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医医师辅导:六经辨证_第1页
2022年中医医师辅导:六经辨证_第2页
2022年中医医师辅导:六经辨证_第3页
2022年中医医师辅导:六经辨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中医医师辅导:六经辨证

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可以明晰,中医学对外感病有了较为明确的熟悉。外感发热病,就其风寒即伤寒性质,在临床上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太阳病症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2)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临床表现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有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临床上表现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临床表现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病症。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病症而无小便不利。

2、阳明病证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概括:凡消失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消失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阅历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3、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凡消失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悄悄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4、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但凡消失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5、少阴病证

临床表现少阴病是六经中最终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消失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寒化证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病症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热化证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炽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属阴虚炽热相搏。

6、厥阴病证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叉消失。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