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1页
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2页
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3页
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4页
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经典人物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实证主义创始人。他首次提出“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术语,并强调社会学不但将发觉社会原理,而且将把它们应用到社会改革中。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主义方法。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30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形式进化到高级形式。伴随一代代发展,社会组员中最有能力、最聪明生存下来,社会从而渐渐进步。假如我们帮助低等阶级,我们将会干涉自然过程。这便是社会中“适者生存”。斯宾塞这一社会进化观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Darwinism),他同时被认为是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马克思相信人类历史动力在于阶级冲突。资产阶级必定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这场残酷斗争只有当工人们在革命中团结起来摆脱枷锁才会结束。而最终结果是一个无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涂尔干使社会学被认可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为社会学贡献了许多主要概念。他研究目标在于揭示社会力量怎样影响人们行动。与孔德、斯宾塞相同,涂尔干将社会视为它自己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对社会学研究应该关注“社会事实”即行动、思索和感觉方式。涂尔干最为著名研究之一就是关于自杀分析。他认为社会原因对自杀行为影响极为主要。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韦伯最为著名是对科层制和资本主义、宗教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主要著作。韦伯还提出了社会学应该价值无涉(valuefree),即社会学家价值观不应该影响到研究。他希望客观性、完全中立性能成为研究标志。韦伯强调,要了解人类行为,应用“了解”方法,即用“经过洞察去把握”。必须注意被称为“主观意义”东西,即人们解释自己行为方式。W.杜波依斯W.E.BDuBois1868-1963作为一名有色人种,非裔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深刻体会到社会中根深蒂固种族主义。他先后出版了《费城黑人》、《黑人乡亲灵魂》等书籍,细致描写了在美国艰难生存非裔美国人种种困境。女性社会学家哈丽亚特·马蒂诺1837年,出版《美国社会》一书,介绍了美国风俗——家庭、种族、性别、政治和宗教。其中包括到关于妇女投票权限制;性、奴隶以及南方白人妇女与男子关系;妇女受教育权利无视……简·亚当斯亚当斯于1889年在芝加哥贫民窟建立了“赫尔大厦”,对需要避难人(穷人、老人、病人、移民等)提供帮助。她对社会阶级极为敏感,尤其是工人被剥削以及农民移民怎样适应城市生活。亚当斯试图在社会强势与弱势之间建立桥梁,填补鸿沟。1931年,取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社会学家。文化组成价值观规范语言符号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组员关于什么是值得、正确以及善所达成一系列共同想法。价值观抽象、概括,不会阐释哪些详细行为是能够接收、哪些是不能接收。但它提供了人们确定好与坏、美与丑标准。规范norms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我们必须就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达成共识。社会学家使用“规范”一词来描述那些期望或者行为规则,即群体价值观,是在特定情境下界定行为是否得体社会准则。包含社会习俗folkways,民德mores,和法律laws。人们用“认可”(sanctions)来描述对那些恪守或打破规范人反应。可分为必定性认可(positivesanction)与(否定性认可negativesanction)。符号symbols符号是被社会认可用于象征其余事物客观物体。经过人们之间意义共享,符号能够作为象征意义工具。语言Language全部符号中最为主要是语言。它是文化基础,是人类彼此交流想法、信息、态度以及情绪首要工具,也是人类创造文化并代代传承主要伎俩。人类社会要求个人之间能共享意义、传递信息。语言便是一个有力和有效传达人类经验路径。语言是文化、人类交往产物。人类经过语言来定义他们自己和他们世界。同时,语言也是在不停改变中,印证着文化,以及文明变迁。能指:用什么来代表(能够描绘出来)ROSE玫瑰所指:代表是什么一个花文化多样性亚文化:亚文化并不但仅指一个较大社会里民族或者语言群体,它还包含任何在文化模式上不一样于社会其余部分人群分支。如美籍华人、嬉皮士、黑客、球迷等等都能够组成不一样文化群体。人们能够在不一样亚文化间流动。反文化(counterculture)直接对主流文化中心原因如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组成挑战亚文化,被称之为反文化。了解文化两种方式: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即一个人们将自己种族行事方式作为判断与衡量他人行事方式标准倾向。人们认为自己种族做事方式是正确与适宜,甚至质疑别生活方式。主动一面是种族中心主义创造了内群体忠诚,消极一面是它造成我们歧视那些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不一样于我们人。文化相对主义culture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反对用自己文化作为判断其余文化标准倾向,主张将不一样文化现象放置于其固有社会框架下进行了解。自致地位(achieved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是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结果而取得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标准上能够改变。先赋地位(ascribedstatus):某人拥有被指定而且通常不能改变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一些皇室组员等等。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社会地位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浪汉、黑人等等。优势身份:一些有利于取得更多社会资源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角色期待(role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饰演方式定义。角色表现(roleperformance):实际饰演角色方式。角色担心(rolestrain):相互对立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造成个人压力角色冲突(roleconflict):每个人都可能具备两个或更多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络两种或更多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状态。查尔斯·库利(CharlesCooley)和“镜中我”库利指出:我们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互动交往中形成。他创造了“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描述人自我意识形成过程:每个人都是对方一面镜子反应出对方情况我们想象我们在他人面前形象。我们可能会想象他人认为我们是聪明还是愚蠢;我们对他人反应解释。我们对他人怎样评价自己得出结论,他们是否因为我们聪明而喜欢我们,是否会因为我们愚蠢而讨厌我们?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基于我们对他人评价解释,我们会形成对自己感觉和想法。在这个社会镜子中,一个必定反应会造成主动自我观念,反之会造成消极自我观念。乔治·米德(GeorgeMead)和角色饰演米德经过游戏来阐释自我形成过程。他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学会了饰演他人角色,进入他人世界,并了解他人感受、思想并预知他人行动,逐步培养起站在他人立场思索问题能力,也因而获知他人对自己要求与期待。让·皮亚杰(JeanPiager)和认知发展理论人类一个本质特征是具备推理能力,我们是怎样学会这种能力?皮亚杰四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婴儿只能经过与外部接触(吮吸、触摸、视听)来取得知识。2)前运演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7岁)儿童发展了利用符号能力,但无法明白类似因果之类关系,尚无道德和自我概念。3)详细运演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stage7-12岁)尽管推理能力有了进步,不过停留在详细思维上。儿童能够了解数字、大小、因果关系和速度,能够饰演他人角色并参加游戏,但极难讨论一些抽象概念如真理、公正、老实等等。4)形式运演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2岁以后)儿童抽象思维被培养起来。他们能够讨论概念,基于通常原理得出结论,使用规律处理抽象问题。人格、道德与情感习得1)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首先,每个人天生具备本我(id),本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使我们寻求自我满足感内驱力。要求立刻满足本我与他人需要产生矛盾。为了处理矛盾,人格第二种要素即自我(ego)产生了。自我是本我和限制本我社会需要之间平衡力量,同时负责平衡本我和第三个要素——超我(superego)。超我代表了内化于我们文化,即我们从社会群体中内化规范和价值。作为人格中道德成份,当触犯社会规范时,超我会唤起负罪感和羞耻感,遵从社会规范时会唤起满足感。2)科尔伯格与道德形成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形成经历了一个有序多阶段过程。非道德阶段(amoralstage):对此阶段儿童而言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满足个人基本需要。前习俗阶段(preconventionallevelofmorality):7-10岁,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恪守规范以免招致麻烦、防止处罚。他们将能否让父母、老师满意看成是对错标准。习俗阶段(conventionallevelofmorality):1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道德意味着遵从他们已经学会规范和价值。另外还有一个并非人人都能达成阶段为后习俗阶段(postconventionallevelofmorality):此阶段人们会形成一套抽象道德准则,认为法律、道德是能够修改,而且个人能够凭借道德准则、价值观等来评价是非。海因茨故事性别社会化gendersocialization为了引导我们行为(包含思想和情感)沿着所期望轨道发展,社会还利用了性别社会化这一伎俩。经过因为是男性和女性而期待有不一样态度和行为,人类群体把男孩和女孩引向生活中不一样方向。这种相互对照态度和行为基础是如此牢靠,以至于作为大人,我们都会依照性别文化标准去行动、思索和感受。社会化主体:家庭、邻里小区、宗教、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场所、大众媒介社会化动力: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输媒介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人在一定阶段需要学习新规范、价值、态度和和行为来适应新生活。比如从高中进入大学、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辞职后找到新工作等等。再社会化可能是温和,只需要做细微改变;也可能是激烈,必须接收一个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对待生活方式。再社会化主体之一:管制机构(监狱、集中营、修道院、新兵训练营等)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人们以相互或交换方式对他人采取行动,或者对他人行动作出回应。社会互动以某种固定形式组成了人类存在主要部分。乔治﹒米德精神互动主我(I):自我中主动、自发和创造性部分。客我(Me):作为客体我,它由我们在与他人社会互动中内化态度组成。刻板印象:为生活中互动奠定基调。一个人一些非常显著和与众不一样特征会影响他人最初判断,尤其是种族、年纪和身体特征。爱德华﹒霍尔“距离地带”:私密距离:身体以外45厘米个人距离:45-120厘米社会距离:120-360厘米公共距离:大于360厘米社会互动类型暗示与模仿、竞争、冲突、调适、同化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初级群体(primarygroups)我们所属第一个群体(家庭)以及邻里、朋友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亲密和归属感,这些群体叫做初级群体。由查尔斯·库利在19提出。¡°主要是指那些以面对面交往与合作为特征群体。初级含义是多方面,但主要是指它们在形成个人社会属性与价值理念方面具备基础性作用。¡±(库利)初级群体是“生活之源”,以大量自由交往和全部人格互动为特征。对我们形成良好情感至关主要。在面对面互动中,人们产生自尊感、归属感,以及被观赏和被爱感觉。必须强调是,并非全部初级群体都是正面,也有负面、产生消极影响初级群体。比如一些帮派、团伙。2)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s)基于某种利益或活动而组成。组员以特定角色进行互动,如学校里班级、学生会;社会中行业协会、党派等等。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次级群体更大、更正式,而且较少个人情感投入。次级群体中也含有初级群体。因为次级群体往往不能满足我们对亲密关系深层需要。所以,在学校、工作场所等,我们会建立起朋友圈,以寻求一个不那么正式情感关系。2、内群体与外群体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GrahamSumner,1840-1910)依照群体组员立场和态度来划分,提出内群体(in-groups)和外群体(out-groups)概念。内群体是社会组员归属和生活群体,外群体则相反。群体归属产生“我们”与“他们”划分。内群体产生忠诚感和优越感、竞争性,以及对外群体排斥。当界限基于种族、宗教、政治、职业、语言、血缘等社会差异时候,内外群体分别就更为显著。内外群体界限由一些符号或者代码来正式要求和强化。比如僧侣服装、律师从业资格证、教授学历及任职证实、民族群体语言或者衣着、肤色等等。亨利·塔菲尔(HenriTajfel)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groupparadigm)试验让男学生估量投影屏幕上有多少个点,然后告诉被试会依照点数量将他们分成估量不足和过多估量两组,实际上这种分组是随机安排。当男生们知道自己所属组别后,研究者让他们为其余两名男生颁奖,当另外两个男生与被试是同一组时,他们会将奖品平均分配;但当一个男生是内群体组员而另一个是外群体组员时,给内群体组员奖品显著更为丰厚。穆扎菲·谢里夫(MuzaferSherif)1961年进行试验表明,对内群体界限意识是怎样被强化,以及与外群体反抗是怎样在竞争情境中产生。被试是11-12岁小男孩,全部身体健康,来自稳定中产阶级家庭。试验场景是夏令营,被试被分为两组。第一周,每组男孩开始认识彼此,达成群体规范与内部劳动分工。第二周,经过棒球赛、足球比赛、拔河及寻宝游戏让二组展开竞争。即使这些竞赛以体育精神开始,但正面情感很快消失。第三周,两组聚集在一起参加宴会、看电影、放焰火,这些活动无法消除两组之间冲突,反而给了他们相互挑衅、训斥、骚扰新机会。最终,试验者安排了一系列紧急场景比如维修夏令营供水管道等,才让两组不得不一同合作达成目标,终于降低了外群体敌对和群体间合作障碍。思索:内外群体划分,其产生有益效果和负面效果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formalgroup具备固定加入程序,并分配在群体中角色、权利和义务。如班级、车间、办公室等等。2)非正式群体informalgroup无正式结构、自发形成群体。20世纪20~30年代由E.梅约(GeorgeEltonMayo,1880~1949)等人经过“霍桑试验”得出。关于“霍桑试验”HawthorneplantoftheWesternElectricCompanyinChicago研究人员选择了14名男工人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施特殊计件工资制度。他们认为实施这套奖励方法理应会使工人愈加努力工作,方便得到更多酬劳。但观察结果发觉,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依照动作和时间分析,每个工人应该完成标准定额为7312个焊接点,不过工人天天只完成了6000~6600个焊接点就不干了,即使离下班还有较为宽裕时间,他们也照旧停顿工作。深入调查发觉,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按照约定,谁也不能干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太少,影响全组产量,而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些人违反这些要求,轻则讽刺谩骂,重则拳打脚踢。深入调查发觉,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产量,是担心产量提升,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淘汰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搭档受到处罚。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团结,人们能够放弃物质利益引诱。梅约等人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概念,认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特殊行为规范,对人行为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协作关系。4、参考群体referencegroups假定你有一个工作机会(超出你预期薪酬2倍,但远离你生活城市)等着你做决定。你在考虑时候可能会想:假如我不接收话,我朋友们会笑话我是傻瓜;假如我接收话,我父母可能会担忧,也可能会支持¡­¡­当你在做决定时,将其余人想法作为自己参考依据,那么这些人就成为你参考群体。参考群体是我们用以自我评价一个标准。参考群体不一定是自己所属群体,可能是某人想要加入群体。可能包含家庭、邻居、老师、同学、同事或是有相同兴趣和信仰人。提供衡量标准:假如想成为一名企业白领,你会穿着正式,并努力扩充专业知识;假如想成为一名摇滚歌手,你或许会穿着另类,戴上夸大饰品,阅读摇滚杂志,与摇滚乐团交朋友。科层制bureaucracy运作于明确规章和程序之基础上等级权威结构。马克斯·韦伯对于科层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理性化是当代世界主要社会时尚——经由这一过程,陈旧、传统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规则和程序逐步取代,而科层制就是一个理想社会组织模型。科层制特征(理想类型idealtype):1、全体员工分化成较小部门,即办公室和局。每个局都有详细责任描述和规划。2、权责分明。员工都处于一定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对上一级监督者负责。3、基于专业技术资格之上人员用工制度。能力考评以资格认证和考试为依据。4、详细规章制度严格要求了工作人员操作规程,不得依照个人情况随意改变。5、确立了一套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依照职位、资历和业绩等进行晋升和酬赏。6、职位是组织全部物,不能被利用以谋私利。7、行政决议、规则、程序及活动等均以书面形式统计并保留。科层制正面效果建立科层制目标是为了提升组织效率。因为设计科层制标准在理论上不依赖于某个个人及其人格特征,所以它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关于个人情况(比如民族、种族及性别)对工作干扰等潜在问题。科层制确保了工作连续性,不会因为人员变动而终止。科层制弊端官僚主义。规范和规则首先促进了组织决议和效率,另首先也造成了繁文缛节。科层制使得工作僵化,高度正式结构会窒息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层制激励组员墨守成规,以来现有规章制度并以机械缺乏想象力方式执行,即训练化无能(trainedincapacity,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Veblen)造成寡头政治——由极少数人统辖整个组织。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InaHierarchy,EveryEmployeeTendstoRisetoHisLevelofIncompetence.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与雷蒙德·赫尔(RaymondHull1919-1985)于1969年在《彼得原理》一书中提出。彼得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因为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地位。比如,一名称职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异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官员,而无所作为。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Workexpandssoastofillthetimeavailableforitscompletion.美国历史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Parkinson1871–1927)提出,与彼得原理相关。因为处于领导位置人无法胜任工作,必定会聘请比自己才能和职位均低助手,其结果就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四种社会分层制度:奴隶制slavery种姓制castesystem等级制estatestratificationsystem阶级制度classsystem越轨本质1)越轨与遵从遵从,作为越轨对立面,通常被视为健康和有正功效,因为它能起到稳定社会系统作用。越轨,是一个病态,一个机能障碍,对社会稳定起着瓦解作用。这么观点是否正确?越轨=不遵从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越轨与污名一个人即使并未付出行为,也可能被认为是越轨者。欧文·戈夫曼用污名(stigma)来形容名声不好人所具备特征,包含能力方面不一样于常人(失明、失聪、精神障碍)和外表异样人(面部有胎记、肥胖),以及非自愿组员身份,比如艾滋病受害者或一名强奸犯弟兄。这些污名会掩盖他其余身份而成为其主导地位。3)越轨行为未必意味着犯罪。既是越轨又是犯罪,如谋杀;是越轨但不是犯罪,如检举揭露。4)越轨是一个普遍文化现象涂尔干指出:越轨是“任何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