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DDINCNKISM.UserStyle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3.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即客观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知识梳理】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这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③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⑤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⑦法家理论的指导⑧分封制瓦解,诸侯国割据混战,实现局部统一⑨民族融合也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形成2、统一的过程⑴统一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⑵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⑶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⑷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任务驱动】任务一:图片中的历史,探究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秦朝)的政治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政治形势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3.制度创建与政权巩固⑴皇帝制特点及表现皇帝独尊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位世袭赢政自称“始皇帝”,望子孙能够世代传承,永掌政权,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拓展:皇权至上秦始皇不只是用皇帝名号以颂功德,更是利用各种历史资源将其神圣化:以“五德终始说”宣称其正当性,神秘性;以古老天命观意味的“天子”称号,强化夺得天下的神秘性,制造与臣民的距离感,塑造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拓展:三公九卿主要职责①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②太尉掌管军事;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④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任用标准三公的任用标准是“贤”与“能”相互关系互不统属、互相牵制、相互配合主要作用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拓展: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②形式上分权: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秉承皇帝意旨,总领文武百官。③家国同构:诸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④不得世袭:秦朝百官由皇帝任免。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⑶地方制度——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拓展:郡县制起源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郡守为最高长官,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掌军事和治安;郡监掌监察。县县令、县丞、县尉县令、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守、郡丞、郡尉的职责相同。乡里三老、里正三老掌教化;里正主里政,检举善恶。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但郡县制下,地方听命于中央,缺少独立性。拓展:秦朝县以下的行政机构及其职能秦朝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县以下基层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员多属乡官和职役性质,其职能多以教化、赋税征收、治安为主,一般不属于职官系统。皇权对县以上和县以下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县以上通过建立科层式的官像机构进行直接统治,而对县以下借助三老、里正等带有职役性质的基层组织进行间接统治。拓展: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维护统治方面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⑷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拓展: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所谓文书行政是指国家相关政策法令的颁布、执行,各方面政务的处理,各级政府机构的信息沟通等主要以文书方式来进行。邮是传书的机关,不止限于郡县行政组织间普通文书,上封事或奏疏也都是可以利用邮的。从中央的典客行人令和太尉府下的法曹,到军国的督邮,再到每个驿站的厩啬人、传舍啬人,邮书椽等,构成一个不同于地方行政系统的邮传管理系统。⑸加强思想统一①以法家化的政治建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消解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中的离心倾向为其施政宗旨。②“焚书坑儒”。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昭示着秦朝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⑹其他措施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拓展:《秦律》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秦国的法律推行全国,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封建法制。秦二世即位后,又修订了秦朝的律令。《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秦律有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并且基本上是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秦律为以后的汉律所继承。【任务驱动】任务一:探究秦朝中央官制观察上图,就图中的权力结构及运作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任务二:探究秦朝地方官制观察上图,就图中的权力结构及运作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任务三:探究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材料一有事请殹([yì]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材料三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根据材料思考文书行政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四:探究秦朝的法律制度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请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秦朝国家治理的史料价值。4.统一的历史意义(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拓展:文化认同在此之前,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任务驱动】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秦灭六国,而中国史遂开始有大规模的统一政府出现。根据所学,对材料中钱穆的观点加以说明。二、秦朝的暴政1.表现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人民因为负担沉重、法律严酷反对秦朝的统治;知识分子因为“焚书坑儒”反对秦朝的统治;六国旧贵族企图恢复旧有的权势反对秦朝的统治。1.农民起义(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2)发展: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2.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刚愎自用,最终被刘邦击败。拓展:秦朝速亡的原因1、在君治实践上,统治者严重忽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2、在社会民生上,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3、在战争行为上,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4、吏治的败坏: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和催征者,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5、在文化同化上,由于地域不同各国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拓展:秦亡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鉴于秦亡的教训,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的主流。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重新认识了民众的力量,促使君主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反思了秦朝民族政策上的教训,制定了羁縻政策,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分化实现“以夷制夷”。这对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任务驱动】任务一:史料辨析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法律的关系,《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戍卒)。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断,“失期当斩”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1975年出土的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对“失期”有如下条文:“失期三日到五日,誶(斥责);六日到旬,貲(罚)一盾;過旬,貲(罚)一甲。”据此有人认为,作为文物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无论在时间亦或是可靠程度上,都比《史记》要权威得多,由此一些人认为《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注:①戍卒不仅需从事必要的劳役而且还要负责作战,其中作战是他们的主要职能。②徭役一般是指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单纯从事普通劳役的人员,如筑长城、修建宫室等等。③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比如《汉律》、《唐律》、《大明律》,几乎没有称“法”的。你是否认同用《睡虎地秦简•徭律》来否认《史记》?请阐明理由。(8分)任务二:周秦之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造,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与“早期国家”相比,秦朝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对秦朝的国家“升级”做出合理的解释。小结:秦国顺应春秋战国的历史潮流,通过兼并战争快速建立起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疆域、制度、思想和社会经济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六国贵族迅速加入,同时,在秦朝大一统之下,各地文化、心理认同冲突仍然存在,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秦朝走向速亡。这给汉朝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真题体验】1.(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文综(历史)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2019.4·浙江高考·26)【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3.(2016·上海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4.(2016.10·浙江高考·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世官制4.(2014·上海高考·37)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问题:(14分)(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5.(2014·海南高考·33)(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材料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6分)6.(2018.4·浙江高考·33)【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材料二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4分。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巩固训练】1.《剑桥中国史》在评价秦朝时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这里所说的秦朝的成就可以名之为“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废除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B.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C.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灭掉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2.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3.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A.建设的延续性B.存在的合理性C.创新的曲折性D.产生的必要性5.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7.(2021·贵州贵阳市·高三一模)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运用这-观点,对图1和图2关系推论最合理的是A.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B.国家土地转为私有的速度加快C.铁农具、牛耕取代了新石器 D.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8.(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一模)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候)”;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阀 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9.(2021·江西高三月考)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建张楚政权,“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列选项对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 B.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C.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 D.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10.(2021·江苏高三月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关东是巡游的重点地域,每次都抵达东海之滨。他首次东巡最为隆重,登临泰山等文化名山、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以颂秦德。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举行祭祀舜帝和大禹的典礼,祭拜华夏先王。由此可知,秦始皇东巡A.旨在学习齐鲁先进文化 B.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 D.利于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11.(2021·江西赣州市·高三期末)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公元前212年,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A.法家思想权威树立 B.重农抑商的推行C.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秦朝的长治久安12.下表为秦朝县令、县丞律令行政与自主行政所占比率对比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序号行政运作内容总数律令行政及所占比率(%)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1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341441.22058.82上级下达县令、丞的政令与执行14535.7003本机构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7457.1342.94政务涉及其他机构的申告与裁决161487.5005政令下达与执行(小计)481939.62041.76政务裁决(小计)231878.3313.07合计713752.12332.4秦朝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B.以严刑峻法为治国方略C.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13.(2020·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三月考)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掾,副职官员的通称),后来升为泗水卒史。曹参原为沛狱掾。任敖为狱吏,周昌及其兄弟周荷也是泗水主史。刘邦反秦队伍中骨干分子的出身特点折射出A.刘邦的号召力强大 B.秦朝统治秩序瓦解C.楚国后人背叛秦朝 D.汉初郡国并行之源14.(2013·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15.(2020·山东青岛市·高三期中)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秦和汉初的朝议制度A.蕴含制约君权的有利因素 B.体现了政治决策的复杂多变C.扩大了相权造成皇权旁落 D.实现了监督皇权和君臣共治16.秦朝的大一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7.(12分)长城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对于长城有过一些不同的评价:观点或评论出处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西汉贾谊《过秦论》建塞徼,起草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长城之下,头颅相望于道。《汉书·昌邑王传》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之曰:“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西晋杨泉《物理论》长城之下,死者如乱麻,于是天下溃叛。《旧唐书·狄仁杰传》秦平六国,北筑长城,以御匈奴,劳力扰人,白徒并起,海内云扰。《旧唐书·杜佑传》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北宋王安石《临川集》工程浩大,所费不赀,一也;劳役军民,怨舔纷起,二也;逼近寇地,丁夫惊扰,三也;旷远难守,久而颓废,四也……明朝陈建《备边十策》——摘编自陈登原《国史旧闻》等材料二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游牧民族强悍,往往是游牧民族军队更具攻击力。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居高临下的优势,可以消耗、迟滞敌军,也可作为反攻的基地,故长城对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在战术上是成功的。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线,也是地理上的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体现着文化多样性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长城不仅有益于农业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货物进口合同(范本)
- 2024年广西路分公司一级干线运输合同
- 2024年度数据处理与分析合作协议
- 2024个人房产抵押合同
- 2024年基因治疗技术开发合同
- 2024年度智能医疗系统开发合同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安全环保技术创新与应用合同
- 2024年废料交易合同标准版
- 2024年建筑基坑钻探检测合同
- 2024年度F公司太阳能发电设备安装合同
-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8259A练习题及答案
- 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 第15章《分式》教材分析课件(32张)
- 商铺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西门子RWD68说明书
- 形式发票样本(Proforma Invoice)
- 医院车辆加油卡管理制度
- 数独题目高级50题(后附答案)【最新】
- 问题线索办理呈批表
- 学、练、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下赛的两个问题与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