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徐菡【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内及课外文言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通过前期的训练,能够基本看懂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及所蕴含的感情挖掘的还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希望通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去感悟此景、此情。【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过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学生对于文言小品文,对于叙事、写景、议论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特别是多角度理解景物描写,有了一定认知。同时在古代作家的心目中,山水风物与人格气质往往是相通的,人们往往赋予大自然特定的情感内涵。这就是由情入景的解析方式。由景入情借助的有效媒介就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相关的创作背景。因此本节课将教学重点放在由景入情、由文知人上,希望通过对苏轼性格的了解,从而把握文章整体风格。【教学目标】由景入情,理解作者感情变化。迁移拓展,了解苏轼文章中蕴含的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迁移拓展,了解苏轼的性格,进而了解苏轼的作品风格。【教学方法】合作讨论、点拨法、归纳概括【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有人曾经说李白是仙,不过是下凡来渡个劫,如星光般璀璨,可从来都不属于人间。却这样评价宋代的一位著名词人、书法家,说他从始至终在人间,以一腔热情对待生活的种种际遇,也无风雨也无晴。连这位词人自己都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大家猜猜这位宋代词人是谁?二、提纲挈领,由文知人1.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苏轼其人。2.提纲挈领,把握内容(1)齐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思考:哪句是本文主旨句?文眼又是哪个字?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眼:闲(2)赏月色。你从“闲”字上看出了哪些内容?“闲”的繁体字是——閒,文中哪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月色入户”可见本文作者要写何景?——月色。何处写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三句并无一月字,怎知写月?(赏析写景句)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②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错”,在明“本体”“竹柏影”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把月色的澄澈透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3)品闲情。如此澄澈美丽的月色,照进门里,招引着苏轼,怪不得他都已经“解衣欲睡”了,却还要“欣然”起行。“欣然”何意?——高兴的样子。可见“闲”饱含着——赏月的欣喜。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可以与他一同赏月的还有何人?张怀民。为何只能去寻张怀民?“念无与乐者”,什么意思?同病相怜,难兄难弟,只能这两人,“相与步于中庭”,这时候,再看这个“闲”,再去看这月色,多多少少有了一点——贬谪的落寞。(4)那么,可以将这“闲”解释成闲人吗?教师展示关于苏轼的背景材料。才华横溢的苏轼、政绩卓著的苏轼、仕途坎坷的苏轼。通过上面的背景资料可知:苏轼一生,不愿当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想当个有所作为的人。但是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虽有贬谪的落寞,但仍有赏月的欣喜,以及自我排遣的旷达。下面我们就一起再看看过去近二十年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谪至天涯海角的儋州第二年,在上元夜,他的心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三、迁移拓展1.读《儋耳夜游》。2.同是叙夜游之事,《记承天寺夜游》中所写之景与《儋耳夜游》中的景色有何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虽美,但多少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而二十年后苏轼笔下的夜游,却充满的生活气息。老书生数人,城西、僧舍、小巷走街串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居黄州四年,却“无与为乐”只能去寻张怀民,而《儋耳夜游》苏轼在儋耳第二年,同游者却有“老书生数人”,细品之下,儋耳“欣然從之”与承天寺的“欣然起行”,这份快乐已经多了许多的热闹,多了更多的生活气息。苏轼的旷达已经不再是刻意的排遣,而更多了一份从容。3.哪一字最能表现苏轼赏景之后的心情?笑!为何而笑?4.你觉得苏轼在儋州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教师补充介绍相关写作背景。5.假如你是苏轼,此时与韩愈相对,会对韩愈说些什么?四、课堂小结读完这两篇文章,大家对苏轼的性格相信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一生,由于不愿阿附新法执行者,更不愿阿附旧党,故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来、陷害,坐过牢,受过监视,频频被贬官外放。他有过悲伤,有过压抑,但终究能够自我排遣,并且不断发光发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达乐观。而想要了解苏轼其人,不能仅看一时一篇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