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学概论1、克罗齐区分历史与编年体克罗齐史学思想主要特征之一,是将“历史”和“编年史”进行了严格区分,这和“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联络在一起。他说:“历史是活历史,编年史是死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索,而只是用抽象词语统计,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详细和富有表现力。”他还认为,“当生活发展逐步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所以,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史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缄默不语文件,将依次被新生活光芒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2、克罗齐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解释:(意大利)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兴趣引发;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兴趣来思索和了解。其强调都是历史与现实统一。解释柯林武德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人)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行动组成,这种行动必定有行动者思想动机。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组成历史过程。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搞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人思想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4、二十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史学流派

法国年鉴学派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旧史学传统,主张把新观念和新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理论不但震撼了法国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当代西方史学发展。

A.年鉴学派产生原因:

年鉴学派针对兰克学派理论,提出四项责难:其一,只注意文字记载资料,而非文字记载文件却不予重视;其二,着重于事件、特殊事实以及观察较短期现象,却无视一些长时段、平凡社会现象;其三,偏重于政治、外交及军事史,却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其四,害怕论战,极少做诠释性论说,而且预先放弃综合性历史。

19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两人,共同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其方针有三:a、希望把历史学与社会学联络起来,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与题材上能产生新视野;b、希望打破既存分类方式(上古史、中世史、当代史),不以时代为划分标准,而以“问题”为分类标准;c、打破各社会科学界限,使之与历史学结合愈加紧密。

B.年鉴学派之发展历程及主要史学观念

年鉴学派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创建阶段(1929-1945)、发展阶段(1946-1956)、转型阶段(1968后)。

1).第一代代表与史学观念: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是第一阶段年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历史研究有五个特点:一是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每一个细节;二是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起源;三是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重视,其中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启发;四是强调历史学与现实联络,强调历史学家不停进取精神;五是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叙述史学,所谓问题史学即不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表示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

2).第二代代表与史学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鉴学派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主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方面阐述了他三个时段论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等;

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改变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

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久不变和改变极慢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

三者关系:认为短时段现象只组成了历史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主要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组成历史深层结构,组成整个历史发展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作用。所以,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观点,研究长时段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出发点。

几项史学观念:趋势变动:社会一个局势性中等时段变动,如物价升降周期、人口波动周期、政治稳定与动荡周期。事件史:短促而急速变动运动,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布罗代尔说:“事件史是历史尘埃,就像是穿透过历史亮光,一出现就立刻没入黑暗里被忘却了。然而,事件即使短暂,却也是历史见证。照亮整个大背景某个角落。”经济世界:布罗代尔学生沃勒斯坦加以发扬,在他三卷本名著《当代世界体系》利用于其世界体系研究之中。“世界—经济”,三个特征:1).经济世界有其特有疆界,如同地理疆界一样,且改变迟缓;2).每个经济世界皆有一个中心,是那个世界里最丰饶重心;3).每个经济世界会各自组成一个层级阶序性结构。沃勒斯坦(Wallerstein)与布罗代尔:师生关系,思想方法与研究领域不一样与相同,学术思想共同性问题。

5.总体史(整体史):1.主张跨学科研究,超越专题研究限制;2.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和观察历史现象,尽可能将时间、空间拉大,方便进行比较研究;3,强调透过时间(三种时间)和空间(地理史学、经济世界)整合,来探究历史多重复杂性。3).第三代之史学观念:1968年,布罗代尔辞去了《年鉴》杂志主编职务,由年轻一代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里接任,这标志着年鉴学派进人了第三个阶段。

代表人物:勒高夫著有《中世纪商人和银行家》、《中世纪知识分子》、《中世纪西方文明》等。这些著作大都重视长时段和社会经济史研究,着力描写人日常生活。勒高夫一反对中世纪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既不是一个毫无成就黑暗时代,也不是神话史诗般光芒时代,而是欧洲各民族觉醒和形成时期。这一认识和上述著作奠定了他在法国史学界地位。

拉杜里其主要著作:《朗格多克农民》经过税收档案研究法国朗格多克地域农村社会,被认为是年鉴学派主要代表作。《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乡村》研究14世纪初法国蒙塔尤地域异端教派加达尔教教徒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大量应用当初对异教徒审判统计,成为法国几十年来最畅销历史著作之一。《罗马人狂欢节》主要描写1580年法国境内罗马人起义,并经过这一事件剖析当初整个法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情况。除此之外,拉杜里还有两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文集,分别是《历史学家领域》和《在历史学家中间》。拉杜里是当代法国最出色史学家之一,他成就不但得到了法国史学界认可,而且得到了国际史学界高度评价。

史学观念:1).对于总体史这个概念,加以怀疑。有史家称“不可能整体史”,因为它是“某个天才个人产品,而非系统性理论”。布罗代尔学生亦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总体史是虚幻”。他们更多是借鉴总体史方法,但具备显著区域史研究特点;2).重新反思和研究政治史,出现了新政治史,尤其是第五代,成为一个新分支。借鉴多个学科特点与方法,对原来政治史进行诠释性研究;3),与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结合,人类学为年鉴学派注入了新血液,《蒙陀犹》其实就是这么一部经典作品;4),历史研究领域“碎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新分支,如书籍史、心态史、计量史、历史人类学等等,《新史学》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吸收后当代主义思潮影响,更含糊了以前特色。6

.作者已死与读者诞生

海德格尔.重新解释诠释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一个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作品中。这么按照法国后当代主义思想家罗兰·巴特话是作者已死,他有一本书为《作者之死》。认为作者一旦完成作品,就脱离了与作品关系,作品从而有了生命力。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是自我一个折射,从而宣告读者诞生,这么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原来传统解释模式完全改变了。作品有了生命,读者变成了主动。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愉悦身心。作者则失去了原来权威,变成了急忙过客。同时文本具备特权,文本一产生,就有独立生命。

7.年鉴运动背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

布罗代尔(1902—1985),1947年,布罗代尔接替费弗尔任年鉴杂志主编。他最有代表性著作是《地中海与腓力浦二世时期(1551—1598)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地中海具备与传统史学不一样鲜明特色,他力图把16世纪西班牙国王腓力浦二世在位时期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亲密相联整体加以考查,而社会、文化和经济则伴随漫长历史缓缓流动,传统政治事件和军事冲突似乎对局部历史并不发生根本影响。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主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方面阐述了他三个时段论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观点,研究长时段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出发点。8、世界史定义:《西方没落》——斯宾格勒在《西方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当代社会土壤中所能产生唯一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观点出发,能够很好地审阅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为现时代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历史研究》是汤因比最主要历史巨著。这本书试图将人类史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考查。摒弃了西方史学传统分期,超越国家、时代界限,以“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和社会形态总称。在书中描述了已知31种文明起源、发展和衰落,考查各种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碰撞、接触和融合。这意味汤因比考查着眼于全球范围内。

11.兰克史学特点:兰克史学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科学学派。因为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经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同义语。三、启蒙时代史学观念

1、孟德斯鸠及其著作

孟德斯鸠(1689-1755),孟德斯鸠最主要著作有三本,分別是《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与《论法精神》。《波斯书简》是一本经过文学形象表示政论,批判法国封建朝廷和社会生活方面种种弊端。孟德斯鸠影响最深远著作当推《论法精神》(1748),在此著作中,他提出一些独创性看法,如法律出于万物自然原理;人类在有实体法以前,已经有公义自然关系。另外分析三种政治制度:民主政制精神是德行、君主政制特征是荣衔、暴虐政制关键是恐惧。并指出三权分立必要性。

2、伏尔泰及其著作

伏尔泰(1694-1778)。曾两次因写嘲笑贵族讽刺诗,被关进巴士底狱,后被迫流亡英国。1734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成就,批评法国封建制度。他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他把理性精神自觉利用于史学之中,主张要理性地对待人类过去,衡量前人得失功过,总结经验教训。伏尔泰还首先提出了“历史哲学”概念,认为要写出有“哲学意味历史”。普希金说:“伏尔泰第一个走上了新道路――他把哲学明灯带进幽暗历史档案库。”他历史著作有《路易十四时代历史》、《论各国立国精神和礼俗》。

3、爱德华·吉本及其史学

爱德华-吉本(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作家。1761年发表使用方法文写《论文学研究》一书。于1764年开始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凡七十一章,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下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期,约一千三百余年。文笔优美,重原始资料,富于批判精神,反应了当初盛行理性主义思想,为启蒙时期史学代表作,在欧洲风靡一时。他认为历史学家最为可贵品质就是诚信不欺,在文章结构和文采上,此书都极其成功。

4、维科及其历史观念

维科

(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最钦佩柏拉图和塔西陀,认为前者代表了一个玄奥智慧,后者代表了一个普通智慧,并认为一个真正哲人就必须兼备这两种智慧,近代哲学家培根则是这种二者兼备代表。

《新科学》是要探讨人类各民族共同性标准,维科把这些标准分成关于思想和关于语言两部分。凭着关于思想和语言标准,维科发展出一个理想永恒历史。认为一切民族从兴起、发展到鼎盛一直到衰亡,都必须经过这种理想人类永恒历史。这一永恒历史能够分成三个阶段:神时期、英雄时期和人时期,它们对应政体分别是氏族公社、贵族政体和君主独裁政体,对应语言则分别是神语言、象征语言和民众语言。

维科主要贡献在于他关于“诗性智慧”理论。他认为。人类原始民族创造者都是某种诗人和哲人,他们思维是一个诗性思维,即以一个隐喻标准创造了事物,创造了各门技法和各门科学粗糙原始,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他们自己。

5、康德及其史学观念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著有《视灵者幻梦》、《论感觉界和理智界形式和标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在理性范围内宗教》等。康德“三大批判”组成了他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认为: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康德带来了哲学上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结构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主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表象。康德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尺度。他这一论断与当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特征与观察者关于。1784年发表了《从世界公民立场来看普遍历史观念》一书。书中表述了他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理性过程,又是一个能够了解过程,而历史目标就是道德理性实现。他认为正是人类“恶”成就了整体美。然而人非社会社会性决定了群体完全和睦相处,从而使有各类才能人不停竞争而发挥潜能引发冲突反抗,推进历史向前发展。

6、赫尔德及其思想

赫尔德(1744–1803),是一位极具影响力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

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要义》是历史哲学权威之作。从中能够看出他历史哲学体系:首先,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己演进规律和不停趋向人道理想进步过程,历史学家任务就是从中找出规律,看出统一。其次,他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诗时代(童年)、散文时代(青年)和哲课时代(成熟期)。第三,他认为历史中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外部自然力量所组成人类生存环境,一是内部力量即人类精神或民族精神特征,而后者更为基本东西。他认为民族精神与地理环境不一样是造成千差万别各民族历史基本原因。最终,他反对“欧洲中心论”学说。他认为文明真正产生于亚洲,各民族权力应该平等。

7、黑格尔及其思想

黑格尔(1770~1831),主要著作包含《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备百科全书式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高峰。

《历史哲学》一书,对辩证法发展有不可磨灭功劳。重视思辨,并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向高峰。

他主要历史观念:1)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2)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一个精神(理性)存在,他既不是个人,也不是人类,而是整个宇宙,称为“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3)他说世界历史包含两个原因:理念与情欲。理念是历史经线,情欲是历史纬线。4),人类历史是“自由意志”发展史,人类历史起源于东方而完成于西方。又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经过这四个阶段从而实现了绝对精神实现。他强调人主观能动性,精神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认为历史阶段是童年阶段(安定、轻信、无自觉――中国和印度)、少年阶段(中亚,骚动,精神败于自然)、青年阶段(精神战胜自然,希腊)、壮年阶段(个性服从普遍,精神取得抽象外观3,罗马)、老年阶段(精神回归本身,复归与绝对精神,日耳曼)

8、启蒙时代史学观念特点

1.史学领域观念扩大,要求用科学观点解释历史。

2.理性主义态度日益强烈。。

3.主动进化历史观念。

4.历史研究出现以古喻今,要求政治变革,用历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四、欧洲近代史学

1、法国浪漫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骑士传奇以至日后传奇小说等。法国主要代表是夏托布里安和米什莱。

A.夏托布里安(1768-1848),十九世纪早期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主张文艺要逃避现实,描写心灵活动,宣称文艺是少数天才人物特权。

B.米什莱(1798—1874):法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在近代历史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他以文学格调语言来撰写历史著作,又以历史学家淹博来写作散文。米什莱提出口号:“历史即复活”。认为史学家应不折不扣地“恢复往昔生命”。然而,其内容实则触及了史学家无法回避问题:个人情感、经验与历史真实难解难分关系。

2、德国海德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先后以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为活动中心,二者均属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故它又称海德堡学派,或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弗莱堡学派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李凯尔特作了深入发挥。

威廉·文德尔班(1848-1915)晚年逐步转向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序曲论文集》、《历史和自然科学》、《论自由意志》、《哲学概论》、《古代哲学史》、《近代哲学史》。海因利希·李凯尔特(1863-1936)是弗莱堡学派后期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认识对象》、《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界限》、《历史哲学问题》、《哲学体系》。

另一代表克里斯托夫·施罗塞(1776-1861),著作有《十八世纪史》,他是带着强烈感情色彩、道德说教撰写历史,对下层民众充满同情心。齐美曼是海德堡学派又一代表人物,他不是施罗塞亲传弟子,但对施罗塞充满敬仰,他关于于农民战争史著作传世。

弗莱堡学派以价值论为主要方法论基础来解释社会历史事件,把它们同自然科学完全分离开来,既否定自然科学客观和实在意义,又否定社会历史事件普遍意义。对价值解释具备非理性只有色彩。其突出表现就是否定社会历史科学任务是研究和发觉社会历史规律,而把它归结为对于孤立历史事件进行伦理学和美学评价。他们以及整个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李凯尔特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经济决定论,认为它“把全部历史变成经济史,然后再变成自然科学”。

3、德国兰克学派

兰克(LeopoldvonRanke,1799-1886),1799年出身于德国图林根。18,兰克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和神学。18,兰克大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因为尼布尔《罗马史》影响和因教学需要而多方涉猎古希腊罗马著名史著,兰克对历史学产生浓厚兴趣。1824年,兰克发表第一部史著《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名声大震。翌年被聘为柏林大学非正式历史学教授。1834年升任正式教授,1841年取得“普鲁士钦定历史学家”荣衔,主持柏林大学历史讲座四十六年之久。兰克一生著述甚丰,全集达五十四卷之多(不包含最终出版《世界通史》):比较主要著作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十六、十七世纪南欧各族史》、《塞尔维亚革命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史》、《普鲁士史新编》、《十六、十七世纪法国史》、《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史》、《华伦斯坦传》、《七年战争由来》、《腓特烈大帝传》和《世界通史》。

其主要史学思想:1),兰克史学关键是客观主义—“据事直书”。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一个超然物外不偏不倚客观态度,决不可出于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带有偏见。历史学家根本任务是搞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生事情如实地用文字再现出来。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心存实用目标,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2),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标准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搞清历史事实真相,唯一路径就是穷本溯源,搜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考证:要考查那些“目击者”是怎样记载事实,要让史料本身说话。3),兰克所创建史观日后被称为历史主义,其关键是坚持历史个别性和独特征即历史特殊性。4),历史是帝王将相活动。历史学家只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专题研究,再现他们活动,但不能作理论上概括。他认为历史研究是个别、详细、独特事件。至于揭示它们之间联络和因果关系,不是历史学而是哲学任务。所以,历史不过是一幕幕不相连续伟人活动,里面没有什么必定规律。5),兰克生平笃信宗教,他用神秘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是四处显现。历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证实是上帝意志,每一个关键性时刻都证实上帝在主宰一切。”

兰克创建历史研究和教学方法对西方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用研究班(seminar)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研究班是一个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试验室,在教授主持下围绕著某个研究主题进行教学和研究。兰克认为,历史知识传授和学者培养光靠讲课是不够,必须用研究班来处理。兰克弟子遍布西方各国,除少数外,他们大都谨承师训,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形成一个实力雄厚兰克学派。时至今日,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仍把兰克奉为史学正宗嫡祖。

因为兰克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比较可靠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日志等。另外,“据事直书”标准造成了其历史著述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这些特点虽有极大主动意义,但过于绝对地对待历史客观性,否定史家对史料及史著渗透,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质疑,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新史学”诸流派。基督教史学特征

基督教史学在理论上有以下三个最显著特征:

a、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探索。基督教史学家认为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表现,同时也是“上帝”见证。写历史就是证实上帝存在,赞美上帝全智全能。

b、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记载一切都是真实、不容怀疑,而那些非基督教著作中东西都是不真实;

c、宗教内容支配着一切,而把世俗历史摆在隶属地位。基督教史家并不认为人类历史有中止和倒退,而是在不停趋近于上帝天国。

基督教史学尽管一切充满了宗教色彩,但并非一无优点,其也有合理地方:这种史观将人类历史看作一个统一整体,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停进行过程,并指出历史发展、进步动力是善与恶,上帝信徒与魔鬼之间斗争。这是古典史学含糊地方。而且基督教史学使用基督教纪年方法,也简化了纪年方法,从而使古典时代五花八门纪年方法趋于一统,这也是史学方法上一件大事。

刘只畿史学思想

1.全方面地总结了史学发展演变。

2.提出了系统史学方法论,尤其是对纪传体史书编纂方法进行了深入阐发,

3.高唱以惩劝为根本史学宗旨论,强调史书应“彰善瘅恶”、“申以劝诫”阐述贯通于全书;4.具备鲜明直书实录主张,批判徇私曲笔倾向。

5.对官方修史制度弊端给予尖锐批评。章学诚思想(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幾《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史学经世。认为应区分“著述”与“比类”,批判当初盛行考据风气,提倡富于“独断之学”著述。他自我标榜在史学上主要阐述是“史意”,即撰史宗旨、意图,认为读史者应该探讨史家用意,撰史者应该心有明确宗旨。他构想改进纪传体史书体例,主张考述史学发展源流。在方志学方面,指出方志应为一方之全史,纂修方志应该分立三书,即志、掌故和文徵。《文史通义》还对治学方法、哲学观念提出了值得注意看法。惟其对于纲常伦理标准,展现为狂热卫道士面目,激烈攻击戴震、袁枚、汪中等人违反理学准则思想和行为。五、当代西方几位主要史学理论家

1、赫伯特·斯宾塞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他提出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中。生前享誉日隆,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亚理士多德”。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突出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和展开。他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应在他《社会学原理》第一卷中,他认为:A.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络各个部分组成紧密整体。B.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意义上去了解。C.体系要存在下去,它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2、鲁滨逊及其“新史学派”

鲁滨逊(1863-1936),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奠基人和提倡者,强调将史学研究对象涵盖整个人类既往活动,重视采取语言学、心理学等方法进行综会研究,《新史学》一书为其代表作。鲁滨逊继承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文化史运动格调,但以一个全新姿态出现于美国史坛。这种姿态代表了20世纪第一代美国历史学家。这一代历史学家一改传统史学主题单调,而大胆拓展历史研究范围,“新史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鲁滨逊新史学派几个特点:第一,主动入世态度。第二,主张扩大历史研究范围,扩充研究方法;第三,既重视史料搜集,又强调历史解释;既要把历史学建立在坚实史料基础之上,又提倡发挥主体能动意识。

3、文化形态史观派:斯宾格勒与汤因比

A.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德国著名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完成了《西方没落》。《西方没落》是斯宾格勒最主要著作,全书分为两卷,

在《西方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了许多主要观念:1)以生物生长过程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文化。2)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3)历史学家不但要重建过去,更主要是预言“我们西方历史还未完结各阶段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先知。

B.汤因比:汤因比(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但全方面反应他历史观点是《历史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反应了他主要史学思想:1)历史研究就是文明研究,而文明是具备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络某一群人,能够同时包含几个一样类型国家。2)文明具备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备一定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3)汤因比把60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文明。4)汤因比认为文明生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不停循环往复。

第二,挑战与应战场所逐步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对内部挑战进行应战能力)增强。第四,少数出色人物退隐与复出。5),伴随社会解体,旧母体文明便开始向新子体文明过渡,这一过渡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列强纷争,战乱不已。其次,统一国家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势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统帝国,带来暂时和平和繁荣。第三,间歇时期,特点是宗教思想产生并在社会上快速蔓延。第四是统一教会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宗教组织出现,

汤因比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代西方史学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域历史得到了更多重视。

4、克罗齐历史哲学

克罗齐(1866~1952),20世纪意大利著名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历史学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历史》、《那不勒斯王国史》、他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1、历史是精神发展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并总是这么周而复始;2、“历史即哲学”。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著名论断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思想活动;其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兴趣引发;其三、历史是按照现时兴趣来思索和了解。

5、柯林武德历史观念

柯林武德(1889—194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

代表作有《史学原理》、《历史观念》、《艺术原理》、《自然观念》、《新利维坦》、《罗马不列颠考古学》、《牛津英国史》、《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论》等。

他主要思想以下:1、除数学外,历史是人类求知第二路径,“是关于某种间接事物推理知识”。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集合,而历史过程则是由人行动组成,这种行动必定有行动者思想动机。只有了解了这种思想动机,我们才能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组成历史过程。认为研究历史归根究底就是搞清隐藏在历史行动背后人思想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历史是过去思想演进”,认为了解思想这一概念必须注意:一是思想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二是思想普遍性。思想普遍性能够确保它在历史学家头脑中复活和存在。4、历史是科学:批判实证主义史学为“剪刀加浆糊”历史,不是真历史而是假历史,认为一个历史学家不但要考证史料真伪,而且更要探实史料意义。主动关注现实问题,从而深化对历史研究是处理这一问题路径。二、中国近代史学转型

1、西方史地知识与史学理论传布

20世纪代之后,翻译西方史学理论著述及中国学者撰写这类著述,都渐渐形成高潮。(美)鲁滨逊《新史学》、(法)朗格瓦诺、瑟诺博思《史学原论》、(法)施亨利《历史之科学与哲学》、曹佐熙《史学通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李大钊《史学要论》、杨鸿烈《史学通论》等等,皆问世而且广泛流行,传统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历史观念与史学理论近代化转型基本实现。

2、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

梁启超(1873-1929)我国著名政治家和著名学者。

19,梁启超发表《新史学》。除了呼吁“史界革命”、提倡“新史学”外,还有两个最大特点:以进化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撰述性质和目标;激烈抨击中国传统史学。梁启超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把史学研究认定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过程并求得其公理公例,这么明确认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尤其强调指出:“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认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利用进化论对待客观历史、解释撰述历史,遂认定史学发展对历史发展主要作用,将史学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新史学主张,最少经过了三次大变革。1,1901-19,他一心向慕西学,立意以流行民族中心史学为师,特征是服膺进化史观,主张史家应以记述人群进化与竞争并说明优胜劣败之理为研究主题,进而刺激爱国情操。

3、王国维“古史新证”

王国维(1877—1927),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出色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收入其《遗书》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开创者”。

4、胡适史学主张

胡适(1891-1962)

他治学最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胡适对于史学影响,主要表现在方法论上。他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影响很大。而他“历史演进法”对顾颉刚“古史辨”派形成起了至关主要启发作用。主要有几个特点:1,把每一件事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传说;3,研究这件事渐渐演进,看它怎样“由简单变复杂,由野陋变为雅驯,由地方变为全国”。又看传说中神话怎样“变为事实”;4,若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原因。5、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顾颉刚(1893—1980),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顾颉刚著述《古史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整理国故”思想影响,主张用历史演进观念和大胆疑古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疑古辨伪大讨论,编成《古史辨》七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否定了历代儒学学者利用编成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6、傅斯年与史料学派

傅斯年(1896-1950)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

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摆脱故纸堆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余学科观点方法利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学术成就,在当代历史学上具备很高地位。7、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社会史大讨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于20世纪代,形成于3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者,首推李大钊。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过程,能够概括为四个“结合”。一是与传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亲密结合,二是与宣传十月革命亲密结合,三是与中国现实政治亲密结合,四是与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亲密结合。由这四个结合,能够看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其建立之时起,就具备鲜明理论性、革命性、实践性及批判性。

李大钊(1889-1927),其《史学要论》为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

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标志性事件。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就是郭沫若,其代表著作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部书是第一部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著作,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第一次把中国古代历史叙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个社会形态依次有规律发展演进过程,树立了最初范例。所以,该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标志性著作。

另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期代表人物,还有吕振羽。

8、翦伯赞及其历史主义

翦伯赞(1898-1968),1943年和1946年分别出版《中国史纲要》第一、二卷,为我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中国通史。1979年平反。著有《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要》、《历史哲学教程》等。

“大跃进”年代,在“古为今用”口号下,“史学革命”之风有如铺天盖地,翦伯赞对此深为忧虑,他认为“在历史科学中反对修正主义,是反对用修正主义荒谬观点来歪曲历史,不是要从中国史上找出一些人物把他们看成修正主义者或把他们和当代修正主义者比附,

9、钱穆

钱穆(1895—1990)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国史纲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为其代表作。

10、陈寅恪及其史学精神

陈寅恪(1890—1969)主要著作《金明馆丛稿》、《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等。陈寅恪一直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信念。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是心理史学方法奠基人和主要代表。1958年,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研究》一书,此书被认为是心理史学一部经典著作。后当代主义史学

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批评启蒙运动以来当代主义思潮盛行,被称为后当代主义。其影响触及西方社会各个层面,自艺术、建筑、哲学、文学、最终到史学,史学成为后当代攻克最终一个堡垒。

a对“后设叙述”和“大写历史”否定

后当代主义对历史学冲击,王晴佳认为“其攻击主要对象是西方当代历史编撰学理论和实践及其它所说明一些主要历史观念”,罗志田则认为对史学冲击,“最根本还是其对历史知识可靠性质疑,也就是通常所说到底有没有客观历史学”。后当代主义对于当代传统历史学进行了彻底否定。

对于规律性、经典理论性历史观进行了攻击:对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和黑格尔、马克思、康德等全方面性、规律性理论进行攻击。“大叙述或后设叙述伴随科学主义和普遍理性广为世人接收,西方史家和哲学家想寻求一个包容世界全部地域历史规律,带有普世性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征,因而被称为“大叙述”。而后当代主义者对此进行极力攻击。在后当代主义者看来,历史只是断裂、碎片、颠倒、无序。

B.作者已死与读者诞生

海德格尔重新解释诠释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一个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作品中。这么按照法国后当代主义思想家罗兰·巴特话是作者已死,他有一本书为《作者之死》。认为作者一旦完成作品,就脱离了与作品关系,作品从而有了生命力。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是自我一个折射,从而宣告读者诞生,这么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原来传统解释模式完全改变了。作品有了生命,读者变成了主动。阅读只是为了消遣,愉悦身心。作者则失去了原来权威,变成了急忙过客。同时文本具备特权,文本一产生,就有独立生命。

汉斯·柯尔纳“叙述体”问题。历史依存于叙述体,历史延续只是表现在叙述体延续上。历史原本之间没有联络,只是因为叙述体需要,使之彼此联络。

C、后当代主义关注问题及其冲击

王晴佳、古伟瀛将其归纳为十一类问题,十一大特点:1.不讲民族主义;2.研究器物;3.重视弱势群体;4.重视地方,不重视同质性;5.重视权力关系之转移;6.反统合;7.反目标论;8.反乌托邦,不主张同一,尊重多元,主张去除中心论;9.将思索先归零,使事物之间原有族群类似性消失,重新观察彼此间差异;10.降低作者主要性,以文章彼此互涉概念来取代作者原创性标榜。11,反省纳粹,对共同价值及意义感到怀疑。

D.后当代主义对史学研究影响影响:

1.取消了对真实和事实追求,历史知识只是一个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历史可言;2.没有必要求所谓原始材料、档案材料,因为没有一手、二手材料之分,它们都只是文本而已;3.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当事人,因为他们作品或回顾并不一定与事实更靠近,古人和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关于过去解释。

第二章

西方史学理论发展一、古希腊、罗马历史观念

1、荷马与《荷马史诗》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2、纪事家与赫卡泰厄斯《大地巡游记》

散文记事家作品标志抒情史诗向史事记述初步过渡,他们所写题材范围很广。

赫卡泰厄斯对古希腊历史学形成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