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_第1页
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_第2页
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_第3页
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_第4页
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丙卷)(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文人画,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关于它的起源,因标准不一,说法也就不同。如将之理解为文人作画,其起源就要追溯到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等;如果将作画的目的理解为遣兴适意、抒情自娱和托物言志,并提出评判主张,从而形成一种绘画思潮,并且冠名直接与文人相关而称作士人画,其始者就只能是北宋的苏东坡了。从历史的角度看,苏东坡在绘画史上的作用,正如他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方面一样。因为他的士人画即文人画观念的提出,使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讲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几乎都集中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顺和明代的董其昌。有的论者说苏轼“这种以高逸人品为核心的‘不可荣辱’之艺术精神,经后人不断实践,至明董其昌,发展为文人画论的重要原则,成为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但是,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有明显的区别。客观上三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主观上其个人的思想性格甚至道德人品的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在“高逸人品”和“不可荣辱”方面,东坡一生志存高远,心系家国,而且进退不改其志,荣辱不易初心。道德、文章、人格魅力冠绝古今,人以“坡仙”称之。董其昌仅以书画为人所知。而董其昌生于晚明,面对内忧外患,阉祸党争,《明史》称其“身自引远”,但在船山弟子章有汉《景传斋杂记》中,记有董其昌曾为魏忠贤书楹联、匾额、画画事。苏东坡创导文人画,同北宋绘画发展出现的问题分不开,更同东坡本人的人品、才识和性格分不开。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引起社会对艺术品的大量需求,加之绘画技艺的成熟,出现了大批以售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为满足市场需求,职业画家不仅创作题材受到约束,主观意愿的发挥也相对减少,画法因此也落入模仿、习气和程式化。《图画见闻志》记袁仁厚得前代画家画样而作画成名,当然属于模仿甚至抄袭。《画继》记刘宗道每创一稿,便画数百本出售,自然也使千图一面,趋于雷同。名画家赵昌的“折枝花”,也多从“定本”中来,必然有程式化倾向。这种情形下,促使要按己意创作,以及题材、画法不受需求影响,甚至把诗文意趣引入画中,把书法用笔施于画法,以遣兴抒怀、托物言志为目的的文人画应运而生。而当时有条件创导文人画主张和理论的人物,只能是苏东坡。因为北宋虽然有不少文人能画,如郭忠恕、文同、王诜、李公麟等,其艺术水平之高甚至不让当时最好的职业画家,但未见其有关审美主张的论述。东坡则不然,他学识渊博,文、诗、词、书法诸艺术门类都具有极高的造诣,而且东坡还将自己的诗文书法艺术思想,融会贯通到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中,实现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审美创新理想。(摘编自王连起《故宫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里的文人画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人画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这种“独特”表现为只能由苏东坡创导。B.苏轼文人画观念的提出,促使绘画发展方向改变,从此画家开始有意识地按己意进行创作。C.画家的技艺与人品同等重要,因董其昌为巨奸魏忠贤作画,故其作品难以与苏轼相提并论。D.画家的个人学识、审美主张及创新意识尤为重要,这些方面苏轼在同时代画家中体现鲜明。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由文人画的起源入笔,引出“苏轼与文人画”这一论题,并揭示了下文论述的方向。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苏轼在文学、书法与绘画方面的对比,突出他对绘画史的影响。C.文章第五段以袁仁厚、刘宗道、赵昌等职业画家为例,从反面论证文人画在北宋出现的必然性。D.文章大体上采用总分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多角度阐述了文人画新思潮由苏轼来创导的一些缘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画论与文中苏轼创导的“文人画”内涵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之外者,化机也。(郑板桥《画竹题记二则》B.画中含有文人之趣味,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陈师曾《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C.夫画有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笔,六曰墨。(荆浩《笔法记》)D.画之逸格,最难为法。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唐明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2月11日)材料二:南京布贴画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决定:用布贴画演绎二十四节气,开设“妙‘布’可言”画民俗公益课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妙‘布’可言”画民俗之二十四节气课程的第22节课。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则有每年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于是,非遗布艺传承人祈竞就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用在了冬至这幅布贴画的创作上。选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形材料,用一块木头纹理的布料制作成面板。画面中间有一个装肉馅的盘子,面板上有包好的水饺、刚刚擀好的饺子皮、擀面杖,还有制作馅料的葱和香菇等。一道道制作工序后,平日里闲置的碎布料变成了一份秀色可餐的“美食”。活动推出后受到大家关注,特别是青少年很喜欢这个“神奇课堂”。布贴画让青少年深刻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有助于他们增强文化自信。青少年学习布贴画,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成为美育的重要方式。(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用古老智慧温润现代生活》,《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1日)材料三:赖蕾,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章鲁村侗家女。她继承传统印染技艺,又引入现代技术创新,实现了二十四节气都能印染的技术革新。赖蕾对织布、染布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的经历,更是让赖蕾对蓝靛染等传统手工艺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执着。在赖蕾的手工布作坊里,挂着温度计和湿度仪,一旁的赖蕾在一张名为“蓝染日记”的纸。上熟练地记录着各种数据:气温、湿度、水温、染缸材质、pH值……通过连续3年的数据积累,从靛泥的选择,到染缸材质的选择,再到染布的天气、水温、湿度等,赖蕾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正是有了这些数据做支撑,才有了她在一年24个节气印染的信心。赖蕾发现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所染出来的蓝色都会有所不同,于是就分别在二十四节气时将布染出了24种不同的蓝。寻找与制定中国自己的蓝靛染色谱,是赖蕾做二十四节气染的初衷。“我想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能够实现蓝靛染稳定的可复制性,即便是在不同的季节,有了相同的数据支持,都能染出同样色调的布匹。”说起自己与其他染娘不同的地方,赖蕾觉得是把一项纯粹靠经验的传统技能,转化为可以用科学数据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工艺。问起为什么能染出与众不同的蓝色,她淡淡地回答:“用心而已。”赖蕾创新制作的“靛蓝24个节气”土布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博物馆评价其承袭传统理念与工艺制作技术,兼具科学、艺术与审美价值。(摘编自《贵州榕江侗家蓝靛染技师赖蕾——染出二十四节气蓝》,《人民日报》2020年6月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会面临如何对待本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问题,我国有解决这一问题的顶层设计。B.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专门针对青少年开设“妙‘布’可言”画民俗公益课堂,这一“神奇课堂”获得青少年的青睐。C.“二十四节气蓝”是分别在二十四节气时将布染出的24种不同的蓝,是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所染出来的。D.蓝靛染技师赖蕾创新制作的“靛蓝24个节气”土布是印染技术革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兼具科学、艺术与审美价值。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布贴画演绎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四节气蓝”的制作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案例。B.材料二中祈竞的布贴画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为“五育并举”中的美育提供了新的借鉴。C.材料三中赖蕾对蓝靛染等传统手工艺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执着,这是她能够成功制作“靛蓝24个节气”的主要原因。D.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仍可活态传承,温润现代人的生活。6.如何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抹不去的乡愁丁玲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那时候没有煤,烧的是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轮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母亲脾气不好,稍有不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也是因为穷,父亲为了能让我们都吃饱肚子,每次磨面的时候都会多磨几遍,然后把前三遍的白面收起来,剩下的黑面收在一起,母亲做饭时半碗白面加一碗黑面和成硬面,用擀面杖擀成案板大的一张,切成面条,等锅里的洋芋煮烂的时候下进去,一年四季洋芋煮面条是吃得最多的。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鱼鱼、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放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姐弟俩放一头猪,而我一人放一头,回去的时候还要捎带割一筐猪草。那时候的庄稼收完后是不犁地的,麦茬地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的我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茬地里的时候,整个鞋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湿透的鞋子上一会工夫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焐着,焐着,要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焐热了,羊也吃饱了。这时还要去拔田埂上已经长饱的芨芨草,拔芨芨草可是个技术活,拔不好芨芨草会把手割破,为了回去少挨骂,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窍门,从芨芨草的最靠近根部的地方下手,两只手上都要把劲用饱,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斜着拔,这样不但快,而且芨芨草还不断,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人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为了能吃饱肚子,我们只能听父母的话不停地干活,那些受过的苦,受过的罪,在当时都不算什么,甚至根本没当回事,那么苦的日子,我们照样能活得很开心,三五个伙伴,夏天抓石子、跳方格、捉迷藏、偷偷去河坝里洗澡。冬天踢毽子、玩鸡毛信、木头传电、打尜尜……还有很多能说出来用字却没法打出来的游戏。从学校到家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这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由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最前面的孩子双脚并拢先蹲下,后面孩子也蹲下抱住前面孩子的腰,以此类推越多越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抱在一起的孩子们尖叫着往坡底滑去,越滑越快,越快越危险,遇上弯道,后面没抱紧的孩子就会被甩出去,剩下的继续尖叫着往下滑,领头的孩子要反应敏捷,身体灵活,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坡底,但很多时候等到坡底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人仰马翻的结果,有的孩子裤子扯破了,有些孩子一头扎进雪堆里满头满脸都是雪,鼻涕,眼泪,哭着笑着,手冻红了无所谓,脚冻疼了也不管。所有的这些童年旧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浓浓的乡愁啊!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那些童年旧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等长大后远离家乡却发现,那些沟沟坎坎,低矮破旧的老屋,屋后的那棵大沙枣树,村口的涝坝、老仓库,新沟沿上的河白杨、芨芨草,都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节选自《365读书·精选美文》,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磨面、洋芋等有关过去生活的回忆,是饥荒年代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浓缩,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文章写的是“我”的童年经历,母亲稍有不顺便暴打“我”,玩抓石子,捉迷藏……娓娓的叙述中隐藏“我”的喜、怒、哀、乐。C.文章有关“冬天滑雪”的游戏描写充满童趣,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叙述生动,画面感、镜头感十足。D.文章整体结构顺畅,生活气息浓厚,选取的都是真实而平常的生活片段,叙述转换自然,给人一种如水般的舒缓流畅之感。8.文章开篇说“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结尾却说“小时候是没有乡愁的”,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9.文章题为“抹不去的乡愁”,主体部分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贫穷,叙述了放羊、割草等内容,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至,字言几,真定人。七岁而孤,鞠于飞龙使李知审家。幼沉静好学,能属文,及长,辞华典赡。举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太平兴国八年冬,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会建秘阁,命兼秘书监,选三馆书置阁中,俾至总之。至每与李昉、王化基等观书阁下,上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与焉。至是升秘阁,次于三馆,从至请也。至道初,真宗初正储位,以至与李沆并兼宾客,诏太子事以师傅礼。真宗每见必先拜,至等上表,不敢当礼。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至等相率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一日,上访以灵武①事,至上疏曰:“河湟之地,夷夏杂居,是以先王置之度外。继迁异类,骚动疆埸,然脐不足弭其患,擢发不足数其罪。然圣人之道,务屈已含垢以安亿民,盖所损者小,所益者大。望陛下以元元为念,不以巨憝介意。料彼胁从亦厌兵久矣,苟朝廷舍之不问,啖以厚利,縻以重爵,亦安肯迷而不复讫于沦胥哉?今若复禁止不许通粮,恐非制敌怀远、不战屈人之意。昔唐代宗虽罪田承嗣而不禁魏盐,陛下宜行此事,以安边鄙。今灵州不可不弃,非独臣愚以为当然,若移朔方军额于环州,亦一时之权也。或指灵州为咽喉之地,西北要冲,安可弃之以为敌有,此不智之甚,非臣之所敢知也。”后灵武卒不能守。咸平元年,以目疾求解政柄,授武信军节度,入辞节制,不允。居二年,徙知河南府。四年,以病求归本镇,许之。诏甫下,卒,年五十五。赠侍中。至尝师徐铉,手写铉及其弟锴集,置于几案。又赋《五君咏》,为铉及李昉、石熙载、王祐、李穆作也。至刚严简重,人士罕登其门。(节选自《宋史·李至传》)[注]①灵武:即灵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B.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C.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D.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如《光武帝纪上》“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B.宾客,春秋、战国时期多用来称他国派来的使者。文中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C.元元,意思是善良可怜的众人,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和“黎元”同义。D.节度,官名,吴国孙权始置,掌管军粮,唐以后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至出身孤苦,文才出众。李至七岁成为孤儿,小时候就擅长写文章,长大之后,文辞华美,用典丰富。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曾任参知政事。B.李至为人端良,深受倚重。朝廷组建秘阁,皇帝让他兼秘书监,主管选书事务,并诏令太子以师傅之礼对待李至和李沆,李至谦逊上表不敢当礼。C.李至直言上书,谋略深远。皇上访求灵州战事,李至上书主张屈已安人,怀柔远方,认为禁止通粮是错误的,不赞成调动北方军队在环州驻防。D.李至拜师学习,性情简重。李至曾拜徐铉为师,为感念师恩,手写徐铉及其弟弟的文集。因为人刚强严谨、简朴厚重,有名望的人很少登门拜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圣人之道,务屈已含垢以安亿民,盖所损者小,所益者大。(2)昔唐代宗虽罪田承嗣而不禁魏盐,陛下宜行此事,以安边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南堂五首①苏轼其一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其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②。[注]①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南堂新葺之时。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日南堂。②《汉书·陈平传》说,陈平“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前两句写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楼阁一时间全都朝西,展示了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B.其四前两句作者以山家自居,对自我身份进行了重新定位,艺术地概括了作者带着家人垦殖以自给的艰苦劳作情景。C.两首诗善用对比,如将“台馆”与“南堂"的朝向、“千房”与“五亩”的数量进行对比,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D.两首诗语言清新自然,作者围绕南堂生活种种感受而写,创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由外景转内情,笔墨流利,浑然天成。15.两诗皆用到“南堂"意象,请分析两处意象的用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的“,”,与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写出了情感的心心相印。(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两句交代认为列子未能达到逍遥境界的理由。(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主客醉酒后精神解脱、物我两忘的情态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瓯塑,俗称“彩色油泥塑”,也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也被人们归类于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它由我国历史上的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其工艺主要是用漆灰堆出各式的花纹图案,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所用的原料由桐油、颜料和高岭土捣制而成,(),给人一种实体的逼真感受。温州瓯塑艺术历史悠久,色彩丰富,技法繁多,形象塑造既突出以面为主的高浮雕,又辅之以线相合的低浮雕,将中西方的绘画技法和浮雕手法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特点。在新时代,瓯塑艺术被重新赋予了一种美学的品格与理想,如涓涓细流、绵绵情意浸润了人们的心田。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既得油画的色彩张力,又得浮雕的体量感,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层层塑形B.它既得浮雕的体量感,又得油画的色彩张力,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层层塑形C.它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层层塑形,既得油画的色彩张力,又得浮雕的体量感D.它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层层塑形,既得浮雕的体量感,又得油画的色彩张力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