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2、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第一,人脑有以千亿记的神经细胞,组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第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第三,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三、社会化内容:政治社会化(社会化内容中的核心)、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四、文化的“化人”作用:文化为个体提供社会化的规范文化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以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五、文化反哺的内容:生活技术;日常行为;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情趣;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第三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以对自身和他人外在特征的感知为基础,对其行为的规律进行解释、推断和预测的过程。二、社会认知途径:1、语言活动:人们说话时,不仅包括说话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说话时的音调、速度、节奏等,这些特征统称语言表情。2、面部表情:脸部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一种客观指标。3、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对人内在素质的揭示更具有直观性。4、行为方式:人的行为方式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向他人学习、与他人磨合和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三、认知启发: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A.表征性启发B.可用性启发C.调整性启发四、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五、印象建构包含两个过程,即:(1)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2)决定如何去做。六、印象形成的核心特征: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态度一、态度:个人指向一定对象,以一定观念为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二、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三、霍夫兰的劝导模型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活动:自我理论形成的基础:米德的自我理论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社会个体看成同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一样的由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的进化过程。在这一进化过程中,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自我最终得以形成。主我与客我:自我的内部对话机制米德吸取了詹姆士从多重自我出发并把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做法,但他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而是个体自我在现实社会互动中所展示的结构与功能。米德揭示了精神的我(自我)与肉体的我(身体)的各自特征: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把自我与身体区别开来。即使包含在经验中的自我不存在,身体也可以存在,并且可以以一种非常明智的方式活动。社会:自我合作交流的共同体米德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考察自我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社会是米德自我理论的逻辑起点,自我之所以能够突现出来是因为人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从生理方面来讲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从社会方面来讲是由于语言的机制。自我一旦产生,社会过程就依赖诸自我的存在和互动。米德的“社会”概念与“一般化的他人”紧密相联。三、自我差距希金斯把自我分为三种成分: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都是起导向作用的非现实自我知觉,合称为自我导向。自我差异即为实际自我与自我导向间的差距,是一种情绪意义的、较为稳定的认知结构。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选择行为:受自我效能感的驱使,人们的行为通常会遵守“中等难度规则”,趋向于选择适度超出自己能力的事。(2)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越会相信付出会带来成功,因此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在现实生活中,具备学业胜任力的学生在解决难题时能够成功,而对于简单的问题反而容易出错。(3)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高自我效能者一开始就会促使事情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较乐观,低自我效能感的人较悲观。五、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1)获得的成就(2)替代性经验(3)社会劝说(4)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5)情境条件第七章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自我价值感: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中,通过将自身与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2、社会比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自己及周围世界关系的了解,对于别人及别人同周围世界关系的了解,都必须借助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实现。社会比较过程是直接以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为基础的。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参照群体的反应或状态,当作自己的反应或状态是否恰当的评判依据。二、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印刻、本能、条件作用。三、爱情的主要特点:1.性爱与情爱的统一;2.获取与奉献的统一;3.真善美的统一。四、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形,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亲密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包括爱慕和希望照顾爱人,通过自我揭露,沟通内心感受和提供情绪上、物质上的支持来达成。激情是指反映浪漫、性吸引力的动机成分,包括自尊、支配等需求。激情包括强烈的正面与负面的感情以及各项社会需求,包含了许多我们对对方所感知的情绪,如思念、害羞、羡慕、兴奋等。承诺是指与对方相守的意愿及决定,短期来说是指去爱某个人的决定,长期来说则是指维持爱情所做的持久性承诺。能传达承诺成分的行动有誓约、忠实、共渡难关、订婚、结婚等。在这三种成分当中,亲密是爱情的情感成分,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而承诺是爱情的认知成分。五、恋爱心理发展的一般过程1、异性疏远期:一般在12~14岁之间。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隔膜,关系疏远甚至反感。不过,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各种传媒的发达以及人们观念上的日趋开放,这一阶段的表现己越来越不明显。2、异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岁之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尤其是性意识的发展,男女生逐渐从疏远、抵触开始转向为彼此产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游戏和活动。3、异性接近期:一般在16~18岁之间。随着性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异性间产生向往和倾慕,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和异性相处感到愉快,初恋开始出现。4、爱情产生期或恋爱期:18岁以后,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青年进入恋爱状态。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二、人际关系的原则1、真诚原则、2、交互原则、3、功利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原则、5、情境控制原则(1)情境控制:探究环境,了解环境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从而把握环境,使我们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定向。(2)寻求平等与自由:只有在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控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6、尊重原则、7、自我表现适度原则三、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首先,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做的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抛弃三大错误假想:失败假想、自卑假想、完美假想。2、重视第一印象;3、主动交往;4、共情;5、真诚赞美;6、帮助别人;7、活用心理年龄。第九章助人行为一、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二、利他行为的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行为(3)不应该带有外在酬赏的期望;(4)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损失。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间压力、事件的紧急性;2、个体因素:(1)助人者:人格特征、当时心境、助人动机;(2)受助者:性别和年龄、是否受他人喜欢、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似性程度、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四、旁观者效应: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又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五、旁观者效应产生原因:1、社会影响:指人对其他人的态度或行为所发生作用。;2、他人在场造成责任扩散;3、从众心理;4、利他主义动机;5、道德因素;6、法不责众心理。第十章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二、侵犯行为的特点:1.有侵犯动机社会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在界定侵犯行为时,也非常重视侵犯行为的心理特点,即这种伤害行为有侵犯动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行为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只是感情、动机、态度等内在心理状态。愤怒可能对侵犯行为起动机作用,但不意味着就构成了行为事实。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侵犯行为包括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1)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2)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3)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2、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高温、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去个性化3、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1)文化与侵犯: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2)媒体暴力;(3)暴力视频游戏四、校园欺负
定义类型具体形态校园欺负1.具有欺负他人之行为。2.具有故意伤害之意图。3.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之伤害。4.两方势力(地位)不对等。肢体欺负殴打身体、抢夺财物、……关系欺负排挤孤立、操弄人际、……语言欺负出言恐吓、嘲笑污辱、……网络欺负散布谣言或不雅照片、……反击欺负受欺负反击、“鱼吃虾米”…性欺负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校园欺负」之定义、类型与具体形态表五、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1、移情能力培养: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2、成熟个性的培养: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3、宣泄: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4、社会公平的建立。5、惩罚。6、控制传媒的暴力传播: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节目中暴力形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宣传非侵犯行为的榜样。7、习得的抑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包括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第十一章从众、依从、服从一、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二、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权宜从众: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不从众(1)表不从,内心从: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反从众:由个体内心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它与社会压力正好相反。三、从众的动机: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偏离恐惧: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人际适应: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四、依从行为的原因:1、潜在损失危机: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庆阳如何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东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西藏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目
- 叉车应急事故现场演练
- 手术室放射防护培训
- 停车场操作规范样本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软件开发服务合作合同管理要点
- 商业步行街广告位租赁协议
- 博物馆门窗维护服务协议
- 2024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 2024年执法资格考试考前预测卷(附答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农村民兵连指导员述职报告范本
- 二年级数学上册100道口算题大全 (每日一套共26套)
-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六盘水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 中国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历史讲解课件模板
- 2024年电大考试资源与运营管理试题及答案
- 大国兵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北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