集成应用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和各子功能系统,支持国家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的建设和运行。(5)省、市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构建选择典型省、市,开展省市两级平台建设技术和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建设省市两级平台数据库,优化完善水质预警技术,集成应用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和各子功能系统,支持省、市级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最终形成可向全国推广的平台构建和运行管理模式。3、考核指标(1)提出国家、省、市三级一体化的城市供水监管平台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对未来全国省、市级城市供水监管业务化平台建设提出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和分步实施策略,编制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指南(建议稿)。(2)建立基于云分配、云储存、云计算等多类技术集成应用的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构建和运行保障技术体系,提出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议稿)3项。(3)建成三个层面的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示范平台,包括国家平台1个、省级平台2个和市级平台6个,并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在不少于20个城市中推广应用平台建设管理技术体系。(4)省级示范平台的供水安全监管业务要覆盖省域范围内的全部城市和县城镇,并具备对流域内重要水源的水质监测和预警功能。(5)提出供水系统风险评估以及绩效评估的技术标准/指南,并建立通过城市供水系统监管业务化平台进行评估的技术导则。(6)形成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不少于10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4500万元。其中,省市级示范平台建设的配套经费不低于相应国拨经费的1.5倍。6、其它要求无
七、重点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课题1:应急供水技术研究与重点区域应急能力建设示范(一)指南说明应急供水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当前应急供水的主要科技需求是:针对突发水污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发展应急处理技术,扩大污染物的应对种类,并能够适应复杂的水源水质条件;大力推进应急供水区域能力的建设,形成应急供水的区域支援能力;进一步完善全国应急供水的管理技术体系,提升全行业的应急能力。本课题将在“十一五”水专项相关课题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当前全国应急供水的迫切需求,开展研究。(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本课题将在“十一五”水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扩展完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区域应急支援中心的示范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供水管理技术体系。通过开展应急供水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的协同性、系统性的研究,提高我国应急供水的水平与能力。2、主要研究内容(1)水源突发污染风险污染物的应急净水技术研究针对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种类繁杂的现状,以基本覆盖主要的环境风险污染物为目标,选取约一百种事故风险高且危害性大的标准外污染物开展试验研究,确定适宜的城市供水应急净化技术,并确保能够适应同时含有多种污染物和高泥沙颗粒物的水源水质条件;建立相关的预测模型,能够对更多污染物进行应急处理特性预测,为应急供水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2)应急供水东北区域支援中心示范建设针对我国东北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诸多城市水源依赖长距离水库引水,存在水源污染风险和工程风险等供水系统可靠性脆弱问题,在东北地区某中心城市进行应急供水东北区域支援中心的示范建设,包括:重点供水系统应急能力评估、移动式应急供水辅助系统(预处理、产水消毒与分装等)评价、移动式应急供水设备的系统集成与综合测试、移动式应急检测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方案研究等,以形成面向东北地区的应急供水区域支援能力。(3)应急供水西南区域支援中心示范建设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污染事故和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在西南地区某中心城市进行应急供水西南区域支援中心的建设示范,包括:重点供水系统应急能力评估、移动式应急供水辅助系统(预处理、产水消毒与分装等)评价、移动式应急供水设备的系统集成与综合测试、移动式应急检测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方案研究等,以形成面向西南地区的应急供水区域支援能力。(4)全国应急供水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制度化研究针对城市供水行业应急能力建设与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结合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全国应急供水区域支援中心建设的规划方案,完成全国应急供水管理和能力建设的制度化指导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完善,城市供水应急能力评估,以及应急能力建设中备用水源、处理设施和资源支撑体系的建设方案研究等,以整体提高全国应急供水的建设与组织管理的水平。3、考核指标(1)对新增加的约100种环境风险污染物确定适宜的应急供水净化处理技术。建立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预测模型,对另外约200种污染物进行应急处理特性的模型预测。综合应急处理研究与应用成果,形成面向自来水厂的应急处理技术支持软件一套;(2)在东北某中心城市进行应急供水东北区域支援中心的建设示范,形成对东北地区应急供水的技术支援能力,包括:完成重点供水系统应急能力评估报告;形成能应对不同风险、适应不同需求的系列化的移动式应急供水能力,具有供水消毒与分装的装置,并具备移动式应急水质监测等辅助/配套系统;(3)在西南某中心城市进行应急供水西南区域支援中心的建设示范,形成对西南地区应急供水的技术支援能力,包括:完成重点供水系统应急能力评估报告;形成能应对不同风险、适应不同需求的系列化的移动式应急供水能力,具有供水消毒与分装的装置,并具备移动式应急水质监测等辅助/配套系统;(4)完成全国应急供水管理和能力建设的制度化指导文件,形成以下文件的报批稿: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修订、城市供水系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导则、应急供水备用水源建设规范、应急供水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地方应急能力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等;(5)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4000万元。地方/企业为区域中心建设提供配套支持条件,涉及经费不少于1500万元。6、其它要求无
课题2:重点流域水源污染特征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研究(一)指南说明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负荷大、情况复杂,各流域饮用水源污染情况因其生产布局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依照现行有关水质标准获得的水质监测数据尚不足以判明我国饮用水的水质风险。针对我国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建立了针对我国饮用水污染物的风险评价方法,并对重点城市部分水厂的水源水质进行了初步筛查,发现水源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本课题将进一步查明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污染物特征,明确水源水质风险并研究其可处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重点流域水资源配置、水源污染治理和饮用水净化三者相协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方法体系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该研究是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基础性科研工作。(二)指南内容1、主要目标针对我国重点流域饮用水源污染情况复杂、水质风险基础数据缺乏等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明确重要水源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典型净水工艺技术对主要风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针对重点流域提出水资源配置、水源污染治理和水质净化三者相协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并通过调查、实验和数据挖掘等手段补充完善水质标准制定所需关键基础数据,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方法体系以及相关标准的修订及其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2、研究内容(1)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污染特征解析以国际和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以及国际关注热点问题为基础,筛选对我国饮用水水质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约200项水质指标,对研究区内重要饮用水源及饮用水开展水质监测与安全性评估,研究重点流域水源及饮用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饮用水源地污染物主要来源。(2)重点流域饮用水风险污染物可处理性研究通过水厂工艺效果分析和模拟实验,系统评价典型净水工艺对风险污染物的处理特性以及副产物在净水工艺流程中的生成规律,明确主要风险污染物的工艺可处理性,提出有效控制风险污染物的技术路线,为水厂工艺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3)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技术体系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和对已有数据的统合分析,补充完善我国标准制定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关键基础数据;系统开展饮用水源地微量污染物控制策略、污染物毒性评价方法以及饮用水途径暴露量贡献率计算方法研究,形成以定量风险评价和成本-风险削减定量分析为基础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方法体系和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方法体系,结合全国污染物分布特征,全面评估我国现有水质标准的适用性,提出标准的修订方案。(4)重点流域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策略研究根据饮用水水源污染源解析结果和典型净水工艺对污染物的处理特性,结合净水工艺技术发展趋势和饮用水源地污染物可控性分析,开展不同工程方案的技术经济性比较,提出水源污染物控制、水质净化和水源调配相协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策略,为科学合理和优先利用重点流域当地水源提供技术依据。3、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1)提交重点流域饮用水源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范围为研究区的重要水源,涉及城镇数量不少于20个、水厂不少于100个,水质指标数量不低于200项,反映各流域重点水源和饮用水的污染特征,以及污染物的来源和可控性。(2)提交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可处理性评估报告。污染物种类不少于20种。(3)构建城镇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支撑技术体系。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技术细则》(征求意见稿);《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标准》等修订建议稿。(4)编写“重点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针对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风险污染物的控制、典型净水工艺的处理特性以及跨流域调水的效益分析,提出重点流域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策略与建议。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4500万元。6、其它要求无
课题3:江苏省域城乡统筹供水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一)指南说明江苏地处太湖和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是我国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饮用水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工业生产强度非常高的省份,供水安全保障始终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江苏省在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通水乡镇覆盖率为79%,在太湖流域该指标高达90%以上。但是,在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这一新形势,面临如何进行水源的优化配置,如何保障乡镇末梢的水质,以及如何加强监管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在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条件下省级监管技术体系。(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针对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新形势下出现的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以江苏省为对象,在省级层面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集成及监管技术研究,并在江苏省全域开展规模化应用示范,为江苏省实现城乡双水源供水全覆盖、深度处理全覆盖、城乡供水全覆盖、二次供水管理全覆盖、水质监控全覆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家重点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全省域监管提供范例。2、主要研究内容(1)城乡统筹供水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针对省内不同水源水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展深度处理适用条件研究,提出适用水源水质特点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规程;针对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面临的水源和水厂选择问题,开展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条件下乡镇村管网的输送距离与水龄、水压、水质等的关系,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水源、水厂优化配置的技术导则、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系统运行模式以及联合调度技术规程;配合各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作的推进开展相关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并在全省进行推广。(2)江苏省城乡供水监管技术体系运行示范针对各地在水源保护、水厂工艺、供水管网、二次供水以及供水规划等环节存在监管手段严重缺失的问题,开展省域范围内的调查分析,总结提炼各地的成功经验,形成面向全省的监管技术规程和规范化文件;针对“水源—水厂—管网”供水全流程进行供水水质关键点分析,构建覆盖全省内流域上下游的水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提出省域内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交流模式与机制;针对供水行业信息化水平低、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大的问题,构建全省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集预警、监测、运行管理、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省级监管平台,并与国家平台对接。(3)宜兴市城乡供水全覆盖安全保障综合示范围绕宜兴市全面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的客观需求,以市域城乡统筹供水为主线,开展宜兴市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复杂水源系统保护和调配技术、适用于各类原水水质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城乡统筹供水管网水质调控、城乡供水全流程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等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市域综合应用示范,形成有效的城乡统筹供水新模式,全面提升宜兴市供水水质和安全保障综合能力。3、考核指标(1)集成多水源调配、深度处理、二次供水等技术,通过技术推广与应用,实现江苏省内9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和85%以上的乡镇龙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出台5-6项支撑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的省级标准与规范,具体包括:应急备用水源的维护管理标准与启用调度规程、管网与二次供水设施的水质日常监测点和在线监测点规定、深度处理工艺选用管理技术规程、二次供水技术和管理标准、水质信息公示管理办法等;(3)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集水质监测、预警、运行管理、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省级监管技术平台及相应的运行管理机构,并与国家平台实现对接;(4)建设宜兴市为城乡一体化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监管体系示范市,实现供水城乡市域全覆盖,建立城乡供水全流程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宜兴市城乡统筹供水运行管理技术规程,龙头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直接受益人口110万。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6000万元,地方等配套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2倍。6、其它要求技术优势突出的单位可针对本课题中的单项任务进行申报。
课题4:巢湖市水源优化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一)指南说明巢湖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是国家水污染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巢湖市以巢湖水为唯一水源,净水工艺落后,配水系统布局不合理,特别是高藻期面临取水困难、水质水量难以保证的严峻问题。因此,加强水源地保护,优化取水方案,确定应急备用水源,加强城市供水系统能力建设是巢湖市整体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当务之急。针对巢湖市上述需求,设立“巢湖市水源优化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针对巢湖市以巢湖水为唯一水源、高藻季节取水困难的突出问题,在系统研究巢湖水源地水文、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取水点设置和取水口工程设计方案,研究提出备用水源地建设方案,并通过示范工程建设,结合水厂工艺提升、管网优化以及监管平台建设,形成巢湖市从水源、水厂、管网到用户的饮用水全流程保障系统。2、主要研究内容(1)巢湖水源取水方案优化及备用水源地示范建设针对湖库型水源取水点确定方法不规范的问题,系统分析各类湖库型水源地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取水方式对取水水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巢湖东半湖水源地水文水质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优化巢湖市取水方案,并进行水源安全取水工程应用示范;深入分析河湖交互作用,研究利用入湖河流建设备用水源地的可行性,提出巢湖市备用水源地建设方案,并示范建设供水规模为10万吨/日的备用水源地。(2)巢湖季节性高藻水水质净化工艺优化与示范针对巢湖水源水存在季节性高藻和嗅味等污染的特点开展水质净化工艺研究,探讨以臭氧预氧化和低强度深度处理技术为核心的藻类和嗅味强化去除工艺的可行性,并进行工程示范;针对现有水厂工艺落后、水源水质适应性差的问题进行工艺及运行优化技术研究,强化冬季低温期浊度去除效果,并进行应用示范。(3)巢湖市供水管网优化与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依据巢湖市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及地形,研究适宜本区域供水特征的分区供水模式,优化分区供水及管网布置方案;研发地下管网信息动态维护系统,建立具有管网水质水量模拟、动态仿真、优化调度、实时控制和专家决策等功能的配水管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工程应用示范。3、考核指标(1)形成湖库水源取水口建设技术指南,在巢湖东湖水源区优化选择和示范建设日供水规模为20万m3的取水口,确保水华爆发期水厂能正常取水;建设10万m3/d规模深度处理示范工程,臭氧投加量不高于2mg/L,出厂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2)建设8万m3/d规模水厂升级改造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工程运行增加制水成本不超过0.10元/m3,出厂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3)建设日供水规模为10万m3的备用水源地,备用水源水质主要指标满足地表三类水标准(GB3838-2002),高藻期藻类细胞密度低于2000万个/L;(4)建设供水管网安全保障示范工程,示范区覆盖整个城区供水区域,管网末梢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受益人口30万以上;供水管网漏损率在现状基础上降低5个百分点,配水能耗降低2.5%;建成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平台1个;(6)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地方等配套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2倍。6、其它要求技术优势突出的单位可针对本课题中的单项任务进行申报。
课题5:村镇安全供水技术体系构建及重点流域规模应用(一)指南说明针对目前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及监管技术基础薄弱、饮用水供水水量和水质不稳定、供水工程连续运行性能差等问题,在“十一五”研究基础上,通过开展农村水源保护技术研究、供水适用技术集成、水质保障管理技术体系构建及重点流域规模化应用示范,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体系,提出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方案,初步解决重点流域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为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典型工程调查、技术测试、问题分析、经验总结,结合中试研究,对适用的农村安全供水共性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集成、完善和规范化,构建适宜不同区域的农村饮用水源配置与保护方法、不同类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设计与建设规范以及相关监管技术等,在淮河、辽河等重点流域选择2个典型县,开展县域规模的工程应用示范研究,全面提升示范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将其建成能引领全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示范县。2、主要研究内容(1)农村饮用水适用技术集成与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在“十一五”村镇饮用水项目适用技术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集成普适性强的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农村水源保护、水质净化与消毒、水质检测与监管等技术,形成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农村饮用水工程技术与监管技术体系。(2)农村地表水供水适用技术集成及重点流域规模示范选择淮河流域典型县,针对地表水源地污染和饮用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问题,重点开展水源地污染防控、以慢滤为核心的水质净化、饮用水配送、安全消毒等的规范化建设技术和运行维护技术研究,并在县域规模上开展技术应用工程示范。(3)农村地下水供水适用技术集成及重点流域规模示范选择辽河流域典型县,开展系统的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物分布特征调查,进行地下水硝酸盐异位去除、环保除氟、铁锰高效稳定去除、安全消毒等技术的集成研究,建立适应当地水质条件和饮用水消费习惯的优化组合工艺和运行管理模式,并在县域规模上开展技术应用工程示范。3、考核指标(1)构建1套适用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供水工程技术体系,形成相应的监管方案与技术政策,并由主管部门发布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水源保护、水质净化与消毒、水质检测与监管技术等;(2)研究制定2个示范县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建立2个县级专业化运营的饮用水综合服务中心,形成适合农村供水专业化和规模化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3)建成2个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示范县,涉及人口不少于60万人。新建和改建供水工程的水源及工程布局合理,水处理和消毒设施齐全,工程均能良性运行,饮用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4)形成发明专利6-7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3500万元,示范县配套的工程建设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1倍。6、其它要求无
八、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课题1: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一)指南说明建筑水系统是城镇供水的末端系统和排水的始端系统,直接关系到用户水质安全、节水需求以及排水卫生。但是,由于系统构成中开口多、管材多样、设备器具多、水力条件差、管理难度大等原因,造成了水质易污染、节水效果差、排水卫生性能低等问题,特别是城市开发中高楼比例越来越大,相关问题更加突出,亟待突破水质安全、节约用水以及排水卫生的技术与管理瓶颈。本课题针对建筑水系统水质安全、节约用水、设备材料、管理模式、排水性能等开展研究,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工程建设,为解决供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保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针对建筑水质安全存在的问题,围绕建筑水质安全、节水技术、设备材料、排水卫生以及微循环系统构建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开发,编制完成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建设示范工程,着力强化提升建筑水质安全、节约用水和排水卫生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节水、节能、节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保障问题,并通过雨水、灰水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构建健康微循环系统。2、主要研究内容(1)建筑给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针对城市建筑给水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在系统调查分析城市建筑给水系统的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建筑给水和热水系统水质二次污染规律与控制技术;开展二次供水设施与系统优化技术研究,研发热水系统军团菌杀灭技术研究与设备,形成二次供水与热水水质保障关键技术,修订/编制相关技术规程/标准。(2)建筑水循环系统重构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建筑用水量基础数据缺乏的问题,以节水、节能、节药为前提,在系统全面调查研究建筑用水量及用水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用水定额研究与修编;针对目前高层建筑排水系统普遍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通过对现有典型建筑物的系统调查、模拟实验和模型模拟研究,研发高水封保持能力的地漏、存水弯构造技术等臭气控制技术,优化高层建筑排水系统,提升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卫生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用水器具节水性能评价技术,研发适用于住宅户内的节水成套技术和设备,并开展基于多功能高效改性滤料的雨水、灰水的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研究,构建健康微循环系统。(3)二次供水主要设备及材料评价与选用技术研究针对城镇二次供水设备和管材种类繁多、相关环节监管缺失等问题,在研究分析现有二次供水设备和材料的性能及技术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二次供水主要设备和材料的评价技术,构建建筑给水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在针对全国代表性城市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二次供水建设、运行维护与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研发二次供水管理信息系统,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及地域特点的二次供水管理模式和技术。(4)建筑生活用水系统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分别在重点流域和典型城市(北京、天津、沈阳等地)选择不同建筑类型和规模的民用建筑,分别进行排水、节水及微循环系统研究成果的工程示范和成果验证,促进新技术和设备材料在工程上的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的更新。3、考核指标(1)形成建筑给水水质保障技术体系:提出建筑给水和热水系统二次污染关键指标的控制技术;形成高层建筑多级转输供水的水质变化规律与水质安全控制技术;提出并优化建筑给水的安全消毒技术,制订出《生活热水水质标准》(行业标准),修订完成《二次供水技术规程》(行业标准)。(2)研发水质保障技术设备2项:生活热水生物安全技术设备。研发建筑给水安全消毒设备与控制系统1套,出水满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军团菌小于1cfu/100mL,设备规格:DN25-DN100。(3)研发完成建筑节水节能关键技术:高位水箱与变频泵供水系统的节能特性比选研究与技术指南;节水器具工程应用指南;编制完成《城市建筑与小区用水定额标准》(建议稿)。(4)研发完成住宅户内节水成套设备1套:建筑室内排水资源化安全利用集成装置研发,储水容积0.05-0.1m3,满足户内安全回用要求。(5)提出二次供水设备与材料选用、评价技术:开发出建筑用供水管材与设备评价体系和数据库,编制选用与评价指南,完成相关软件系统开发1套。(6)完善二次供水管理技术体系:编制完成《热水水质安全技术规程》,提出热水运营管理模式。(7)研发建筑排水卫生安全技术:编制完成《住宅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测试标准》(行业标准);建立预测超高层建筑排水系统排水能力的数学模型;研究确定出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反臭气控制指标;研发出厨余垃圾排放系统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8)编制修订《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主要修编点:建筑水质保障措施、生活用水量定额、二次供水系统节水节能设计、热水消毒技术、排水卫生安全措施、排水能力设计参数。(9)进行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微循环单项技术试点与集成技术示范:公共建筑示范:二次供水水质保障技术集成、热水消毒技术、建筑节水节能技术、排水卫生安全保障技术等技术集成示范,并建立水质水量监测控制系统;示范区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示范:住宅户内排水资源化安全利用成套技术示范(示范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以上);围绕辽河、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沈阳和天津进行二次供水管理模式、水质保障技术、排水卫生性集成、厨余垃圾排放系统等综合示范(示范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10)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课题国拨经费不超过400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1.5倍。6、其它要求无课题2:城市供水管网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指南说明信息化、智能化给供水行业提升管理水平带来了机遇。但目前我国供水行业存在数字化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各地供水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差别较大、不同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本课题将重点研究城市供水系统运行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技术,全面优化供水系统的运营模式,通过建立具有标准化和开放架构的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集成相关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展应用与示范,为全面提高我国供水企业安全运行与智能化管理整体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二)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建立具有标准化和开放架构的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平台,集成相关技术与配套设备,制定供水企业智能化技术行业标准,建立通用性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研制与供水系统运营管理配套的智能水表以及其他相关仪表接入技术标准。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与有偿的增值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形成新型的服务产业,为全面提高我国供水行业安全运行与智能化管理整体水平提供技术支撑。2、主要研究内容(1)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支撑框架和数据标准化研究研究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管理的系统框架与行业标准,开展供水系统基础数据、监测数据的采集、编码、分类、存储的标准化和管理系统对外交互接口的标准化研究,为建立可扩展、可移植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奠定统一的数据基础,为形成适合我国供水企业特点并支持行业共享的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撑。(2)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面向供水系统业务流程的关键技术研究,结合系统框架设计要求和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开发供水系统各管理子系统,为后续的系统集成和平台开发奠定基础。同时,研制与供水系统运行管理配套的智能化配套产品,提高供水管网系统管理平台的执行力。(3)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根据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支撑体系的框架设计,构建供水管网系统综合数据中心,集成各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设备和配套产品,重构并整合现有信息管理系统,选择典型城市供水系统示范建设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4)城市供水管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产业化研究开展供水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产业化模式的研究,根据供水系统对水流量数据的要求,着重研究智能水表设备及智能系统的产业化,依托示范工程,提出适合我国供水行业情况的可持续性产业化实施方案。3、考核指标(1)提交3个标准规范:《供水信息化体系标准(征求意见稿)》、《供水管网系统信息采集接口标准(征求意见稿)》、《智能水表行业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2)开发出供水管网系统动态水力计算引擎软件、供水管网系统专用GIS集成系统软件和基于SOA架构的通用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3)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宽量程高准确度超声电子水表和电磁电子水表样机各1台,供水系统水参数的检测与控制系统1套,智能水表成本降低15%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8%以上,市场增长率年递增20%以上。(4)完成“供水管网系统智能化管理产业化集成平台”的开发并开展示范运营,智能化管理平台增值模块产业化应用不少于20例,综合示范应用城市2-3个,平台应能涵盖示范城市的整个管网系统,并应用于示范城市供水管网的抢修维护,缩短应急抢修响应时间50%。(5)形成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不少于6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不超过4500万元。6、其它要求无
课题3:饮用水特殊污染物去除原创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概述本课题指南提出了一批开放式的原创性技术类的研究任务,原则上以任务为单元进行招标,主要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国外已取得显著成果,国内尚未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技术,例如地下水氯代烃类污染物去除技术,基于纳滤膜、反渗透膜的水质净化技术,结晶法高硬度水软化技术,河岸过滤技术等;第二类是国外已开展广泛研究,国内尚未或较少涉及的技术,例如基于正向渗透法、膜蒸馏的水质净化技术,地下水硝酸盐生物去除技术,低成本高效的重金属去除技术等;第三类是可应用于本领域的其他学科的创新性技术,例如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去除技术、微鼻高效吸附材料等,基于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水处理技术等。本指南仅以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净化技术和地下水氯代烃类污染物深度去除技术研究与示范两个任务作为申报模板,其他选题每个任务经费支持强度一般控制在500-1000万元之间。(二)指南内容任务一: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净化技术研究1.指南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核能开发利用和国防安全等对核材料需求量日益增加,由此可能导致的饮用水源放射性污染将会给饮用水安全保障带来新的问题,而核事故等突发的放射性水污染事件更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一大隐患,影响社会稳定。为此,设置“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净化技术研究”任务。2.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完成《我国典型区域放射性水源水质化学特征分析报告》;针对放射性事故等可能导致的低放射性水污染问题,研发与水源中主要核素形态相匹配的调控机制与技术,强化集中式水厂工艺去除放射性污染的能力,形成放射性核素去除组合工艺和应急处理装置,并编制《饮用水放射性核素污染净化处理技术指南》,为解决因放射性污染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2)主要研究内容①典型放射性核素污染水源水质化学特征研究选择重点流域/区域潜在的具有天然或人为放射性核素污染风险的饮用水源开展水质调查,对水中放射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其存在形态、污染水平、变化规律和共存污染物,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典型区域饮用水放射性污染状况分析报告。②低放射性污染水源水厂强化处理技术与工艺研究针对受持续性低水平放射性核素污染的集中式给水厂,以去除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为目标,研制适用于集中式给水厂处理工艺的高效水处理药剂,形成适应集中式给水厂的低放射性污染强化去除关键技术。③突发性核素污染应急供水技术研究针对突发性放射性污染事故,根据放射性核素种类研发相关药剂,开发以混凝沉淀-吸附-膜过滤为主体的低水平放射性污染应急净化技术;探索膜浓缩液、废弃吸附剂等物质的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案;根据水源放射性污染特征和供水规模,进行净化设备的模块化、成套化设计,并研制出相应的样机。(3)考核指标①编制《我国典型区域放射性水源水质化学特征分析报告》和《饮用水放射性核素污染净化处理技术指南》各1部;②开发用于持续放射性污染水源和突发性核事故污染水源水质净化的专用水处理药剂,使出厂水的放射性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放射性指标(总α和总β)的要求;③研制达到中试或小型工程应用规模的样机1套,实现对污染水源中铀等典型核素的有效净化,出水放射性指标(总α和总β)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样机处理规模不小于50m3/d;④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1倍。(6)其它要求无。
任务二:地下水氯代烃类污染物去除技术研究与示范1.指南说明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由此而产生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调查显示,在全国31个省69个城市地下水检测中有64个城市至少能够检出一项有机污染物,其中氯代烃类污染物检出率较高;黄淮海、辽河、太湖重点流域工业密集,地下水氯代烃类污染有加重趋势,近年来经成为影响这些地区饮用水安全的一个新问题。我国目前尚缺乏地下水厂氯代烃污染物适用性去除技术,还没有可供推广的规模化工程案例。为此,设置“地下水氯代烃类污染物去除技术研究与示范”任务。2.指南内容(1)研究目标针对黄淮海地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来源复杂、浓度变化大等现状,开展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研发高效实用的氯代烃去除技术,优选建立地下水厂氯代烃净化处理集成技术体系和示范工程,保障示范区地下水氯代烃类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与饮用水安全。(2)主要研究内容①氯代烃污染物源分析与分布特征研究针对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物来源复杂的污染现状,以实现准确判断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来源为目标,开展氯代烃污染物源分析与分布特征研究。在调查区内石油、冶炼、化工等工业企业的点源地理位置、工艺流程及产排环节的基础上,开展源解析技术研究,查明地下水中氯代烃类污染物的污染源,明确其分布迁移特性。②氯代烃水厂高效去除技术研究针对调研区氯代烃污染特性,研发曝气吹脱、活性炭吸附、膜过滤、高级氧化以及零价铁还原等创新性去除技术,综合比选去除氯代烃技术的效率和成本,提出高效实用、经济合理的氯代烃去除工艺,建立最优化的工艺运行条件。③氯代烃去除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氯代烃去除工艺中试验证研究,并应用于受氯代烃污染的地下水厂技术改造,建立氯代烃去除技术示范工程,为受类似污染的地下水厂水质稳定达标提供技术支持。(3)考核指标①编制研究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现状报告1部,研究区面积不小于50平方公里,明确污染物分布特征和污染源。②形成地下水厂氯代烃去除技术及工艺组合方案,明确不同技术的最佳运行条件。③在黄淮海流域调查区建成规模不少于5万m3/d示范工程水厂1座,水中主要氯代烃类污染物去除率不小于80%,出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处理成本增加不超过0.2元/m3。④编写地下水氯代烃深度处理工程技术导则1部。⑤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4)实施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不超过1200万元,配套经费不低于国拨经费的1倍。(6)其他要求无
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黄一义
编译什么是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调整公司企业各方参与者关系的规范,这些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股东;(以CEO为首的)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及其成员。这些参与者决定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要在这三方面参与者之间建立起两种有效的负责任(accountable)的关系,即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股东对董事会的有效制约。经验表明,股东积极行使其所有者权力参与公司事务,会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负责且更加关注公司的业绩,因而对股东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回报。美国的一家大型信托机构棗拥有1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加州雇员退休系统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参与使美国公司新增利润达1.5亿美元。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
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对维持一个公开、公平的资本市场是必须的,是资本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并保持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规范。它包含如下要点:可信赖性(Accountability)对股东的义务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必须对股东负责。尤其是公司董事在以下几方面有特殊的责任:(1)树立公司的战略观念,以确保股东长期价值的增加成为公司的首要考虑;(2)依据第一项要求,对其自身以及公司管理班子的绩效进行持续的评估。对股东提出的关于公司状况和管理层绩效的问题,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保持开放性并使之易于得到解答,董事会应当向市场披露其做出一些重大决定的方式,这些决定涉及公司经理的薪酬如何确定,公司的战略规划,新董事的提名和公司经理人员的任命和考核等。新董事侯选人的背景,包括其与公司的经济关系也应向公司股东披露。监督董事会应当具有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的能力,股东对董事会应具有同样的能力。为此,股东应能通过适当的投票程序行使其权力。经理的薪酬建立可信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海上风电场工程勘察设计服务合同3篇
- 2024深圳物流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建筑砌墙施工合作合同版B版
- 3-1-1-氯气的发现与制备(学生版)-高一化学同步讲义(苏教2019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度智能停车场车位买卖合同书样本3篇
- 基于客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与服务改进
- 家庭教育在远程教育中的价值
- 小区超市售后客服培训体系建设方案汇报
- 小学音乐教育与孩子情商的培养研究
- 2025年度系统性能优化与调优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首都机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期末测试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解析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德育状况调查问卷
- 煤矿煤业掘进工作面班组安全确认工作记录表 模板
- 第8期监理月报(江苏版)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乙丙橡胶电力电缆绝缘一步法硅烷交联工艺
- 中止施工安全监督申请书(范例)
- 世界各国标准钢号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