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及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_第1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及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_第2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及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_第3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及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_第4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及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及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一、概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指头部外伤3周后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及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有资料显示,其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可达14.8%。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发生于各个年龄,但以老年人及小儿多见。第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绝大多数由外伤引起,小儿常由产伤引起,非外伤性的少见,可能与其它出血性疾病有关。出血来源常为外伤撕破汇入矢状窦的桥静脉出血,其次为蛛网膜颗粒出血,静脉窦出血等。部分病人可以询问不出外伤史。老年人由于脑萎缩,颅内压低,外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大,加上血管脆性增大等因素,更易造成桥静脉撕破出血,为老年人发病率高的可能原因。第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血肿出现后不断扩大的机理有不同的假说。高渗透压学说:

由于血肿腔内血液的高渗透压,导致周围脑不断渗透进血肿腔,使血肿不断扩大。凝血机制障碍学说:目前很多新的研究结果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除了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等因素有关外,血肿腔及血肿壁出现凝血机制的变化,日益得到重视,成为目前解释血肿不断增大的新的假说。第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这种假说认为,血肿溶解过程中,局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过度强化,产生了凝血机制的障碍。Hideki等观察到:血肿内凝血因子Ⅴ和Ⅷ数值降低,而具有抗凝血活性的凝血调节因子(血栓调节素)在血肿内和血肿外膜血管壁的数值升高。由此推断,这种凝血机制变化导致血肿壁的毛细血管,不断向血肿腔内渗血,促使血肿不断扩大并液化。

第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慢性硬膜下血肿可由于其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症;局部脑组织受压,脑循环障碍产生局灶性体征。表现慢性头疼、头晕,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智能下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癫痫发作等。第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有人将其临床表现根据轻重分为四级1级:轻微头疼,有或无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3级:木僵,对疼痛刺激有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4级:深昏迷,对疼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层状态。第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依靠头颅CT和MRI确定诊断。

CT能根据血肿形态和密度大致推测血肿形成的时间。Nomara[3]

等根据CT影像,把慢性硬膜下血肿分为五型:1)低密度型;2)等密度型;3)分层密度型;4)混杂密度型;5)高密度型。其中,分层密度型及混杂密度型血肿,具有较高的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及再出血的倾向,低密度型呈较低的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及再出血倾向。有资料统计,血肿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8.2周时呈等密度。

CT呈等密度时,MRI更具诊断优势。第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确诊后,有临床症状,一般均应行手术治疗,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颅内高压症状,手术方法从过去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骨瓣开颅血肿及包膜切除术大骨孔置管血肿冲洗引流术经皮小钻孔或微孔血肿穿刺术

內镜血肿清除术等,以及今天要重点介绍的经皮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

第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下面是这几种手术方法特点的比较(一)、骨瓣开颅血肿及包膜切除术损伤很大,并发症多,除因血肿包膜过于肥厚或钙化等特殊情况外,已基本弃之不用。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大骨孔置管血肿引流术

目前被视为经典的手术方法,也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但其存在一些缺点:

1、不够微创,头皮需切开和缝合,颅骨钻孔大,置入引流管粗。有时需对口引流。

2、术中血肿腔开放,易进入较多空气。造成气颅,。

3、手术需时较长。

4、麻醉问题。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5、由此引来的问题是:

1)创伤仍比较大,手术并发症较多。

Mori等报告500例,术后并发症27例(5.4%)。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13例张力性颅内积气4例国内一组报告117例,术后严重并发症12例其中:继发性颅内血肿5例张力性颅内积气1例

脑脊液漏6例

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2)麻醉选择问题

3)时间长老年人术中风险增大

4)血肿复发

有资料报告血肿复发率在3.7%-38%不等。影响血肿复发有多方面原因,年老、脑萎缩、脑梗塞致脑组织难以充分膨起,血肿引流不充份,血肿腔内急性出血,血肿腔内较长时间存有较多空气等,均是影响血肿复发的原因。Mori等报告500例,血肿复发49例(9.8%)。

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

随着目前微创观念的深入和微创技术的发展,大骨孔置管血肿引流术的应用正受到微创手术的挑战。近年来相关的报道很多,这里重点介绍经皮微孔血肿穿刺引流术及经皮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以及两者的区别。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一)经皮微孔(小钻孔)血肿穿刺引流术

方法:1、在头颅CT或MRI的引导下,依据血肿的部位选择穿刺点。尽量避开脑膜血管。多选择顶部或颞部。2、可在局麻下进行。3、选用直径2.5-3mm的钢针(钻)或颅锥,经皮直接钻透颅骨。4、血肿穿刺针经骨孔进入血肿腔,缓缓抽吸血肿。也可进行血肿的冲洗和引流。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5、3至5日后复查头颅CT,如仍显示存在较多残血,病人仍有临床症状,可再行穿刺,一般穿刺点多在原位原孔,部分需根据残血部位调整穿刺点。

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优点:

微创、操作简单、快捷、痛苦小。

缺点:操作过程需控制穿刺针的深度比较困难,随着血肿的减少及脑组织的膨起将造成血肿抽取困难和损伤脑组织的可能。气颅发生率高。血肿残存率高,常需多次穿刺排除残存血肿。较适合血肿量较小者。

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

为了克服以上各手术方法的不足,提高手术的微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血肿排空的彻底性,我们设想如何能将一细导管顺应血肿的半月形形状置入血肿腔内持续引流血肿。在骨孔微小的情况下,如果不采用特殊置管技术,引流管均因垂直于颅骨进入血肿腔,不能适应血肿的半月型形状。因管端置入血肿内的长度短,会因操作不当,或血肿量减少导致管端脱出血肿腔,同时,也容易损伤脑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我们首创采用了微孔导管介入血肿引流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技术上的难点。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前进了一大步。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手术方法介绍及主要步骤选择穿刺点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头皮局麻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经皮颅骨微钻孔(直径2.5-3毫米)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穿刺血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插入导丝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置入导管:(内径1.8毫米)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导管在血肿腔内

位置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在闭合状态下抽吸血肿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冲洗血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保留导管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手术结束第三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双侧血肿双侧引流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术后复查CT,观察血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