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专题试卷_第1页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专题试卷_第2页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专题试卷_第3页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专题试卷_第4页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专题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下列单位换算式中正确的是()B.18cm=18+100cm=0.18mD.18cm=18x0.01=0.18mB.18cm=18+100cm=0.18mD.18cm=18x0.01=0.18mC.18cm=18cm+100=0.18m.一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出一物体的长度为10.4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估读值为0.05cm B.真实值为10.45cm C.可测量的实际值为10.45cm D.没有正确的说法.坐在行驶着的汽车里的乘客,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向后退,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树木 B.地面 C.天空中的云 D.乘客坐的汽车.要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在下列方法中,能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是()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明显不正确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B.人的正常体温约39℃C.课桌的高度约80cm D.人的步行速度约1.1m/s.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A.量程15cm,分度值0.5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3m,分度值1mm.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灯 B.路边的树木 C.小明 D.驶来的校车.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西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1/17A.甲、乙都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小明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步数,如图为12月6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以下估测正确的是()丁⑴弟,01A.小明的质量大约为500kg B.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m/sC.当天小明走过的路程大约为1500m D.步行后小明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4s.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A.18nm B.18mm C.18cm D.18dm.小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5cm、2.36cm,发现有一次记录错误.则这次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B.2.357cmC.2.43cmD.2.4cmA.2.36cmB.2.357cmC.2.43cmD.2.4cm13.小华坐在从宜昌到武汉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13.小华坐在从宜昌到武汉的高速行驶的动车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A.小华自己B.小华旁边的座位A.小华自己B.小华旁边的座位C.窗外的树木D.车内走过的乘务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C.运动时间短,物体速度一定大二、多选题(共3题;共9分)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越长,所需时间一定越多D.以上说法都不对.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B.C.D.B.C.D.16.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17.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2/17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填空题(共11题;共24分)18.如图18.如图1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如图2,被测物体的长度是.如图所示是物体运动距离(S)-时间(t)图象.该物体做的是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物体运动的速度是m/s..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所测铅笔的长度为。右图中温度计的读数是℃。.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的,轿车是的,骑自行车的人是的.(轿车是的,骑自行车的人是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所示,则以A车为参照物,B车的运动状态是(选填“处于静止状态〃,“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10S后两车相距 m. m.3/1723.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23.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据图可知.(1)甲的速度乙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甲的速度是..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某同学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两个错误之处:①;①;②27.汽车在行驶中,司机看到图所示的标志牌,芦台32km表示,司机最快要h到达芦台..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以舟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四、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5分)4/17

(1)本实验的原理:.(2)本实验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和;(3)用刻度尺测出S=72cm,用停表测出t=2s,实验中的平均速度=m/s..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AC上的平均速度为vi,路程sAB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BC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2、v3的大小关系是..在“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该实验根据公式进行测量;因此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3)如果斜面长1.20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底端所用的时间分别是2.4s、4s,求小车通过上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v2.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上半程0.62.4全程1.24.0由上表可知:v1v2,由此可见,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在的平均速度.五、综合题(共3题;共25分).小明在跑百米时,前一半路程以8m/s的速度运动,后一半路程以10m/s的速度运动.(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求:(1)小明在通过前一半路程、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各是多少?(2)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知道撞上金属片挡板.5/17(1)现有刻度尺和停表,请你综合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别测出小车AC段、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并写出注意实验步骤;(2)设计实验表格;(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4)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m/s..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1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宽度12;C.笔杆上铜丝绕圈总宽度1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3)铜丝的直径表达式六、计算题(共3题;共15分).一列火车全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个直隧道所需的时间为2min,则该隧道多长?.右表是晋江火车站JJ88CI次列车的时刻表,晋江至厦门所经历时间由表可知,求晋江至漳州、厦门至U漳州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停靠站到达时刻开车时刻里程(km)晋江■■■8:000厦门9:309:40100漳州10:3010:40160.一列长20m的货车,穿过1100m的潮白新河特大桥,若货车的运行速度为72km/h,火车通过大桥的时间是多少秒?.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多长时间?6/17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答案】A【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解析】【解答】解:A、过程及进率符合要求.A符合题意;B、18cmN18+100cm.B不合题意;C、18cmN18cm+100.C不合题意;D、中间过程没有单位.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答.1m=10dm,1dm=10cm,换算过程中必须保留换算后的单位..【答案】A【解析】【解答】解: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测量值为10.45cm,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值,其它都是准确值,准确值是10.4cm,估读值是0.05cm,故A符合题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10.45cm是测量值,不是真实值,故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1)在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⑵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毫米级以下为估读值..【答案】D【解析】【解答】解:行驶着的汽车里坐着不动的乘客,之所以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向后退,是因为他选择了自己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故答案为:D.【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答案】C【解析】【解答】解: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个硬币的厚度;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若直接测量则误差会很大;故A不合题意;B、用刻度尺多次测1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战不合题意;C、用刻度尺测出10个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是最佳方案,采取累积法,总厚度较大,易测长度,误差较小;故C符合题意;D、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7/17【分析】对于不易直接测量的较小物体的长度(如硬币的厚度、一张纸的厚度等),可采取累积法(或称测多算少法);即测出多个物体的长度后,除以物体的个数..【答案】B【考点】温度,质量及其特性【解析】【解答】解: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所以A符合实际情况;B、人的正常体温约37℃左右,所以B不符合实际情况;C、课桌的高度约80cm,所以C符合实际情况;D、人的不行速度约1.1m/s,所以D符合实际情况.故选B.【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解答】解:A、C、尺子的量程太小,不能满足测量要求,都不合适;B、量程是10m,满足测量要求,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不合适;D、量程是3m,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是1mm,准确程度较大,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合适.故选D.【分析】选择尺子的原则有二:能够满足测量要求,也就是尺子的最大测量值应该大于身高;尺子的精确度要高,因为身体长度差异非常小..【答案】D【解析】【解答】解:站在路边的小丽相对于小明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以小明为参照物时,小丽是静止的;以驶来的校车为参照物,小丽与汽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她是运动的.故选D.【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答案】D【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乙出发4s之后甲才出发,所以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不符合题意.B、如图,甲乙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甲乙都进行匀速运动,甲乙都在平直的路面上步行,所以甲乙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C、如图,在0s〜8s内,甲乙都通过了5m,通过的路程相等.不符合题意.D、8s末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但是甲运动了4s,乙运动了8s,运动时间不同,运动速度不同.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从时间和路程的图象上可以得到甲乙出发是时间和运动的路程,可以看出甲乙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保持不变,所以可以判断甲乙都进行匀速运动,又因为甲乙都进行直线运动,所以可以判断甲乙都在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由图示图象可知,两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8/17

B、由图示图象可知,v:潺寰=0.2m/s,v尸修=建0.1m/s,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比乙运动的快,甲乙都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相对于乙的位置不断向西运动,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B错误;C、乙相对于甲的位置不断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C正确;D、由B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故选C.【分析】由图示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根据图象应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然后分析答题..【答案】C【考点】质量及其特性【解析】【解答】解:A、学生的质量(体重)一般在100斤即50kg左右;故A错误;B、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故B错误;C、人走路时,步幅一般为0.5m;故小明走3001步的距离大约为1500m;故C正确;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错误;故选C.【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个物体的质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答案】C【解析】【解答】解: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180mm=1.8x107nm左右.故选C.【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答案】A【解析】【解答】解:(1)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65cm与其余3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2)物体的长度是错误.(2)物体的长度23Scirr^l・36mj+2322.36cii故选A.【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答案】B【解析】【解答】解:八、研究小华的运动状态,不能选择小华自己作为参照物.故A不符合题意;B、相对于小华旁边的座位,小华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C、相对于窗外的树,小华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相对于车内走过的乘务员,小华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我们说乘客是静止的,选定的参照物必须和乘客位置没有变化.9/17.【答案】B【解析】【解答】解: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不是表示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故A不合题意;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越长,所需时间一定越多,故B符合题意;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路程不确定,运动的时间短,物体的速度不一定大,故C不合题意;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只能说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根据公式s=vt,可知路程由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根据公式1.二7,可知速度大小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二、多选题.【答案】B,C【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C、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A中物体静止不动,C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D、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B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中物体做加速运动;B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C.【分析】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s与t成正比,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16.【答案】A,B,C【解析】【解答】图中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所以A符合题意;B.4sqs内两同学通过的路程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匀速增加,所以都是匀速直线运动。C.0s75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C符合题意;D.到8s末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时间不同,因此速度不同,所以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BC【分析】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答案】A,B,C【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4s〜8s内,两同学同时出发,甲和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C、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符合题意;D、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则甲的速度:v甲=沿=^=1.25m/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则乙的速度:v乙=裳=彩=0.625m/s.故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BC.【分析】A、横轴表示出发的时间,纵轴表示通过的路程,从图上找出各自出发的时间,再做比较;10/17B、通过图像可知,4s〜8s内,两同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C、由图像可知,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D、根据图像提供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两人的速度,再比较;三、填空题.【答案】337.5;3.80cm【解析】【解答】解:由图示秒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偏向“6〃一侧,所以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9.80cm-6.00cm=3.80cm;故答案为:337.5;3.80cm.【分析】(1)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2)刻度尺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答案】匀速直线;0.2【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从图象来看,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因此可知物体做匀速运动,速度是v=y=^=0.2m/s.故答案为:匀速直线;0.2.【分析】由图象可以知道:(1)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由此确定物体运动状态;⑵根据图象,确定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利用公式计算速度..【答案】1mm;3.30cm;-4【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温度计的示数在量程的范围内,分度值为1℃,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刻度值为5.30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5.30cm-2.00cm=3.30cm=33.0mm.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4℃.故答案为:1mm;3.30cm;-4.【分析】①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读取温度计的示数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是零上还是零下,最后再读数.【答案】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11/17【解析】【解答】解: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小轿车超过了卡车,因此,轿车是向左运动的;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骑自行车的人的位置向右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故答案为: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结合图片可逐一分析判断..【答案】向西运动;5【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甲的速度vA=【解析】甲的速度vA=*=1m/s,乙的速度vB= =「;=0.5m/s.vA>vB,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所以,如果以A车为参照物,则B车向西运动.(1)根据v=工可得,10s后,A通过的路程sA=vAt=1m/sx10s=10m,B通过的路程sB=vBt=0.5m/sx10s=5m,AB两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则甲乙两车相距:10m-5m=5m.故答案为:向西运动;5.【分析】(1)根据图象求出AB两车的速度,然后通过比较,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B车的运动状态;(2)利用v=三分别求出两车的路程,二者之差即为相距的距离.23.【答案】3.55;217.6s【解析】【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所以分度值为1mm,物体的长度为3.55cm.(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6s,即秒表的读数为3min37.6s=217.6s.故答案为:3.55;217.6s.【分析】(1)先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再读数,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24.【答案】(1)大于(2)0.2m/s【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知,甲乙的s-t图象均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1)读图可知,经过8s,甲运动了1.6m,乙运动了0.8m,由于时间相同、甲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2)由图象可得甲的速度:v审==-^―=0.2m/s.故答案为:(1)大于;(2)0.2m/s.【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找出甲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12/17.【答案】1;2.15cm(2.13-2.15cm)【解析】【解答】(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2)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0.00cm,物体末端在2.1cm与2.2cm之间,估读为2.15cm,即物体长度为2.15cm。故答案为:1;2.15cm(2.13-2.15cm).【分析】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⑶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⑷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答案】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视线歪斜【解析】【解答】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数据要写单位.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图中有以下错误:(1)读数时视线歪斜没有与尺面垂直;⑵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故答案为: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视线歪斜.【分析】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⑶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⑷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答案】此处距离芦台32千米;0.8【解析】【解答】解答:交通标志牌“芦台32km〃表示,标志牌处到芦台的距离是32km,“40km/h〃的意思是该路段汽车速度最快不能超过40km/h,由v=s/t得汽车的行驶时间:t=s/v=32km/40km/h=0.8h.故答案为:此处距离芦台32千米;0.8.【分析】明确交通指示牌的含义,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答案】运动的;静止的【解析】【解答】解:以高山为参照物,舟中的人随舟与高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舟中的人是运动的;以舟为参照物,舟中的人和舟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舟中的人是静止的.【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首先要选定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再比较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从而得出被研究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四、实验探究题.【答案】(1)v=(2)刻度尺;停表(3)0.36【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解析】【解答】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根据公式v= 进行测量的;(2)本实验需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所用的时间;13/17(3)实验中的平均速度v===遂d=36cm/s=0.36m/s.故答案为:(1)v=义;(2)刻度尺;停表;(3)0.36.【分析】(1)实验中小车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 计算;⑵用刻度尺测出路程的路程,用秒表测出小车的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⑶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30.【答案】(1)刻度尺;停表(2)t=s/v(3)变速(4)v3>vi>v2【解析】【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中要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所以使用原理是v=s/t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4)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v3>v1>v2【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31.【答案】(1)v=;刻度尺;秒表(2)小(3)<;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解析】【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速度公式v=;(2)斜面倾角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便于计时,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上半段路程s1=三x1.2m=0.6m,全程路程s2=1.2m,上半段的时间t『2.4s,全程的时间t2=4s,小车通过上半程:。.6抑v1=三=T47=0-25m/s;全程的平均速度:_v2=r=n~=0-3m/s;由计算可知,v1Vv2,由此可见,不同路段上的速度只是不一样的,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v=;刻度尺;秒表;(2)小;(3)<;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分析】(1)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路程和14/17

时间,根据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用实验器材;(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滑下所需的时间越长,方便时间的测量;(3)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在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再进行比较;由于全程不同时间段小车的运动速度不同,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具体运动时间或运动路程的平均速度.五、综合题32.【答案】(1)解:小明在跑百米时的总路程为100m,前半段与后半段的路程s1=s「=50m,由v=一可得,小明在通过前一半路程、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i=ti==6.25s,t2=答:小明在通过前一半路程、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依次为6.25s、5s;(2)解:小明全程的总时间:t=ti+t2=6.25s+5s=11.25s,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v=100?”1L25jv=100?”1L25j=8.89m/s.答: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89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解析】【分析】(1)跑前一半和后一半时,通过的路程都为,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二半分别计算小明在通过前一半路程、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⑵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应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33.【答案】(1)用刻度尺测出s1和s2,让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用秒表测出物体从A点到达C点的时间t1和从B点到C点的时间t2,则在s1和s2两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1=二、v2=三,设计的表格要记录路程、时间、速度;实验步骤:①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勺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在B点开始计时,撞上挡板C计时结束,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③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由v=二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工,v『二(2)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3)小(4)0.0500【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解析】【解答】解:第(2)问: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5/17s1=t1=v1=s2=t2=v2=第(3)问: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的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这样是为了方便计时;第(4)问:由图可知,sBC=5.00cm,tBC=23s-22s=1s,由v=三,vBC=T^==。'二=0.0500m/s.故答案为:(1)实验步骤:①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始下滑,在B点开始计时,撞上挡板C计时结束,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③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v(2)表格如上图;(3)小;(4)0.0500.【分析】(1)要测出平均速度,必须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时间t,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s1,s2、tjt2,代入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2)根据实验要求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