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纲领(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经过对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含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标准),为继续学习中医诊疗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发觉问题、处理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本课程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适应能力,又要充分表现中医基础理论继承、发展和创新,反应中医当代化要求。正文绪论【目标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整体观与当代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病、证、症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其余2讲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目标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精气学说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2.掌握阴阳概念和阴阳学说内容。3.掌握五行概念和五行学说内容。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与气概念(一)精概念(二)气概念二、精气学说内容(一)精气是组成宇宙本原(二)精气运动与改变(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络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概念及属性(一)阴阳概念(二)阴阳属性(三)阴阳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阴阳学说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减弱。(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概念与意义。(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概念与形式。(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概念、机理与形式。(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概念及维系机制。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概括人体生理功效(三)阐释人体病理改变: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四)用于疾病诊疗(五)用于疾病防治:指导养生、确定治疗标准、分析归纳药品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概念五行概念五行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三)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归类方法、结果和意义。二、五行学说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生相克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所不胜关系。(二)五行制化与胜复:制化与胜复概念、规律和意义。(三)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与相侮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四)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五脏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生关系传变、相克关系传变。(三)指导疾病诊疗(四)指导疾病治疗:指导脏腑用药、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指导情志疾病治疗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一、重视宏观观察二、重视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效联络【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0精气学说简述或自学阴阳学说6五行学说3思维方法1讲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二章藏象【目标要求】1.掌握藏象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生理特点。2.掌握五脏生理功效;熟悉五脏生理特征、五脏与形、窍、志、液、时关系。3.掌握六腑生理功效和生理特征。4.熟悉脑和女子胞生理功效。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6.熟悉藏象学说形成和特点。7.了解五脏精气阴阳概念8.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梗概。【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论一、藏象及藏象学说概念二、藏象学说形成三、藏象学说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一)主要生理功效:主血脉;藏神。(二)生理特征:为阳脏而主通明。(三)与形、窍、志、液、时关系。附:心包二、肺(一)主要生理功效: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二)生理特征: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宣发与肃降。(三)与形、窍、志、液、时关系。三、脾(一)主要生理功效:主运化;主统血。(二)生理特征:脾气主升;喜燥恶湿。(三)与形、窍、志、液、时关系。四、肝(一)主要生理功效:主疏泄;主藏血。(二)生理特征:肝为刚脏;肝性升发。(三)与形、窍、志、液、时关系。五、肾(一)主要生理功效: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二)生理特征:主蛰守位。(三)与形、窍、志、液、时关系。附:命门第三节六腑简述六腑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部位和作用。一、胆:主要生理功效: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二、胃:主要生理功效: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征:主通降,喜润恶燥。三、小肠:主要生理功效: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主要生理功效:传化糟粕,大肠主津。五、膀胱:主要生理功效:贮存尿液,排泄尿液。六、三焦:六腑之三焦:概念、功效。(二)部位之三焦:1.生理功效:通行诸气、运行水液。2.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第四节奇恒之腑一、脑:主要生理功效: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二、女子胞:(一)主要生理功效: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二)与脏腑经脉关系:心、肝、脾、肾、(天癸)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十二经脉。附:精室第五节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心肾、脾肾、肝肾、肺肾、肝脾、心脾、二、腑与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之间关系:脾胃讨论【课时与方法】总课时22概说2五脏12六腑1奇恒之腑1脏腑关系4讨论2讲课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标要求】1.熟悉人体之精概念、代谢、功效及分类。2.掌握人体之气概念、生成、运动、功效及分类。3.掌握血概念、生成、运行和功效。4.掌握津液概念、代谢和功效。5.熟悉神概念、生成和作用。6.掌握气与血关系。7.了解气与津液、精血津液、精气神之间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本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二、人体之精代谢:精生成、贮藏与施泄。三、人体之精功效: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四、人体之精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极精微物质。二、人体之气生成(一)生成之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自然界清气。(二)相关脏腑功效:肺、脾胃、肾。三、人体之气运动与气化(一)气运动:气机概念;气运动形式;气运动意义;脏腑之气运动规律;气机失调表现形式。(二)气化:气化概念;气化形式(三)气机与气化关系四、人体之气功效(一)推进与调控作用:激发推感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经络生理功效;推进精血津液生成及运行输布。(二)温煦与凉润作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促进脏腑经络生理功效、促进精血津液循行输布和施泄。(三)防御作用:预防病邪侵袭与祛邪外出。(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预防其无故流失。(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络中介。(六)营养作用:五、人体之气分类(一)人身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元气:概念、生成、分布、功效。2.宗气:概念、生成、分布、功效。3.营气:概念、生成、分布、功效。4.卫气:概念、生成、分布、功效。(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第三节血一、血概念二、血生成:化生之源、相关脏腑功效。三、血运行:影响血液运行原因、相关脏腑功效。四、血功效:濡养、化神、载气。第四节津液一、津液概念:津液概念、津与液区分。二、津液代谢: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脏腑功效。三、津液功效: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整阴阳、排泄废物、运载诸气。第五节神一、神概念:广义之神、狭义之神。二、神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应答。三、神作用:调整精气血津液代谢;调整脏腑生理功效;调整人体生命活动。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关系一、气与血关系:(一)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二、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课时与方法】总课时8精1气3血、津液、神2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关系2课时。讲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四章经络【目标要求】1.掌握经络概念、经络系统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3.熟悉奇经八脉概念、主要功效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循行和生理功效。4.熟悉经络生理功效。5.了解十二经脉大致循行路线。6.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循行路线和生理功效。7.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概念和生理功效。8.了解经络学说临床应用。9.了解经络学说形成。【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概念二、经络学说形成三、经络系统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名称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概念、特点和作用。二、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和生理功效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生理功效和临床应用一、经络生理功效:沟通联络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整作用。二、经络学说临床应用:阐释病理改变、指导疾病诊疗、指导疾病治疗。【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概述1十二经脉3奇经八脉1经络生理功效和临床应用1讲授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第五章体质【目标要求】1.掌握体质概念,正常体质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概念:体质概念、体质组成、体质标志、体质特点。二、体质学说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体质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关系二、影响体质原因:先天禀赋、年纪原因、性别差异、饮食原因、劳逸所伤、情志原因、地理原因、疾病针药及其余原因。第三节体质分类一、体质分类方法二、惯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第四节体质学说应用一、说明个体对一些病因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三、解释病理改变四、指导辨证五、指导治疗【课时与方法】总课时2讲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六章病因【目标要求】1.熟悉病因概念及病因学说特点。2.掌握六淫、疠气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特征。3.掌握七情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关系,七情内伤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致病规律和特点。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原因致病概况。7.了解中医病因学说源流。【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一)六淫概念(二)六淫共同致病特点(三)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三)湿邪: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五)热(火)邪:阳邪,酷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六)暑邪:阳邪,酷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二、疠气(一)疠气概念(二)疠气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同。(三)疠气影响原因:气候原因、环境原因、社会原因、预防隔离。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关系(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⑴损伤对应内脏⑵首先影响心神⑶数情交织多难过肝脾⑷易损伤潜病之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3.多发为情志病证;4.影响疾病转归。二、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偏嗜饮酒。三、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分,伤气;劳神过分,难过脾;房劳过分,耗伤肾精肾气。(二)过逸:包含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第三节病理性病因一、痰饮(一)痰饮概念: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二)痰饮形成: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引致肺脾肾肝三焦功效失常。(三)痰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改变多端、舌苔滑腻脉多弦滑。二、瘀血(一)瘀血概念(二)瘀血形成:外伤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三)瘀血致病特点:刺痛;肿块;出血;青紫;舌脉改变。三、结石(一)结石概念(二)结石形成:饮食不妥、情志内伤、服药不妥、体质差异。(三)结石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四节其余病因一、外伤: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二、诸虫: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三、药邪:药邪形成和致病特点。四、医过:医过形成和致病特点。五、先天原因:胎弱,胎毒。【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4外感病因6内伤病因2病理性病因3其余病因1讨论2。讲课方法案例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第七章发病【目标要求】1.掌握发病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发病原因和发病类型。【教学内容】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内在原因:正气概念,正气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作用。(二)邪气是发病主要条件:邪气概念,邪气侵害作用,邪气在发病中作用。(三)邪正相搏胜败,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决定发病是否,决定证候类型。二、影响发病主要原因:环境原因、体质原因、精神状态。第二节发病类型一、感邪即发二、徐发三、伏而后发四、继发五、合病与并病六、复发:复发特点、类型、诱因。【课时与方法】总课时4发病原理2发病类型2讲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第八章病机【目标要求】1.了解病机概念及层次结构。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改变和发展转归关系。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转化病机。4.熟悉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病机。5.掌握内生“五邪”病机。6.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病机。7.了解疾病传变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详细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改变1.虚实病机2.虚实改变: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六)阴阳转化三、精气血失常(一)精失常:精虚、精瘀。(二)气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三)血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气与血关系失调。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炽热内生: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形式(一)病位传变: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二)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二、影响疾病传变原因:体质原因、病邪原因、地域原因和气候原因、生活原因。【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0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第九章防治标准【目标要求】1.掌握预防概念和基本标准。2.掌握治则概念、治病求本概念。3.掌握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等治疗标准。4.熟悉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5.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教学内容】第一节预防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预防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预防传变。第二节治则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二)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二、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三、扶正与祛邪(一)扶正祛邪概念(二)扶正祛邪利用:单独利用、同时利用、先后利用。四、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五、调理精气血津液(一)调精(二)调气(三)调血(四)调津液(五)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六、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预防2治则4讲课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启发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总复习2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附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课时分配简表—————————————————————————————————教学内容课时总课时—————————————————————————————————绪论6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主要特点41.中医学哲学基础10精气学说、阴阳学说6五行学说3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2.藏象22藏象学说概论2五脏12六腑2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4讨论23.精气血津液神8精1气3血2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关系24.经络6经络学说概述1十二经脉3奇经八脉1经络生理功效和临床应用15.体质26.病因14外感病因6内伤病因2病理性病因3其余病因1讨论27.发病4发病原理2发病类型28.病机10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9.防治标准6预防2治则410.总复习2附2主要参考书目(近几年出版)1.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五版统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2.印会河、张伯讷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六版规划).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4.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王新华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药发展前景》课件
- 2025年驻马店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考试
- 2025年山东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技巧答案详解
-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合同法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大型平台软件分析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学院《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大学《茶艺、茶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市黄浦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英语试题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含解析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联盟2025年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 家禽屠宰厂的可行性方案
- 情绪心理学与情绪管理 课件
-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九章 岁时节日民俗与旅游
- 软件质量证明书
- 高考标准化考场建设方案详细
- 人民医院肿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高压-引风机电机检修文件包
- 2023届物理高考二模考前指导
- GB/T 39486-2020化学试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通则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XH-3011A1便携式红外线CO分析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