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次裔考模刎测彼彖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这一名称是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中国古代对医学和医生有自己的称谓,如岐
黄、杏林、青囊、郎中等.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作为在中华大
地上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绵延发展已逾两千年.《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奠
定了中医诊病治病养生的理论基础.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
对世界的认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
可见,中医既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也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并无任何争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
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开始为人所知并广为流传,而中医的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由此引
发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而这就涉及科学的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将科学放在历史背景下、置于文化情境中去解释和理解,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
划界标准也一直随着历史变迁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
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话语体系.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
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
与库恩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
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四个部分.从中医发展历程
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构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内核”;经络穴位、五脏六腑、阴阳
平衡等学说形成“辅助假设保护带”.在此意义上,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够得上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文化和科学的矛盾问题.文化,人文教化,狭义上主要指文学艺术精
神生活层面的内容.广义的文化,泛指一切人类创造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此意义上,科学也属
于文化范畴.从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史看,“科学”是直到晚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孕
育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产生于文化,尔后又逐步从文化中独立出来.一般而言,狭义的文化具有地域属性:
而“科学无国界”,指的是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性规律的科学知识须超越地域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医学从起源上属于地方性知识.从中医典籍可以看到,中医发展之初,就尽量自觉地与巫术划清界限.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划入“前科学”范畴.西医在早期也是源自欧洲的地
方性知识,由于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紧密渊源,很快发展扩张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早期的中医当然只限于
中国甚至只限于汉族范围,但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藏医、苗医、波斯医等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
以来中医已大踏步走出了国门.新氢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在我国国内抗疫以及外派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过程
中,中医药均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医药对于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意义.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
学”条目的解释,“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应用”.千百年
来中医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有效性,表明其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摘编自石英《文化与科学: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医学在中华大地上已绵延发展两千多年,“中医”这个概念却是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首先使
用.
B.中医的治病救人功能本无争议,但由于其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截然相反,因而有人怀疑它不是科
学.
C.文化即人文教化,不仅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还泛指包括科学在内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内
容.
D.从人类历史看,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诞生,而科学出现才几百年;科学源于文化,尔后又逐步独立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医”名称来源人手,引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医进行解
读.
B.文章通过引述科学哲学家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与观点,以此来证明中医符合两人对于“科学”的界
定.
C.文章不但阐释了文化的内涵,而且揭示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与科学的矛盾问题.
D.文章以中西医学在起源和发展上对比和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有力证明了中医具有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中医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例如《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
典籍,也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B.美国的库恩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而英国的拉卡托斯则认为科学就是“进
步的研究纲领”,两人看法并不相同.
C.虽然中医在早期只限于中国甚至汉族范围,但后来不断汲取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已
迅速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
D.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科学”条目解释,联系千百年来中医有效地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
族延续的实际,可以认定中医也是科学.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歌界,龚琳娜无疑是个“另类”.几年前,她以一曲《忐忑》名噪南北,绵延其间的喧嚣与不安,
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寓言,也让她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2013年她和老锣创作的《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
却让他们背负争议.
春寒料峭的3月,我走入龚琳娜和老锣在北京举办的“古诗词音乐沙龙”.《静夜思》《登鹳雀楼》……
老锣将典雅的中国诗词嵌入音符与律动,再加上龚琳娜或柔美或刚烈、或深沉或彷徨的歌声,温柔地唤醒那
些沉睡的文化记忆,让人感叹听觉与心灵的共振竟如此美妙.演出后,龚琳娜向我讲述了她眼中的自己及民
族声乐.
此生不做“套中人”
记者:5岁登台独唱,20岁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加入中央民族乐团,1999年获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银奖
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华服、盛典、鲜花、掌声似乎都已顺理成章.你那时为何要出走民歌界,为
何回归?
龚琳娜:大学毕业后,我发现民族音乐的环境太单一了,几乎是千人一声.我不想做一个“套中人”,必
须打破自己.这时遇到了老锣,是他让我“打开”了自己.旅居德国,让我看到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捕捉到
中国音乐的''根”——中国民歌和戏剧的唱法,就像登上了鹉雀楼,有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回望自己的文化.
老锣告诉我,要让西方人听到汉语的美丽.《静夜思》《忐忑》等老锣的音乐中既有中国音乐的“根”,也有
与众不同的尝试,是21世纪中国的新声音.我们云游世界,在大自然里返璞归真,不断找寻自己.当这些积累
几乎要在我的身体里“爆炸”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回来.
记者:今天你演唱《静夜思》《登高》,每一曲唱毕,都忍不住拭去眼泪,很少有歌者被音乐感染到如此
境地.
龚琳娜:唱歌是生命魂魄的反射,要离自己的心很近.作品和作曲家要很纯洁,歌者也必须干净,因为歌
唱是回归自己内心的过程,而不是向观众炫耀什么.因此感人的不是华丽的声音,是真实的力量.假唱假意,
再大的名声,再高的技巧,都是故弄玄虚.
记者:如何让歌唱回归自己的内心,保持“纯洁”?
龚琳娜:在德国,我们住在山里面,我每天找一片干净的林地,脱去鞋子,光脚踩在地上,感觉自己的身体
是一棵树、一朵花,从那一分钟起开始忘掉自己.从大自然里找到了这个东西,再唱歌的时候,状态就不一样
了.
既然上天让我拥有了这个舞台,就要努力把这个舞台变成桃源,把我们的音乐变成桃源的音乐.首要的
是永远尊敬音乐,音乐就是我的信仰.我不可以跨越它,利用音乐来炫耀自己.在北京,我们租住的房子有个
小花园.天气暖和了,我就光脚踩在土地上,那种踏实感,让我感到不是悬在半空中.每年7月,我们都要去森
林,去呼吸,放松自己.这样的方式,让我不会丢掉干净的心灵.
可惜“山珍”无人知
记者:你在微博里写:“我们的歌里有《忐忑》《金箍棒》等麻辣火锅味的,也有《走西口》《好花红》
等小吃类的,功夫最深的要数《登高》《桃源行》等自然山珍”.为什么通过媒体传播的是“麻辣火锅”,而
不是功夫最深的“自然山效'”?
龚琳娜:在春晚你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没有人会静下来听《登高》,要呈现的音乐必须有光彩,而非内敛
的.其实,你要唱得深刻,而非浅表的热闹,更难.我对于《金箍棒》《大笨蛋》的喜欢并不弱于古诗词音乐.古
诗词音乐是一种精神营养,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里,快乐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金箍
棒”就是你的武器,帮你打败内心不好的欲望,生活中特别需要《金箍棒》一类的作品.
记者:同为“麻辣火锅”,为什么《忐忑》的认可度较高,《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却招来争议?
龚琳娜: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让人获得.《法海你不懂爱》
的任务就是把这句咒语植入你的大脑,告诉你凡是真爱遇到阻碍,就要唱这首歌.我想很多人不是不喜欢《金
箍棒》,而是不喜欢我“齐天大圣”的扮相.这毕竟是这种扮相的第一次亮相,我也在探索.大家在讨论和碰
撞中,才能激发新事物的出现.
记者:所以,能否带来新感受,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
龚琳娜:不,不是外在的刺激,而是内心的感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经得起观众咀嚼和时间检验的作
品,才是好作品.我看重音乐给观众带来的力量,希望我的音乐传递生活的希望.
记者:那些“自然山珍”有面向公众的传播渠道吗?
龚琳娜:没有.要么是拼盘晚会,要么是死板的音乐会,古诗词音乐的生存空间几乎没有.我希望大家能
关注这部分.通过音乐激活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我们的愿望.
4.下列对这篇访谈录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访谈开头的导语既点出了龚琳娜的独特个性,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突出了古诗词音乐的美妙
感人,与结尾暗暗呼应.
B.本文中的记者认为,龚琳娜是被音乐感染的拭去眼泪的极少读者,说明歌唱者必须以“纯洁”的心态演
绎纯洁的歌曲才能感人.
C.龚琳娜认为,她演唱的《金箍棒》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只是因为这些人不喜欢她的扮相,但对这支歌
曲还是很喜欢的.
D.龚琳娜认为,音乐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人获得内心的感动,好的音乐作品应当让人获得,应
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5.龚琳娜宣称自己不愿做一个“套中人”,这里的“套中人”是什么意思?她为何不愿做这样的套中人?
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
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柱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
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
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
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
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
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柱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
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
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蛋糕去处终于达成
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待“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的情节冲突趋
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9.小说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浚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
畿辅民筑塞埠,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
主事,历仪制呼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
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
其志.
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
吏部,谋倾徐阶.阶多答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
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
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耳干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
吏部.悉引居正所接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
书宋穗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缄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进.时行不
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
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
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醒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
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嵯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
尚书/雪其诬/
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醒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
书/雪其诬/
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献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
书/雪其诬/
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缝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
尚书/雪其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
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
C.宾客,古代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文中两种意思兼有.
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
意愿行事.
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
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
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
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做知己;替蔡时鼎洗刷
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
(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迁.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暮行河堤上
韩愈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除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托物起兴,直陈其事:诗人暮行河堤之上,四顾无人,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B.第三句描绘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面:枯黄的衰草蔓延到天边,与天上黄云连成一片.
C.第四句由物及人,触景生情:面对眼前的黄昏景色,诗人不禁感叹系之,黯然生愁.
D.这首诗语言朴实,风格简淡,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愁绪满怀、孤独寂寞人物形象.
15.诗歌是怎样表现“我”之“愁”的?请结合下文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先是“”,然后才决定追逐齐军.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生动地刻画出琵琶女结束演奏、准备自述身世
时的动作与神情.
(3)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曹操这个文治武功、一代枭雄形象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久前在英国受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
法,认为不忠实金席原作.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倒的好评:“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
事”这样的评价,就连公认难译的武功,也被评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译者郝玉青认为,
译文的生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完全
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
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却
又令人.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译,不可
不谓是一种讽刺.正是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不忍卒读基于
B.比比皆是层出不穷难以卒读基于
C.俯拾皆是层出不穷不忍卒读鉴于
D.俯拾皆是屡见不鲜难以卒读鉴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B.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C.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常见.
D.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C.关于文学作品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同为“低头族”,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与看书的,社会观感却大不相同._,后者则常常被看作是热爱学
习.,除了我们这个社会重视读书之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考虑在内.手机等电子终端里包罗万象,鱼龙
混杂,如果定力不够,很可能接收了一大堆无效甚至有害信息,从负面影响了人的专注力.看书则不然,除了
增长知识外,一,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主要信息概括为一个长单句.要求:包括新闻关键信息,表达准确连贯,字数不超过
60个字.
(1)华为是目前国内智能手机的领导者,在5G技术研发上更是领先一步.
(2)随着2019年5G元年的到来,各大手机品牌相继宣布5G手机的发布时间.
(3)华为在前WC2019大会上抢先发布了全球第一台5G折叠手机——华为MateX.
(4)作为全新概念的折叠手机,华为MateX引来不少关注.
(5)据消息人士透露,华为MateX在国内的发售时间将定在今年6月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某日报统计,近三年该省高考报考专业排行榜如下:理科前五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
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科前五位为会计学、法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这
些专业备受考生与家长青睐.
材料二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在2020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76分的好成绩,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她
热爱考古,所以她选择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网友说:“这种家庭应该选择毕业后可以赚更多钱的专
业,比如北大经管.”
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对专业选择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这一名称是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中国古代对医学和医生有自己的称谓,如岐
黄、杏林、青囊、郎中等.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作为在中华大
地上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绵延发展已逾两千年.《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奠
定了中医诊病治病养生的理论基础.其天人合一夭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
对世界的认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
可见,中医既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也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并无任何争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
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开始为人所知并广为流传,而中医的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由此引
发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而这就涉及科学的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将科学放在历史背景下、置于文化情境中去解释和理解,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
划界标准也一直随着历史变迂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
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话语体系.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
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
与库恩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
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四个部分.从中医发展历程
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构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内核”;经络穴位、五脏六腑、阴阳
平衡等学说形成“辅助假设保护带”.在此意义上,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够得上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文化和科学的矛盾问题.文化,人文教化,狭义上主要指文学艺术精
神生活层面的内容.广义的文化,泛指一切人类创造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此意义上,科学也属
于文化范畴.从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史看,“科学”是直到晚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孕
育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产生于文化,尔后又逐步从文化中独立出来.一般而言,狭义的文化具有地域属性;
而“科学无国界”,指的是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性规律的科学知识须超越地域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医学从起源上属于地方性知识.从中医典籍可以看到,中医发展之初,就尽量自觉地与巫术划清界限.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划入“前科学”范畴.西医在早期也是源自欧洲的地
方性知识,由于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紧密渊源,很快发展扩张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早期的中医当然只限于
中国甚至只限于汉族范围,但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藏医、苗医、波斯医等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
以来中医已大踏步走出了国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在我国国内抗疫以及外派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过程
中,中医药均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医药对于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意义.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
学”条目的解释,“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应用”.千百年
来中医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有效性,表明其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摘编自石英《文化与科学: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医学在中华大地上已绵延发展两千多年,“中医”这个概念却是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首先使
用.
B,中医的治病救人功能本无争议,但由于其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截然相反,因而有人怀疑它不是科
学.
C.文化即人文教化,不仅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还泛指包括科学在内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内
容.
D.从人类历史看,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诞生,而科学出现才几百年;科学源于文化,尔后又逐步独立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医”名称来源人手,引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医进行解
读.
B.文章通过引述科学哲学家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与观点,以此来证明中医符合两人对于“科学”的界
定.
C.文章不但阐释了文化的内涵,而且揭示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与科学的矛盾问题.
D.文章以中西医学在起源和发展上的对比和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有力证明了中医具有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中医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例如《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
典籍,也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B.美国的库恩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而英国的拉卡托斯则认为科学就是“进
步的研究纲领”,两人看法并不相同.
C.虽然中医在早期只限于中国甚至汉族范围,但后来不断汲取其他民族传统医学有益成分,近代以来已
迅速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
D.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科学”条目的解释,联系千百年来中医有效地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
族延续的实际,可以认定中医也是科学.
[答案]1.A2.C3.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
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项,“与西医截然相反”不正确.原文为“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
C项,“还泛指包括科学在内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内容”不正确.原文为“泛指一切人类创造物一一无论是精
神的还是物质”,且科学不属于物质层面的内容.
D项,“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诞生”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从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史看,‘科学’是直到晚
近儿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产生于文化,尔后又逐步从文化中独
立出来.”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与科学的矛盾问题”不正确.文章并非为了解决文化与科学的矛盾问题,而
是回答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
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
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项,“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
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在我国国内抗疫以
及外派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均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医药对于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意义”.
并且原文说“西医在早期也是源自欧洲的地方性知识,由于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紧密渊源,很快发展扩张成
为全球性知识体系”,可见,是西医“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
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
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
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
“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
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
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
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歌界,龚琳娜无疑是个“另类”.几年前,她以一曲《忐忑》名噪南北,绵延其间的喧嚣与不安,
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寓言,也让她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2013年她和老锣创作的《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
却让他们背负争议.
春寒料峭的3月,我走入龚琳娜和老锣在北京举办的“古诗词音乐沙龙”.《静夜思》《登鹳雀楼》……
老锣将典雅的中国诗词嵌入音符与律动,再加上龚琳娜或柔美或刚烈、或深沉或彷徨的歌声,温柔地唤醒那
些沉睡的文化记忆,让人感叹听觉与心灵的共振竟如此美妙.演出后,龚琳娜向我讲述了她眼中的自己及民
族声乐.
此生不做“套中人”
记者:5岁登台独唱,20岁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加入中央民族乐团,1999年获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银奖
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华服、盛典、鲜花、掌声似乎都已顺理成章.你那时为何要出走民歌界,为
何回归?
龚琳娜:大学毕业后,我发现民族音乐的环境太单一了,几乎是千人一声.我不想做一个“套中人”,必
须打破自己.这时遇到了老锣,是他让我“打开”了自己.旅居德国,让我看到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捕捉到
中国音乐的''根”——中国民歌和戏剧的唱法,就像登上了鹳雀楼,有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回望自己的文化.
老锣告诉我,要让西方人听到汉语的美丽.《静夜思》《忐忑》等老锣的音乐中既有中国音乐的“根”,也有
与众不同的尝试,是21世纪中国的新声音.我们云游世界,在大自然里返璞归真,不断找寻自己.当这些积累
几乎要在我的身体里“爆炸”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回来.
记者:今天你演唱《静夜思》《登高》,每一曲唱毕,都忍不住拭去眼泪,很少有歌者被音乐感染到如此
境地.
龚琳娜:唱歌是生命魂魄的反射,要离自己的心很近.作品和作曲家要很纯洁,歌者也必须干净,因为歌
唱是回归自己内心的过程,而不是向观众炫耀什么.因此感人的不是华丽的声音,是真实的力量.假唱假意,
再大的名声,再高的技巧,都是故弄玄虚.
记者:如何让歌唱回归自己的内心,保持“纯洁”?
龚琳娜:在德国,我们住在山里面,我每天找一片干净的林地,脱去鞋子,光脚踩在地上,感觉自己的身体
是一棵树、一朵花,从那一分钟起开始忘掉自己.从大自然里找到了这个东西,再唱歌的时候,状态就不一样
了.
既然上天让我拥有了这个舞台,就要努力把这个舞台变成桃源,把我们的音乐变成桃源的音乐.首要的
是永远尊敬音乐,音乐就是我的信仰.我不可以跨越它,利用音乐来炫耀自己.在北京,我们租住的房子有个
小花园.天气暖和了,我就光脚踩在土地上,那种踏实感,让我感到不是悬在半空中.每年7月,我们都要去森
林,去呼吸,放松自己.这样的方式,让我不会丢掉干净的心灵.
可惜“山珍”无人知
记者:你在微博里写:“我们的歌里有《忐忑》《金箍棒》等麻辣火锅味的,也有《走西口》《好花红》
等小吃类的,功夫最深的要数《登高》《桃源行》等自然山珍”.为什么通过媒体传播的是“麻辣火锅”,而
不是功夫最深的“自然山珍”?
龚琳娜:在春晚你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没有人会静下来听《登高》,要呈现的音乐必须有光彩,而非内敛
的.其实,你要唱得深刻,而非浅表的热闹,更难.我对于《金箍棒》《大笨蛋》的喜欢并不弱于古诗词音乐.古
诗词音乐是一种精神营养,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里,快乐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金箍
棒”就是你的武器,帮你打败内心不好的欲望,生活中特别需要《金箍棒》一类的作品.
记者:同为“麻辣火锅”,为什么《忐忑》的认可度较高,《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却招来争议?
龚琳娜: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让人获得.《法海你不懂爱》
的任务就是把这句咒语植入你的大脑,告诉你凡是真爱遇到阻碍,就要唱这首歌.我想很多人不是不喜欢《金
箍棒》,而是不喜欢我“齐天大圣”的扮相.这毕竟是这种扮相的第一次亮相,我也在探索.大家在讨论和碰
撞中,才能激发新事物的出现.
记者:所以,能否带来新感受,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
龚琳娜:不,不是外在的刺激,而是内心的感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经得起观众咀嚼和时间检验的作
品,才是好作品.我看重音乐给观众带来的力量,希望我的音乐传递生活的希望.
记者:那些“自然山珍”有面向公众的传播渠道吗?
龚琳娜:没有.要么是拼盘晚会,要么是死板的音乐会,古诗词音乐的生存空间几乎没有.我希望大家能
关注这部分.通过音乐激活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我们的愿望.
4.下列对这篇访谈录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访谈开头的导语既点出了龚琳娜的独特个性,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突出了古诗词音乐的美妙
感人,与结尾暗暗呼应.
B.本文中的记者认为,龚琳娜是被音乐感染的拭去眼泪的极少读者,说明歌唱者必须以“纯洁”的心态演
绎纯洁的歌曲才能感人.
C.龚琳娜认为,她演唱的《金箍棒》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只是因为这些人不喜欢她的扮相,但对这支歌
曲还是很喜欢的.
D.龚琳娜认为,音乐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人获得内心的感动,好的音乐作品应当让人获得,应
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5.龚琳娜宣称自己不愿做一个“套中人”,这里的“套中人”是什么意思?她为何不愿做这样的套中人?
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J4.A5.(1)套中人指局限在民族音乐中,只做民歌手的人;(2)龚琳娜认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环境太单
必须“打开”自己,了解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必须拓展领域,捕捉民族音乐的“根”,即中国民歌和戏
剧的唱法;龚琳娜此时心中的各种积累都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即将在身体中爆炸的时候.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说明歌唱者必须以‘纯洁’的心态演绎纯洁的歌曲才能感人”分析错误.由原文“作品和作曲家要很
纯洁,歌者也必须干净”可知,歌唱者必须以“纯洁”的心态演绎纯洁的歌曲才能感人不是记者的看法,而
是龚琳娜的看法.
C.“她演唱的《金箍棒》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分析错误.由原文“我想很多人不是不喜欢《金箍棒》,
而是不喜欢我‘齐天大圣’的扮相”可知,很多人是喜欢《金箍棒》的.
D.“音乐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人获得内心的感动”分析错误.由原文“是内心的感动.自然
而然流露出来的、经得起观众咀嚼和时间检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可知,龚琳娜并没有说唯一.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1)龚琳娜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发现民族音乐环境太单一了,于是不想做一个“套中人”,而是要打破自己,
所以“套中人”指局限在民族音乐中,只做民歌手的人.
(2)由原文“大学毕业后,我发现民族音乐的环境太单一了,几乎是千人一声”可知,龚琳娜认为中国民族音
乐的环境太单一,所以不要做这样的套中人;
由原文“这时遇到了老锣,是他让我'打开'了自己.旅居德国,让我看到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可知,必须
“打开”自己,了解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所以不要做这样的套中人;
由原文“旅居德国,让我看到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捕捉到中国音乐的‘根’一一中国民歌和戏剧的唱法”
可知,必须拓展领域,捕捉民族音乐的“根”,即中国民歌和戏剧的唱法,所以不要做这样的套中人;
由原文“我们云游世界,在大自然里返璞归真,不断找寻自己.当这些积累几乎要在我的身体里‘爆炸’时,
我告诉自己必须回来”可知I,龚琳娜此时心中的各种积累都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即将在身体中爆炸,所以不
要做这样的套中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
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柱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
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
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
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
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焰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
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柱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
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
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蛋糕去处终于达成
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待“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的情节冲突趋
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9.小说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答案]6.B7.C
8.①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②第二次,引发
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③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美好艳丽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
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逝,但家庭的温暖记忆长存.
9.①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忐忑不安”,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
态.②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瞧你”“对嘛!”语言精准传达了人物的情绪.③语言优美,用词文雅.
如“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画面具有古诗般的意境美.④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
常忘事后提醒女儿“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写得鲜活生动.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错,由“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可知,
是女儿不愿破坏父母间的温馨交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主要以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父母形象可通过对话
表现出来,女儿有少量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可知,第一次出现在文中开篇,如“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
兴致继续感慨了”,由此可知,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
慨.
第二次出现在文中末尾,“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梗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
段对话”,由此可知,此时的父亲已经离此故再次看到红梅,引发了女儿物是人非的伤感.
作用:两处关于红梅的描写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从而使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回忆中父亲还健在,而结尾
父亲却离世,从而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文章开头父母温馨的讨论与美好艳丽的红梅相互映衬,这
也引发“女儿”的感悟,时间在流逝,但是曾经的美好回忆永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风格的能力.
文中在描写女儿心理状态时,巧用细节描写.如在写母亲记不清父亲买糕点一事上“女儿忐忑不安”,在写
父母争论糕点给房枝这一问题后,又各自说对方糊涂后“女儿欲言又止”;
文中父母的对话简洁明了.如父亲在说母亲自己买糕点时说“瞧你”,以及后文的“对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立高效的财务业务运作模式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工业级4-苄氧基苯酚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石墨片保护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消费电子NFC天线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旅游广告和营销服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非侵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测解决方案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光伏舟托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晶须碳纳米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溴化钙粉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压镍氢电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运营权转让合同样本4篇
-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件(23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雕塑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北京房地产典当合同书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一语文统编版暑假作业
- 文明施工考核标准
- 《雾都孤儿人物分析4000字(论文)》
- MZ/T 039-2013老年人能力评估
- GB/T 6329-1996胶粘剂对接接头拉伸强度的测定
- 2023年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