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伴随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武汉市城镇一体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交通条件不停改进,汉江开发战略开启实施,为主城外围城镇发展带来新契机。蔡甸城关镇位于武汉主城西部,北濒汉江、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南接南湖旅游度假区,凭藉着良好区位与生态优势,城关镇正步入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快车道。为合理布局建设用地,统一配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引导城镇有序发展,受蔡甸区政府委托,我院组织工作专班进行《蔡甸城关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宏观背景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时代主流,信息化、知识化和市场化成为城市发展影响原因,可连续发展已经从一个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行动准则。2、党十六大提出了“要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战略,以及在二十一世纪头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民营经济为主,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思绪,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3、从产业布局发展趋势来看,全国正在实现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部地域作为东、西部经济交流跳板,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现在,尤其是武汉周围,各区各镇都在极力强化本身优势要素,提升投资吸引力,竞争趋于白热化。为创造具备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城镇物质空间环境,抓住良好发展机会,开展蔡甸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具备十分主要现实性和紧迫性。二、中、微观背景1、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加紧形成武汉城市圈,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求。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头以“一主三化”为关键,建设城郊经济圈战略目标。2、武汉市轻轨四号线直达蔡甸新城中心,汉蔡公路复线已经在武汉市交通委员会立项,大汉阳战略规划中汉江生活干线连通蔡甸旧城与什湖地域,蔡甸与武汉主城联络愈加紧密。3、武汉市汉江开发项目已提上日程,汉江沿岸城区将借此契机进行景观建设及功效重组,作为武汉市郊距离最近沿江新城,必将抓住这一契机促进城市更新与发展。4、武汉市产业发展计划为蔡甸产业发展提供了更清楚前景,蔡甸区政府也提出了新一轮建设目标。新发展形势以及原规划存在不足,都迫切要求进行新一轮蔡甸新城总体规划修编。第二章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方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4、《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5、《武汉市城市地域空间发展概念规划》;6、《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7、《武汉市制造业空间布局规划(-)》;8、《蔡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9、《蔡甸镇志》;10、《武汉市蔡甸新城总体规划(1996-)》。二、规划指导思想1、从宏观经济分析、区域发展宏观背景入手探索蔡甸城关镇综合竞争力,探寻城镇发展机遇,合理确立城镇功效定位、性质规模与发展目标;2、协调和优化城镇体系格局,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城镇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深入提升;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突出生态特色;4、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和安排城镇建设开发时序,增强规划可操作性。第三章规划标准与期限一、规划标准1、高标准、高起点,表现规划超前性,建设高效优美当代化城镇。2、重视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关系,表现规划现实性和弹性,保障城市连续良性发展。3、充分发挥城市本身生态资源优势,创造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安闲舒适,文化底蕴丰富,具备独特魅力生态新城。二、规划期限近期:-;中远期:-。第二部分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第一章概况一、地理位置蔡甸区是武汉市辖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江汉平原东向边缘,地跨东经113˙04'~114˙13',北纬30˙15'~30˙41';东北紧连汉阳区,北接东西湖区,西临汉川市,南达仙桃、汉南区,东南临长江,远望江夏。区域东西宽约40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全区总行政面积1100.8平方公里。区政府驻于蔡甸街,地处东经114˙02',北纬30˙35',为武汉市新城之一,距武汉市主城中心仅23公里。二、行政区划蔡甸区现辖6街、3镇、1乡、1农场共11个街镇,42个自然村,11个小区居委会。三、自然条件1、地质蔡甸区位于江汉断陷平原。约八千万年前燕山运动,形成内陆湖盆,并产生一系列西南至东北走向华夏式断层结构。第三世纪至第四纪早期,汉阳经高蚀低积,夷平为准平原,后沦陷于汉江湖盆中,受集粘土沉积物,经硅铁化和富铝化作用,形成网纹红土。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具备升降活动脉冲性和断层活动继承性,造成红色亚粘土台地和下蜀亚粘土台地形成,后经坳谷分割,分别成为岗垅平原和波状平原。华夏式断层复活,促成了索子长河形成,黄岩、石灰岩因抵蚀力较强,而残余下来,组成了蔡甸地域低山、丘陵、岗垅、湖泊相交织落,形成了汉江冲积平原地形地貌特色。2、地貌蔡甸区地貌按地质结构和发育过程可分为平坦平原、岗垅台地、低山丘陵三大类型。平坦平原由汉江泛溢沉积儿形成,分布在区境南北二线,地面高程在海拔24米以下。南部平原包含成功、消泗、曲口、洪北、桐湖农场及侏儒一部分,北部平原包含张湾、蔡甸和柏林一部分狭长地带,总共平原面积339.3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31.1%,地面高程在19~22米之间。岗垅台地是由古老地层经过高蚀低积坳谷分割发育而形成正岗副垅地形,分布在南北平原之间宽广地段,面积为751.7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8.98%,地面高程在海拔25~50米之间,形成南北低、中间高“凸”形地势。以高庙缺堤口为起点,沿湖岸至尧山、乌梅山以北临近北部平原地段为一线;从沌口起,沿军山镇、奓山、九真山至桐山头以南临近南部平原地段为一线,均为波状平原。两线之间,全是高岗深垅相交岗垅台地,农田呈梯级展步,是全区水稻集中产地。低山丘陵是因岩性结构控制,断续成脉,自北而南,依次呈近东西走向。区内大小山共119座,除索河西岸、黄陵北岸较为密集外,其余多星散孤立于岗垅台地之上。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上有59座。大致分为九列,以九真山为最高峰。3、气候蔡甸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阳光充分。按1959~统计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低气温-14℃(1977年),7月份温度最高,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气温39.6℃,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179.4毫米,最高值为1692毫米,最低值为807.1毫米,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占77.3%,常年降雨日85.88天,5月份最多,平均降雨日为8.1天,年无霜期为253天,常年日照达2111.8小时,高值年为2332.2小时,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日照时数为1571.8小时,占整年日照74%,15℃~20℃日照时数占55%,常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北风。4、水资源蔡甸区内河流密布。北滨临汉江,东南有长江过境,南有东荆河贯通,另外还有黄丝河、侏儒河、索子长河和汉阳河。长江自军山起,沿东北至东风闸,流长19.5公里,水产丰富。北部汉江,自西向东,流长共37.5公里,江面宽200~600米,流量平均为1630立方米/秒,历年平均水位在26.5米左右,最高水位30.03米(1954年),最低水位15.52米(1979年),是境内主要防洪段。东荆河蔡甸段,流长73.1公里,属泛区水系。蔡甸区内湖泊纵横交织。境内湖泊主要划分为东湖、西湖、小奓湖和泛区四大水系,共有大小湖泊59个,水面97.62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域总面积57.86%。明兵部尚书戴金对此湖留有“汉沔疑无界,洞庭似有邻”诗句,说明湖面之辽阔。蔡甸区内地下水资源不多,主要有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域:西部和北部平原地域,地下水属涣散积层孔隙压水,渗透系数为2~10米/日,厚度通常大于20米;中部山丘地域九真山、龙霓山一带地下水属石英砂岩裂隙水,埋深大于10米,泉流量为20~40吨/日,水质优良,宜于饮用;中部丘陵地域南河渡、奓山等地地下水属大冶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埋深10~30米,泉流量约20吨/日,断续分布,富水性不均匀;分布在长江汉江地段冲积层组成二级阶地,为无供水意义非含水层。5、矿产资源蔡甸区内低山百余座,除石英石、石灰石和少许矽(硅)之外,未发觉其余有开采价值矿藏,属贫矿区域。石灰石主要产区在西南部侏儒山一带,储量约1073.6万吨。另外,在奓山、大军山等局部地段也有一定藏量。石英砂岩只在大军山、高奏山一带矿产具备开发价值。粉砂页岩主要在大集、索河和玉贤等乡镇部分山丘可见。矽(硅)主要藏于区域西南部横山一带,藏量约1500万吨左右。煤矿主要位于常福南部陈家岭,储量约120万吨;新农马鞍山至下独山约200米处亦有煤矿,储量约146万吨,质量不高,开采价值不大。粘土主要藏于新农沿汉沙公路一线,常福沿东荆河一线,均属下蜀亚粘土类型,适宜制作砖瓦。6、自然灾害蔡甸区濒临汉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也因为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及人为原因等综合影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诸如干旱、风灾、冰雹、雷电、低温、洪涝等,尤以洪灾最为严重,1954年出现百年位于特大洪水,汉江水位高达30.03米。四、历史沿革古时华夏分为九州,汉阳属荆州,蔡甸属汉阳。蔡甸有一千七百年历史。早在魏晋时期就以集镇雏形与临障城堡成猗角之势。三国时,蜀兵曾在此扎营。晋初(公元265年)汉阳为江夏郡沌阳县,郡治与县治曾驻临障山。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与临障城相距二公里蔡甸即开发为南埠。唐、宋之后,一直是汉阳古城附郭。宋末(公元1275年)始出现“蔡店”二字。相传最早有姓“蔡”人在这里开店经商,故而得名。南宋年间,蔡甸已形成比较繁荣商品集散地,到明代已成为汉江下游南滨繁荣大镇。明初设巡检司,派驻通判,设驿站。清朝中叶始称“蔡甸”,“甸”本义为郊外,当初武汉三镇已形成“九省通衢”大城市,蔡甸傍近武汉,素有“小汉口”之称,“店”改为“甸”,意在蔡甸为武汉市畿甸之区。解放前夕,蔡甸曾一度衰落,解放后,1950年汉阳县人民政府机关从古城凤楼山麓迁驻蔡甸,蔡甸作为汉阳县政府所在地,快速发展。1992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撤消汉阳县,设置武汉市蔡甸区,现在蔡甸区已成为武汉市13个行政区之一。五、社会经济现实状况整年国内生产总值75.7亿元,比上年增加12.9%(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55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0.3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9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百分比14.7﹕51.5﹕33.7调整为12.5﹕53.2﹕34.3。整年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9万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升到4.6%。整年地方财政支出3.74万元。第二章蔡甸区城镇体系规划一、全区人口增加及城市化水平预测1、蔡甸区总人口预测1999年至,蔡甸区人口自然增加率为0.17%,机械增加率为1.84%,年均综合增加率为2.01%。取2%为规划期人口年均增加率,以蔡甸区总人口48.05万人为基数,预测蔡甸区总人口将达70万人。2、城镇化水平预测底,蔡甸区总人口数为48.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3.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8.9%。从1999年到,蔡甸区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0.9个百分点。依照武汉市城市化水平增加趋势分析,今后至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将保持每年1~2%增加速度。同时,因为武汉市中心城区容量限制,今后城镇化主力是距主城较近城市地域重点集镇,则城市地域各个集镇今后城镇化水平必将出现大幅度提升。蔡甸区位于中心城区西部,具备宽广发展腹地、优越区位条件、丰富自然资源,在很多原因综合作用下,必将成为武汉市城镇化主要地域。参考世界城市化水平模型,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早期迟缓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后期稳定发展阶段。蔡甸区现在城镇化水平为29%,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划(—)取1%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率,则城镇化水平为31%;近期(-)取2%为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加率,则城镇化水平为41%;远期(—)取3%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率,则城镇化水平将达71%。所以,预测规划期末()蔡甸区城镇人口将达50万人。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原因非常广泛,诸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与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共同作用内在与外在原因。结合武汉市发展策略以及蔡甸区现在发展势头,综合以上各原因,蔡甸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应为:“北区”–––蔡甸街以及张湾镇地域,形成以民营经济、轻纺、农产品加工以及城关镇生活服务中心、农业功效为主综合发展地域。“中区”–––后官湖、大集、玉贤至索河地域,山水资源丰富,拥有优越旅游休闲度假条件,是蔡甸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地域,未来将发展成武汉市最优美后花园。“东南区”–––以沌口地域为辐射源,带动常福、军山、永安地域,形成以汽车配套、机电产业为主导,综合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发展区。“西南区”–––侏儒、玉贤、消泗、桐湖等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地域,以城市农业生产与观光为主导农业地域。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针对以上对蔡甸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研究,依照武汉市总体规划对当地域定位和要求,提出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两轴、两带、两城、六区”。“两轴”——一为沿汉江及老汉沙公路综合发展轴,东联汉阳黄金口工业园,西至张湾,串联民营经济园、姚家山工业园以及蔡甸城关;另一为沿318国道,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向西南延伸出来产业发展轴,串联沌口小区、常福新城以至永安、侏儒一带。“两带”——一为沿京珠高速公路贯通蔡甸区复合经济带,南北向串联蔡甸城关、常福新城,带动附近多个重点发展区,可谓蔡甸区大动脉;另一为自汉阳龙阳湖向西,串联南湖水系、嵩阳国家森林公园、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索河风景区,由众多水系和山体组成,东西向贯通全区生态旅游经济带。“两带”在区内呈大十字交叉,形成蔡甸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象征。“两城”——蔡甸城关以及常福新城。“六区”——即蔡甸区发展条件成熟、开启经济所依靠六大重点发展区:姚家山经济发展区、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沌口小区、常福经济发展区、军山商贸物流园区、洪北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四、城镇职能与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依照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一定区域内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备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到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标准影响而形成不一样系统。因为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有不可能达成,城镇体系布局不可能完全按照理论。但区域内中心地具备不一样等级、规模和职能,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职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是能够作为城镇体系布局标准。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加极理论其基本原理是:经济增加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一样速度,而往往是先集中在一些发展条件较优越部门或企业,然后经过这些部门和企业连锁效应,在其周围集聚其它许多相关部门和企业(包含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一定地域经济发展中心,即增加极;继而经过不一样渠道,使经济增加势头扩散周围地域,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从武汉市域来看蔡甸区小城镇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但总体而言其城镇化水平数量上比较合理,但质量不高,没有充分表现出作为大城市郊区主要城镇群定位要求。针对蔡甸城镇化内在机制,以及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要求,按照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规划形成重点镇——建制镇——通常集镇这么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连续发展等级规模结构体系。1.重点镇(2个):即蔡甸城关及常福新城。2.建制镇(8个)——包含4个中心镇及4个通常镇。中心镇包含侏儒、大集、永安、军山;通常镇包含张湾、玉贤、消泗、索河。3.通常集镇(其它)——桐湖、成功、曲口以及其它经济发展区等。蔡甸区城镇体系规划结构城镇等级城镇名称城镇规模(万人)城镇职能重点镇蔡甸城关22分流主城人口、截留农业转化人口综合性中心城镇、以发展轻工业、食品加工及物流业为主常福新城15以汽车配套、机电产业为主导,集高新技术、当代制造业、加工贸易为一体武汉市主要机电工业基地与物流中心建制镇中心镇侏儒5位于蔡甸区腹地农贸中心镇永安3为常福新城服务综合性城镇军山1.5依靠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汽车制造配套工业、物流业大集1.5旅游、休闲、娱乐综合区通常镇索河0.5风景旅游度假集散中心张湾0.3蔡甸北部农贸型集镇玉贤0.3蔡甸中部农贸型集镇消泗0.4蔡甸南部农贸型集镇集镇其它0.5为农业服务集镇第三部分蔡甸城关镇总体规划第一章上位规划对当地域发展要求《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中,蔡甸为主城外围七大新城(重点镇)之一,同时又为蔡甸区政府所在地,具备城关镇职能。《武汉市城市地域空间发展概念规划》确定武汉市空间格局为“五轴-六楔”框架体系,其中,蔡甸城关镇北倚沿107国道、汉丹铁路,经吴家山、新沟向西北辐射西向功效轴,南靠墨水湖-南湖-嵩阳风景区生态走廊。《武汉市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五大板块之一沌口开发区板块涵盖沌口及常福蔡甸城关镇,辐射汉阳黄金口、蔡甸城关、汉南纱帽等地域,重点发展以轿车为重点机械制造、造纸、家电等产业。第二章上轮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一、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回顾及实施绩效评价蔡甸新城上一轮总体规划《武汉市蔡甸新城总体规划》编制于1995年,规划期限为1996-,规划人口规模达成20—25万人,用地达22—22.87平方公里。总规确定蔡甸新城性质为:“蔡甸区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物质流通和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是武汉市西部、蔡甸区北部经济技术发展区,是商品交换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是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新城”。该规划实施以来,对蔡甸新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主动指导作用,从1994年到,蔡甸新城城镇人口增加了1.55万人,用地扩大了1.2平方公里,城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进,功效分区愈加明确,城市道路愈加通畅,莲花湖改造初见成效,为蔡甸新城未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详细表现在: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基本合理,很好地确保了城市发展连续性和协调性。1996年总规确定了新城向南、向东主导发展方向。近几年,蔡甸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蔡甸新城总体规划实施,经过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在城市南部形成了城市新中心,产业用地逐步向东侧京珠高速公路两侧集聚,新区建设初见规模。2、城市总体规划有效指导了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布局。总规中确定近期建设项目,如新一中、蔡甸大街、蔡甸广场等先后顺利建成;新引进产业项目,如博大棉纺按规划选址于东部工业园区内。3、城区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促进了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更新改造。到现在为止已经建成了西环路、蔡甸大街、博奇路,改造了蔡甸正街等城市干道,形成了“四横四纵”路网体系。二、对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问题分析实践证实,该规划实施以来,对城关镇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主动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凸现出以下问题:1、城市性质和功效定位特色不尽鲜明;2、对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预测有所不足,“一体两翼”组团式规划结构没有实现;3、城市建设没有充分依据规划实施,各类用地百分比不尽合理,尤其是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建设严重滞后;4、规划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可操作性不强;5、过境交通问题未能有效处理,对城镇内部仍有较大影响。第三章关联研究与SWOT分析一、区域关联研究1、区域交通分析蔡甸城关镇是武汉西南门户,京珠高速纵贯本区。以汉江开发为契机,即将开启建设沿江西向出口道路,将形成城关镇第二快速通道。新全路北向延伸与东西湖区连接,规划轨道交通四号线向西延伸至本区域中心,都将深入推进城关与主城及临近区域联络。2、经济区位与产业结构分析蔡甸城关镇位于武汉市西向功效轴中南部,东与汉阳什湖相邻,北与东西湖开发区仅一江之隔,南又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常福新城有着便捷交通联络。从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来看,蔡甸城关镇位于武汉市第二产业圈与第三产业圈结合部,同时也位于主城五大产业板块中东西湖、硚口、武汉开发区等三大板块辐射区内,加之受到紧邻黄金口开发区影响,城关产业发展必定应考虑与以上地域竞争与协作关系。另首先,城关用地处于武汉市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故产业用地规模不宜过大,性质也应以研发和无水体污染一类工业为主。在产业结构定位上,城关产业应定位为汽车产业链延伸配套为主,主要以汽车纺织类产品生产为主。3、卫星城镇发展阶段分析依照“增加极”理论,卫星城镇发展与主城关系可分为四个阶段,经过对主城在各个发展阶段经济集聚与扩散对卫星城镇影响分析研究,当前武汉市卫星城和主城关系处于第三发展阶段,即主城经济扩散,卫星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针对这一发展阶段特征和问题,需对应采取以下方法:(1)调整城镇各项用地百分比,确保城镇良性发展;(2)加强对旧城环境改造,发掘地方特色,提升旧城吸引力;(3)激励第三产业发展,如旅游业与物流业,加强与主城区经济交流。(4)建设城关镇与武汉主城快速连通道,加强与主城间交通联络,提升其接纳主城经济扩散能力。4、资源特色分析“面江、含湖、夹山、临水”是蔡甸城关镇最具特色景观资源优势。镇区内湖泊众多、山水相依,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周围与南湖风景区、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嵩阳风景区等众多景区紧邻,镇区处于景区环抱之中。充分利用并挖掘这些资源,是规划布局中需要研究主要课题。“知音故里,汉阳古驿”是蔡甸所独具深厚历史文化渊源。春秋时期,闻名天下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就发生于此,当中楚国隐士钟子期墓地现位于马鞍山(古淮阴山麓)南侧。另外,现为市级文物古迹蔡甸发源地—临障古城在东汉末年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时期蔡甸以集镇形式与东面二公里外临嶂成犄角之势,称为南埠,至唐、宋之后,蔡甸一直是汉阳古城附郭。时至今日,蔡甸城关镇以“知音故里,汉阳古驿”而闻名,加强对蔡甸深厚人文资源宣传,创造独具一格人文品牌,是促进蔡甸建设发展主要篇章。二、SWOT分析基于以上关联研究,蔡甸城关镇本身潜在优势、弱势,面临机遇与挑战可概括为:1、优势原因(1)交通与经济区位优势较为显著;(2)生态资源独特;(3)用地条件良好,腹地宽广;(4)城镇建设具备一定基础,发展态势很好。2、弱势原因(1)现实状况用地功效混杂,居住环境水平较低;(2)现实状况建设水平普遍不高;(3)滨江滨湖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4)缺乏绿化及开敞空间,绿地(不包含水域)仅占建设用地4%,环境质量普遍不高;(5)老城区道路狭窄,导向性差,道路系统不完整;(6)与主城联络通道不畅,对主城产业及人口缺乏吸引力;(7)过境交通从镇区经过,影响镇区内部交通组织;(8)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在武汉市远城区中居于中等。3、机遇(1)京珠高速公路贯通与沿江快速出城道路立项建设,使蔡甸城关镇门户地位愈发凸现,对外交通及与主城交通联络优势更为显著,轨道交通四号线将延伸至城关中心;(2)汉江大开发战略开启实施,为居于汉江之滨蔡甸城关镇带来新发展机遇;(3)相邻区域逐步成熟产业板块引致经济辐射力,为城关镇产业发展注入一定活力。4、挑战(1)邻近区域竞争对蔡甸城关镇发展带来一定冲击;(2)邻近主城城镇接合部迅猛发展与主城蔓延式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卫星城镇发展。第四章规划总则一、此次修编重点1.深入加强城关镇定位研究,从宏观区域发展着眼,地域特色着手,明确其城镇职能与角色定位;2.对区委、区政府制订经济发展目标战略给予空间上落实;3.依照当代化新城设计标准,优化城镇形态,完善布局结构,提升城镇功效,增强城镇活力;4.充分挖掘与利用现实状况山水资源,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水平;5.从区域角度加强和改进城镇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从制约型向适应型和超前型转变,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6.疏解旧城压力,完善旧城功效,提升旧城环境品质;7.按阶段目标确定空间发展时序,协调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关系,增强规划可操作性。二、规模预测1、人口规模依照蔡甸街近年来城镇人口增加统计分析,自1999年到,城镇人口综合增加率为6.8%。作为武汉市新城之一,蔡甸新城主要负担吸引疏散主城人口、截留容纳农业转化人口功效,预测规划近期内蔡甸新城人口仍将保持较高平均综合增加率。所以,规划以前、-、-分别采取7%、5%、4%平均综合增加率,规划基数以底城镇人口9.8万人计,得出近期()蔡甸街城镇人口为15.3万人,远期()城镇人口为22.6万人。依照蔡甸街人口实际情况,城镇人口基本分布在蔡甸新城规划区内(包含蔡甸街办和新农镇区),规划将蔡甸街城镇人口作为蔡甸新城人口考虑。2、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建设部颁发《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蔡甸城关镇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Ⅲ级内确定,取人均100平方米,则规划期末城关镇用地规模为22~25平方公里。三、城镇性质与发展目标山水生态型当代卫星城·蔡甸区政治、文化、科教中心·生态环境优越、山水相依居住新区与旅游集散地·武汉市西部主要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市主要轻工业发展区之一第五章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一、基于城镇用地评价上发展方向研究规划经过对控制区内用地进行综合评价,除现实状况建设用地(6.6平方公里)外,将新开发地域分为适宜建设用地、经改造可建设用地、不可建设用地。除山体、水体外,蔡甸新城规划控制区内大部分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32.7平方公里),局部有经改造可建设用地(7.15平方公里),少许为不可建设用地(高压走廊及防洪堤内,1.05平方公里)。总而言之,规划区内总体用地条件良好,对新城用地选择基本上不组成影响。二、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原因上发展方向研究从区域角度考虑城镇未来发展方向,影响蔡甸城关镇未来空间拓展外因主要为交通条件改变、东向主城对城镇引力以及南向南湖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镇引力作用;内因则主要是城镇建设重心南移。由此,蔡甸城关镇实际上面临两种拓展需求,一是向东拓展,二是向南拓展。基于这两种思绪,规划提出“东进”与“南拓”两种发展模式:“东进”即是基于产业功效导向东向空间拓展模式,即形成以京珠高速为轴线,西部老城区、东部综合新区带状布局组团式格局。这种结构优势在于:(1)产业综合组团相对独立,要素与产品市场与主城联络更为紧密;(2)充分满足姚家山经济区产业空间要求;(3)将新农集镇纳入蔡甸城关镇规划范围,有利于整体发展。劣势在于:过境交通穿越城镇,产生一定干扰;组团间相对独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入成本较高;不利于城市地域三环与外环间绿化隔离带与生态廊道形成。“南拓”则是基于交通导向南向空间拓展模式,即形成以蔡甸大街为中心,北部老城区、南部综合新区南北两大组团格局。我们认为,这种结构优势在于:(1)过境交通干线位于城镇边缘;(2)集中式布局模式组团间联络相对紧凑,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投资成本较低;(3)有效地因借南湖风景区生态景观资源,“面江临湖”景观优势得以充分表现。劣势在于:因为集中布局,城镇与主城间联络趋弱,同时与蔡甸区政府推进姚家山工业区发展战略有一定矛盾。三、总结综合以上原因,分析认为城关镇未来空间发展方向应采取“南移为主、东进为辅”战略。第六章城关镇总体布局一、现实状况建设情况蔡甸城关镇位于蔡甸区东北部,东距武汉市中心区约25公里,北与东西湖隔汉江相望,南临南湖旅游度假区。京珠高速公路从城镇东侧穿过,老汉沙公路横贯其间。镇区山水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生态优势显著。,蔡甸区总人口48万人(包含未落户人口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9%,在武汉市六个远城区中处于中等水平。城关镇现实状况总人口9.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7.99平方公里(不包含武汉市第八砖瓦厂及新生塑料厂,计0.37平方公里),集中于以莲花湖为中心老城区。伴随行政办公中心向新建蔡甸大街方向迁移,城镇发展展现重心南移态势。二、城镇空间布局1、规划范围及规模规划范围东接新农,北临汉江,西至柏林,南抵高湖水系,规划控制总用地约2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2.9平方公里。2、规划理念(1)“协调发展”理念加强对区域间共同问题协商,以协调各功效组团之间关系为出发点,统筹考虑规划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整体发展。(2)“以人为本”理念不求新求大,从现实性和久远性出发,以符合人们不停发展需求为规划建设最高准则,为市民创造良好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3)“生态优先”理念蔡甸城关南临南湖生态旅游区,北倚汉江,正处于武汉市西部主要生态廊道之间,是一个生态敏感性较强区域节点。为最大程度保护和提升周围以及城区生态环境,我们应尽可能保持原有山体湖泊等自然地貌。另外,依照环境评价论证,从生态角度进行规划布局。(4)“效率创新”理念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降临,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在面对武汉周围各城镇强力竞争情况下,更应加强效率创新观念,才能最终抓住机会,占据主动,得到最好发展。3、规划结构规划结构为“轴向衍生+组团推进”复合发展模式。以老汉沙公路为东西向拓展主轴,新福路及其延长线为南北向拓展次轴,串联西部产业园区、莲花湖综合区、高湖居住新区、姚家山产业园,形成“一区三片”四个组团。组团间、组团外围经过山水资源与生态农田楔形引入,形成“城在绿中,绿满城中”生态景观环境。与组团式空间布局框架相适应,规划形成“一主四副”五个中心,主中心为以蔡甸大街为关键带状行政、金融商贸中心,负担蔡甸区区级中心职能,副中心主要为组团对应配套居住、产业中心。(1)莲花湖综合区以老城区为依靠,适度向南、西拓展,形成城关镇行政、商贸、居住、文教综合区。本区在空间上以树藩大街、新福路延长线为轴线,形成北部老城区片、东南部中心区片、西南部居住新区片三大功效片。老城区片以莲花湖绿心改造与滨江大型绿带开发为重点,外迁临江企业,着力改进居住环境,疏解旧城人口,弱化行政办公功效,保留并强化部分中小型商贸功效,增加文化娱乐用地,形成以莲花湖为关键老城区商业文娱中心。东南部中心区片以蔡甸大街为主轴,承接城镇南移行政办公职能,同时布局部分大型商贸金融用地,形成蔡甸区行政办公与金融商贸中心。西南部居住新区片为高标准建设居住综合新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并集聚文化教育功效。(2)高湖居住新区规划在高压走廊以南至南湖之间布局综合发展新区,主要以生活居住为主,同时利用与南湖旅游度假区毗邻优势,负担旅游集散、配套功效,对应布局文化娱乐和旅游度假用地。组团西部预留部分以研发为主产业用地。(3)西部产业园区以西环路为界,依靠原有工业基础,建设西部产业园区。主要发展以建材为主导工业,同时对应建设仓储物流用地,并配套居住生活用地。(4)姚家山产业园依靠京珠高速公路与老汉沙及将建设汉江第二通道,规划形成集中新兴产业园区。主要发展汽车配套产品、纺织、食品加工产业,同时加强物流配送中心职能建设。4、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现实状况住宅用地主要分布老城区周围,新农一带有零星分布。老镇区多为1~3层低矮住宅,间杂分布有成规模多层住宅小区。镇区外围多为农民自建房。规划居住用地集中布局于莲花湖综合区和高湖居住新区,在着重推进新区建设,引导居民向新区搬迁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旧城区更新改造,提升旧城区居民生活环境水平。镇区居住用地按3~5万人为单位,可划分为5~7个居住区,并以此作为单元进行居住区级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按照中小学合理服务半径,以居住区为单位,共保留和新建14所小学,8所中学。其中,蔡甸一中和高湖中学为高中,并面向全区服务。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700.0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30.60%,可容纳居住人口约22~23万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0.98平方米。其中中小学用地82.03公顷。(2)产业用地(含仓储用地)现实状况蔡甸城关镇各类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相对比较分散且多分布于老镇区内部,部分工业企业存在规模小、污染大、经营效益不佳等问题。规划产业用地主要布局于姚家山产业园,同时莲花湖综合区东西两侧保留并扩大产业用地规模。产业用地总面积为466.9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0.41%,人均产业用地面积20.6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424.8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18.80%;仓储用地面积为42.0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1.86%。(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①商业金融业用地现实状况商业用地主要沿蔡甸正街分布,另外在汉阳大街有部分商业网点,绝大多数为前店后居或沿街摆摊设点经营方式,规模小,经营档次低,卫生环境条件较差。商业网点布局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规模大、档次高、功效全商业市场。现实状况金融业用地除在老镇区分散布点外,多数迁往蔡甸大街集中建设,现已初具规模。规划商业金融服务用地主要在莲花湖周围以及蔡甸大街两侧形成新旧两个区级服务中心,其次在各组团设组团中心,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总面积65.21公顷。②行政办公用地现实状况行政办公用地分别布局于莲花湖周围以及蔡甸大街两侧,而且伴随蔡甸大街附近新区开发进程,呈从镇区北部莲花湖周围向南迁移趋势。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在蔡甸大街两侧布局,形成区级行政中心区,保留莲花湖周围部分办公用地,另外在几个新区组团对应设置管理办公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总面积35.38公顷。③文化娱乐和体育用地现在镇区各类区级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不全,用地指标严重不足。规划结合莲花湖改造工程,在莲花湖周围及新福路两侧保留、扩建和布局区级文化娱乐用地,结合各居住区中心布局组团级文化娱乐用地,而且重点结合新福路生活性发展轴布置对外度假性高级文化娱乐设施。规划保留原莲花湖周围体育用地,并在蔡甸大街和新福路交叉口建设大型体育场馆,以满足区级体育活动需求;另外结合老鼠山、猫子山自然山体景观性旅游度假性质,结合对外交通要道建设大型体育场地。规划文化娱乐用地总面积15.90公顷,体育用地21.44公顷。④医疗卫生用地现实状况镇区有三座综合医院和两个卫生防疫站,缺乏大型和专门医院,有待补充。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除在医院原址扩建外,结合居住区配套布局综合医院,并择地布局区级专门医院、卫生防疫站以及卫生培训教育机构,规划扩建或新建医院7座,总用地面积7.92公顷。⑤科研教育用地现在镇区共建有职校、党校、电大等共五处,基本满足现实状况需求。规划扩建现实状况区属职校等科研教育用地,以加强蔡甸区基础科研和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力量。规划教育科研用地7.53公顷。总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153.3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6.70%,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6.79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布局于五个中心区以及各居住区级中心。三、规划用地指标蔡甸城关镇规划用地平衡表序号性质代码用地性质面积(公顷)百分比(%)1R居住用地700.0630.602C公共设施用地153.386.70C1行政办公用地35.381.55C2商业金融业用地65.212.85C3文化娱乐用地15.900.69C4体育用地21.440.94C5医疗卫生用地7.920.35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7.530.333M工业用地424.8518.574G绿地447.5919.565W仓储用地42.061.846T对外交通用地24.741.097S道路广场用地430.6018.828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64.602.82规划建设总用地2287.89100.009E水域和其它用地391.2510X发展备用地144.09总用地2822.42第七章专题规划一、综合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现实状况(1)公路蔡甸城关现实状况有3条主要对外公路,分别为京珠高速公路、老汉沙公路、蔡城路。其中京珠高速公路位于城关镇东侧,经过京珠高速蔡甸立交与城关镇及老汉沙公路衔结。老汉沙公路现为二级公路,是城关镇至武汉主城、玉贤、奓山对外联络道路;蔡城路为二级公路,是城关镇联络柏林、马口、汉川主要联络道路。(2)水运城关镇北临汉水,规划范围内沿汉水共有码头七处,其中梅丰码头、一码头、三码头、六码头、石油码头为货运码头,另外各有汽渡、轮渡码头一处,主要为蔡甸至东西湖间过江车辆服务。(3)对外交通设施现有长途客运站、货运站各一处。长途客运站位于文兴路与汉阳大街道口东南侧,用地面积约1公顷。货运站位于汉阳大街与树藩大街交汇处,用地面积约0.6公顷。2、镇区道路交通现实状况(1)道路蔡甸城关镇现实状况道路主要分布在莲花湖周围,以东西向汉阳大街、树藩大街、蔡甸大街,南北向文新路、新福路等组成现实状况道路主骨架。因为湖泊水面分隔,现实状况路网结构较为凌乱。(2)内部交通设施城关镇内部交通设施较少,没有正式公共停车场、公共交通站场,现实状况主要有两处加油站,分别位于莲城广场对面和京珠收费站附近,用地面积分别为0.4公顷、0.1公顷。3、存在问题(1)过境交通干线老汉沙公路横穿城关镇,汉川城隍港、马口、张湾至武汉城区车辆需穿越城关镇区,对镇内交通影响较大。(2)老汉沙公路是蔡甸与武汉主城区直接联络唯一通道,因为道路等级不高,不能满足蔡甸与主城间快速交通联络要求。(3)镇内道路网络尚不完善,整体道路交通系统功效效率较低。尽管蔡甸大街、树蕃大街、新福路等干路已基本形成,但支路系统缺乏,许多支路存在错口路、断头路现象。(4)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如公共停车场、公共交通设施等缺乏,不能满足城关镇建设和发展需要。(5)交通秩序混乱、交通管理系统不健全,交通环境较差。镇内群体违章现象、机非混行现象普遍,交通出行者缺乏安全感。4、综合交通规划(1)规划标准和目标结合蔡甸城关镇性质与发展定位,依据总体用地布局规划,按照满足交通需求、改进道路交通环境等标准,完善规划区路网、加大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及管理力度,形成快速、安全、便捷综合交通服务体系。(2)对外交通规划①公路依据武汉市公路网规划,建设汉蔡高速公路,提升蔡城、老汉沙公路等级。汉蔡高速公路由城区南侧经过,改造京珠高速立交,增设汉蔡高速与京珠高速、老汉沙公路衔接匝道。汉蔡高速以高架桥形式穿越城关镇。②水运保留汉江上现有7处码头中6处,适度发展水运功效。改进现有码头设施,配套建设货场,提升现有码头装卸能力。③对外交通设施迁出位于中心区长途客运站,在蔡甸大街南侧新建一座长途客运站,规划面积2.35公顷。配合武汉市公路主枢纽建设,在京珠高速公路东侧、老汉沙公路北侧建设蔡甸货运枢纽,规划用地面积12.7公顷。(3)镇区道路交通规划①道路系统在深入加强蔡甸城关镇对外交通联络基础上,强化镇内交通干道功效,完善内部道路网络,理顺镇内主、次干道网络,从而形成道路等级明晰、交通功效完善、与环境相协调道路网络系统。在现实状况道路网基础上,将路网系统向南、西及东部扩展;增加镇区与姚家山工业园跨京珠联络干道,并与树藩大街相接;改造老汉沙公路,将经过老汉沙公路进入镇区过境交通提前疏导至成功大道。镇内将形成“五纵五横”主干道路网,“五纵”为独山东路、西环路、公园路、新福路、东环路;“五横”为蔡河街、树藩大街、蔡甸大街、成功大道、南环路。主干路网向外延伸与京珠、汉蔡高速经过立交便捷联络。向内经过次干路、支路有机联络,处理通、达两方面交通需求。镇内规划道路等级分为三级:主干路,红线宽30~50米;次干路,红线宽25~30米;支路,红线宽15~20米。规划道路总长119km,道路总面积347万m2,道路网密度4.2km/km2,道路面积率12.2%,人均道路面积15.4m2/人。②交通设施公共停车场依据《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规划》,按照0.8平方米/人标准,蔡甸城关镇内共规划布置机动车公共停车场24处,分别位于对外客货枢纽、公园、行政中心、居住区、商业地域附近,服务半径300~500米,总用地面积为18公顷。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按人均0.2平方米计算,其详细位置及规模待以后结合详细规划给予确定。公共交通站场依照城关镇发展需求,远期镇内需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按照每1500人一辆标准车标准计算,城关镇公共汽车规划拥有量约150辆,每辆标准车按照200m2公交首末站、停车场、停保场综合面积,公交设施总用地面积确定为3公顷,布置公交停保场一处、公交停车场一处、公交首末站一处。公交停保场位于城镇西环路西侧,用地面积为1.7公顷;公交停车场位于新福路与汉阳大街交汇处原长途客运站内,用地面积为1公顷;公交首末站位于城市西南端,用地面积为0.3公顷。公共加油站依据加油站服务半径0.9~1.2公里要求,在原有2处加油站基础上,新增加油站5处,7处加油站总用地面积2公顷,分别位于车辆出行量较大城市中心区和城关镇主要出入口附近。二、园林绿地规划1、现实状况概况镇区现实状况建设中严重缺乏绿地和开敞空间。莲花湖水体资源条件很好,但缺乏适宜公共空间建设,造成周围被建筑物紧紧包围,造成自然景观资源浪费。另外,规划运铎公园、成功山公园还未建设,同时缺乏街头绿地、居住区游园等绿地系统主要组成原因,城市环境与面貌不理想。2、规划目标结合蔡甸城关湖泊山体等自然特色,从城市生态角度出发,高标准地布局各类绿化用地,逐步把蔡甸城关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生态健全、具备吸引力当代化园林城市。3、规划布局(1)总体布局规划以山水为形、人文为意,依靠优美自然环境,加大旧城环境建设力度,实施江湖水系贯通工程,强化滨江临湖特色。规划以新福路及其延长线为南北向绿化景观主轴,以蔡甸大街(老汉沙公路蔡甸段)为东西向景观次轴,着力构建以莲花湖水系、运铎公园、临嶂公园为绿心,成功山公园、下独山公园为主要节点,若干街头游园、居住区游园为补充,结合道路、水体防护绿化网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绿地生态系统。同时,充分利用城镇外围良好资源优势,形成山水生态环抱、绿化楔形引入外环境。(2)各类绿地布局①公共绿地规划以莲花湖公园、运铎公园、临嶂公园为绿心,成功山公园、下独山公园为主要节点,若干街头游园、居住区游园为补充,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公共绿地193.81公顷。②防护绿地结合城市主轴及道路交通布置防护绿带,形成以绿化景观轴为主导防护绿地体系。规划防护绿地253.78公顷。绿化景观轴:以新福路及其延长线为景观主轴,两侧主要以20米绿化带为主,部分老城区沿湖地段两侧布置30-50米绿化带;以蔡甸大街、临嶂路为景观次轴,蔡甸大街两侧各布置15米绿化带,临嶂路两侧各布置15米绿化带。交通绿环:由蔡河街、西环路、独山大街、东环路组成沿老城区外围交通环线,规划沿路两侧布置15-20米绿化带。防护隔离带:道路绿化防护带:穿越城区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两侧设置大于200米绿化隔离带。规划沿公园路、树藩大街、高湖大街等主要干道两侧各布置15米绿化带。水体绿化防护带:充分结合现实状况绿化分布,建设滨江、滨湖防护林体系,形成宽30~50米防护屏障。防护隔离带: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有污染工业企业之间,要求设置大于30米防护隔离带。③苗圃用地采取专业育苗和群众建圃相结合方法,建设生产用林。规划提议结合金银湖、黄塘湖、机场路东侧生态绿地建设苗圃。④普遍绿化大力发展普遍绿化,采取多个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宅旁绿化、街头绿化及立体绿化,改进环境质量,提升城区绿化覆盖率。规划到,城市绿地总面积447.59公顷,占总用地19.56%,人均19.81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93.81公顷人均8.58平方米防护绿地253.78公顷人均11.23平方米三、生态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伴随经济不停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全国各级城镇都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以及随之而来难以估量损失,如巨额环境整改费用、投资环境恶化、城镇形象破坏等等,最严重是生态环境不可逆性。为实现城关镇可连续发展,规划要求建设以生态城镇为目标取向当代化城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1、生态环境规划理念、标准、总体框架(1)理念建设生态化城镇,即创造经济高效、生态意识浓厚、自然与人造资本融合、景观整合、生态服务功效强人居环境。生态城镇是充分落实生态学原理城镇,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真正友好,并以此来达成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共生共荣,实现人类可连续发展。(2)标准整体化标准个性化标准人与自然融合共生标准综合性标准连续协调发展标准(3)总体框架以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为总体目标,以生态城镇建设为基本理念,建立超前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控制指标体系,结合蔡甸城关镇生态环境资源情况、基本特征,进行生态适宜度(或生态敏感度)分析与评价,合理划分规划区内生态分区,对应提出不一样分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维护目标和方法,结合城镇布局、交通体系、园林绿化系统与开发强度控制,构建城市生态框架。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鉴于城镇总体规划以城镇宏观定性为基本调控目标,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实质是以生态城镇控制指标为准则,综合利用定性与定量伎俩对城镇生态环境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进行现实状况评价。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辩识能力,在各类分指标权重中,重点考虑以下生态指标: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强度;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建筑密度;经济密度;能耗强度与密度;污染负荷密度;交通量。3、蔡甸城关镇生态环境资源现实状况、基本特征与环境现实状况评价(1)生态环境资源蔡甸城关镇生态环境资源主要是指水环境系统和陆地环境系统。水环境系统包含以汉江、莲花湖、石洋湖、高湖组成地表水系和以涣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基岩裂隙水组成地下水。现在蔡甸城关镇水资源较丰富,汉江为武汉市饮用水水源,污染程度较轻,但城关镇内莲花湖和高湖都受到严重污染,属于经典富营养化湖泊;地下水污染较轻。陆地环境系统主要包含沿汉江等水面滩地、城关镇郊区耕地、园地、林地及城关镇内建设用地形成复合陆域生态系统。其中临嶂山、下独山、猫子山、老鼠山、成功山、上独山等山体植被很好。(2)生态景观资源蔡甸城关镇生态景观主要有:汉江滩地景观、莲花湖水系水体景观、山体景观、广场绿地景观、公园园地景观、防护林林地景观、郊区耕地景观等。(3)人文景观资源蔡甸城关镇历史悠久,“知音——莲花”文化渊远流长。《汉阳县志》中记载“蔡甸十景”,但大部分已经遭到破坏不复存在。临嶂山是三国古战场,也是蔡甸城关镇发源地,但现实状况山体已遭到破坏。4、敏感度分区与生态适宜性评价(1)敏感度分区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不一样生态系统或景观斑块对人类活动干扰反应结果不一样。生态敏感度分析目标是分析与评价区域内各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依照城市发展与资源开发可能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生态敏感度分析通常包含城市所在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敏感集水区确实定,具备特殊价值亚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等。针对城关镇内现实状况土地利用情况,对城关镇内生态敏感度分析以下表:分项指标名称特点及功效敏感度分区水域汉江武汉市饮用水水源极重度敏感区莲花湖城关镇生态水体景观重度敏感区石洋湖面积中等,可进行水产养殖或发展旅游功效重度敏感区高湖面积较大,调蓄洪能力强,可为工农业用水源地,是城关镇生态水体景观重度敏感区山体临嶂山蔡甸城关镇发源地,具备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极重度敏感区下独山植被很好,位于城中,是主要城市生态景观重度敏感区成功山植被很好,位于城中,是主要城市生态景观重度敏感区老鼠山植被很好,位于城市生态廊道内,是主要城市生态用地中度敏感区猫子山植被很好,位于城市生态廊道内,是主要城市生态用地中度敏感区上独山山体开挖严重,位于城关镇郊区轻度敏感区耕地城关镇南面紧邻南湖水域,生态物种丰富,是城关镇主要郊区生态用地中度敏感区城关镇西面土壤质量良好,是城关镇发展备用地和郊区生态用地轻度敏感区城关镇东面土壤质量良好,是城关镇主要郊区生态用地轻度敏感区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具备主要环境景观和生态功效重度敏感区其余建设用地破坏栖息地、物种和生态非敏感区(2)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是指在规划区内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土地利用方式适宜状态、程度),是土地开发利用适宜程度依据。研究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可为生态城市规划中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和生态功效分区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城关镇内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敏感度分区情况,城关镇内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系统适宜性分区以下:极重度敏感区:在该敏感区中,生态功效很强,影响规模较大,影响周期较长,而且多是呈长久、可逆、有利状态,该区只适合生态用地,不然环境成本极高。规划布局生态用地。重度敏感区:该区对于水域,只能进行有限水产养殖。对于山体,应保护好植被。生态用地在该区中对城关镇生态环境有利。规划布局生态用地。中度敏感区:在该敏感区中,布置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对城关镇生态环境来说是可逆、有利,即使布置建设用地在环境方面成本也不是很高。规划布局生态用地、农业用地、有程度建设用地。轻度敏感区:在该敏感区中,布置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对城关镇生态环境来说是可逆、有利,即使布置建设用地在环境方面成本也较低。规划布局生态用地、农业用地、限制较小建设用地。非敏感区:在该敏感区中,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关镇生态环境质量、功效、影响规模和影响次序没有大影响,而且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成本不大。规划布局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5、生态框架规划规划利用现实状况地形地貌、水体、自然山体,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用地性质,形成生态主轴、生态次轴、生态关键、生态单元四个层次框架结构。(1)生态主轴:是指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性质,生态用地或防护绿地超出200米宽。生态主轴能形成一定生态规模效应绿地。(2)生态次轴:主要是由沿主要交通干道,有一定宽度行道树形成生态绿带组成。生态次轴能对汽车尾气、道路灰尘进行过滤,屏障噪音。(3)生态关键:是由相对绿地比较集中绿化广场、游园、与绿化结合水面等组成。生态关键起到局部降温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作用。(4)生态单元:是指由道路围合而成绿化率较高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是城市生态细胞。经过对该类街区绿化率、容积率控制,提升人居环境。6、环境影响分析对城关镇内土地利用规划提议与对策从蔡甸城关镇生态环境现实状况和分析评价结果来看,提出以下关于城关镇内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设等方面提议与对策。(1)城关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是不可逆,而且是长久,因而要严格控制城关镇内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实施紧凑式发展。城关镇内部绿地、滩涂、湖泊、山体禁止其土地利用性质变更。为确保蔡甸城关镇在发展过程中趋向良性发展,城关镇东部京珠高速公路防护绿带、南部高压走廊绿带能够作为城市发展中廊道存在,禁止占用。蔡甸城关镇生态景观与绿地系统结合,组成“生态主轴—生态次轴—生态关键—生态单元”生态景观格局。并针对现实状况条件经过修缮再现“古蔡甸十景”中五景,新增三景,一共形成“临嶂古城”、“石洋渔歌”、“鸦嘴回帆”、“柳堤观涨”、“明波洗月”、“曲径通花”、“莲香幽岸”、“双桥流秀”八大历史人文景观。加强污水搜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建设,改进莲花湖水系水质,控制临湖临水建设,禁止向汉水和莲花湖水系直接排污。(2)城关镇郊区蔡甸城关镇耕地大多位于城镇郊区,担负着极其主要生态功效,同时又是远期发展备用地,应该严加保护。城关镇南部高湖和南湖水系,水面宽大,水质良好,提供了丰富生态物种,不但为蔡甸城关镇而且也为武汉主城提供了高质量生态环境,应该严格控制建设,严格保护。总体上来说,蔡甸城关镇发展要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使其各种建设用地与各类生态用地要结合起来考虑,用生态用地正效应减缓或抵消建设用地环境负效应,实施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优化组合布局,实现景观多样性,争取实现发展协调性,达成或超出国家山水、生态型、园林城镇标准,营造优美健康人居环境。四、给水工程规划(1)现实状况蔡甸城关镇现有水厂(蔡甸水厂)一座,以汉江为水源,取水口设在城镇上游。汉江水量充沛,水质现为Ⅲ类水体。水厂现有制水能力达成6万立方米/日,最高供水量为3.8万立方米/日。现有城区管网设施较为完善,供水干管为2根管径600毫米管道,配水管道为管径200—400毫米,能满足老城区及周围地域用水需求。(2)规划标准①供水设施以蔡甸城关镇建设区供水服务区为主,兼顾蔡甸东部地域发展用水需要,采取区域集中供水标准,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充分满足服务区域内用水需求,统筹规划,近远结合。(3)规划标准与水量预测依据规划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确定用水量标准和预测水量。水量预测以下:1.城关镇10.97生活用水22.63006.78其它用水(按生活、工业用水量15%计)1.43总计16.46城镇管网服务压力以满足主要建筑用水要求为主,尽可能降低供水能耗,给水管网服务压力不低于0.16兆帕。(4)供水水源规划蔡甸城关镇可利用集中供水水源地有汉江、湖泊和地下水。汉江水量充沛,水质很好,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为城市集中用水水源地。湖泊为静水水体,水体自净能力不及汉江,水质易污染,而地下水水量不能满足城镇集中用水量需求,所以蔡甸地域集中供水水源地仍选择为汉江。汉江作为武汉市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厂一级保护区段水体功效要达成Ⅱ类水体,其它江段水体功效要达成Ⅲ类水体。环境保护部门应按国家水环境保护法规给予保护,依照蔡甸城关镇水厂取水口位置划定一级保护区范围,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增排污口,并实施环境监督管理。(5)工程布局规划①水厂布局及供水分区规划区远期最高日用水量预测为16.46万立方米/日,蔡甸水厂现有制水能力(6万立方米/日)不能满足远期用水量需求。因为现有水厂无扩展用地,规划需新建一座水厂。按照水厂取水口选择标准,厂址选择在龚家岭以西汉江上游临江地段,水厂远期建设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为6.0公顷。规划维持蔡甸城关镇现有水厂供水格局,供水服务区为老城区及周围沿线扩展新区。新建水厂供水服务区为城关镇西南部建设区和京珠高速公路以东发展用地。②给水管网规划按照新建水厂制水规模,最大设计秒流量为1852升/秒,规划分别采取管径为1000毫米和800毫米两根输水干管。结合规划用地布局和近期开启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组团,新建水厂输水干管分两个方向布置:一是沿汉江规划路向东经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组团布置管径1000毫米输水干管,作为蔡甸东部发展区专用输水干管,近期满足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组团用水需要;二是沿西环路向南布置管径800毫米输水干管,并利用蔡甸水厂供水干管改造作为城关镇西南建设地域及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组团供水干管。蔡甸水厂现仅有2排管径600毫米出厂干管,与已经有制水能力不匹配,规划将南区一排出厂干管改为管径800毫米,并与新建水厂供水干管连通,以满足蔡甸水厂对外输水要求,并形成两水厂联合供水、相互调整多水源供水系统。按照城关镇规划区内管网系统布局,水厂最远供水距离和出厂供水干管通常控制压力能确保管网规划服务压力不低于0.16兆帕,规划区内不需增设给水加压站。为满足蔡甸东部发展区供水服务压力,可结合该区规划布置给水加压站。在新区利用城镇供水干管对应布置管径300—500毫米配水管网,形成环状管网系统,满足各地域用水要求。五、排水规划1、现实状况蔡甸城关镇规划区范围内排水水系以树藩大街、老汉沙公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片属东湖流域水系,规划区范围内现在以农田排水为主,雨水分别经高湖、百镰湖向东汇入后官湖、南太子湖,再经东湖排涝泵站(现实状况规模为80立方米/秒)抽排出江或由东风闸自排出江,东湖水系流域面积为368平方公里。北片属汉江抽排水系,以城镇排水为主,镇区形成部分雨、污合流排水管道,断面通常为管径300—800毫米圆管,雨水经管道入莲花湖等湖泊调蓄后由汉江边杨柳堤泵站(规模1.5立方米/秒)和大桥泵站(规模4.5立方米/秒)抽排出江。另在莲花湖沿岸建有管径为300毫米截污管道,截流旱流污水经过大桥泵站直接抽排出汉江。在镇区西部临江有一座规模为64立方米/秒西湖泵站,负责流域内农区排涝。主要存在问题:①现有排水管道断面过小,且於塞严重,不能满足排水要求;②雨季时污水全部汇入莲花湖,对莲花湖水体造成严重污染。2、规划标准与排水体制①统一规划,城郊兼顾,协调城市排水与农业排涝二者功效关系。②蔡甸城关镇拥有汉江和内湖丰富水资源,有良好水环境,规划采取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就近入湖入江,污水集中处理,以保护水环境。3、规划标准(1)雨水建设区雨水管道流量计算采取下式:Q=qψF式中Q——设计流量(升/秒);F——汇流面积(ha);ψ——径流系数,取0.65;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暴雨强度计算采取修编汉口暴雨强度公式式中设计重现期P规划采取1.0年。城区利用湖泊调蓄雨水排涝流量计算按重现期一遇,日降雨量247.8毫米一日排完标准计算。(2)污水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按对应用水量90%进行折污计算,工业污水量按工业用水量80%进行折污计算。入渗水量按城镇污水量10%计入。污水管道设计服务期为40—50年,管道设计流量另考虑15%远期增容水量。4、雨水工程布局规划为确保规划区渍水安全,依照城关镇常年内湖控制水位,建设区地面高程必须达成22.00米(黄海)以上。规划基本维持现有排水分区不变,树藩大街以北地域为沿江抽排系统,包含莲花湖水系和石洋湖水系;树藩大街以南地域雨水向南汇入高湖、百镰湖水系。(1)莲花湖水系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6.78平方公里,因为受地势条件限制,规划维持现有系统,分龚家岭、杨柳堤、大桥3个排水系统雨水入莲花湖调蓄,由雨水泵站分散排入汉江。按规划排涝标准计算,莲花湖系统设计抽排总流量为13.5立方米/秒,其中新建龚家岭泵站规模为5.0立方米/秒(用地面积为2800平方米),改造杨柳堤泵站1.5立方米/秒(用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扩建大桥泵站至7立方米/秒。按照排涝雨水调蓄计算,规划标准下莲花湖各水系平均调蓄水深为1.0米。规划结合老城区改造,逐步废除莲花湖水系原有排水管道,新建管径为1000-1800毫米雨水管,将雨水就近排入莲花湖。(2)高湖、百镰湖水系规划将汉阳大街以南、新福路以西地域雨水全部汇入高湖、百镰湖,总汇流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其中高湖汇水面积8.0平方公里,百濂湖汇水面积2.2平方公里,排水总流量为57立方米/秒。规划沿公园路、文兴路、蔡姚路等规划道路布置管径为1000毫米—断面为5500毫米×2600毫米排水管涵,将地域来水分别汇入高湖和百濂湖,最终由东湖泵站抽排出江。(3)石洋湖水系该系统总汇水面积为3.4平方公里,排水总流量为20立方米/秒。考虑石洋湖调蓄作用,规划在京珠高速公路以东汉江边新建1座规模为15立方米/秒石洋湖排水泵站,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规划沿路布置管径为1200毫米—断面为3200毫米×2200毫米管涵,将地域来水汇入石洋湖,然后经过石洋湖泵站出汉江。5、污水工程布局规划(1)污水处理厂规划规划拟将蔡甸城关镇和蔡甸东部地域污水集中处理。其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预测为16.5万立方米/日,按照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不一样折污系数,处理厂远期建设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主要考虑三个原因:一结适用地规划布局,考虑污水搜集系统设施布局经济合理性;二是污水处理厂尾水接纳水体为汉江,并选择在城关镇下游;三是污水处理厂有充分发展用地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所以厂址规划选择在蔡甸地域中部城头山以西汉江边,占地面积18公顷。依照汉江(除水厂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外)规划确定Ⅲ类水体功效,按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尾水必须达成一级排放标准。(2)污水搜集系统规划布局除蔡甸东部发展区外,蔡甸城关镇污水搜集系统服务面积为23.8平方公里,污水搜集系统分东、南、北三个片区布局。原有污水管道设施规划难以利用,今后结合城市建设废除。规划在姚家山地域规划路上布置管径为400-1000毫米污水管道系统,承接地域污水向西进入污水处理厂;在汉阳大街以北地域沿蔡河街布置管径为600-1000毫米污水管道系统,承接地域污水,向东进入污水处理厂;在汉阳大街以南地域沿独山路、蔡甸大街、工农路至蔡河街布置断面为400-1500毫米污水管道,承接地域污水,向东进入污水处理厂,同时在新福路和蔡甸大街交汇处设置一座污水中途提升泵站,规模为1.3立方米/秒,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六、电力工程规划1、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规划范围区内现有35千伏蔡甸变电所,主变容量为2×31.5兆伏安,与220千伏锅顶山变电全部一回110千伏线路相接。35千伏姚家山变电所,主变容量为2×8兆伏安,距规划范围区东侧约2.7公里有35千伏新农变电所,主变容量为1×20+1×16兆伏安,与220千伏锅顶山变电全部一回110千伏线路相接。35千伏线路全为架空。依照用电设施调查,区内最大负荷约为21兆瓦,其中工业用电为70%,农业用电为10%,生活用电为20%。存在问题:现有供配电设施容量较小,输电电压较低,远满足不了未来城市发展用电需要。现有电力线路全部采取架空敷设,占用大量走廊用地,而且对城市景观造成一定影响。2、规划标准和目标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宏观规划与建设管理实际相结合标准。(1)供电电源:接收规划区外送电。(2)输变电工程:简化电压等级,降低变压层次,简化变电所电气结线,电压等级为110千伏、10千伏、0.4千伏。(3)合理布局网架,采取高压伸入负荷中心供电方式。(4)供电网络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3、供电负荷预测(1)总电力负荷预测按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武汉市主城外围新城供电标准,结合蔡甸城关镇用地发展规模进行用电负荷预测,各类建设用地用电负荷采取以下指标:用地类别居住公共设施市政公用道路交通用电指标(千瓦/公顷)300400500.3规划区最大供电负荷约180兆瓦,负荷密度为9兆瓦/平方公里。4、网架规划(1)110千伏高压配电网网架规划和变电所分布110千伏网架是城区高压配电网,110千伏变电所是10千伏配电网电源所,按城区负荷密度和为发展留有裕度标准布置110千伏变电所,为提升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采取110千伏伸入负荷中心供电方式,以缩短供电半径,符合N-1准则,做到任一110千伏设备故障情况下不停电。110千伏容载比按1.8~2.2考虑,规划110千伏主变容量325~400兆伏安。规划将35千伏蔡甸变电所电压等级升为110千伏,变电所主变终期容量为3×50兆伏安;将35千伏新农变电所电压等级升为110千伏,变电所主变终期容量为3×50兆伏安;将35千伏姚家山变电所电压等级升为110千伏,变电所主变终期容量为3×50兆伏安。由升级后110千伏蔡甸变电所引出110千伏电缆至升为110千伏姚家山变电所。升级后3座规划变电所各占地4000平方米。(2)10千伏配电网规划标准依照负荷大小建设开闭所,开闭所最终按转接容量12兆伏安、附设2~3台1000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设计。逐步改造原35千伏变电所为10千伏开闭所,并最终取消规划区内35千伏电压等级。10千伏主干线尽可能选取大截面电缆。10千伏及以下等级线路采取电缆入电缆沟或入地暗敷。5、高压走廊规划标准上近期保留现有110千伏高压走廊,远期改为电缆入电缆沟暗敷,逐步取消规划区内35千伏电压等级。七、邮政电信工程规划1、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该规划区内话机总数约为4.5万门,60%住宅安装有程控电话,话机普及率为25%,邮政网点服务半径为1.9公里。现有2座电信分局,1座邮政支局。蔡甸第一电信分局容量4.5万门,蔡甸第二电信分局容量10万门(在建)。存在问题:电信地下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电信发展,现实状况电信线路大部分架空敷设,影响城市景观。该地域邮政业务量小,邮政网点少,邮政网点服务半径太大,邮政设施缺乏。2、邮政电信水平预测按照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武汉市新城邮政电信标准,规划至话机普及率为80%~90%,交换设备容量为20~23.0万门,邮政服务半径为0.5公里,邮政局所40个,居民户均一部电话。3、电信网络规划依照该地域装机需求,将蔡甸第一电信分局电信容量扩为5.5万门,蔡甸第二电信分局电信容量为10万门,新建蔡甸第三电信分局电信容量为10万门,用地为1500平方米。将该地域划分为蔡甸第一电信交换区、蔡甸第二电信交换区、蔡甸第三电信交换区。4、邮政规划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城邮政网点设置标准,确定该地域邮政服务半径为0.5~0.7公里,每局所服务人口不高于2万人。邮政局所设置在规划区主要街道、商业中心、文教和科研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和居住区。按上述标准,在该地域规划新建3个邮政支局,30个邮政所。邮政支局按建筑面积2500~3000平方米,邮政所按建筑面积200~250平方米设置,随城市建设同时实施。八、燃气工程规划1、现实状况城关镇地域现在燃气供气为罐瓶液化石油气,有两个液化石油气贮备站,气源主要为武汉石油化工厂。镇内局部地域建有燃气管道,但没有投入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使用、供给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规划气源及用气量预测规划利用正在蔡甸东部实施天然气“西气东输”黄陵首站至汉川门站段高压输气管,气源改为天然气。镇区用气从柏林高中压调压站沿蔡城路引进。依据武汉市燃气发展规划,蔡甸城关镇燃气气化率将达90%以上,按人均50立方米/月计算,城关镇地域用气量为33.9万立方米/日。3、工程布局规划依照天然气供给时序,逐步以管道天然气作为城市主要燃料,城区气化逐步并网。规划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WB/T 1141-2024数字化仓库数据分类与接口要求
- 玻璃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考核试卷
- 组织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考核试卷
- 空调器压缩机性能分析考核试卷
- 环境保护与绿色金融发展考核试卷
- 经纪人如何制定艺人长期发展计划考核试卷
-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线上)周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兰州工商学院《中西文化交流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美白对虾养殖课件
- 房建工程样板策划及实施方案
-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推理-完整版PPT
-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车床、钻床安全风险辨识清单
- (完整版)保温工艺课件
- BLM(含样例)(培训调研)课件(PPT 121页)
- T∕CVIA 73-2019 视觉疲劳测试与评价方法 第2部分:量表评价方法
- 小学美术课件-第12课太空旅行-冀美版(16张PPT)ppt课件
- 美国房屋租赁合同完整版(中英文)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