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在中国_第1页
科学精神在中国_第2页
科学精神在中国_第3页
科学精神在中国_第4页
科学精神在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精神在中国科学的价值是什么首先,科学有其实用价值。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像牛马一样靠体力进行劳作,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生活得非常辛苦。但16世纪之后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都催生了产业变革。比如,牛顿力学的诞生催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时代的产业变革;随后,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的建立又催生了电气时代的产业变革;上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又催生了信息时代的产业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近代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催生了产业变革,让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生命科学的发现,比如抗生素和疫苗手段的发现,直接延长人类的寿命。在我们看来非常神秘的光、电、磁现象,也都可以用电动力学来统一解《圣经》里讲的东西不可能都是真的。因此,科学本身在破除迷信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牛顿力学是有局限的。牛顿力学告诉我们,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是均匀流逝的,空间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它还有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它是决定论的。根据牛顿力学,行星轨道是可以计算的,那么所有的粒子运行规律也应该是可以计算的。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都可以事先计算出来,那么我们个人的奋斗就没什么意义了。但是量子力学的发现进一步告诉我们,观测者的行为其实是可以影响客观体系演化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观测和不观测,最后都会对这个体系产生不可逆的、巨大的影响,哪怕观测者所花费的能量非常之小。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科学家构建了大统一理论和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可能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爆炸而诞生的。这样就可以来回答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本身是不停发展的,它不是固化的理论,这是科学本身最基础的内涵。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是没有功利性的。科学探索在本质上是由好奇心和兴趣来驱动的,是无功利的行为。60周岁的时侯,爱因斯坦说,做科学的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是喜爱科学,觉得特别好玩,只把它当作特殊的娱乐;另一些人研究科学则出于功利目的,可以树名树利。这些功利的人成为工程师、商人、官员还是科学家,完全因周围环境而定。比如,当年我上大7“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做物理研究的。但是还有一类人,这些人去寻求世界的体系,并以此作为感情生活的支点,希望通过寻找科学规律来达成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所谓的深思熟虑的计划,而直接源于激情。从这种角度上讲,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科学真正能够取得这么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和好奇心驱动的无功利行为。信前人的成功经验、发现的定律和规律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前人工作深入了解之后,还要对他们的理论保持一种非常审慎的批判精神。也就是持下的质疑。科学精神还包括宽容精神。科学本身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演进本身没有什么区别了。科学还有一个要点在于,任何不可证伪的理论和观点都不属于科学范畴。如何判定是否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关键在于实验上是否可以实证:否则,它与科学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对我们物理学家来说,尽可以天马行空地驰想,但最后的东西还是要落到实证上来。爱因斯坦的也经历了这样的历程。爱因斯坦本来就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任何东西都要经过实证才有意义——希望量子力学也可以通过抽象思維而并不一定依赖于实验,就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最后,我们还是明白,真正的物理学始终离不开爱因斯坦年轻时最革命的想法:如果一个东西不可以证伪,那研究它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钱学森在温家宝看望他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能够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的成就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民国时期还有大师,这已部分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但我认为可能还1949年至开放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当科学成为功利的职业而被用来谋生,那我们就很难在创新上往前走一步。在这样的功利氛围里,科学家很难沉下心来做研究。在中国,经常会有人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重要成果,总希望你能够发布重要成果或重要新闻,而对你具体做什么不太感兴趣。但在国外,我遇到的哪怕是山村的老太太,都对科学本身很感兴趣。我有一次去因斯布鲁克度假,在大峡谷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很高兴和我这个外国人攀谈。聊熟之后,她在意我有什么成就。这么多年,我带了很多学生,有欧洲的,也有台湾点发文章、出成果。其实,功利从来不是中国的传统。大家都知道,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都是从中国大陆出国的;丁肇中先是在大陆,后来去了台湾,最后去了美国:崔琦是从香港出国的。这些人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出国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我国正在倡导文化自信,对此我非常认同。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一种比较从容和有知识分子贵气的状态,可能对未来的科技创新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国家和确实在营造一种非常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环境,即坚持开放、交流和国际化。同时,通过科普宣传,加强大众对科学的兴趣,来营造一种更好的科学文化土壤。歸结起来,我想强调几点:第一,我们要实事求是。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自大,虽然4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但是芯片一卡脖子,我们就使不上力了;另一方面,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认识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2008年启动“千人计划”之后,国内的科研水平道、一团和气是我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个大忌。我们在做各种项目的评审到当面指出问题。第三,目前,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妨碍中国科技发展的问题,就是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可能是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要么停留在哲学层面,思考特别大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这些人不屑于把具体的自然界搞清楚:要么发明指南针、火药这些非常实用的东西。这两支队伍完全凑不到一块儿。但是,所谓真正的科学,是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到应用基础的研究,再到技术的研发,一个全链条的、全方位,互相促进的过程。没有技术,科学难以发展,没有望远镜就不可能探索天文;同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