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长老统治思维导图全篇概况《长老统治》基本概念:社会继替、教化、教化权力、长老统治、文化、政治如上一章《无为政治》中所述,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横暴权力在乡土社会所受到的事实上的限制产生了“无为政治”,但也并未表现为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基层政治性质的一个谜。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作者提出了第三种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的教化性的权力——长老权力。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不限于此,凡是文化性、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这种权力在人与人之间的体现就是注重长幼秩序。在政治中,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看到这种权力的痕迹:“为政以德”“为民父母”的政治理想。总的来看,乡土社会很难用民主或不民主来衡量,“长老统治”应该是最合适的词了。
本章开篇阐释了“长老统治”的内涵。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社会继替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扎根下来,逐渐被人们承认,被整个社会接受,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教化的力量,即“长老权力”。由于这种教化性的权力结构,既非民主又异于专制,所以作者提出“长老统治”这一新的说法。为了说明“长老权力”的特点,作者用了喻证、例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他把世界比作“逆旅”,这个“逆旅”有着复杂的规律,人们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得接受一番教化,才能在众多规矩下从心所欲而又不碰壁。作者又用孩子必须穿鞋上街这一现象为例,来说明在社会教化过程中,被教化者是没有选择的机会的,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东西就是“文化”,是先于被教化者而生的,这就是“长老权力”不同于“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的强制性。作者还引用“为政以德”“为民父母”等传统教化性政治理念,表明教化性权力不仅限于亲子关系,整个社会对每一个新分子都进行强制和教化。在本章最后,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是不稳定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方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生活,长幼有序的原则逐渐弱化,教化权力必然缩小,新的社会离乡土性也就渐行渐远了。知识点详解1、第一自然段第9行“这里正是讨论中国基层政治性的一个谜”中,这个“谜”是指什么?答:乡土社会中,各种“权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维系着社会的存在与延续。2、第一自然段末“爸爸式权力”具有什么特征?答:教化。(家长作风,家长主义,父权主义)3、第3自然段末,如何理解“强制发生了权力”的含义?答:社会强制人必须服从社会中的规律,个人不可违抗。4、第5自然段,倒数第7行到倒数第4行。为什么说“教化”是“损己利人”的工作?答:担负培养人的责任,除了精神上的安慰外,物质上没有什么好处。5、第6自然段第4行“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这个“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所不同的是“倒数第4行到本段完”。6、第7段第3行,“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什么?答:本段第4行到段末。7、(第9自然段,第5行)“这种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第11自然段末句)为什么“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答:文化不稳定的社会。乡土社会主要包括安土重迁,重视礼俗,孝悌,长老有序等。文化不稳定,一是断裂不延续传统;二是多种文化的冲撞不融合,旧的文化规则被破坏,新的文化规则未建立。于是,一方面丧失传统;另一方“无所适从”。8、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哪些部分构成?为什么?(第12段)答: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构成。因为这些权力能够稳定社会,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触合,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延续。习题专练1.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对“家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有删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化权力的表现形式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B.在论证过程中,作者灵活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反证等论证方法,整篇文章显得生动有趣而不失严谨。C.由作者论证可知,文化稳定是教化权力得以存在、有效的前提。D.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中的名句,除了用于佐证观点之外,还意在说明教化权力源自儒家人伦道德观,是儒家礼治思想的产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经验在乡土社会中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就不免显得落后、不合时宜。B.现代社会中部分传统礼节的缺失或改变并不一定代表着世风日下,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和体现。C.教化权力包含着横暴权力的专制强制成分,又包含着同意权力的民主契约成分。D.柳宗元说韩愈作《师说》“犯笑侮”“世果群怪聚骂”“得狂名”,究其原因,韩文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论语·泰伯》中有一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于后句缺少标点,古今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目前较为流行的有以下三种:①冯友兰、钱穆等学者认为该句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清代宦懋庸认为该句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还有学者认为该句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认为这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本题选文阐述你的理由。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文段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了。在乡土社会,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①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选自费孝通《无讼》,有删略)【文段二】②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权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因此,送法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而且,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无视送法下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费老所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礼治国”无讼的社会,所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予以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由此看来,在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中,法律只不过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工具之一。它是一种国家的正式机制,但不是唯一的机制,而且这种工具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习惯法、乡规民约等礼俗规则在乡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转变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必须结合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构建出完美的、乡土社会的法律秩序。(选自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有删略)5.细读文段中两个画线句,联系《乡土中国》其他章节的内容,说说在“调解”“送法下乡”过程中分别是哪种权力在起主导作用?①“调解”中起主导作用的是②“送法下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请比较阅读两个文段,分析两个文段的语言特点。7.针对“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反受法律保护、“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现象,费先生认为原因是“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根据两个文段内容,联系本书其他章节,就如何构建更好的乡村法治秩序提出你的两条建议。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是人们的普遍观点,但此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很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两者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B.第二段举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礼治社会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C.第三段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说明了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D.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这一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C.传统因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已养成对礼的敬畏感,就可能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历史上,乡村公共空间实际上由两股力量所构建:一是传统宗族结构及其社会关联;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导,以礼治秩序和长老权威为基础,宗族对传统村庄公共空间的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村民在祠堂等宗族场所中讨论公共事务,达成集体行动,维持村庄秩序再生产,宗族维系的社会关联和空间场域酿就了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外部行政力量打破了原有宗族社会关联及活动空间,重构了村庄公共空间。政治认同代替原有的血缘关系,成为主导村民行为的主要力量,村庄共同体的“公共性”因村庄社会的集体化、公社化过程而表现得更加明显,形成人民公社时期特殊的村庄集体生产、生活公共空间,具体表现为生产大队、行政性集会及乡村文艺活动等,为当时乡村社会整合及秩序建构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公社宣告解体,中国乡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生产大队”,国家强制权力逐渐从乡村社会中“退场”,行政强制力形塑的公共空间也不断萎缩,乡村社会出现了“社会原子化”趋向,乡土团结陷入困顿,村庄公共空间走向衰落。但之后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横向连接的有效平台和维持村庄集体行动的补偿结构正在出现。曹海林认为,人民公社解体、乡村“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逐渐萎缩后,诸如乡村集市、红白喜事等形态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接替了一部分原来行政权力的职能,成为乡村秩序生产和社会意义再生产的重要场所。但市场化改革以来,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农民越来越缺乏公共生活和政治参与。阎云翔指出,要改变乡村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断裂状态,重建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就应该发展农村社会的自组织力量。如果“国家在撤除了对地方公共生活的所有政治经济支持后依然不相信任何形式的社会自组织”,那么“农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断裂还要延续下去”。不同于上述思路,董磊明则表达了对乡村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黑恶势力及合作困境的担忧。他提出,应通过增加国家常规力量,包括行政、司法以及财政力量对农村的渗透来鼓励扶持农民自组织成长,由此改善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衰落状况。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形态做出了判断和展望。总体来说,不论是国家退场后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还是乡村社会自组织,抑或增加国家常规力量以求改善的思路,都需依托特定地域主体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积极建构。然而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中国乡村社会“主体”流失成为乡村社会主要特征之一。在当今“半熟人社会”和“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村庄,沿袭传统方式复兴村庄公共空间的努力日益乏力。此时,网络社会的来临提供了新机遇,以互联网为基础、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村级“微信群”的出现为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可能。方晓红、牛耀红以甘肃陇南“冯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为例,从“村庄社会何以可能”视角出发,探讨了以“微信群”为载体的村庄网络公共空间对村庄公共性的重建经验。本文的田野地点D村,也是由村级微信群带动村庄公共空间复兴的村落,但不同之处在于,冯村微信群是由村落精英自主建立的“村庄内生型”网络公共空间,而D村村级微信群则是上级政法部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行政外生型”网络公共空间。相较冯村“村庄内生型”网络公共空间参与主体的单一封闭性,D村网络公共空间因其“行政外生”特点表现出各基层主体多元复杂的关系生态。(摘自《微信群对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见《河北学刊》2020年第4期)9.下列对材料中“乡村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公共空间从血缘与地缘主导,变为“行政嵌入型”。B.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公共空间从“行政嵌入型”,变为“村庄内生型”。C.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民越来越缺乏公共生活,乡村公共空间呈现断裂状态。D.当今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增加了乡村公共空间复兴的难度。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现“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前提是国家强制权力下的政治认同,即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外部行政力量,重构了传统村庄公共空间。B.出现“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前提是行政强制力形塑的公共空间不断萎缩,村民需要横向连接的有效平台和维持村庄集体行动的补偿结构。C.出现“社会原子化”趋向的原因是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剧变,导致当今中国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D.出现“半熟人社会”和“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原因是当今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而使乡村社会“主体”流失。11.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公共空间可能复兴”的几条理由。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长老统治》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从欲望到需要》在现代生活中,往小了说,我们看医生喜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找老师喜欢找教学经验丰富的,众多招聘启事中也总要加一句“有相关经验者优先”;往大了说,我们一直在倡导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不就是继承我们民族的集体经验吗?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经验”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写一篇论述文。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就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由此得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错,由原文“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等可知,作者得出“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的客观依据是“中国乡土社会”“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答案】2.B3.C4.略(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本文并没有用到反证法。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C.依据最后一段“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教化权力”并不包含契约成分。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根据断句不同,句意的理解也不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可”,可以;“由”,按照;“知”,知道。整句译为:可以让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可”指掌握了诗礼乐;由”,自由发挥;“知”,知道、明白。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把使当作“被支使”、“被使用”“被“驱使”讲,就可以翻译成“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由于古汉语没有断句,所以人们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按照不同的断句,对此句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断句近代曾被批评,说孔子鼓吹愚民政策。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不赞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他主张教化百姓,道德引导他们、用礼制同化他们、使他们富足。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所以我们赞成第二种断句,第二种断句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答案】5.①长老权力(教化权力);②横暴权力6.①从语体色彩方面看,文段一语言更加口语化,生动形象。比如“好好的公司和个人”“撒野”“打屁股”等,说理明白晓畅。比如写听讼的程序,很有画面感,“拖上堂”“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大呼冤枉”“大呼青天”等动作、神态描写非常生动。文段二语言严谨周密,多用过渡句、关联词。如用“也就是说”引出对前文的阐释,让说理更加严谨,使文气更连贯,体现出语言的周密性。②从运用的手法来看,文段一运用对比,拿乡里的讼师和城里的律师做对比,拿乡人看待折狱程序的眼光和现代眼光进行对比,突出城乡对待诉讼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说理更生动通俗。文段二多用引用论证,引一些法学家、费孝通的话,让论述更有说服力。③从语气语调上看,文段一语调舒缓,娓娓道来,不给人压迫感,把道理讲得很从容。文段二语气相对严肃,行文更加板正、庄重。7.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进行一番改革,让人们抛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如“无讼”的观念,让老百姓不怕打官司。②继续推行普法运动,增强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能正确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③必须重新认识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起积极作用的礼俗规则,不断完善法律的某些内容,不断完善执法程序,以构建更完善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④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改革。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乡土社会必须向现代社会转型。只有改变差序社会格局,接受民主、平等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建立起乡土社会的法律秩序。【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句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要通读整个文段,了解其大意;再对具体语句作分析。要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内涵,答题时应使用原文中的语。(2)此题考查对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语言风格(平实、华丽、庄重、诙谐、严肃、活泼、浅易、晦涩等)。(3)此题考查概括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建议时,一定要有针性。一般说来,从两个角度思考:结合文本内容,有哪些问题,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有些建议文本中已经提出来了,只需加以概括就可以了;联系社会实际,运用课外知识,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5.文段一主要讲了乡村治理的特点﹣﹣礼治。礼治靠的是内心的道德约束,调解实质上是教育,所以礼治是非官方的,是民间的。原文说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所以说,调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长者权力。文段二讲了送法下乡和礼治的区别以及送法下乡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原文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又说“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所以,送法下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权力。6.根据语言特点常见的角度,逐一分析两个语段,看在哪上角度上两个语段有明显的差别。先看语体色彩:文段一中如“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这样生动形象的口语很多,所以,文段一更加口语化。文段二用词较规范,句式更严谨。如“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权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等句子,属于典型的书面语体。文段二重在说理,多用过渡句、关联词,语言组织形式上更严密。如“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一句,引出对前文的阐释,让说理更加严谨、周密。“因此”“而且”“既……又”“由此看来”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气更连贯,说理更准确。从语言风格来看,文段一语调舒缓,轻松自然,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文段二语气相对严肃、庄重。7.败类受保护,坏行为却合法,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文段一“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观念的建议。针对原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提出加强普法宣传,增强百姓法律意识的建议。针对送法下乡作用甚小的现象,原文直接提出了建议“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习惯法、乡规民约等礼俗规则在乡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转变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法治。原文说“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针对这种现状,提出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改革的建议。8.【答案】(1)B(2)D(3)C【解析】【分析】(1)A项,“我们是礼治社会”理解错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项,“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分析错误,原文作者的观点是“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明确哪个更优越,且原因分析错误。(2)D项,“‘礼治和法治的不同’这一中心论点”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法社会。(3)C项,“其效力无从发挥”分析错误,由文中“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可知,传统在现代社会也发挥作用,所以结论过于绝对。故答案为:⑴B⑵D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⑶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答案】9.B10.D11.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判断和展望;从增加国家常规力量的思路;网络社会的来临,“微信群”的出现。【解析】【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乡村公共空间从‘行政嵌入型’,变为‘村庄内生型’”错,原文是“‘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接替了一部分原来行政权力的职能,成为乡村秩序生产和社会意义再生产的重要场所”,可见,原文是说“一部分”,而选项中没有。故答案为: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当今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而使乡村社会‘主体’流失”错。原文是“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中国乡村社会‘主体’流失成为乡村社会主要特征之一”,可见,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力“离农化”,乡村社会“主体”流失——两者是并列关系,选项说成了因果关系。故答案为:D。1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第四段首句“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形态做出了判断和展望”概括为: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判断和展望;根据“不论是国家退场后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还是乡村社会自组织,抑或增加国家常规力量以求改善的思路,都需依托特定地域主体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积极建构”概括为:从增加国家常规力量的思路;根据“网络社会的来临提供了新机遇,以互联网为基础、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村级‘微信群’的出现为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可能”概括为:网络社会的来临,“微信群”的出现。故答案为: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判断和展望;从增加国家常规力量的思路;网络社会的来临,“微信群”的出现。12.【答案】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成为材料作文考查的一种新的形势。在对题干进行解读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名句的理解并将其分类,考生在写作中要以对名句的理解为依托,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名言给自己的启示。考生要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费孝通关于“经验”的观点,如第一段“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这句话代表了费孝通的观点,否定经验。第二段则强调经验,“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第三段要求学生针对这两段的观点进行思考,可以认可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也可以综合考虑。参考立意:1.维护好“根”,才能枝繁叶茂;2.灵活变通地面对乡土经验;3.“经验”滋养精神命脉。【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13.【答案】【参考例文】尊重文化,传承文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出门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咨询服务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依照民族政策制定的离婚合同书样例
- 2024公司间贷款合同范本
- 2024年创新咨询合作协议范本下载
- 江南大学《创意立体剪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数值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软装陈列2024年度设计合作协议2篇
- 暨南大学《口腔种植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原著》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室内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国开大学电大本科《高级财务会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 YD-T 2664-2024 公用电信设施保护安全等级要求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每课教学反思
- 35kV开关柜技术协议
- NYT 2114-2012 大豆疫霉病菌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
- 项目风险记录及跟踪表
- 田间管理记录表
-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初一英语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
- 2024年个人信用报告(个人简版)样本(带水印-可编辑)
- 2023年国航股份商务委员会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