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二_第1页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二_第2页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二_第3页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二_第4页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安徽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概况(一)安徽省劳动就业发展概况1.就业状况。2007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818万人,比2006年增加7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639.7万人,减少101.3万人;第二产业904.9万人,增加69.2万人;第三产业1273.4万人,增加109.1万人。在岗职工321.8万人,增加0.9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85.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6%。就业结构五年比较,参见表1。表1安徽省就业结构变化2003-20072.下岗职工转轨任务完成到2007年底,下岗职工再就业基本完成,体制转轨期国有企业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推动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万人,有214万名职工实现由全民身份向社会身份的转换,完成了111.8万名退休职工移交社区管理的任务。3.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较好成绩安徽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取得较好成绩。2007年全省继续安排阳光工程培训任务30万人。2007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25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实行差别补助:培训时间20-30天,计划培训15万人,每人补助约200元;培训时间31-60天,计划培训10万人,每人补助约319元;培训时间61-180天,计划培训5万人,每人补助约400元。(二)安徽省社会保障发展概况1.安徽省城镇社会保障发展概况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部发展。2007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530.2万人和95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364.5万人,全年为28.7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全省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48.7万人和175.6万人。表2五大社会保险项目参保人数比较2007年,城市低保人数100.4万人。2007年末全省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6.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5.4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78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2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8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3亿元。在城镇住房保障方面,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2.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概况有150万人以‘老农保’方式(即以个人缴费为主、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方式)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此外,全省现在还有十多个县正在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的养老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2007年,安徽省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2007年8月1日起,安徽省规定,各地征地前,要确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和项目,拟定保障标准和费用筹集办法。2007年末已有17个市、56个县(市、区)出台并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8.6万人。累计筹集保障资金2.65亿元,已有8.41万名符合条件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累计发放养老金1.7亿元。全省已有15个市、55个县(市、区)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保障人员的保障标准为每月每人80元至215元。全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41.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6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6%。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从2003年10个县试点以来,到2007年末,共有81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3602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70.6%,占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农村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住院医药费用获得报销的人数达到110万人,门诊费用获得补偿的人数近700万,17万未生病的农民享受了的健康体检。3.社会福利在社会福利方面,2007年,全省有900多万名学生享受到义务教育,135万名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使用教科书,29万名寄宿学生享受到生活补助。4.救灾方面2007年夏季,安徽省7月份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安徽省生产救灾指挥部于7月11日启动《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8月3日省生产救灾指挥部决定终止7月10日启动的《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之前省民政厅启动的Ⅲ、Ⅳ级响应同时终止。2007年夏季,全省因灾倒塌民房4.91万户、11.27万间(不含行蓄洪区),其中:五保户1.1万户、1.98万间,低保户0.95万户、2.27万间,相对贫困户0.88万户、1.97万间,一般倒房户1.99万户、5.05万间。其中,阜阳、蚌埠等9市因受灾人口1416.3万人,死亡3人,紧急转移安置53.8万人,其中启用的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转移安置1.03万人,准备运用的花园湖等3个行蓄洪区提前转移11.4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33.8千公顷,倒塌房屋8.76万间,各项直接经济损失85.9亿元。2007年7月12日,洪水通过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将泄入姜唐湖蓄洪区。洪水淹至胸前,庄稼也不能幸免,损失惨重(新华网)灾害发生之后,全省开展灾害救助。省政府同意下拨首批建房资金1.78亿元;地方投入建房资金2726万元,其中捐赠款627万元。截止2007年11月9日,全省灾区建房已经有41811户竣工,占计划建房总户数的85%;市县实际配套5743.89万元,占应配套资金的97.53%。温家宝到安徽慰问抗洪军民

新华网

200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一起来到安徽阜阳,慰问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广大军民,了解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并对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部署。这是温家宝在临泉县迎仙镇移民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2007年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安徽视察淮河汛情。图为温家宝在淮河大堤上看望参加抗洪抢险的武警官兵。

2007年7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一起,在省领导郭金龙、王金山等陪同下来到临泉县迎仙镇灾民安置点看望转移群众。(冯骏摄)

安徽省计划生育扶助奖励政策在2007年得到有效的实施。截至2007年8月,安徽累计有70282名群众享受到奖励扶助,发放奖励扶助金11145万元。二、200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主要政策解读(一)劳动就业政策解读2007年,安徽省出台的一项重要劳动就业政策是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2007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最低工资制度的通知》。安徽省及时转发了,并且安徽省颁发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制度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制定,对于维护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十分重要。(二)城镇社会保险政策解读1.《关于调整企业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2007〕2号)解读2007年1月,安徽省政府对我省企业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的抚恤金进行调整。此次调整范围为2005年12月31日前发生工伤,并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享受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的工伤职工及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调整标准按年度分为2003年12月31日以前,2004年,2005年三类。此次待遇调整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这项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以往一定时期的工伤事故的待遇进行了追溯处理,这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是政策人性化的体现。2.《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2007〕15号)解读

2007年3月30日,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人事厅、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财政厅联合发文,解决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难题。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全部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并按一类行业基准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这一政策具有两大意义:第一,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即社会保障已经由仅仅覆盖传统部门和正规部门转向覆盖全社会。第二,这对于维护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权益较为重要。3.《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2007〕42号)解读本办法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均以建设项目为单位统一参加工伤保险。建设单位要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列入工程预算,在开工前预提,并一次性拨付给总承包单位。建设项目的工伤保险期限自建设工程开工之日起至合同截止之日止。这一政策把建筑企业的农民工工伤社会保险推向了普遍化和强制性,对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农民工利益都具有现实意义。(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政策解读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意见》(皖政〔2007〕85号)、《关于做好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民发〔2007〕156号)三项政策,可以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结束只有企事业单位职工才有医疗保障的历史,对于我国和我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谓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城镇困难居民的参保问题进行了制度安排,这就使得这一制度具有了“广覆盖”的操作性。(四)十二项民生工程解读这十二项民生工程是:1.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增加农村五保供养资金;3.提高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4.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5.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6.实施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7.实施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与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制度;8.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0.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1.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并出台了三项配套政策:《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意见》、《十二项民生工程资金筹集方案》和《十二项民生工程资金审计监督实施意见》。在2007年,安徽省的十二项民生工程的政策,意义重大,它是我省第一次系统的出台社会保障政策,表现出政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三项配套政策进一步增强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可操作性。(五)农村养老社会保险政策解读2007年7月2日,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会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14号)。这项政策使得我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正规。三、本年度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一)劳动就业政策的影响实施阳光工程实施三年来,全省认定培训基地近700家,国家、省和市县四级财政共投入1.785亿补助资金,共有76万多农民直接受益。五年来全省每年新增就业40多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多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4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困难群众就业21万人。(二)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在2年内,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现省级统筹。这对我省来说,也是一件重要任务,因为我省一直是地市级统筹,需要全面协调和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2007年5月,我省出台了12项民生工程,计划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几乎全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这些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这是对各级政府的一次“大考”,既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质量的考验。第二,这是对各级财政的考验,一方面是对财政支付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共财政的转变的考验。全省12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情况,全省4000多万百姓从中获得实惠,人均受益近200元,民生工程初步解决了“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在灾害救助方面,虽然我省在2007年夏季发生水灾,但是,只要科学应对,被动也会转化为主动。在3亿元的灾害救助资金的推动下,我省的防灾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将刺激我省农村的消费。四、2008年度又好又快发展本行业的政策建议1.加快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1)切实转变依靠行政手段安置就业观念,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逐步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2)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完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录用备案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失业预警制度。(3)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及公布系统,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信息。2.强化政府职能,确立政府就业责任主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辟灵活就业新领域,创造更多的市场化就业机会。3.确立企业就业责任主体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企业在就业方面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以避免因企业的过渡选择和对劳动者的歧视而导致劳动者失业的现象的发生。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积极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5.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就业援助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的职业介绍服务,同时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等“一站式”就业服务。6.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就业工作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管理,并通过开拓省外、境外劳务输出渠道,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二)社会保障政策建议(1)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①提高统筹层次,争取实现地区乃至省级统筹。②将城镇私营、个体劳动者和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③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基金容量。首先,社保机构应加大基金征缴和清欠力度。其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调剂支持。再次,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建立后备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后,对参保企业实施“缴费诚信评价”等级制度,强化用人单位依法缴费意识。(2)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①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②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内部管理,规范医药服务行为;③理顺医疗服务价格;④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