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_第1页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_第2页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_第3页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_第4页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编六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才能,分析^p归纳才能及表达才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p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才能以及观察和分析^p问题的才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开展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比照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准备】老师: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学生:提早搜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课件设计思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p.课件设计原那么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p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敏、有选择性的利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绘,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获得宏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老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p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答复,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老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老师引导:积极鼓励考虑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老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宏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才能,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老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考虑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假如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那么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详细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才能.〕学生: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局部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老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展分析^p.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理由〕〔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考虑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p讨论;老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理解学情.培养学生根据资料分析^p问题和归纳总结的才能.〕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老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一样,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一样.”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老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老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如今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据图6.32归纳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老师引导:考虑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p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到达较好的学习效果.〔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比照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亲密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老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教学反思】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p”这一难点的打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才能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才能.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才能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初中地理教案篇2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经济开展最早,目前经济开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消费程度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2、才能目的: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p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或旅游景点的分布。3、教育目的:通过对旅游资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消费程度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p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或旅游景点的分布教学难点: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消费程度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p法、比照分析^p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挂图、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答复以下问题。〕二、导入新课: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三、教授新课: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的开展史。〕1、欧洲是资本经济开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开展程度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导学生读统计图。〕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消费程度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理解〕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兴旺的农牧业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理解欧洲局部国家的特色产业瑞士——钟表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挪威——水产品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p其原因,2、主要旅游资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业:目的检测相关内容。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比拟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兴趣性。初中地理教案篇3教材分析^p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开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p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根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消费理论和进一步学习打下根底。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根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局部知识的根底。学情分析^p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如今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p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进步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目光去分析^p问题,树立可持续开展的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开展相适应,与环境、资相协调。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初中地理教案篇4教学目的: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根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p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拟、归纳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拟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一.地球的自转[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以下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工程。〔表1〕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照在地球仪上;[反向考虑]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外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讨论]〔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考虑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照到的时间。[老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设问]1、____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翻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如今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二.地球的公转[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1〕在同一天,早晨、黄昏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黄昏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答复〕〔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老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外表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挪动规律。[学生观察考虑]观察二分二至日时可以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表2〕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夏至6、22前后北回归线承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秋分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12、22前后南回归线承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初中地理教案篇5教材分析^p: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根底。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绘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富的旅游资"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的一局部。教学建议新课导人:方案①:在我国南部有一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方案②: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在讲述海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展: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政区"图〔或出示"中国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展以下练习:〔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3.结合"中国政区"图,请学生描绘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为16~24℃。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以下步骤进展:方案①:〔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5〕完成教材p.67活动题1,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方案②: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3.出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老师可去超市预先购置〕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时,可按以下步骤: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们欢送的旅游资,而此三者都与海滨有关。中国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附板书:一、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2.范围面积3.地形特点4.水系特征5.气候特点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三、丰富的旅游资1.秀丽的热带风光2.浓郁的民族风情初中地理教案篇6新课程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承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展分析^p一下。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承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根底上老师归纳。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观察考虑,深化自学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奉献吧。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学生活动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2、观看展示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展分析^p判断4、学生踊跃答复以下问题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