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文化市场的兴起与双轨制的形成(1979~1991)
文化市场是一古老而又现代的名词。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当艺术家能够通过市场这一精妙而奇特的价值交换机制向陌生的消费者自主出售自己的作品(或表演)而获利成为普遍的社会存在时,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才宣告产生。近代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的文化市场,但这一市场的进程被计划经济的确立所打断。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随之就建立起了党全面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国家成为文化产品垄断性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供给制的文化生产体制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不复存在。1978年起始的改革开放重新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也开始了我国文化生产领域市场化进程。商品信息传播的需求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而媒体是现代传播的核心工具,因此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文化市场的破晓动力来自商品传播和高度意识形态化现代传媒的伟大共谋,这一共谋的直接产物就是商业广告重新出现在公共生活中,由此掀开了我国现代文化市场建构的历史大幕。一商业广告的出现:我国文化市场的破晓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一体化的文化生产与管理体制,文化生产高度意识形态化,由国家包揽,文化生产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一切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安排,国家是全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社会文化生活高度政治化。以表演艺术部门为例,国家统包统管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国家,艺术表演团体在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在分配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阻碍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人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人事制度上没有形成艺术表演人员的流动制和淘汰制,使冗员不断增多,国家拨给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经费只能主要用于养人,而不能用于发展事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布局不够合理,对有些重复设置的、艺术力量薄弱的、不受观众欢迎的艺术表演团体,往往很难进行调整;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常苦于处理艺术表演团体的具体事务,不能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1]在这种背景下,从演艺、戏剧、图书报刊到广播影视,所有文化部门的生产活动都按计划经济的法则运行,文化生产整体上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文化市场基本上不存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也开启了文化领域思想解放的窗口。随着市场力量的萌芽,文化生产开始进入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管理体制也开始松动。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不久,在市场动力的冲击下,我国的商业广告业率先破冰,奏响了现代文化市场建构的第一个音节。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在全国率先刊登商业广告,拉开了报纸商业广告的序幕,随后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开始刊登商品广告。1979年1月26日,上海市电视台播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3月15日,该台又播出了外商的电视广告。[2]1979年年底,广州市东方宾馆出现了我国第一家营业性音乐茶座。1984年,上海开办了第一家营业性舞厅。这些事件的出现,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由国家计划控制、依托于国家文化事业单位而建立的文化生产格局开始发生裂变,一个与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文化生产体制相平行的基于市场需求的文化市场正在悄然兴起。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文化市场的兴起同时在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两条道路上发展。存量资源领域,是改革开放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演艺等传统文化部门。而增量资源领域,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不断增加的营业性舞会(厅)、民间剧团、歌星演唱会、音像产品、歌厅、台球、电子游戏机、卡拉OK等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产品。存量资源领域的市场化,是通过对计划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松绑,使之逐步开放来进行的,这一方式造成了我国文化领域的双轨制的形成和发展。增量领域文化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文化娱乐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二双轨制:文化领域多方探索的市场化之路“双轨制”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是指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相比于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计划内价格,价格双轨制指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即同一城市、同种工业生产资料同时存在计划内、计划外两种价格的状态,国家计划任务内的生产资料实行国家牌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和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实行市场价格。我国文化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双轨制主要是指在计划体制这条传统体制性轨道之外,再形成一条由市场决定的“市场轨道”。文化市场上的“双轨制”,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产品和服务提供及其价格的双轨制。文化单位在保证原有“宣传”和“表演”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方式向社会提供收费性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国家文化单位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及其价格的“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条轨道。二是文化单位管理运营方式双轨制。将文化单位区分为由体制内计划运营部分和体制外市场运营部分两条轨道,具体表现为在不改变原有事业单位性质(保留事业单位代码)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企业经营资质(向工商税务部门申请营业执照),从而形成双重身份。三是文化单位经费来源的双轨制。将文化单位的收入分为财政拨款和市场化收入两条轨道,从财政支持的角度,就是依市场化收入程度,将文化单位划分为由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双轨制的形成最早从1979年就开始了。1979年初,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8家在京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允许这些文化单位以企业化方式运营管理。197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方法。自此,“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全国报业领域得到推广。企业化管理意味着要在市场环境中,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经济效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计划经济占绝对主导的环境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些事件标志着,在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核心领域,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正式开始从意识形态宣传型向宣传与经营并重、双轨制运行的方向发展。”[3]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的文化单位普遍面临运行经费不足、运营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一些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文化单位开始另辟蹊径,农村改革中的承包制经营方式也成为借鉴对象。1981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承包北京京剧团,开启了我国演艺院团内部承包制的先河。自此,“承包制”为国内众多演艺院团所效仿。1984年7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街上流行红裙子》摄制组向本厂管理方提出了摄制组的承包方案。截至1985年底,大部分电影制片厂实行了承包责任制。[4]在计划体制已经松动但改革未有突破之前,全国所有报纸都由邮局统一邮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统一邮发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当时全国1000多家报社只有邮发一个渠道,对报社而言,与邮局合作发行中存在着“入门难”“砍价难”“收款难”“服务差”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突破邮局的制约,自办发行应运而生。1985年,《洛阳日报》开始实行自办发行,1987年《扬子晚报》开始采取向报贩批发的方式发行。这些方式很快被报界同行效仿,引领了我国报业发行的转轨风气,为其后若干年我国报业市场的繁荣打开窗口。这一时期,饱受资金不足的文化单位普遍开始了“以文养文”“多业助文”的努力。“以文养文”“多业助文”都是文化单位从国家财政经费不足的背景出发,用自身的场地、专业设备、人力资源、行政资源等条件,面向社会开展市场化的有偿服务。这些服务既包括专业性的文化演出、放映、设计或培训服务,也包括一般性的商业服务,甚至是最简单的场地出租服务,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创造效益、增加收入,达到克服经济困难、实现养人(保障或增加本单位职工收入)以及尽可能的养事(为本单位的业务开展提供资金帮助)的目的。尽管“以文养文”和“多业助文”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它们无疑和承包制一样,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单位创造了收益,并激发了不断扩大的文化领域“市场轨道”的壮大和活跃。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局1987年2月发布的《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充分肯定了“以文补文”的做法。指出,“以文补文”有利于文化事业由过去“供给制”的单纯服务型,逐步转变为有偿的经营服务型;有利于文化事业单位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供多种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该文件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自己的人才、艺术设备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取得收入,用于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文化主管部门正式认可了文化事业领域由“供给制”与“有偿的经营服务”组成的双轨制的合法性。演艺院团一直是双轨制改革的重点领域。1988年,国务院批转了《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艺术表演团体应当是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将表演艺术团体分为两类:对少量涉及需要国家扶持的少数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全民所有制形式,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办。而对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应当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主办。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也做出了调整,国家不减少用于发展艺术表演事业的经费,但把过去主要用于养人的“人头费”改变为促进艺术表演事业发展的贷款、基金。1989年1月,财政部出台《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文件根据事业单位“是否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这一标准,将国家预算内事业单位区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类型。对于文化单位而言,这三种类型的经费来源结构,其实代表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三种生存方式,即完全依赖公共财政供养、半市场化生存和市场化生存。如果把三种生存方式的文化事业单位与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对应起来,就已经清晰可见2003年开始的全面文化体制改革中实行的“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了。双轨制、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改革措施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生产领域市场化的进程,更从经济上直接支持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从1988年至1991年,全国文化单位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纯收入达33.2亿元[5],占同期全国文化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总额(60.97亿元)的54.5%[6]。三从压制到规范:文化市场艰难的建构过程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文化市场兴起的初期,受计划经济时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文化市场管理手段的缺乏,有关部门面对体制外兴起的文化市场新现象时,总是十分谨慎。尽管早在198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将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等部门纳入第三产业范畴,意味着综合经济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文化机构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但是文化管理部门在较长时间里还是不能承认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而且不时地对其加以严厉的压制。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文化部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对于所谓“营业性舞会”的政策转变过程充分显示出我国文化市场建构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1980年6月14日,针对当时城市不断增加的交谊舞会,公安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该通知认为这类舞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社会秩序混乱、伤风败俗、流氓打架斗殴等各种问题,必须禁止。规定除经过政府批准专门对外国人开放的俱乐部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禁止开办营业性舞会。1983年5月,伴随着“严打”寒流的到来,公安部和文化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取缔伤风败俗舞会的通知》,重申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营业性舞会和变相营业性舞会。1985年,还发布了《关于禁止营业性录像放映和加强录像管理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明令禁止私人和所有党政机关、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从事营业性的录像放映。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各个领域改革的探索和推进,这种严厉的禁止性政策很快就发生了松动和变化。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承认“举办营业性舞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种客观需求”。这是营业性舞会的合法地位首次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获得认可。最重要的“双轨制”建设发生在我国文化市场的主体领域——新闻出版行业。1988年3月,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明确了报社多种经营合法化。同时,该办法还明确指出,报社、期刊社经主管机关批准,可以结合本身业务和社会需要,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举办经济实体(如造纸厂、印刷厂等),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应该看到,从许可相关文化单位从事有偿性服务和经营活动,到文化事业单位可以注册登记举办企业、举办文化生产相关的经济实体,这是文化市场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其意义在于原本受到计划体制严格约束的文化生产单位,终于获得了一个直接连接市场、具有无限潜力的增量资源集聚和生长的空间。在我国文化市场形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体制内存量资源和体制外增量资源的对接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经过反复曲折的较量,文化市场终于迎来被正式认可的时刻。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该通知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力量举办文化事业突破了多年来官办文化的模式,一个以商品形式向人们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该通知还明确指出,凡以商品方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都属于文化市场管理范围。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认可。在整理历史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国家层面对文化市场的认可历经了长达10多年的曲折历程,但实际上,对文化市场的认可首先是在地方取得突破的。1981年,安徽省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规定》,1982年成立了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设计课程设计
- 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方案
- 机器人原理课程设计
- 机器人仿生课程设计
- 机制工艺课程设计
- 本科论文女性形象研究报告
- 2024年企业合并与收购合同范本
- 2024年发布: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研发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材料供给方案
- 交通工程排水系统方案
- 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 公开课课件拿来主义
- 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停止散发负能量主题班会上课讲义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教案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图形中的规律-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4 What can you do Part C |人教(PEP) (共16张PPT)
- 最新病历书写规范课件
- 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 《节能监察的概念及其作用》
- 蔬菜会员卡策划营销推广方案多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