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诫子书教案六篇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3、研读课文,积存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存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熟悉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淡泊(dànbó)淫慢(yín)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解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以下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安静无以致远(到达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能)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兴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急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快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省来努力培育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担心定清静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需在安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存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能,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兴奋精神,轻薄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华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由于节省方可清心寡欲,避开铺张。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安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根底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他主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行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根底,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需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头。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假如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吩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共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存名句
积存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盼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安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诫子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识记并积存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存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存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闻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日我们学习诸葛亮闻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说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阅历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盼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留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仔细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争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索探究以下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险躁“
3、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展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对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安静。淡泊安静是学习的最正确境地,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认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长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日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需从小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领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盼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存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倾听先哲教育,吸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存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局部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胜利成才呢?今日教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才智化身诸葛亮.信任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肯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许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留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订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留意体会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根底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预备公布.师巡回指导,参加争论。
(1)稳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示学生留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存(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示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存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认)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间疾驰,意志随着岁月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寻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鼓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盼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需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争论沟通,指定代表答复;齐读原句,体会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布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四周实例及社会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沟通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存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爱的句子,思索完成以下任务:
(1)你最喜爱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举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爱的话。
(自己思索,小组沟通,个人答复)
警句推举: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原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铺张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将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久静止。(席勒)
(2)积存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全都的志向。祝福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存警句。
诫子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留意词语的积存和文句的准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清楚、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始终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信任大家也肯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留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留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学问),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准时赐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争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赐予点拨。留意结合详细问题,对学生进展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到达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美丽。(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间消逝,意志随岁月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只能悲伤地守着穷房子,那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阅历,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比照鲜亮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展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绽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他主见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行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根底,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需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头。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由于节省方可清心寡欲,避开铺张。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安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根底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存。
学生背诵课文。提示学生:留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留意句间停顿,开头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爱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需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鼓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存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存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
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存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德。
(四)了解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解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解释:
行:品德,行为操守。
修身:修养德行。
安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最终。
(七)积存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安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德。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承受父母教育的经受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受,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品德。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存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存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感情,积存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存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才智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安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倾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导。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状况。
2.检查字词把握状况和课文诵读状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品的状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留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闻名的《隆中对》,策划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根底。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寻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鼓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以下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相互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比解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兴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宁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育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增长才能必需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兴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消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哀痛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愿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展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绽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展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胜利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比照,增加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缺乏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5.文本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需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构造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展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这是规律学中“双重否认”的句式,否认之否认便是确定,以剧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与无限期望。
“淡泊”、“安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安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安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抱负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安静”,不是消极地躲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安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安全合同协议书
- 商品混凝土买卖合同书
- 房屋建筑装修工程施工合同
- 房屋租赁合同条件
- 施工材料代购合同协议书
- 外贸杂货采购合同范本
- 境外白糖采购合同范本
- 劳务转包简易合同范本
- 遵化交通安全课件
- 202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标准预测试卷答案及解析1-5
- 【年加工500吨鲍鱼的综合加工生产工艺设计10000字(论文)】
- JBT 7387-2014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电动控制阀
-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含解析)
- 家宴主题宴会设计说明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 2022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真题】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东软集团能力测试题答案
- 《学校就餐礼仪》课件2
- 中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概述
- 城镇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G-TJ08-2110-201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