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今)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通常称为“建国初期”。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这个时期概括为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表明了这段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1949---1952: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6:三大改造。1956年至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生产关系的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第一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至13日。内容: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地位: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内容:A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B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新中国的成立:奠基:七届二中全会,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③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开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背景: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②建国初,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③1953年,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选的开展;(2)概况:1954年9月北京。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主要内容有: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的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一届人大会议意义: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三大政治制度概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①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意义: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政治):①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其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③法律保障(过程):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文化大革命(略):1966年---1976年。导火线:1965年姚文元批吴晗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年5.16通知正式开始。(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1、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主要内容:A解放思想;B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②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③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1)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制定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实行依法制国方略:1997年,中共十7、1966—1976年成就:1971年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8.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最早从安徽(最早)、四川两省开始。1980年中共肯定该做法,1983年全国基本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企业改革:1984年,主要内容: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商品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内地。(2)经济特区有五个: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评价:这是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敢于试验;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作用: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14大,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三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把握每个阶段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成就及重大事件,具体内容:(1)新中国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参加2次重大国际活动。(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全新的发展局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大外交活动: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政策的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外交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注意: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二个方针的区别:前者针对国民政府,重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后者针对帝国主义,重在破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②实施上述二个方针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政治上赢得独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必须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3)“一边倒”方针: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包围、孤立政策,鉴于特定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是“一边倒”。②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背景:A.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关系趋于缓和;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C.1953年中国与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该原则;D.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发表声明,同意以该原则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基本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1955年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1954年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影响: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0年中苏建交,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进展,促进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进程,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届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结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①原因:A.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20世纪70年代起亚非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崛起,联合国成员国结构变化C.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②意义:A.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B.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C打破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苏争霸局势发生变化,中美关系逐步缓和;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中国的外交地位提高,特别是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作用: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是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突破的关键):①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从美国方面: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霸权地位动摇。D.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从中国方面看:A.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美国在亚洲的收缩战略;B.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②中美关系解冻的进程:A.1970年尼克松对《时代》杂志发表谈话表示愿意访华;B.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表示愿意与尼克松会谈;C.1971年3—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D.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E.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内容:双方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意义:标志两国结束了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F.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G.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③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A.结束了长期的对立,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B.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C.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D.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①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A.民间外交,为两国的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B.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C.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D.田中角荣首相的积极推动。②中日邦交正常化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并陆续签订一系列协定。使两国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A.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B.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义。(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方针的调整:(1)方针的调整: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出发点和国策);②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④对外开放政策;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原因:①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很大变化。A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B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国内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以后)的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全面参加联合国的各项事务(政治、经济、军事等),在维和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②2000年9月,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①参加和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②加强与东盟、欧盟等组织的合作;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着旗袍。1949---60年代中期:与政治有关,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改革开放后,逐渐变化。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2.饮食:(1)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传入中国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居室的演进: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出现在租借。4.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民国成立后:剪辨易服、破除神权等。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3.2003年上海磁悬浮是地界第一条商业化的铁路。邮电通信:(1)我国近代邮政事业开始于1966年。(2)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邮政(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丁日昌在台湾建设架设电报,我国开端)→电话(1882年传入中国)→无线电报(1906年)。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大众传媒的发展(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4)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5)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第五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背景:①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先后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反对清朝统治与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意愿、要求。“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反映了他维护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意愿。核心:民权主义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②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二、新三民主义背景:①孙中山的多次挫折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三、三民主义的特点①时代性;②爱国性;③纲领性。四、五权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试权、监察权。(二)毛泽东思想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国际基础——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概况:①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的任务就是立足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最后占领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形成。③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4月中共“七大”⑤新的发展——①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②过渡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深远影响:=1\*GB3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GB3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三)邓小平理论历史背景: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为: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④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⑤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⑥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⑦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发展概况:①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②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十五大”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意义: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3\*GB3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背景: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为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指导意义:①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旗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重大作用毛泽东思想革命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1、“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1)三次历史性巨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铝合金模板工程安装与环保评估合同4篇
- 2025年盆景市场推广与销售合作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设计咨询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铝扣板吊顶施工与维护一体化服务合同协议
- 2025游泳馆会员卡年度健康体检及运动康复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净身出户离婚协议书模板与婚姻律师团队全程支持服务协议3篇
- 上海建筑工地劳务合作协议样书
- 2025年度个人物流运输承包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私立学校教师聘用合同范本(创新教育版)
- 眼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课件
- 小学网管的工作总结
- 2024年银行考试-兴业银行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泵站运行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 2024届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SYT 0447-2014《 埋地钢制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 弧度制及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 瓦楞纸箱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 DB32-T 4004-2021水质 17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清现行)
- DB15T 2724-2022 羊粪污收集处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