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考点整理_第1页
中考物理复习考点整理_第2页
中考物理复习考点整理_第3页
中考物理复习考点整理_第4页
中考物理复习考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声学

1.1声现象(上)——听觉的形成、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与声音的利

听觉的形成、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及声音的利用

一、听觉的形成

1.人耳的构成及功能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如下图所示,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外耳包括耳廓、

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其中,位于鼓室内

的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结构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鼓膜接收声波并产生振动

鼓室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放大振动并把振动传递到耳蜗

咽鼓管与咽部相通,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强,保护鼓膜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即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可感受头部位置变化;保持身体平衡

半规管

3.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通过耳廓收集)二^f鼓膜振动f听小骨放大振动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受到振

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一形成听觉。

4.影响听觉的因素

(1)人的听觉与年龄有关: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

(2)人的听觉与听觉器官有关: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损伤,会使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5.耳的位觉功能

(1)耳有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原因:内耳的半规管、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

(2)晕车、晕船、航空病的原因:位觉感受器过于敏感,且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

二、噪声的危害及防治

1.乐音和噪声

(1)乐音:人们将有规律、悦耳、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叫作乐音。如清脆的鸟鸣声、悠

扬的乐器声、悦耳的歌声等。

(2)噪声:人们将无规律、难听刺耳、让人烦躁不安的声音叫作噪声。如马路上的嘈杂声、

飞机的轰鸣声等。

2.噪声的来源

(1)生产:生产时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建筑工地上的声音、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等。

(2)生活:在一个安静场所的大声喧哗声、人在休息或学习)时邻居家过响的电视声等。

3.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噪声的危害: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有害健康。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

公害。

(2)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如城市里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音器等。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马路和居民楼之间设立屏障或植树(这样可以把传来的噪声反射

或部分吸收而减弱)等。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个人戴上防护用具一一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3)我国颁布的噪声污染标准:工厂、工地的噪声不超过85~90dB;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

天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40dB。

三、声音的利用

1.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2.回声测距: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

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2)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

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5=丫丁2。

1.2声现象(下)一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不过有些物体的振动比较明显,有些不明显、不容易观察

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

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2.声源

(1)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2)能做声源的物体:固体、液体或气体均可。如打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往盛水的盆

中倒水时,可以听到水振动发出的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等。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因为真空中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1)声波的概念: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间

的波,并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就叫声波(如下图所示)。

(2)声波的应用: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科学家用声波来

探测海水的深度(声音的反射)等。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

声音每秒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

2.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温度等。相同温度下,一般是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

慢(真空中声速为零)。

四、声音的特性

空气水钢材

1.音调15t25t251

(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歌曲中有音阶,当从低音阶到高音阶时,感觉到发出的声

音越来越尖锐,其实就是声音的调子越来越高,如1、2、3、4、5、6、7的变化就是音调越

来越高。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作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

慢的量,它决定着声音音调的高低。即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物体振

动得越慢,频率就越小,音调就越低。

(3)音调的高低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为65~1100Hz。儿童说话时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

人高。

(4)超声和次声

①定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20000Hz的声音。据此,人

们将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②应用:

超声(原理:利用声波的反射)、B超检查(检查人体内部各器官情况)、超声波金属探伤仪、

声呐及回声探测仪等。

次声:传播频率低,传播距离远。对人类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

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这些自然灾害中伴有次声波)。

2.响度

(1)定义: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声源的振幅、人距离声源的远近。

声源的振幅越大,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然,不同人的听觉

敏感性不同,同样的声音他们感觉到的响度可能不一样.

(3)单位: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符号为dB。

3.音色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可用来辨别不同发声体的特征。如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

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和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2)影响音色品质与特色的因素: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专题二光学

模块二光现象

2.1光现象(上)——声速及光的反射定律

光速及光的反射定律

一、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可达3X105.,这个距

离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转7圈半;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但仍

近似为3Xl()5k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一;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

4

空中的二2。

3

【重点提示】人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特别大的数量,利用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的特点,

天文学家确定了“光年”这个天文学的长度计量单位。光年表示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

1光年Q9.46X10l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1)相关概念:一点(入射点0)、二角(入射角a、反射角B)、三线(入射光线A0、反射光线

0B、法线0N),如图所示。

N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界面(物体表面)的交点o点,也叫反射点。

入射光线:射向界面的光线A0。

反射光线:被界面反射回原介质的光线0B。

法线:从入射点引出的一条垂直于界面的直线ON。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NA0N,即/a。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NB0N,即NB。

(2)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重要提示】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这里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

角后有反射角,即反射角的大小随着入射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②当光垂直射向物体表面时,

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方向

相反。③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即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

其反射光线恰能逆着原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如平滑的镜子表面)时,反射光仍是平行的,这

种反射叫作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2.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如一张白纸等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会射向各个不

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作漫反射,如图乙所示。

【重要提示】①物体的表面情况不同,对光的反射情况也不同。但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

射定律。②我们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这些物体的表面发生了

漫反射的缘故。

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所以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可看到耀眼的亮光。而斜

射到粗糙的白纸表面发生了漫反射,任意方向上都只有部分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不到

耀眼的亮光。

2.2光现象(中)一一平面镜成像及光的折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及光的折射定律

一、平面镜

1.平面镜

(1)表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作平面镜,如日常生活中的镜子、一些平面的玻璃、表面十分

平整的金属面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源S向周围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

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S',人感觉光

好像是从点S'发出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但实际上光线在镜面

发生了反射,并没有到达镜子的后面,镜子后面的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

交而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因此是虚像。

虚像实际并不存在(不能在屏上显示),因此画虚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一定要用虚线表示(如下图所示)。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在

光屏上呈现。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正立的虚像;②无论远近,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⑤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

(4)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

①用反射定律作图(如图甲所示),先画出从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任意的入射光线,用反射定

律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再用同样的方法作出另一条反射光线,最后作出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

长所得的交点S',即是点S的像。

②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如图乙所示),过点

S作一条与镜面垂直的线,与平面镜的交点为

0,再在另一侧截取与S0等长的线段OS',S'

就是S的像。

二、球面镜

1.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如下图所示。

反射面是球面的外表面的镜属于凸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内表面的镜属于凹面镜。

凸面镜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发散,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该凸面镜的虚

焦点。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的后视镜、街口拐弯处的反光镜等。

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的交点,为该凹面镜的实焦点。利

用凹面镜可以聚光,如制成太阳灶、探照灯等。

三、光的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直射: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斜射(如下图所示):

①光从空气斜射人水、玻璃等其他物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4。

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其中,折射角是折射光

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

射角也减小。

③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在折射现象中,光线方向颠

倒时,光传播的路径不变。

2.3光现象(下)——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及反射折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以及反射折射现象辨析

一、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

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

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

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月球、太阳运动到同一条直线上时,如果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

间,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形成了日食现象(如图甲);若地

球运动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现象(如图乙)。

月球日偏食区

日全食区地球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

孔的形状无关。如图:

小孔成像中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小孔之间的距离(即物距U)与像到小孔之间的距离(即像距V)

的大小关系:物距大于像距,成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成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

成放大的实像。

二、光反射现象

如:平面镜成像、湖面倒影等

三、光折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

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

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模块三透镜及其应用

3.1透镜及其应用(上)一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及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及其应用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及应用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3.正立或者倒立:像和物体上下、左右均一致时正立的像;像和物体上下颠倒、左右互换

为倒立的像.

4.放大、等大或缩小:像的大小大于物体为放大的像;等于物体为等大的像;小于物体为

缩小的像.

实验步骤:

1.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

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

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3.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

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4.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f,左右移动光屏,成不了像,则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

察成像.

5.由上面的试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与焦像距与焦距物与像的像的性质

应用

距的关系的关系位置关系大小正倒虚实

ii>2f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

复印机、

异侧等大例实像11

测焦距/=耳

投影仪

如丁v>2f异侧放大倒/实像

幻灯机

不能成像粗测焦距

—同侧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

【方法点拨】①明确凸透镜成像中的两个分界点: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

处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②用顺口溜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像倒立、位异侧;虚像正立、位同侧;一焦分虚实;二

焦分大小;物体移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像变近且变小。

③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④实像时:

物距诚小-----►像距增大______像变大

(增大)V(如)V-----(前)

⑤虚像时:

物距减小r像距减小______像变小

(增大)一(增大)"(变大)

3.2透镜及其应用(下)一一透镜分类及特点、眼睛与眼镜

透镜分类及其特点、眼睛与眼镜

一、透镜分类及其特点

1.透镜的认识

透镜一般是用玻璃或塑料等透明物质制成的,具有一定的厚度,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

器件。其光学性质是利用光射到透镜上,一部分光通过透镜发生折射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常见的透镜有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呈凸起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老化镜、

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如图甲中的三个透镜均为凸透镜。通过透镜中心0点与透镜垂直的直线AB叫作主光轴,如

图乙所示。

(2)凹透镜的特点是中央薄、边缘厚、呈凹陷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近视镜、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如下图甲中的三个透镜均为凹透镜。凹透镜同样也有主光轴,如下图乙所示。

3.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光心(0):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主光轴(AB):过光心与透镜垂直的直线。

(3)焦点(F):凸透镜的焦点一一当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时,会被会聚到一

个点上,这个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F)。因为这个点是由光实际会聚而成的,故它是实焦点,

并且左右各一个。

凹透镜的虚焦点:当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凹透镜时,会被发散,但这些折射光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于一个点上,这个点即为凹透镜的焦点。因为这个点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相交而成的,故它是虚焦点,并且左右各一个。

(4)焦距(f):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通常用字母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

距和一个光心。

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与凸透镜的折射程度有关,凸透镜的表面越凸,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偏折就

越厉害,焦距就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与凹透镜的发散程度有关,凹透镜的表面越凹,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就越强,

焦距就越短。每个凹透镜的焦距也是一定的。

4.典型光路

二、眼睛与眼镜

(一)眼的结构和功能

1.人的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与照相机非常相似,眼睛主要由眼帘和眼球组成。眼球前有眼帘,

可随时合上以防止其他物体进入眼睛,具有保护眼睛功能.

2.眼球

如图所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瞳孔在虹膜的中央,根据环境中光的强弱,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睫状肌起到改变晶状体

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的作用。

(1)角膜:眼球最外层,光线通过透明的角膜进入眼里。

(2)瞳孔:在虹膜的中央,可随时调节进入眼里的光线强弱。

(3)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4)玻璃体: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充满着整个眼球的内部。

(5)白色巩膜:眼球的一层坚韧的保护外壳。

(6)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有很多对光很敏感的感光细胞,物体的图象成在视网膜上。

(7)视神经:把感光细胞感受到的信息传入大脑。

3.虹膜:瞳孔周围有颜色的一圈。

虹膜的作用: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

虹膜的颜色具有人种差异,是由虹膜含有的色素的细胞决定,随着色素的不同,眼珠的颜色

也不同。黄种人含色素较多,呈现棕褐色,远看如黑色。而白种人色素少,呈浅灰色或淡蓝

色。颜色的深浅体之间也有区别,通常是由所含色素的多寡而定。

(二)视觉的形成

1.眼睛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眼睛中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折光系统(凸透镜),折射后的

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

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

2.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看近处的物体时,

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

觉;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来自远处物体的

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看近处的物体看远处的物体

(三)近视与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视力缺陷近视远视

患近视的人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忠远视的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

处的物体物体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优过大,来门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品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

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处物体的光还没有公聚成•点就到达视网膜/,

形成成因时已经不足•点而是•个模糊的光班在视网膜上形成•个模糊的光斑

配戴凹透镜配戴凸透镜

矫正方法

专题

热学

模块四物态变化

4.1物态变化(上)——温度测量及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温度测量及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一、温度测量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c读做:零下3

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一一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

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11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漫「室湘测体温

进程-20C〜110P-30℃〜50℃

分度值rc0.1C

所川液体水银燃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川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用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

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

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

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

(一)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矶、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③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晶体凝固图像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③非晶体凝固图像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4.2物态变化(下)蒸发与沸腾规律探究及六中物态变

化辨析

蒸发与沸腾规律探究、六种物态变化辨析

一、蒸发与沸腾

(-)蒸发

1.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2.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3.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二)沸腾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

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说明: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

沸点是100℃。

(三)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汽化的方式蒸发沸腾

不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沸点

同发生部位液体的表面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

相同点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都是吸热的过程。

①液体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

影响因素。液体表面积大小

影响沸点的高低

0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二、六种物态变化

(一)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一一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一一放热

(-)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一一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

(三)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一一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鸨。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一一放热

模块五热和能

5.1热和能(上)一内能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

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

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m时,分子间作

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二、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

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

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

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

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

5.2热和能(中)——比热容

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

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X10]。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

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热量-单位J

C—比热容一单位J//g.°C)

Q=cm\t<

/〃-质量-单位Zg

加-温度差-单位。C

提示:

当物体吸热后,终温tzrWj于初温ti,Z\t=t2-ti

当物体放热后,终温t2低于初温匕。At=t-t2

公式推导:八,=旦-;m=-^-;c=—

cmcktm\t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七”,前者的“10℃”

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0。

由公式0=0112\1;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

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5.3热和能(下)一一热机及其效率

热机及其效率

一、热机

1.热机:

(1)定义: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内燃机:

(1)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2)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3)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

作循环曲轴转2周,活塞上下往复2次,做功1次。

(4)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

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5)汽油机工作过程:

ta16.4-3网冲程汽油机I:作示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

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

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4、热值

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

米。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

燃烧等无关。

0放-热量-单位/

公式:。放g—燃料的热值-单位J/依

质量-单位Ag

公式推导:加=丝;4="

qm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一热值一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一千克(kg)o

Q—放出的热量一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3);V一燃料体积----立方米

(m')o

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X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X10」。

煤气的热值是3.9X10'J/m3,它表示:In?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X10)。

二、热机的效率

1.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

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2.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

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3.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4.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关。

5.公式:〃=2^x100%

。总

公式推导:Q总=旦曲;°制=Q总X"

提示:热机效率n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

6.热机能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废气内内、散热损失、机器损失。

7.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机件间保持良好

的润滑,减小摩擦。③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

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8.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9.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专题四力学

模块六机械运动

6.1机械运动(上)一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

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pm)、纳米(nm)01km=1000m;1dm=0.1m;1cm=0.01m;

1mm=0.001m;1pm=0.000001m;1nm=0.000000001m。

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

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

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

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2机械运动(中)一运动的描述与快慢

运动的描述与快慢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2)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该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两者

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重点提示】

(1)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⑶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般未做说明的,均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也就是说同一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所以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

静止时,一定要强调“相对于某物体”,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同时间内所通过路程的多少: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物体运动较快,反之运

动较慢。

(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较快,反之

运动较慢。

2.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作速度。

(2)意义: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反之速度越小。

(3)公式:根据速度的定义,可得速度=路程/时间,可以表示为:v=£(其中速度用v表示,

t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

(4)单位:国际单位为m/s(读作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读作千米每时),两者的换算

关系为1m/s=3.6km/h»

根据速度的定义,某物体的速度为10m/s,表示该物体在1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

3.机械运动的分类

(1)机械运动有多种形式,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

可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时,根据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发

生变化,又可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且运动快慢保持不变,即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

了改变。

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

路程/总时间。

6.3机械运动(下)一速度的计算与测量

速度的计算与测量

一、速度计算

U-速度一单位"2/S或匕"/〃

(1)速度计算公式:u=一<S—路程一单位,”或

r-时间一单位s或/7

0.00\km

Im/s3.6km!h

3600

(2)单位换算:=10dm=100cm=1000mm

Ih=60min=3600s;lmin=60s

(3)公式变形:$=口有,=2

v

二、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

t

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

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

用公式v=±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t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得出的结论: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模块七质量与密度

7.1质量与密度(上)一一质量及其测量

质量及其测量

1.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单位:

国际通用单位:千克(kg)

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换算关系:1吨=1。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3毫克1千克=1()6毫克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4.质量的测量工具

质量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可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生活中测量质

量的工具有案秤、台秤、电子秤、杆秤等。

详细过程注意记忆口诀

步骤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整个使用过程中不要移动位置

放平

步骤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在调仃过程中,把平衡螺母向指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针偏转的反方向调:左偏右调,

天天平先放平,

调平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右偏左调

平游码要归零,

天平的构造原理决定了使用游

的螺母调平衡,

步骤左盘放待测物体,在右盘增减码相当于往右盘增加碗码,若物

使左物右码放,

祛码并利用游码使指针再次体和法码放反了位置,物体的质

用横梁再次平,

称量指到分度盘的中央最=法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

两值要相加。

对刻度值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以

步骤

物体的质量码总质量+游游码左侧所时的为准如果硅码

码在标尺上所时刻度值己经磨损,祛码的质量减小,会

读数

导致测盘结果偏大

R特别强调】

1.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用来调节横梁平衡,但它们使用的时机不同,平衡螺母在天平调节时

使用,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切不可混淆使用。

2.固体物质的测量

(1)将天平放在水平面上,调节横梁平衡;

(2)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用镒子向右盘加减祛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至天平平衡;

(3)称量完毕后整理天平,及时将游码归零,祛码用镜子逐个放回到祛码盒内。

3.粉末状固体或液体的测量

(1)将天平放在水平面上,调节横梁平衡:

(2)取一个烧杯或其他容器放在左盘中,然后用镶子向右盘加减祛码并调节游码,测出烧杯

或其他容器的质量叫;

(3)将粉末状固体或液体倒入容器中,再次称量容器与粉末状固体或液体的总质量机2,则粉

末状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为m2-町;

(4)称量完毕后整理天平,及时将游码归零,祛码用锻子逐个放回到祛码盒内。

4.轻微物体质量的测量——累积法。“累积法”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轻微物体的

质量,如测量一枚邮票、一个大头针或一滴水的质量等。这种方法是先测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相同物体的质量M,再除以个数n,则物体的质量m=M/n。

5.注意: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时,假如是称量定量物体(如5g食盐),应先放祛码,后

加物体;称量未知量的物体(如一袋盐)时,应先放物体、后加祛码,再移动横梁标尺上的游

码。

7.2质量与密度(中)一一密度及其计算

密度及其计算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其他单位克/厘米3,

换算关系:(以水的密度为例)

3

1.0X1()3女g/m3=1.0x1()3xI?g=1.0g/cm

10cm

它表示1米3的水质量是103千克,即1厘米的水质量是1克。

2.公式°=—

v

式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用千克,v表示物体的体积,单位用米3,则r表示这物体的材料

密度,单位即为千克/米3。如果m的单位克,v的单位用厘米3,则r的单位即为克/厘米3。

p,m,v三个物理量,已知其中两个物理量,可以求第三个物理量,可得推导公式:

m

m-pv;u=—;

P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密度值一般是不相同的。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虽然它们的质量不同,

体积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都是相同的,即密度是相同的,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大

小无关,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5.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在密度知识中有三个比例关系。

(1)当同一种物质,密度p一定时.,出=工,这就是说,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也大,

m2匕

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不同的物质、密度p不同。当体积v相同时,叫=包,这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在体积

机2P2

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不同的物质,密度p不同,当质量m相同时,丛=包。这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在质量

眩P\

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6.密度公式的应用

①鉴别物质;(求出密度查表判断)②分别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③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的④判断几个物体的p、m、V的大小比较

7.3质量与密度(下)——测量固体与液体的密度

测量固体与液体的密度

一、测量密度的常用方法

⑴形状为规则的长方体固体的密度

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

②用刻度尺测量出该物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

③固体的密度p=m/(a-b-c)

⑵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

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为Vi

③把物体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液面到达V2

④固体的密度p=m/(Vx-V2)

(3)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

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量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②把容器中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量出剩余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③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④液体的密度p=(mi—m2)/V

⑷用天平、玻璃杯和水测定液体的密度

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量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i

②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量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m2

③在玻璃杯中装满液体,用天平测量出玻璃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3

④液体的密度p=(m3—mi)/(m2—mi)-p水

模块八力学基础

8.1力学基础(上)——力

力的认识

一、力是什么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作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孤立的

一个物体是不会产生力的作用的,有受力物体存在时,一定就有施力物体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

(1)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任何力都离不开物体而单独存

在。

(2)物体间存在某种作用,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

3.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力的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而命名的。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形变包括两种: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1)弹性形变: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其形状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形变在外力撤去以

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就叫作弹性形变。如在一定限度内拉弹簧,撤去外力后,

弹簧能恢复原状。

(2)非弹性形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作非弹性形变。如用力

把橡皮泥压扁后,橡皮泥无法恢复原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

一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

二是指物体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三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