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_第1页
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_第2页
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_第3页
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_第4页
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数学说课稿〔精选18篇〕数学说课稿篇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小小图书馆》教学目的:1、探究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那么,并能正确计算。2、能结合详细情景进展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的良好习惯。3、能结合详细情景提出问题,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目的1教学难点:目的2、3教材分析^p:教材设计了“小小图书馆”的生活情景,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养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一次退位”、“两次退位”、“验算应用”三个层次,练习设计安排也是有目的、有方案,是知识的浸透循序渐进,使学生能比拟熟悉的掌握计算方法,进步纯熟程度,形成计算才能。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两位数竖式减法的根底上进展的,主要解决三位数一次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教材设计通过让学生估算,讨论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优化、试一试在生活实际应用等环节,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本课通过共三个环节来呈现,即《智力闯关》1、2、3。在《智力闯关》1中共设计〔1〕填一填、〔2〕用竖式计算两题,这两道题,即是对以前知识的复习,同时它为破解本节课重难点奠定了一定的根底。在《智力闯关》2中,共设计了两个例题,在例1中共通过四个步骤来。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通过出示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欲望,在这时让学生找出情景图中的条件,发现问题,再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眼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以后学生解答难题、深题打下良好的根底〕2、估一估通过估一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验算意识。3、算一算〔既例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等活动,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考虑,在活动中学习,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感受获得知识的全过程。4、稳固在稳固练习中,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276-148〔与例题一样〕,第二题450-139〔个位有零的〕,第三道361-46〔三位数减两位数〕,这三道题包括了三位数减法个位不够减的所有情况。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过程。全面的稳固了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本人采取了一样的手段完成了对例二的教学。〕在《智力闯关》3中,本人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1、用竖式计算在此题中,我设计了三位数减法〔一次退位〕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补充了北师大教材中局部没有展示出来的知识点。2、森林医生此题出现了学生在日常作业中各种易出错的情况,通过此题的练习,既能让学生防止在今后的作业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3、考考你此题是一道较深的考虑题,通过让学生的独立完成,从小培养学生爱动脑,善动脑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计算课型本身是比拟枯燥的,但通过可以情景引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环节的设计,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我们的计算课也可以有声有色。数学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本课《前后》教学是《位置与顺序》单元教学里的第一个内容,后续学习还有《上下》,《左右》。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详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历,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为了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惯用“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说学生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活动和数学游戏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观察、提问、想像、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知,加深对“前后”方位的理解,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三、说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在详细的生活理论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通过观察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能用“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描绘“前后”。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四、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与学生谈话,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探究学习我为学生创设了“森林运动会,虎王邀请小朋友们去参加”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赛跑比赛,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然后说说如今的比赛情况,再让学生和同桌说说这五个小动物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与此同时把这两句话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用上这两个句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位置与顺序,所以一定要标准学生的语言,必要时可让学生跟说几遍。另外,我还注重了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的浸透以及学生想像才能的培养,在让学生想像继续跑下去,结果会怎么样时,同时也向学生进展了活动重在参与、不到最后永不言败的思想教育。在“赛车”内容的学习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于学生入学不久,对于小组合作还很生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三〕逐层练习,正确掌握练习是稳固新知的途径,同时,通过练习,也是老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练习题。在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一个练习“前后的相对性”。我以自己为例,向学生说明,老师是面朝你们,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向后转,如今呢?这一个个的问题,只是想让学生理解前后的相对性,进而明白,面朝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接着我让第三排的同学起立,第二列的同学起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这样由直观形象的演示、讲解让学生明白前后的相对性后,再让学生理论联络实际,去谈自己的前后是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接下来的几道练习题,我本着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快乐、积极地学习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逐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前后的位置。〔四〕全课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学会了什么?帮助学生进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说完好话的才能。我用了“咱们班小朋友表现得真好,虎爷爷说了,明年的运动会还邀请你们参加”这样的话语做完毕语,使全课得到了升华。数学说课稿篇3我说课的内容是《切线的断定》。我将从教材分析^p、学情分析^p、目的重难点分析^p、教法学法分析^p、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一、教材分析^p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九下第三章《圆》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课时《切线的断定》。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究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并为探究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而作准备的,它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2、本课主要知识点〔1〕断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作三角形的内切圆。3、教材整改结合教学实际及中考要求,我对教材内容略作了调整。当探究出断定后,为了进步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我特增加了例1和例2,让学生总结出“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常常添加辅助线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切线的断定定理,到达学以致用。同时我对学案也作了调整。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得以详细的表达。二、学情分析^p1、已有的知识才能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的知识,与圆有关的性质,切线的定义,切线的性质等。2、已有的数学才能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才能和根本的作图才能等。3、已有的学习才能预习才能、小组合作才能、讲解才能、概括总结才能,评价才能等。三、目的、重难点分析^p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一〕目的分析^p1、知识与技能〔1〕能断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会作三角形的内切圆。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断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才能。〔2〕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训练学生的作图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开展合情推理才能和初步演绎推理才能,能有条理地、明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设计意图:学习目的是在对教材分析^p和学情分析^p根底上设定,它的设定一定既符合大纲的知识、才能要求,又要平行你的学生的才能程度。因此,承上:它起着承载知识的生长点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络;还要联络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和方法,这些目的针对你的学生一定是最能实现和到达的;启下:它起着老师对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起点在何处,这个起点是否针对了你自己将要面对的本堂课的学生,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还决定了你的整个教学设计如何来落实完成知识、开展过程、打破才能。本课时内容都是围绕切线的断定来展开的,根据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重难点:〔二〕重难点分析^p1、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切线的断定方法,并能运用。突出措施:学生通过所选取的四个图形,以问题链的形式,并结合已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定义,以小组内交流,组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得出断定。并全班齐读断定,勾画圈点【关键词】:^p。并让学生回忆切线断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加深对断定的理解记忆。2、教学难点:由于圆这一章内容平时生活中见得比拟少,切线又比拟抽象,所以基于学情我确定如下为教学难点。探究圆的切线的断定方法。作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打破措施:主要通过将问题细化,通过在学习准备中提早抛出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练习、学生板演、学生讲解等方式打破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p: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以学案为载体的DJP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帮助学生课堂讲解,并赋以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还结合了启发、讲解、评价综合的教法。学法上: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进展交流、讨论、讲解,再面向全班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五、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六个环节: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达标检测】1、判断直线l是否是⊙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2、如右图,∠AOB=30°,M为OB上任意一点,以M为圆心,2cm为半径作⊙M,那么当OM=________时,OM与OA相切。3、如右图,AB是⊙O的直径,∠ABT=45°,AT=AB.求证:AT是⊙O的切线。4、如右图:直线AB经过圆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圆O的切线。设计意图:〔1〕、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及时反响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为学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作知识准备。〔五〕课后作业C类: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②课本P129习题1B类: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1,2②课本P129习题1,2A类:①课本P129随堂练习2②课本P129习题1,2,试一试③上网查阅整理切线在断定在相关资料,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根底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才能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六〕板书设计优美明晰、图象标准、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标准的板书,它从静态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络,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下:3.8切线的判定一、切线的三种断定方法:1、直线与圆只有唯一的公共点;2、圆心到一条直线的间隔等于半径,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3、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与圆相切二、内切圆的定义三、反思小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历,在学案的详细运用中,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考虑完成学案,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讲解做充分地准备。老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或小组统计等方式理解学生依案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精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借助小组的量化评价体系,给每个小组打分。设计意图:学案可以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老师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与方案。数学说课稿篇4一、说教材:《比高矮》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根底上进展学习,也为以后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奠定了根底。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生动详细的学习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拟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详细数学活动经历。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难在比高矮的方法。对于做一做与练一练的某些习题,不能只靠直观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有的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的预设为:1、认知目的: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拟的意识,能对事物进展高矮或长短的比拟。2、才能目的:掌握比拟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开展学生的想像、推理才能与表达与倾听的才能。3、情感目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比拟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拟的方法。二、说教法、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拟方法的时机,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考虑、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参与比拟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活泼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三、总体设计: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络;稳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在这一局部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拟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拟高矮的方法。第三步骤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确比高矮。在这一环节,我叫两位差不多高上台比高矮,就这样站着比,不容易比拟出高矮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方法比拟高矮,再出现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的方法。老师小结,小组内互比身高,再出现比长短,引导学生说比长短应注意什么同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比高比矮的体会。2、在这一环节,我用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也用这种方法比高矮的,但是淘气同学这样做,你觉得对吗?师:哦,原来背对背比拟高矮时,同学们不能把脚跟踮起来,除此还要注意什么呢?小结:正确方法,背对背比拟高矮时,要把背挺直,脚后跟要着地,鞋子的高度也要一样高。3、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内互比身高(1)师讲清要求再比(2)反响4、进展反响练习(1)出示课件主题图学生自行观察主题图师:图中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结合实际进展交通平安教育。老奶奶和小朋友比高矮你能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你还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用互相句式表述。(2)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些玩具,我们可以比一比,谁高谁矮;也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自己小组听。(3)师:同学们掌握了比高矮(全班同学交流反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表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比拟的意识,学生在说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比拟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考虑。第四步骤拓展时空,感受比高矮与生活的联络。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高矮。目的是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才能。第五步骤稳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1、师出示课件课本第18页第一题练一练2、出示课件的画√,最矮的画○3、出示课件课本第17页第2题做一做4、组织讨论课本第19页“三只小兔比高矮”。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学生讨论交流那该怎样比,引导学生想出方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再反响。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展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六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全课我先让学生说这些活动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什么呢?数学说课稿篇5一、教材分析^p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理论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理论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兴趣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分析^p,确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2.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展考虑的才能。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二、学生分析^p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三、设计理念将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才能,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才能,而知识也只有在可以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根底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活动。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理论活动课。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二〕活动1:走迷宫游戏。〔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①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老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②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③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④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摆法。〔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出示小黑板〕老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道路,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道路。〔4〕比比谁想得多,进展评价奖励。〔5〕找规律:老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展考虑,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三〕活动2:对口令游戏。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四〕活动3:送信游戏。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一样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五〕活动4:起立游戏。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考虑,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3、起立拍手游戏:老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六〕活动5:投掷游戏。布置好游戏场地,老师点几位学生按规那么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展比拟。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七〕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9:38:38数学说课稿篇6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假设p那么q的形式,浸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命题的概念,假设p那么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根底,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根底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根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推证才能打根底〔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2〕能把命题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才能;〔2〕能把命题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p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才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才能和思维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五〕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二说教法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开展为本,有效的浸透数学思想方法,进步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那么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2〕练习稳固法三、说学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考虑,主动探究,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展如下学法指导:〔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详细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究、分析^p、发现、归纳、概括〔2〕练习稳固法四、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考虑、分析^p以下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2)假如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3)假如实数a满足a2=9,那么a=3;(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到达中等兴旺国家的程度2.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老师的引导分析^p: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3.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老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例1判断以下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2)假设整数a是素数,那么a是奇数;〔假命题〕(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4)假设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5)x》15.〔不是〕让学生考虑、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慨句均不是命题.练习判断以下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4〕求证∏是无理数〔5〕假设X是实数,那么X2+4X+5≥0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上面例1中的(2)(4)具有“假设p,那么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假设p,那么q”也可写成“假如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例2指出以下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1)假设整数a能被2整除,那么a是偶数;(2)假设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有一些命题外表上不是“假设p,那么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例如: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假设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例3将以下命题改写成“假设p,那么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3)对顶角相等;解:〔1〕假设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2〕假设一个数是负数,那么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3〕假设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5.练习:P4:1.2.36.课堂小结〔1〕、命题的概念〔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7.考虑题一,以下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1)假设f(x)是正弦函数,那么f(x)是周期函数;(2)假设f(x)是周期函数,那么f(x)是正弦函数;(3)假设f(x)不是正弦函数,那么f(x)不是周期函数;(4)假设f(x)不是周期函数,那么f(x)不是正弦函数;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8.作业P8:习题1.1A组第1、题数学说课稿篇7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2、教材简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局部,它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中孕伏,这节课既是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习应用题必不可少的知识根底,因此是本单元的重点及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3、教学目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开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的。⑴知识技能目的: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⑵才能目的:学生在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情感目的: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⑷教学重、难点根据数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教学环节都是使学生能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教材创设了“作业评比红花活动”这一情境入手,知识与生活严密联络,而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是教学难点。⑸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准备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游戏用的学具、小红花贴纸等。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程度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步搜集信息才能、动手操作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和分析^p解决问题的才能。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兴趣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发现法”的原理激发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学生的特点及经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复习铺垫师:大家一起来摘苹果,看谁摘得多?课件出示:把你摘到的苹果放进相对应的篮子里通过复习,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络点,创造知识迁移的环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谈话引入师: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作业评比得、红花的活动,你们一定都得到了许多红花吧!能告诉大家吗?谁得的最多?谁的最少?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话题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探究新知发现问题师:有3个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红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红花榜图,指导学生看图。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讲给你的同桌听听。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观察、发现问题。这表达老师尊重学生的经历,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几朵?C、小雪比小华多几朵?D、小磊比小雪少几朵?……让学生根据图画提出数学问题,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展开积极的思维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解决问题以四人为小组,通过摆红花、学具来解决问题,〔小组汇报,老师板书〕〔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老师强调写上单位名称师: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算吗?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提醒算理,将知识转化为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认识构造的形成和学习才能的进步,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得成功的愉悦。拓展问题课件出示:小雪说:“我得的红花比小磊与小华两个人合起来的还要多,你认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①学生小组进展讨论。②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知识的建构原理,设计了有梯度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p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及创新意识。稳固运用深化理解1、课件出示第73页“做一做”。师:你们会解答小明提出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独立考虑,集体订正。2、选择题〔教科书74页第3题〕课件出示: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算式:44-40=4〔盆〕问题: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还剩多少盆?3、课件出示:家养的家禽鸭鹅鸡只数302045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考虑,自由发言,老师指导,集体订正。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体验成功,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起来。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翻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全课小结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踊跃发言〕只要我们擅长观察,勤于考虑,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促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让学生带着知识去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探究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四、说板书的计: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而且为了使学生便于观察、比拟、分析^p、归纳协调知识的内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2、小雪比小磊多几朵?12-8=4〔朵〕3、小雪比小华多几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几朵?12-8=4〔朵〕数学说课稿篇8一、教材1、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36、37页《旅游中的数学》。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中的数学》是数学四大领域中“理论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数学”一课,一方面能使学生稳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教材简析本课教材的知识构造呈现为:〔1〕租车,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车情境图,师生组成了40人的一个旅游团,有大车和小车,老师提出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浸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2〕用餐,学生通过为自己安排饮食,复习小数加减法,体会合理搭配。〔3〕制订旅游方案。这局部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对旅游非常感兴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游经历,所以我将教材进展加工和整理。首先为学生创设去本地风景区“瀛湖”旅游,这样一个情境,然后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的费用计算问题。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加强了数学生活的亲密联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制订旅游方案作了铺垫。4、学习目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按大纲的要求,确定目的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绘现实世界的过程,开展学生的抽象思维。②经历观察、考虑、运算等数学练习的过程,开展理论才能与创新精神。③结合详细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详细情境,再联络生活实际,深化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体会数学的价值。②通过练习活动,感受数学的严谨以及数学结论确实定性。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问题,进步学生的理论才能。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的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以启发谈话,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到达训练思维、培养才能的目的。2、学法:“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入学习,诱发其内在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依次解决“租车、买门票、用餐”等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进步理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教学程序详细教学过程如下:〔一〕激趣导入:先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再谈一谈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然后出示本地有名景点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模拟去瀛湖旅游,来解决在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表达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妙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出示本地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合作探究本环节分为三个活动来完成:活动一是租车,去瀛湖旅游我们得先坐车,课件出示信息“我们40人去旅游,大车限乘18人,每辆7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60元,接着出示问题有几种租车方案”?在学生弄清交流规那么后开场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写在租车方案表里,然后,学生代表展示汇报结果,老师出示填写好的租车方案表和学生一起小结列表方法,浸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后出示问题,假设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为什么?从而得到最正确方案。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的才能;假设派你前去租车,你准备怎样租车?给足了学生的考虑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二〕买门票。出示信息:全天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7:00,个人票每人20元,团体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数40人,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主要问题有①今天开放多长时间?②怎样买票省钱?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要引导学生发现这里我们买团票比买个人票省钱。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活动〔三〕用餐:旅游完后去农家乐用餐,让学生根据菜谱,为自己点菜,并计算花了多少钱?个别同学答复、别人评价,提出建议,引导要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要节省,不要浪费。接下来再每个组一起点菜;这一环节从单独点菜用餐,再到小组内集体点菜,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菜进展评价,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进步了学生的判断才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三〕理论应用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两个理论练习:①估计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钱,为自己本次旅游作一次费用的预算;②制完一份旅游方案。本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预算旅游费用培养了学生的结算意识,制订旅游方案,学以致用,表达了数学的严谨,逻辑性。数学说课稿篇9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一、教材分析^p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根底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浸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p、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3、使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考虑问题。二、学情分析^p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藏和生活经历,可以把物体进展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四、教学流程根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握手问候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答复“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根底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醒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间隔,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严密联络的。第二环节:穿衣搭配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可以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理论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时机,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根底。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根底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道路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考虑问题”,到达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纪念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考虑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五、板书设计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表达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考虑”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考虑的过程。六、反思总结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理论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假如师生、生生可以进展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进步、思维就会越发活泼。数学说课稿篇10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络。由于平行四边形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中应用广泛所以本章的内容较为重要菱形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断定之后提出来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边形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的探究本节课的内容假如可以顺利地承受接下来学习正方形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才能培养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2、内容构造。教材的第一局部是菱形的定义第二局部是菱形性质的探究通过设置几个问题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第三局部是性质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说理的根本方法。3、教学目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探究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质并能灵敏运用才能目的在观察、推理、归纳、等探究过程中开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才能进一步培养数学说理的习惯和自学才能情感目的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菱形特殊性质的探究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敏应用及学生说理才能的培养。教学引入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如今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展折叠处理。动画演示: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学生活动:各自测量。]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展比拟,找出共同点。讲授新课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标准性。动画演示: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动画演示:场景三:矩形的性质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动画演示:场景四:菱形的性质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展考虑。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学生活动:积极考虑,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学生应可以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二、说学情分析^p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才能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拟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敏性比拟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才能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三、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进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到达这一目的,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展教学。四、说学法《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展以下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考虑、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才能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2、向学生浸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才能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复习引入。一、说课流程。1、教材分析^p2、教法选择3、学法指导4、说教学过程5、说应用二、教学内容、地位《平行线的断定(一)》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六课时。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学会了用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平行线,并在此之前又学习了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平行线的断定(一)》是本章的重点,在处理同位角概念及三线八角上也是本章的难点,而且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其它断定方法及平行四边形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三、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会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才能目的: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简单推理才能和有条理的表达的才能.情感目的: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积极、主动地进展自主探究或与同伴交流.四、重、难点分析^p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究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在详细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说明: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操作、观察的根底上总结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在我七、八年的几何教学中,学生对“三线八角”很头疼,有的学生到了八年级还区分不清,因此我把同位角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数学说课稿篇11说课目的(1)知识目的: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准线。(2)才能目的:通过对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p和概括的才能,进步建立坐标系的才能,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形成学生对事物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观点。(3)德育目的:通过抛物线概念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提问、讨论、考虑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准线;(2)利用坐标法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3)会根据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1)抛物线的四种图形及标准方程的区分;(2)抛物线定义及焦点、准线等知识的灵敏运用。说课方法:启发引导法(通过椭圆与双曲线第二定义引出抛物线)。根据建构教学原理,通过类比、归纳把新知识化归到原有的认知构造中去(二次函数与抛物线方程的比照,移图与建立适当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的归纳)。利用多媒体教学说课过程:一、课题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提问学生:1、椭圆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间隔的比是小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用课件演示)2、双曲线的第二种定义:到定点与到定直线的间隔的比是大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用课件演示)由此引出:到定点的间隔和到定直线的间隔的比是等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以问题为出发点,创设情景,进步学生求知欲)老师用直尺、三角板和细绳演示,学生观察所得曲线。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讲授新课1.对抛物线的初步认识物理中抛物线的运动轨迹;数学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生活中抛物线的实例(图片显示)等。2.抛物线的定义3.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①学生回忆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建系、设点、列方程);②假设焦点F和准线的间隔为这样建立坐标系?由学生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的内容:抛物线的定义,焦点、准线的意义及四种标准方程;2、理解参数的几何意义(焦准距)3、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是坐标系的适中选取。课后作业:119页习题8.52,4设计说明:学生在初中学习二次函数时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个抛物线,在物理的学习中也接触过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轨迹)。因此对抛物线的认识比对前面学习的两种圆锥曲线椭圆和双曲线更多。所以学生学起来会轻松。但是要注意的是,如今所学的抛物线是方程的曲线而不是函数的图象。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的根底上,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统一进展展开的,因此对于抛物线的系统学习具有双重的目的性。抛物线作为点的轨迹,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充满了辨证法,处处是数与形之间的对照和互相转化。而要得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必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还要依赖焦点和准线的互相位置关系,这是抛物线标准方程有四种而不象椭圆和双曲线只有两种形式。因此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也是培养辨证唯物观点的好素材。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通过类比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比照,启发学生猜测与概括,利用建立坐标系求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贯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标准方程中的参数及其几何意义,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与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必须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或根据后三者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特别对于一些有关间隔的问题,要能灵敏运用抛物线的定义给予解决。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是培养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通过探究、观察、比照分析^p,自己发现结论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才能,动手理论才能以及探究的精神。数学说课稿篇12一、教材分析^p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那么、整式的加减运算.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根式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的根底.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这节课作为本章起始课显得很重要,核心概念是单项式与多项式,及由此归纳出的整式的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通过数与式之间的联络,教材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由单项式与多项式间的关系,表达了数学知识间详细与抽象的内在联络及数学的内在统一性.二、学情分析^p在小学和前两课时,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已经对整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单项式的概念、系数和次数,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和正确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这些新出现的概念与名词时特别要处理好本课教学难点:①系数是负数、分数、±1或含有π时的情形.②多项式的次数和项的次数混淆.三、教学目的设计.知识技能目的:〔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概念、系数和次数;〔2〕理解并掌握多项式的概念和正确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过程方法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抽象、概括等思维才能和应用意识。情感态度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和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四、课堂构造设计.本节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探究—应用—拓展—进步”课堂构造,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究过程.五、教学媒体设计.①多媒体辅助教学②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两种方式.六、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多媒体展示一组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考虑题,学生独立考虑完成.完成后请学生汇报,然后确认并板书:引导学生一同分析^p上述各式子,指出各式的共同点.〔2〕归纳出单项式的概念提出“单项式”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系数、次数的概念.这是本课第一个重点内容.通过一组练习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单项式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特别弄清负数做系数,强调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还要弄清只含有字母因数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系数1常省略.〔3〕通过一组考虑练习题归纳出“多项式”的概念从单项式到多项式的概念提出,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一个过程,也有一个类比的思想.多项式也是一个重点内容,指出共同点,着重指明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4〕通过一组练习题识别多项式及多项式的项与次数,帮助学生掌握多项式有关的概念.〔5〕归纳出“整式”的概念.设计一个小练习,给出假设干代数式,让学生把判断哪些是多项式.既加深对单项式、多项式概念的掌握,同时归纳出整式的概念.〔6〕稳固练习设计一组综合练习题,稳固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概念〔7〕拓展进步加深对概念的掌握,并可以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8〕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组间进展民主小结,本课学到哪些知识?〔9〕当堂反响设计一组涵盖本课主要内容的检测题,时间5分钟.检测题要充分表达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数学说课稿篇13一、说课资料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资料,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所以平均分这局部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根底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经过理论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资料:〔1〕例1经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经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例1、例2。经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资料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的如下:1、让学生经过理论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构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本领。3、在理论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根底上,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构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好性还不够,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打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经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构成明晰的表象。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的,设计本课时我意图表达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详细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性;2、经过屡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详细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经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理论时机,在各种形式与资料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本领的培养,根底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理论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资料做了自我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1、经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2、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好的话表达平均分的结果。3、经过确定练习,稳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展分法的优化,浸透除法的计算。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经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敏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本领的培养。四、教学施行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理论,经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p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施行我的备课精神:〔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完毕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巧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比拟好呢?〔学生自由发言〕〔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样分?〔3〕比拟这两种不一样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一样〕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此刻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样分比拟好?〔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谁能这样说一说?自我说一遍吧。〔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二〕理论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1、创设情境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场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惯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头几句话: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3、同步练习,稳固平均分的特点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1〕10个香蕉:4、6〔2〕12个面包:3、3、3、3〔3〕8盒年奶:3、3、2〔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样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助,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3、每人动手分一分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期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四〕全课总结〔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齐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明白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合适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数学说课稿篇14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资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历,并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根底上,使学生学习识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二、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详细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结合详细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目的:〔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道路图,并能描绘行走的道路;〔2〕经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识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经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结合详细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道路图,并能描绘行走的道路,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说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p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历,并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根底。2、设计理念:〔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老师进展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防止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理解,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亲密联络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新课改善取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实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我的学习体验,用自我的思维方式经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4、说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表达: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