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732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_第1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732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_第2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732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_第3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732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_第4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732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732期)主题: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1)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儒家的担起。(2)《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鼓励摆脱外物的束缚,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佛家的放下。(3)《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于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任意结合两家的观点,或综合三家的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材料作文题目。曾子的话讲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法句经》的话告诉人们要去除胜负心,不要沉溺于纷争之中。所谓“放下”就是要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庖丁解牛》的话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担起,放下,看开,虽是三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写作提示已经说明,要综合三家观点或是任意组合两家观点进行写作,因此,学生写作时切不可只谈一个方面,也不要局限于材料本身而大谈儒释道三家文化,要论述担起、放下、看开,对于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等的启示意义。【参考立意】①人生需要能担起、能放下、能看开的智慧;②自强不息,顺势而为,有时放下;③放下助力担起,看开让人成功;④担得起,也要放得下。【佳作赏析一】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当仲尼邂逅庄周,当曾参与慧能思辩,圣贤们的处世哲学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为现世留下一杯丰厚的佳酿,红炉火沸,绿蚁新醅,酿人生之道,醅时代之声。身处现世之中,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此,儒家推崇入世之学,认为人要“担得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家弘扬出世之说,认为人要“放得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道家则景仰超世之道,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此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诚如《后汉书》中所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儒释道三家之哲思不仅能为我们从精神的高处带回几缕白云,更能成为引领时代的前进之声。以儒为表,积极入世,莫落遁世之网,毋坠青云之志。沿着历史的沟壑一路漫溯,轻轻回望于那段山河激荡的峥嵘岁月,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仁人志士怀着入世之心勇担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曾子的殷切期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蔡元培、李大钊、邓中夏……他们于暗夜中点燃希望的爝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照亮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前路。试想,他们若是一味消极遁世,碌碌无为,中华民族又怎能在他们的带领下重开绝壁、夺隘而出,从而铸就今日之盛世华章?以佛为心,适度出世,身化菩提之树,心作明镜之台。《法句经》中有一言深得我心:“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换言之,一个人唯有放下了外表虚荣的重担,才能拥有生命本真的彰显及留存。且看“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杨绛拒绝参加商业售书仪式,将欲望和名利弃如敝屣,最终收获一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昔日“天才少年”张继科,身为乒坛史上“大满贯”得主,本应在赛场上继续鲜衣怒马、扬鞭奋蹄,却因放不下赌博的诱惑,于名利场中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空留下“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多是马蹄翻”的叹惋。以道为骨,淡泊超世,纵情蝶舞之愉,尽享河鱼之乐。“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曾于千年前这样阐述生命的自然规律。我想,若是这位老先生智慧而忧虑的目光能再次扫视人间,当他看到“文景之治”不争一时之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会不会因心中向往的“道”有了光明前景而欣喜若狂?当他看到新时代的中国不钻一时之益,重启海上丝绸之路促和谐发展,捍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势,他一定会呼唤吾侪青年顺应规律,以龙虎之姿注入腾飞新动能,终磅礴一方,日月同光。故曰: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身为新一代的接力者,就让我们担起时代重任,放下心灵枷锁,看开遮眼浮云,从这杯传承千年的佳酿中汲取精神力量,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明了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且当把酒祝东风,山河与共自从容,少年自负凌云志,擢素手,负长缨!【佳作赏析二】“放下”得自在,“担起”明责任儒家追求入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佛家追求出世“去胜负心,无争自安”。担当与放下犹如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我们应当从先贤的精神中汲取智慧,融合二者,做到以“放下”得自在,以“担起”明责任。佛家的“放下”,既指摆脱外物的束缚,也指遵从自己的内心。如果没有放下的宽阔胸怀,就不会有负荆请罪,成就“将相和”的佳话;如果没有放下的广阔胸襟,就不会有“六尺巷”的握手言和,千古流芳。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需要“放下”的太多:放下与人的怨怼,成就宽容的自我;放下对名利的追求,留下清澈的内心……“舍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放下才能使我们寻求到心灵中的恬静。儒家的“担起”,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责任。儒家的“担起”,既指积极入世的奉献之举,还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君可见,鲁迅先生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选择了弃医从文,为黑暗的时代点燃火炬,照亮前程;君可见,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面壁十年图破壁,邃密群科济世穷;君可见,赳赳华夏儿女,跨过鸭绿江,为了维护和平,把鲜血洒在异国的土地上……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与人民同呼吸;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苏洵说“为一身谋则愚,为天下谋则智”,担当,使我辈青年更觉使命在身。担起与放下,是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繁荣富强紧密相连。古有隐入尘烟还是积极入世之争,方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今有“担起”还是“放下”之辩,方有我等今天的思考和选择。居里夫人担起科研之责任,方有“镭”的问世;她放下名利之扰,方使其造福世界。大学生村官杨宁,放下城市的繁荣生活,才使乡村迎来幸福的曙光,担起脱贫攻坚的责任,才使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今天我们要做出选择,付诸实践。我们要学会放下,放下纷扰,静心沉淀;放下狭隘的自我,成就合着时代节拍的大我,担起富强国家,富强民族的责任。“放下”求万般自在,“担起”能开创未来。我辈少年郎,烨烨如扶桑,以放下为叶,以担起为根,养自身之德行,沃中华之前路。【阅读拓展】(一)青春密码很多年前,我路过西北地区某个我已忘记名字的小县城,晚上出来买烧烤,路边有间简陋的小K厅,门口有点破音的大喇叭传来《恋曲1990》,歌声回荡在冷清的小城街上,我脑海中浮现了如下画面:几个赤膊的戴金链的汉子,满桌的啤酒,高声嘶吼合唱……那是个奇异的时刻,以艺术的角度看,那嗓音太破太难听,但是生猛激情、充满生命力,毫无违和感,似乎《恋曲1990》就应该是这样唱的,我甚至开始怀疑,以前我们几个文艺青年唱这首歌时,是不是太过于文绉绉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罗大佑的歌是多么厉害,同样的歌,知识分子能唱,下里巴人也能唱,城里的文艺青年唱了不俗,乡村技校“杀马特”青年唱了还是不俗。他的歌用一个词概括:雅俗共赏。我想不到有其他人能达到这种层次。罗大佑这个人本身,在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就属于异类。苗栗客家人、医生世家、医学院毕业,这几个符号,就足够给台湾人一种印象:客家人讲求稳健、保守,最好的工作是如公务员般的铁饭碗;医生是近百年来最受台湾人尊重的职业,能当医生就表示你站在了这个社会的顶端,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地当医生,自然称得上世家;而医学生,注定前途一片光明,将来会过着稳定、优渥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这样一个被加了各种保守符号在身上的年轻人,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惊世骇俗的代表人物。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蠢蠢欲动,都在寻找一个可突破的缺口,却极少有人敢当第一个。所以在那个时候,政治上,很多事明明已经是纸包不住火,政府却一再掩饰。时代已经变了,统治手段仍然没变,把人民当傻瓜似的,还真的有许多人乐意当傻瓜。只是当有人敢提出异议,捅破国王的新衣时,下场都不怎么好。不敢提政治的结果就是,大家只好专心赚钱,台湾经济在80年代初达到第一次巅峰,人人竞逐于金钱游戏之中。钱是有了,心灵却更空虚,一切向钱看的结果是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却又视而不见,只要不降临到自己身上,没有人会在意。在罗大佑个人风格强烈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里,他就批判了这种社会风气。比如,《鹿港小镇》这首歌表达了那个年代许多乡下青年到大都市工作后的失落感。而《之乎者也》这首歌里写道:“眼睛睁一只,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欢喜也……”那时候大家都在埋头赚钱,你竟然大唱“台北不是我的家”,简直就是向年轻人灌输消极思想,是一种失败主义。很多人认为,虽然社会上有许多问题,但是只要努力赚钱,可以蒙上眼睛,捂上耳朵,假装没看见没听见。罗大佑撕破了这块遮羞布,喊出了许多人不敢喊的话,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当然也让许多人恼羞成怒。他的歌曲不仅在审查时就被当局刁难,还被媒体封杀,被卫道士、保守人士围剿。当然罗大佑也不甘示弱,回应一次比一次强硬,他在唱片文案中写道:“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中间没有妥协。”现在回头想想,台湾的流行音乐,真可分为“罗大佑前”“罗大佑后”两个时代。罗大佑横空出世前,台湾乐坛流行的不是“净化歌曲”,就是校园民歌。在70年代初期,台湾官方认为流行歌曲里有太多靡靡之音,充满了文化毒素,会让人心堕落,所以官方推行“净化歌曲运动”。首先,就是要过滤出“好”的歌词,这些“好歌词”大抵就是崇尚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符合官方宣传,不会使人民生活堕落、精神萎靡的歌词,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唱响“主旋律”啦!这其中还分了两方面,广电部门及出版部门,通过前者才能上电台及电视,通过后者才能制作唱片发行,政府规定唱片公司要在每张专辑中植入这些鼓舞人心的净化歌曲才准予出版,其中广电的标准更为严格。这样发展到后来,台湾的综艺节目结束之前,参加节目的众歌星都要来个大合唱,唱的就是这些净化歌曲。在间奏时一边摇摆,一边顺便感谢某某上级单位的指导,这个画面,是那个时代综艺节目的一大特点。六七十年代,许多年轻人酷爱美国流行音乐,学着美国人组摇滚乐团,可是大多数人都是翻唱西洋歌曲,没有自己创作的能力。在这种美国流行音乐泛滥的情况下,终于有知识青年看不下去,登高一呼:唱自己的歌。于是,民歌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民歌运动的一条重要路线就是“校园民歌”,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自弹自唱,将自己写的词曲寄到电台,或参加歌唱比赛。突然之间,那种清新美好的风格大受学生群体喜欢,流行起来,比如《外婆的澎湖湾》《捉泥鳅》《偶然》之类的歌曲。所以,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面很常见到的画面就是,男女三三两两,在空旷的草地上围着坐成一圈,这时一定有个很受女生欢迎的“吉他王子”弹起吉他,大家一起唱和拍手,顺便玩玩小游戏。若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真是小清新到了一种矫情的程度,可是那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可是民歌运动发展到后期,也变得越来越苍白虚弱、无病呻吟。民歌运动起始于知识分子的自我觉悟,一开始深受知识分子群体喜欢,但当它大众化,不再是小众而是大家都在唱,谁拿一把吉他都能自称民歌手后,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便将它抛弃,又转回去听曲高和寡的欧美摇滚乐及古典音乐了。所以罗大佑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原来国语流行音乐也可以这么搞。他扭转了当时台湾人对国语歌曲的印象。写台湾的处境罗大佑的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继承了他“歌以载道”的风格,继续对时代发出批判与自省的声音。大部分台湾人对这张专辑里有哪些歌曲可能说不上来,可是一定知道《亚细亚的孤儿》这首儿童合唱及军用大小鼓、唢呐伴奏的歌曲。罗大佑在文案里写着“致中南半岛难民”。而多年以后,一部讲述泰缅孤军的电影《异域》上映,主题曲用的就是《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这让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本来就是为中南半岛难民所写的。早在1946年,台湾作家吴浊流先生就写过一本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这个名列《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23名的作品,描写了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以及二战期间的处境与身份认同。故事里的主人公胡太明是日据时代少有的知识分子,当他自认是日本人时,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歧视欺压。当他自认是中国人时,又被认为是受过日本人统治的台湾人而被瞧不起。他的自我身份认同一步步走向错乱,经历各种挫折打击而导致悲剧性的结果。到现在为止,《亚细亚的孤儿》都被认为是描述台湾人自身处境的最好作品,没有之一。在台湾意识开始抬头的20世纪80年代,罗大佑用了这书名,写了这首歌:“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这简直就是写台湾百年来的悲惨处境,所以,你说他是在写中南半岛难民吗?那只是障眼法,他实际是在写台湾的处境。关怀1988年,罗大佑在阔别歌坛4年后,再次推出专辑《爱人同志》,热卖53万张,是他销售量最好的专辑。1984年,他推出第三张专辑《家》,继而告别了台湾。在这4年间,台湾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禁、党禁、戒严令等禁令陆续解除。大概是以前忍得太久,社会就像压力锅爆开一样,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连过去纯朴没落的鹿港小镇的老头老太都跑到台北“总统府”前抗议将化工厂建在他们旁边,这难免给人“社会很乱”的感觉。另一方面,因为社会解禁,过去很多不能做的事慢慢都能做,连带思想也开始解放,越来越多的创意不像以前那样经常被扼杀在自己的脑袋里,这么一来,唱片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所以《爱人同志》与上一张专辑的距离,不仅仅有时间的距离,还有思想的距离、时代的距离。那几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随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也有很大的改变。过去两岸分隔几十年,“大陆”本来是一个想象中的概念,因为开始有人到大陆,“大陆”变得越来越具体,也成为台湾人的谈论热点。所以在《爱人同志》专辑里,除了同名歌曲《爱人同志》,另外几首歌也展现出了大陆元素,这在4年前简直是不能想象的。但罗大佑的野心还不仅于此,他的作品关怀从台湾社会,渐渐扩大到海峡两岸、海外华人等议题,如《皇后大道东》《原乡》。尴尬的是,待他1994年回到台湾,推出《恋曲2000》这张专辑时,市场反应冷淡。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听众觉得这位中年大叔已经过气,老歌迷又觉得它太沉重。毕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可关心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罗大佑歌曲中的那些关怀,也逐渐变成他自己的关怀,或者仅代表着某个群体的关怀。是这张专辑不如过去吗?它的词曲和编曲高度前所未及,只是时代变了而已。罗大佑之所以能够被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怀念,是因为他的歌曲在那个如充气中的气球般要破不破的焦虑气氛中,提供了另外的宣泄口,唱出了许多人不敢说的心声,贴近了台湾80年代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气氛,每一张作品都是一个时代标杆。与其说喜欢罗大佑,不如说人们是在纪念自己被历史绑住的青春,从他的一首首歌曲中找到成长的线索。(二)中国人有多少隐私?自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的《绝对隐私》一书出版后,隐私这个概念就突然在中国畅销起来,有许多书写隐私。其实在此之前的许多电视征婚节目已经把隐私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罢了。隐私即便不是一种文化,至少也应该是一种传统或者习惯。在我的印象里,像我这样也算经历过文革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隐私二字。现在许多人把文革看做是对私人生活的一种摧残,让家里人互相告状,制造人民内部的不信任。如果冷静地看,文革简直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试验,它考察我们压抑的极限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革是对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家文化的摧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摧毁这种传统的家文化并不是要建立什么民主文化,取小家而代之的是大家,用家政治取代了家文化。实际上,在我看来,在文革之前,中国也没有多少隐私文化。我们的历史上有隐士,但是遗憾的是却没有隐私,有点像隐而不私,是一种隐公。很显然,隐私不能发生在很不平等的状态下,比如在监狱里,囚犯通常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此外,贫穷也很难保证隐私,比如,一家数口住在一间窄房里,并不能说他们各自绝对没有隐私,只能说他们的隐私暴露无遗。所以说,隐私也许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如果隐私者本人想要暴露,那另当别论,可是假如是旁人有意地揭露,那么这就等于侵犯了隐私。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文艺明星故意透露自己的隐私,为的是让媒介和观众不断注意到他们。从这个角度看,隐私和新闻一样还是有价值的,不同于新闻的是,隐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名人身上,也可以反映在普通人那里。否则怎么解释社会上有这么多描绘大众隐私的畅销书?不能否认,大众有窥视别人隐私的兴趣,像现在西方流行的真实电视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提倡的是,隐私是一种界限,是一种我们应该保护的尊严。中国人常常说君子坦荡荡,似乎不需要什么隐私,还有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这些口号都把私字看得很拙劣,似乎私是万恶之源,尤其是在批判私有化的时候,常常是狠斗私字一闪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隐私是比私有财产更值得保护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连隐私都无法保护,那还有什么人的独立性可言?常常在报刊上看到,有的人出名后就谦让地宣称自己不得不放弃隐私权,似乎只有名人的隐私才有价值,才值得放弃。也许我必须承认,隐私面前很难做到人人平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隐私就无人关注,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如今书坛的暴露隐私热?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今天之所以会如此关注隐私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媒介的发达有关。媒介把我们更加明显地划分为公众人物和私下人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记者在采访大人物时十分谨慎,生怕问错了问题,而对于小人物,则是什么都问,语气咄咄逼人,很少考虑到小人物也有隐私权。这种情况在批评报道中尤甚。让我尤其搞不懂的是,西方明明是最看重隐私权的地方,但是英国的戴安娜王妃仍然躲不过小报的追逐,最后命丧巴黎,可见隐私是个世界性问题。当我们在民主和自由的旗号下让媒介越来越透明时,我们就越来越会关注隐私权问题,这是一种社会生态平衡。【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收麦胡天翔我家有十亩地,其中一亩种了油菜,剩下的九亩种了麦子。薅了那一亩油菜,拖着磙子碾好晒场,眼看就又要收麦了。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其实,说是四把镰刀,可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第三天,把最后一架子车麦子拉进晒场,太阳已落到树梢了。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北边是田大河家的晒场。父亲往北边看了看,说,人家的麦子晒两个日头就能打场了,咱不能和他比。父亲还说,明天还要割麦,怕天变了,还是把麦秆垛起来吧。垛垛也很累人,先歇一歇。父亲燃了一根烟,一口接一口地抽起来。母亲让我进看场的棚子里拿收音机,再听听天气预报。在收麦的日子,天气预报就是农民的晴雨表啊。虽然,有时候收音机预报得并不准。天气预报说没雨,父亲还是坚持要垛垛。把架子车扣到麦垛上,我踩着它爬上垛。父亲和母亲一叉接一叉地把麦子甩上垛,我一脚脚地踩实了。麦子垛完,星星已长满了夜空,如宝石般闪着光;站在高高的麦垛上,我觉得抬手就能摘下一颗。垛好麦子,母亲、父亲拉着架子车回家了。我躺在棚子里的床上听单田芳说《三侠五义》,等着父亲吃过饭来换我。听完评书,父亲没来,饥饿的感觉却来了。我拽了一把麦穗,揉碎麦芒,吹去麦壳子,把一粒粒饱满的麦子塞进了嘴里。新麦的清香让我感觉更饿了。出了棚子,我站在地头向村里张望。村东的树林里隔一会儿就亮起一束光,那是打着手电筒来看场的人。那些光都往别处去了,不是父亲。九点多,父亲才打着手电筒,胳膊上搭条被单来了。阿黄也跟着父亲来了,它绕着我的腿转圈。循着路的白光,我向村里走去。阿黄也跟着我回家了。它一会儿跑到前面,一会儿跟在我屁股后面。走到树林里,迎面过来了一束光。当那束光照到阿黄时,一个孩子的声音说:狗。阿黄倏地蹿走了。那束光落到我的脸上,刺得我捂住了眼。一个大人的声音说:小华,别瞎照!我听出是田大河和他儿子田小华。他们也是来看场的。我不想理他们,径直往前走了。因搭地边,我们家和田大河家有过纠纷。去年秋播,父亲先耩的豆子,田大河后耩的玉米。田大河竟把一垄玉米耩到了我家的地里。父亲和田大河评理。田大河说父亲没留地墒沟,父亲说田大河不该多耩半耧地。说着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要不是村里人拦住,还差点儿打起来。以后,路上见了面,我妈曾主动和田大河说话,他却不理不睬。到了家,饭在锅里留着。两个馒头,半碗炒茄子,一碗黄豆稀饭,我一阵狼吞虎咽。母亲喂了猪和鸡,和妹妹在堂屋里睡了。我给阿黄扔了半个馒头,把院子的门锁上了。我就睡在过道的西屋里。我往床上一躺,一会儿就睡着了。夜里,我正做梦割麦哩,却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拍打院门。从床上坐起来,我听见有人在喊:亮子!开门!亮子!开门!是父亲。我打开院门,才发现下雨了,院子里都是水,雨扑扑嗒嗒落在屋瓦上。父亲进了屋,放下湿了的被单,脱了湿衣服,拿毛巾擦去身上的雨水,裹着线毯睡了。是一场阵雨,一会就停了。吹灭灯,我躺在父亲脚边也睡了,挨着他,感到他的腿凉凉的。清晨,太阳出来了。母亲已经知道父亲夜里回来了。吃早饭时,母亲把馍筐放到桌上,说,夜里咋回来了?是不是棚子漏水?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身上全湿了。母亲拿馍的手停住了,她看着父亲说,冒雨给他家垛垛,你忘了他咋耩咱的地了?你看你,那是一场的麦子嘛!夜里雨来得急,一刮风,大厂、铁头都去了,没垛完雨就下大了。父亲说。其实,母亲也不是真的责怪父亲,不过借机发点儿牢骚罢了。吃过早饭,母亲把父亲的湿衣服扔在水盆里,洗了,晾了。父亲拿着镰刀去东地里转一圈,回来说,麦地里粘脚,歇一天,明儿再割麦。说是歇一天,屋里的活儿也不少。找出一大卷破化肥袋子,母亲拿针线补袋子上的窟窿,父亲拿起粪叉跳到猪圈坑里起猪粪。我和妹妹也被母亲分了活儿,捡黄豆种里面的瘪豆子。收了麦就该耩豆子了。父亲刚起完一圈粪,阿黄在院门口汪汪地叫起来。是田大河来了。田大河从镇上买了两瓶白酒,又杀了只公鸡,喊父亲去他家吃午饭。田大河说,一民哥,大厂、铁头都去了,今天下不了地,干不成活儿,咱们喝两杯。父亲说着不去不去,田大河还是连推带拽地把他拉走了……又是个晴天,还是四把镰刀,我家剩下的四亩麦子一天就割完了。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