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4“福建舰”航母下水——海防与强军公元2022年6月17日,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日子,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距离上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仅过去了短短5年时间,这次新下水的航母福建舰与前两艘航母不同,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艘平直通飞行甲板的电磁弹射航母,也是世界上第二艘采用电磁弹射的航母。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福建舰的下水标志着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近代以来,由于海权意识的淡薄和海军的落后,给中国带来了无数难以磨灭的屈辱,而在中国海军的航母之路上,历经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但在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探索中,中国历经100多年后,终于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母之路;至此,向近代以来,那些为中国海军捐躯,为中国航母事业艰苦奋斗的先驱、英雄们致敬!伴随着第二艘国产航母的成功下水,航母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件海战利器,它更多的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国家崛起的期盼和复兴的希望。大国崛起之路艰难困苦且漫长,一艘艘军舰的下水和入役,是我们国家未来向外开拓的基石,当我们有了一艘又一艘的航母时;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便会成为世界和平有力的维护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压舱石,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好!中国古代海权意识的淡薄晚清政府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国近代的海权观及海权保障的失败(4)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设海权海防注:以下知识梳理对教材有所拓展一、马汉(1840-1914)的“海权论”(一)主要观点1.海权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2.海权在于国家海军和海上力量(二)提出背景1.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海上殖民扩张2.海上贸易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3.工业革命进行,欧美国家经济技术优势明显(三)获得海权,大国崛起的事例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多是从掌握海上霸权开始的。如英国,16、17世纪,政府与海盗相勾结,从事海上贸易和掠夺。通过一系列商业战争,到18世纪中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殖民掠夺和商业活动成为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二、中国古代的“海洋观”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一)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汉唐“海上丝绸之路”)2.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指南针)3.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郑和下西洋)4.以民间交流为主5.海洋意识不足(二)中国古代海权意识淡薄的社会原因1.农耕经济的封闭性造就了中国古代“重陆轻海”的意识2.明清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海权实践受到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压制3.儒家观念体系沉重地压抑着由海权所体现出的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发育4.海军建设和海权维护,耗资巨大,封建政府不愿投资或是无力承受三、中国近代的“海洋观”(一)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1.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2.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3.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4.对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5.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北洋水师)6.海外移民(19世纪60年代后“华工出国”)、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影响加深(二)李鸿章关于海防的主张及实践结果主张1.要有装备铁甲舰的近代海军2.防卫京畿要害地区3.派遣留学生学习航海技术,培养海军人才实践结果1.兴建近代海军2.甲午战争失败,海权丧失(三)孙中山的海权观及较之李鸿章的进步之处海权观1.反对列强侵略的迫切任务是捍卫中国的海权2.捍卫中国海权应有具体的行动与高超的战略3.以发展海洋实业作为恢复和保卫海权的基础4.最终达到以海兴国进步之处1.保护国内外海洋贸易的发展2.海权竞争是国家发展竞争的关键3.强化海权的关键在于民主政府4.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四)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海权很难得到保障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2.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3.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五)近代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史实及历史启示史实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驱兵北京城。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恣意横行。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队达1860多舰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也就是说,一部列强侵华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启示1.必须更新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海洋领土及海权战略意识2.加强海军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3.开发利用海洋资源4.必须从经济上确保海防经费的充足投入5.必须变革旧制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6.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强军强国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名称演变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4.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全民族抗战时期)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二、建国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史实1.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国防科技: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3.英雄模范:“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4.保国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三、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五大战区示意图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1.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3.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4.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东海防空识别区示意图A命题趋势:中国古代海权意识的淡薄难度:★★★建议用时:4分钟1.乾隆帝时规定福建省牯仔头(一种适宜航海的大船),桅高篷大,利于走风,未便任其置造,以致偷漏,永行禁止,以重海防。这说明当时A.中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B.中国远洋航海技术严重落后C.正式确立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商人无法开拓海外市场【答案】D【详解】“永行禁止,以重海防”表明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商人无法开拓海外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贸易的走向,排除A项;“桅高篷大,利于走风,未便任其置造”表明技术先进,排除B项;“正式确立”这样的表述无法从材料中证明,排除C项;2.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作用,然而,它不仅没能成为巩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矛盾,倭寇之乱屡禁不绝,耗费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使明王朝疲于应付。据此可知,明朝海禁政策A.因自然经济占主导而实行B.成为巩固海防的唯一选择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本质D.导致内忧外患局面的出现【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很多中国人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沿海地少、地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成为海盗,海盗骚扰沿海地区,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故D正确。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故A错误;根据史实,海禁不是巩固海防的唯一选择,故B错误;题意侧重于海防,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强调对内,故C错误。【点睛】海禁政策是禁止人民海外贸易,不许下海出国。是孤立主义政策的一种,有谓“尺板不得出海”。海禁政策的具体实施随着政策不同而有张有弛,一般认为,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有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和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等。3.如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时间史实16世纪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 D.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明朝,面临海防新问题。一方面,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重,政府组织抗倭斗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并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另一方面,西方海洋大国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远道而来,对中国海防构成威胁,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D项正确;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仍在进行,排除A项;材料与清政府无关,排除B项;倭患严重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康熙时,如何对台湾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防”。康熙据此制定的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B.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C.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 D.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答案】D【详解】材料“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防”体现的是台湾的收回,对于巩固我国东南海防起到重大作用,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B命题趋势:晚清政府的“海防”与“塞防”之争难度:★★★★建议用时:20分钟1.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在此种情况之下,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加强塞防与海防建设,保藩固边,即注重对藩属国的保护,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这体现出清政府(
)A.主动融入世界体系 B.已经完成军队西式化改革C.国防举措新旧杂糅 D.把边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加强塞防与海防建设,保藩固边、注重对藩属国的保护”得出近代以来清政府受西方侵略影响其近代国防意识增强,但仍然保持宗藩外交理念,反映了清政府国防举措新旧杂糅的特点,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融入世界体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已经完成军队西式化改革,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清政府把边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A.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B.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C.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D.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可知中央不能有效控制水师力量,这反映了晚清的集权统治受到冲击,无法集全国之力建立统一的国防。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海权论并未在中国生根发芽,清政府组建舰队只是迫于形势,并且还分属于不同政治势力,与提倡控制海权的海权论相差甚远;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没有统一的国防策略导致海军力量分属于不同的派系,因此清政府国防策略的失败不是派系林立导致的;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海军的建设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重陆轻海的观念并未发生改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答案】C【详解】近代社会海洋霸权主义兴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传统思想的转变,故选C;材料与洋务运动思想无关,排除A;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B;政府被动挨打局面并未因为洋务运动而得到根本改变,排除D。4.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提出“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而湖南巡抚王文韶则认为“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目前之计,尚宜全力西征。”这就是“海防与塞防之争”。导致这一争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侵略导致边疆危机 B.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C.沿海与西北战略地位的差异 D.两人阶级立场的不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提出‘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而湖南巡抚王文韶则认为‘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目前之计,尚宜全力西征。’这就是‘海防与塞防之争’。”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疆地区遇到了安全危机,面对边疆危机,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A项正确;导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而不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排除B项;从国家主权角度讲,沿海与西北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产生争论的原因是双方认识的差距,排除C项;李鸿章与王文韶两个人都是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5.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可知要加强塞防、海防建设,根据所学可知,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应对近代边疆危机,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1901年清政府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编练湖北新军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目的是提高军队的近代化水平,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海陆两防,排除D项。故选C项。6.19世纪70年代前期,清廷内部掀起了海防塞防之争。海防派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加强海岸防御;塞防派则主张加强内陆边疆防卫。最终清廷于1875年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虽未放弃办海军的计划,但仍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塞防。清廷侧重塞防主要是因为(
)A.财政紧张保障不足 B.海军建设已经完成C.陆疆面临现实威胁 D.政治腐败观念落后【答案】C【详解】19世纪70年代,沙俄对于新疆地区虎视眈眈,因此清政府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虽未放弃办海军的计划,但仍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塞防,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陆疆面临显示的威胁,C项正确;财政紧张保障不足不能解释当时侧重塞防,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清政府同时并未放弃海防,说明其观念并不落后,排除D项。故选C项。7.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左宗棠等清廷官员,围绕海防和塞防展开的争论,意在应对当时出现的边疆地区危机,C项正确;传统宗藩关系在19世纪70年代正逐渐走向崩溃,排除A项;推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8.1875年,左宗棠获得慈禧授权,以商人胡雪岩的个人名义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所借款项用于支付西征军军响及购买德国军火。力主海防的李鸿章默许下属故意拖延拨款为胡雪岩还债,并向慈禧举报胡雪岩挪用借款私下牟利,朝廷很快将胡雪岩查办,这一事件表明(
)A.列强利用金融资本欺压中国B.朝廷重臣存在国防理念分歧C.慈禧对洋务派既拉拢又防范D.清廷仍坚持严格的抑商政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以商人胡雪岩的个人名义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所借款项用于支付西征军军响及购买德国军火。力主海防的李鸿章默许下属故意拖延拨款为胡雪岩还债,并向慈禧举报胡雪岩挪用借款私下牟利,朝廷很快将胡雪岩查办”可知,左宗棠注重西北边防,为此让胡雪岩借款,而李鸿章则注重海防,构陷胡雪岩,侧面反映了二人在国防理念的不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欺压中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慈禧对洋务派的防范,排除C项;D项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19世纪70年代,清廷发生了一场国防战略的大争论。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是(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这场争论发生的背景是,当时(
)A.洋务新政的推行遭遇阻力 B.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C.日本成为中国主要的外患 D.沙俄企图侵占中国的东北【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强调东南“海疆”防务重要,左宗棠认为西北防务“利害攸分”,清廷关于国家国防战略展开争论的背景是,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B项正确;李鸿章、左宗棠在“海疆”“新疆”、“海防”“塞防”问题的争论不能说明洋务新政遭遇阻力,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日本尚未成为中国主要的外患,排除C项;沙俄企图侵占中国的东北与两人的分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列强的侵略,李鸿章认为而东南海防比西北塞防更重要,应该集中力量保卫东南沿海地区,“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而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左宗棠的主张A.有利于保卫西北领土,抗击英、俄侵略B.促进了洋务运动兴起和军事工业的开办C.不利于集中资源进行西南方的对法战争D.造成了力量分散,加速甲午战争的失败【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边疆危机,左宗棠提出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有利于当时保卫西北领土,抗击英、俄侵略,A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已然兴起,军事工业也在开办中,排除B项;左宗棠的主张并未对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产生消极影响,排除C项;左宗棠海防塞防并重思想与1890年代甲午战争的失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不再视边疆地区为“屏藩”或“藩篱”,而是将边疆地区设省进行直接管理,与内地整齐划一,这说明了晚清政府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台湾建省后,清政府的边疆危机并未彻底消除,排除A项;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归属中国,台湾在元朝正式属于中国领土,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12.为阻挠左宗棠收复新疆,《申报》等英资报纸通过有选择地刊载社论乃至编造谣言等方式阻止清政府为西征借款。而李鸿章也屡屡参考《申报》等“外国新闻纸”,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提出了放弃新疆的主张。这主要反映出A.清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B.部分清朝官员对外国媒体缺乏全面的认识C.中国报刊业的繁荣景象 D.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经历重重艰难险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申报》等英资报纸通过有选择地刊载社论乃至编造谣言等方式阻止清政府为西征借款。而李鸿章也屡屡参考《申报》等“外国新闻纸”,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提出了放弃新疆的主张。可分析出李鸿章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申报》,无法体现中国报刊业的繁荣景象,排除C项;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经历重重艰难险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3.1884年甲申马尾海战以后,清廷决定今后海军建设方针由“造船育才为主,买船引进人才为辅”改为“以购买西方铁甲船为主”,国家安全战略由“联俄防日保韩”改为“联日拒俄保韩”,相应地国家军事战略由“塞防海防并重”改为陆海战略失衡的“塞防独重”。清政府的这些做法A.表明近代中国海军建设进入体系化 B.体现清朝在对外管理体制上的日益完善C.标志清朝践行藩属外交体制的失败 D.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中“以购买西方铁甲船为主”“联日拒俄保韩”塞防独重”等信息可知.当时清政府面对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失衡和错误的决策,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军在甲午海战的溃败,D项正确;A项海军体系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军事策略的转变,排除;不是对外管理体制的日益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保韩”能体现藩属外交,但C项所述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14.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主张塞防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同时认为西方国家“专在通商”。这一争论反映了A.近代外交观念的萌芽 B.清廷准确判断时局C.清朝政府内部的分裂 D.清政府国力的衰微【答案】D【详解】19世纪70年代,面对重重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背后反映的是清政府国力的衰微,因此只能有选择地开展国防,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讨论国防重点,不是近代外交观念,排除A项;左宗棠认为西方国家“专在通商”,这一判断并不准确,排除B项;清政府主要官员之间出现的争论,不能据此认为出现了内部的“分裂”,C项有夸大之嫌。故选D项。15.某学者撰文指出,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1907年,将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这实际上反映了A.传统中国向近代主权国家的转型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C.海防与塞防的治理政策趋向统一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人们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并付诸实践,在新疆、台湾、东北等地设立行政机构,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加强海防和塞防建设,领土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有所增强,体现出传统封建的中国逐步转向近代主权国家,故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重视对边缘区的治理,并非说“海防与塞防的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故C项错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只是表面现象,未体现材料实质,故D项错误。16.1874年,清廷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等塞防论若强调安定西北的必要.并警觉到俄人在西北边陲的野心;李鸿章等海防论者强调列强在东南沿海的威胁,并敏锐觉察到日本侵略的危险性。这场争辩反映了当时A.清朝国力有了显著提高 B.洋务派内部出现了分裂C.中体西用思想遭到质疑 D.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答案】D【详解】材料表明,塞防论者首重西北安定,海防论者重在东南海疆外患。这说明中国边疆面临列强侵略,形势严峻,D项正确;“海防”“塞防”两者不能兼顾,是清朝国力衰微的征兆,A项错误;这场论争是洋务派内部面对外敌人侵威胁,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不能代表内部分裂,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7.针对有人提出的反对西征、坚持海防为先的观点,左宗棠指出“敌人如要侵犯东南沿海,不能无因而至,要看西陲的成败决定动静。……保住西北边塞,正是有利于东南海防”。据此可知,左宗棠()A.认为塞防价值高于海防 B.辩证认识解决边疆危机的不同策略C.吸取了黄海海战的教训 D.希望尽快收复新疆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详解】左宗棠认为西北地区的安危影响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态度,因此保住西北边塞,正是有利于东南海防,这体现了左宗棠将西北地区和东南海防结合在一起考虑,体现了辩证认识解决边疆危机的不同策略,B正确;左宗棠认为应当优先重视西北边防,这是从重视程度而非价值高低判断,排除A;黄海海战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8.中国海疆辽阔,可是一直有疆无防。但是19世纪70年代后,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主要基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训 B.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思想C.甲午战争威海之战教训 D.列强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答案】A【详解】根据“19世纪70年代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政府制定的“海防”和“塞防”并中的战略主要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训有关,故选A;清政府从来没有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排除B;甲午战争的爆发是在19世纪90年代,列强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D。19.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场争论的结局是,清政府一面命左宗棠统兵平定新疆,一面命李鸿章加强东南海防建设。这反映出当时A.国防近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B.清政府对国防认识有了提高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已经激化 D.清政府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答案】B【详解】19世纪70年代中期,面对边疆危机,关注“海防”、“塞防”,并采取相应措施,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国防认识有所提高,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防近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A项错误;“海防”、“塞防”之争只是解决边疆危机的重点不同,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已经激化,C项错误;清政府海防、塞防并重不能说明其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D项错误。C命题趋势:中国近代的海权观及海权保障的失败难度:★★★★建议用时:70分钟1.1874年,一份奏折中说道:“窃谓北、东、南三洋须各有铁甲大船二号,北洋宜分驻烟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外口;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皆水深数丈,可以停泊。一处有事,六船联络,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声势较壮。”这表明A.国防重心发生转移 B.朝野海权意识提高C.筹划海防成为议题 D.中国海防力量增强【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北洋宜分驻烟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外口;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可以看出该奏折涉及北、东、南三洋的海防驻地。依据材料“187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奏折是李鸿章的《筹划海防全局折》的内容,其筹划海防之事还没有成为事实,这表明筹划海防成为议题,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国防重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材料中的奏折只是李鸿章的《筹划海防全局折》的内容,不能说明整个“朝野海权意识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筹划海防成为议题,并不能说明“中国海防力量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2.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由此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统一军事指挥权C.建立装备精良海防 D.尽快发展工商业【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认为应统一军事指挥权以应对从海上而来的侵略,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工商业,但与材料强调统一军事指挥权不符,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建立装备精良海防的信息,排除C。3.美国军事学家马汉在研究甲午战争时强调,“日本似乎充分掌握了海军的目的就是控制海洋这一原理,并依此进行活动”,“舰队总是以攻击行动去达成战役目的”。而李鸿章认为“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敌情”。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海军实力不济 B.海权观念落后C.防御力量薄弱 D.重视论宣传【答案】B【详解】材料“李鸿章认为‘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敌情’”体现的是当时清政府的海权意识淡薄,B正确;甲午战争前的清政府海军实力位于亚洲第一,A错误;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4.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林则徐“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李鸿章“新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存在着严重危机【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边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为此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先后提出表格中的主张,故D正确;西方海权观的传入不是主要背景,故A错误;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主张不能说明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故B错误;洋务运动是近代化运动起步的标志,故C错误。5.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之初即主张:“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凡制造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生民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这说明他A.意识到民营工业的发展趋势B.将民本思想与民权学说相融合C.具备一定的近代海权意识D.认为疆防比海防更重要【答案】C【详解】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民权学说”故排除B。“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可见左宗棠认为海防重要,故选C。D项与C项意思相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6.孙中山说:“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据此可知孙中山(
)①认为加强海防有利于国防建设②注意到海洋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价值③主张中国通过兴海权称霸世界④认为兴海权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体现出孙中山对海洋,海军,海权和世界贸易的认识,由此可以得出①②④说法正确,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称霸世界,所以③的说法不正确。7.下表所示为晚清北洋水师军官和绿营军官平均月俸对比情况(单位∶银两)。官职(军衔)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绿营217.14167.6398.1261.9452.6133.4524.33144.5北洋水师700330270220200130806040北洋水师军官的月俸安排(
)A.表明北洋水师官兵素质较高 B.吸引了优秀人才参加海军C.体现了清廷加强海防的决心 D.凸显了对新式人才的重视【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晚清军事改革。据材料可知,北洋水师军官的薪俸远远高于同等级的绿营军官,这凸显了清政府对新式人才的重视,D项正确;薪俸数额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官兵素质高,排除A项;当时的海军人才匮乏,主要是通过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培养,海军人才稀缺难得,因此清朝廷才用高薪俸优待他们,而不是为吸引人才参加海军,排除B项;清朝廷给北洋水师军官高薪俸,是因为他们是新式人才,仅凭此不能得出清廷有加强海防的决心,排除C项。故选D项。8.1874年以后,多数洋务派以日本为假想敌,主张筹建海防,如李鸿章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这反映出当时(
)A.洋务运动领域的扩展 B.中日民族矛盾尖锐C.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D.民族忧患意识增强【答案】D【详解】1874年以后,多数洋务派主张以日本为假想敌来筹建海防,可见这一时期,民族忧患意识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洋务运动领域的扩展,排除A项;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开始,中日民族矛盾尚未尖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仍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没有体现其思想的突破,排除C项。故选D项。9.下表所示为晚清海军学堂的创办情况。由此可知,晚清(
)校名办学时间毕业届数/人数备注福建船政学堂1866~1894年十二届/160名甲午战败停办天津水师学堂1880~1900年六届/210名毁于八国联军广州黄埔鱼雷学堂1886~1906年五届/19名1906年后并入广东水师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7~1895年一届/36名甲午战争后被裁撤威海卫水师学堂1888~1894年一届/30名1895年并入天津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1890~1895年三届/23名甲午战败停办A.忽视新式学堂建设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海防教育步履维艰 D.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答案】C【详解】从毕业的学生娄可得出,学生数量减少,并且学校也被合并,反映出晚清海军学堂的创办和发展艰难,海防教育步履维艰,C项正确;从建设的新式学堂可得出并不有忽视,排除A项;B项不能体现,排除B项;从创办的学堂可得出,还是取得一定效果,排除D项。故选C项。10.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中,除了地图集和世界各国文明的制度变革,还包含多种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以及他的海防建设方案和外交方略。这反映了魏源(
)A.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C.要求改革现存社会制度 D.希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答案】B【详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地图集和世界各国文明的制度变革,还包含多种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以及他的海防建设方案和外交方略,反映了魏源反思鸦片战争失败,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魏源没有要求改革现存社会制度,排除C项;魏源指示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排除D项。故选B项。11.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林则徐曾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由此可知,林则徐A.奏言缓解了清廷当时困境 B.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C.认识到贸易逆差的危害性 D.已有“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答案】D【详解】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采取的“造船铸炮”“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之策以“使之自围”,这是其“师夷制夷”的海防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林则徐的奏言并未缓解清统治困境,之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林则徐针对中国近代化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中虽提到“各国洋船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但这是林则徐海防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未涉及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2.19世纪70年代,清廷在沿海组建若千水师,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1879年5月,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由此可知清朝A.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B.海防观念落后C.海军近代化成效显著 D.地方势力崛起【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奏请将南洋各省兵轮每两月调至吴淞口会操一次,以便彼此协调,福州将军、闽浙总督竟以种种理由推托”可以看出福州将军、闽浙总督海防观念落后,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权力逐渐下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官员海防观念落后,没有反映海军近代化成效显著,排除C项;清朝地方势力崛起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材料无法体现这一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 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 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急递铺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这是为了密切中央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急递铺的建设,不能体现邮驿体系日臻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一度提倡“造船制炮”,但不久海防发展迟缓,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朝野上下强烈呼吁整饬海防。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海防,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三支海军。这反映了海防建设A.是民族危机下的被动选择 B.得到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C.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D.盲目借鉴了西方先进科技【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朝野上下强烈呼吁整饬海防。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海防,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三支海军”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日本入侵台湾,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才大力整饬海防,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清政府大力发展海防的背景,无法得出海防是否得到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发展海防的原因,而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是发展海防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盲目借鉴了西方先进科技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5.林则徐奏称:“即以船炮而言,本为海防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从长久计,以不得不先事筹维。粤东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这表明林则徐A.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根源 B.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C.强调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 D.重视通过发展商业以求自强【答案】C【详解】据题意可知,林则徐认为坚船利炮是海防的必需之物,而且主张将粤东关税用于防范外部的骚扰与侵略,打造坚船利炮,由此可知他是强调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C项正确;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林则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排除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来的,排除B项;林则徐是主张打造坚船利炮,并不能体现的重视发展商业以求自强,而且自强的口号出现在洋务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C项。16.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开始选购克虏伯炮,在此后的近50年中,晚清新建的陆军、海军、海防炮台、新式兵轮等,都以克虏伯炮为重要的武器装备;各地的兵工厂也努力仿制克虏伯炮;德国与清政府互派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这些举措A.表明洋务运动开始兴起 B.有效提升中国御侮能力C.反映了中德关系最友好 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D【详解】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引进克虏伯炮,学习德国军事技术,与德国互派技术人员交流,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军事、教育等领域近代化的发展,D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初已开始,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表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中国近代外交关系的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17.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这此思想的提出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认识【答案】B【详解】鸦片战争后,国人提出建立海军加强海防、“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国人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强国御侮的道路,故B项正确;建立海军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无关,排除A项;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中国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意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意识才真正觉醒,排除C项;材料中的这些思想只看到了西方军事、技术方面的先进,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先进,对西方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世界形势缺乏深刻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18.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国内海盗和海上的抗清异已势力,长期以来推行“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海盗和异已彻底消失 B.西方列强侵略扩大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D.海军力量的近代化【答案】B【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抗清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从海上对我国的侵略,B项正确;海盗和异已彻底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战争主要发生在陆地上,与海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清政府海防政策的变化是受列强侵略的影响,与海军力量的近代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9.1874年清政府筹议海防建设,前江苏巡抚丁日昌主张“御今日之侮”须“效彼之长”,对此,大理寺卿王家璧主张“勿以事非已出轻改前人,勿以能顺夷情不顾国是”。王家璧这一观点A.认为学习西方是以夷变夏 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C.是对中体西用主张的突破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A【详解】材料“勿以事非已出轻改前人,勿以能顺夷情不顾国是”体现的是王家璧反对学习西方,认为是以夷变夏,A项正确;王家璧反对学习西方,因此激发国人救亡意识及突破中体西用的说法错误,排除BC项;经世致用强调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20.甲午战前20年,南洋、北洋是晚清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分别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为海防大臣,收用江苏等省关按年划拨的海防专款,并于海防专款不敷时罗掘大量购船经费、炮台经费等,受世人瞩目。这说明A.洋务运动十分重视海防建设 B.海防经费供应具有不平衡性C.中国海防专款备受世人诟病 D.清朝制定了“海洋强国”战略【答案】A【详解】考查洋务运动。材料中“甲午战前20年”,是洋务运动期间。根据材料“南洋、北洋是晚清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并于海防专款不敷时罗掘大量购船经费、炮台经费”,说明洋务运动十分重视海防建设,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防经费供应的是否不平衡,B项排除;材料只是说明当时的海防专款“受世人瞩目”,未说明是否“受世人诟病”,C项排除;材料只是体现海防建设及海防专款情况,并未说明是否制定了“海洋强国”战略,D项排除。故选A项。21.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朝见乾隆帝,虽然没有达到开放通商的预期目的,但对大清王朝的军队设施以及海防布置了解很深。他们甚至在几乎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测定了清朝的海岸线。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的政策使然 B.政府的国防意识淡薄C.英国海上的优势明显 D.天朝上国的优势心态【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能够轻易测定清朝的海岸线,窥探中国军队设施、海防布置,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国防意识淡薄,B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不是英国人能掌握中国国防情报的原因,A项错误;英国海上优势明显是客观条件,并非其使团轻易获取中国军事情报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英国人测定清朝海岸线等国防机密能够得逞,主要原因并非中国人的自大心态,D项错误。22.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变局”实质反映出()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B.两人呼吁清廷革新图强C.外来入侵冲击国人夷夏观念 D.国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答案】B【详解】从材料“《筹议海防折》”以及“《上清帝第一书》”、“真非常之变局也”,可以看出两人从各自的角度(兴办洋务与改革维新)呼吁清廷革新图强,故选B;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排除A项;C项夷夏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日本全面侵华,举国抗战,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排除D项。23.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列强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强敌。这反映了A.清政府认识到大变局的本质 B.清边防开始从陆地转向海洋C.其经世致用和革新图强意识 D.李鸿章应对变局的正确方法【答案】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通过试图通过变法改革来应对前年的变局及强敌入侵,说明的是其经世致用和革新图强意识,C正确;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自身落后的本质,A排除;李鸿章的个人奏章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政策走向,B排除;李鸿章也并未找到应对变局的正确办法,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D排除。故选C。24.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批驳了“御敌于外洋”的主张,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战法。这反映出魏源A.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B.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C.轻视近代海防建设 D.海洋意识由开放转为封闭【答案】B【详解】材料“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体现的是魏源主张以内河防御为主,这主要和近代中国海防落后有关,说明的是魏源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5.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对鸦片战争进行了剖析,“故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器利不如人和也。”这表明他A.摆脱了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B.进行了巩固海防的积极探索C.找到了驱敌御侮的正确途径 D.摒弃了“师夷长技”的思想观念【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魏源认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不如敌人,说明的是其进行了巩固海防的积极探索,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魏源并未找到抵御外敌入侵的良好办法,C排除;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D排除。故选B。26.1866年,左宗棠在创办福建船政局时说:“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左宗棠A.认为传统观念制约了洋务运动推行B.强调了中国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性C.主张通过制度变革来维护统治秩序D.关注海防危机并引领清廷国防建设【答案】B【详解】根据可以“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可得出,左宗棠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因海防不利造成的,因此他强调了中国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排除A;洋务派并没有主张制度变革,排除C;引领的人物不是左宗棠,排除D。27.1875年,郭嵩焘在上陈总理衡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中提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富强。”这反映出郭嵩焘A.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 B.倡导实行君主立宪政体C.秉持“器变道不变”的立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答案】A【详解】材料“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富强”体现的是郭嵩焘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在于其政治制度,并非是单纯的依靠先进技术,反映的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A正确,CD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8.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 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答案】D【详解】材料“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体现的是李鸿章认为修筑铁路有利于实现南北联动,加强国防的目的,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29.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反思之余,得出结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况目前驱鳄屏鲸,舍此易济。"这表明林则徐A.推动了海防近代化的起步 B.已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对东西方间的差距已有清醒认识【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认识到加强海防建设势在必行,这一反思显然突破了传统的“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B正确;洋务运动推动了海防近代化,排除A;林则徐主张发展海防而非资本主义,排除C;林则徐并未对东西方的差距进行反思,排除D。30.1841年8月,清政府对英军的厦门防御战的清军共计5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4300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2000人。这说明A.鸦片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 B.中英双方军事力量悬殊C.晚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淡薄 D.清政府坚守天朝大国心态【答案】C【详解】由,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提标4300余人中参战者却不足2000人;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用于海防作战的兵力空虚,说明晚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厦门防御战,无法体现战争规模的扩大,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英国的军事力量,不具有可比性,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清政府的军事分布和参战状态,不涉及对外态度,D项错误。31.下面是甲午战争前夕北洋舰队和日本海军力量对比图。该图可以说明A.清政府的海防意识相对淡薄 B.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C.日本海军综合实力强于中国 D.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鄙视态度【答案】B【详解】从题干数据看,北洋舰队在总吨位、总马力以及编队航速方面不及日本海军,由此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军事实力的薄弱,B正确;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重点打造了海军力量,说明其有一定的海防意识,排除A;北洋舰队是中国三支海军的其中之一,因此不能认为当时日本的海军综合实力强于中国,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2.189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成立,后又将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合并,组成联合舰队。而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清政府海防体制混乱滞后C.日本海军装备精良战力强D.中国海军近代化尚未起步【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的“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来看,说明当时清政府海防体制混乱滞后。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反映清政府海军系统的状况,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削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海军的体制系统,没有涉及海军装备,排除C项;中国海军近代化在洋务运动中起步,排除D项。33.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主张建立“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这反映了A.海防和塞防之争已有定论 B.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C.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 D.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答案】C【详解】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人士,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发展海防。但是并没有付诸实践。故选C项;AB项明显错误;D项是洋务运动,排除。34.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三年后,他再次校阅海军,上奏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A.落后海防观念导致战争失败 B.战争赔款导致了海军军费不足C.军备落后是战败的重要原因 D.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答案】C【详解】1894年,李鸿章校阅海军时“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北洋海军军备已经落后,这是甲午战败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材料主旨没有体现出海防观念落后,故A错误;海军军费不足是因为军费被挪用,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故D错误。35.1866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时奏称:“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这说明他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C.加强海军海防建设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尾造船厂是洋务派代表左宗棠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创办此厂的主要目的是军事方面的,即加强海军海防建设,材料中的“军政举”等字眼也是强调这一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创办此厂的主要目是军事方面的而非经济方面的扩大中外贸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加强海军海防建设而非筹集资金以充海军军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尾造船厂是洋务企业而不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6.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国嵩焘在强调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C.重视发展海防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答案】B【详解】根据“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可以看出,其主张不能仅仅只学习技术,这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故B正确;AC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37.1875年,丁日昌在请李鸿章代为转奏的《海防条议》中提出“中国洋面,延袤最宽,目前大小铁甲船,极少须十号,将来自能创造,极少须三十号,方敷防守海口以及游历五大洲,保护中国商人。”丁日昌这种认知A.反映出清政府积极地增强海防力量B.已经超出单纯“守土御海”的认识框架C.标志着国人开始萌发近代海防观念D.表明增强海防已在清廷内部成为共识【答案】B【详解】根据“防守海口以及游历五大洲,保护中国商人”可知丁日昌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守土御海”,而是要参与海权角逐,发展海外贸易,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丁日昌的认识,与清政府无关,排除A;在丁日昌之前国人就已经开始萌发近代海权观念,排除C;“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题意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38.中法战争后,清廷设立海军衙门主持全国海防事务。但是,海军衙门对地方海防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这说明A.统治集团认识到战败根源 B.清廷改革的实际作用有限C.学习西方必须从国情出发 D.战败推进了清廷机构改革【答案】B【详解】从材料“海军衙门对地方海防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可知,中央海军部门实际效力有效,即当时清廷设立海军衙门的改革措施实际作用有限,B正确;中法战败根源是制度所致,但是统治集团并未对制度进行更改,说明其并未认识到战败根源,排除A;题干内容与国情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改革后的效果,而非改革本身,D属于现象,排除。39.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前源一诚任兵部大辅时期,兵部省给陆军经费为12万石,海军经费10万石。而同时期中国海军仅是陆军军费的4.1%,且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清帝国A.中央集权削弱 B.财政危机凸显 C.沿海经济发达 D.海防亟需强化【答案】D【详解】根据日本和清帝国的海军经费以及经费来源看出,近代前期的清帝国在海军的资金投入不足,对海防的重视程度不够,说明亟需强化海防,故选D;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问题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帝国的财政危机,排除B;海军的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不能说明沿海经济发达,排除C。40.福建巡抚丁日昌(1832-1882)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1877年,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上奏清廷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并拟定了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拟派船政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等专司其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丁日昌主张积极发展无线电报 B.近代中国通信离不开先进国人的倡导C.鸦片战争以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D.这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B【详解】丁日昌正视电报的价值,上奏清廷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拟定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等,反映出近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国人的倡导,B项正确;丁日昌主张积极发展无线电报与“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等不符,A项错误;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于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D项错误。41.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下列体现其直接意图的是A.兴办开平煤矿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B.引进先进技术抵抗外国经济侵略C.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军事工业之困 D.筹划海防通过壮大海军实现自强【答案】C【详解】由材料“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可知,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在于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解决其困局,故C;洋务派创办洋务企业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其意图,排除A;抵抗外国经济侵略并不是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它只是在客观上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D项是发展军用工业的目的,而非民用工业的目的,排除。42.下图分别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石舫和明治天皇从宫廷费用中省出30万供海防制造的日本吉野舰。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A.中国政治腐败 B.中国经济落后 C.中国制度落后 D.中国国防落后【答案】A【详解】据材料对比,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石舫,明治天皇从宫廷费用中省出30万制造吉野舰,可知慈禧奢侈腐败误国,明治天皇节俭助国,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是政治腐败,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经济落后、制度落后、国防落伍,故BCD排除。43.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前源一诚任兵部大辅时期,兵部省给陆军经费为12万石,海军经费10万石。而同时期中国海军仅是陆军军费的4.1%,且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中央仅是名义上下旨给予承认。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清政府A.对地方控制松弛 B.海防意识淡薄 C.对日本认识不清 D.财政危机加剧【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了19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对海军经费的支付额度对比及经费来源,从中可以看到清政府海防意识的淡泊,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44.1840年9月,林则徐上奏朝廷,指出船炮“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并建议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费用,“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这表明林则徐A.迈出了建设近代海军第一步 B.具有加强海防、抵御外患的思想C.提出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对西方政制的认识走在时代前列【答案】B【详解】由材料“建议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费用”可知,林则徐主张加强海防建设,以此来抵御外患,故选B。A项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林则徐是官僚地主阶级,其主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材料中的林则徐看到了中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但未看到双方在政治体制上的差距,排除D。45.1845年,思想家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认为“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一言论A.促成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加速了边防海防的建设C.推动了国人的思想启蒙 D.淡化了天朝上国的观念【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稍习夷事”的主张,体现了姚莹师夷长技的思想,说明其认识到西方的“边海之防”是先进的,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士大夫的天朝上国的观念。D项正确。1845年距离洋务运动的产生还有十多年的时间,A项夸大了这一思想的作用,程度失当。这一思想并未在当时的统治者和国人中产生广泛影响,BC两项不符合史实。46.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C.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D【详解】“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是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7.1832年6月20日,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由此可见()A.英国从事鸦片贸易违反国际法 B.英国做好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准备C.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执行不力 D.鸦片战争前夕清军海防松弛【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夕,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清军的海防松弛,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阿美士德号”号是否走私鸦片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传教士的话体现了当时清政府海防的情况,没有体现英国是否做好发动鸦片战争的准备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清政府海防的松弛,而不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48.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最突出的国防建设海军建设而言。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军队之间各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义无统一行动。甚至其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此现象表明A.中国社会转型艰难B.中体西用的实效C.政府对海防的重视D.顽固派的盲目阻碍【答案】A【详解】根据“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迎送官员”可知反映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落后,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故选A项;“实效”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描述可知政府对海防并不重视,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顽固派的盲目阻碍,故排除D项。49.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候未成”,闽台“本为一声”,“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晌”。此举体现了A.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B.维新思想的实践成果C.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D.洋务运动的求富思想【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惟沿海仅数县之地”“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等可知,刘铭传强调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状况并不是维新思想的实践,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刘铭传强调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并没有体现出整合区域经济,故C项排除;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时提出的口号,材料无法体现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故D项排除。50.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A.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B.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C.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D.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A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选项排除。清政府设置福建台湾巡抚并不会化解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C选项排除。材料与发展台湾经济无关,D选项排除。51.1874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A.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B.防范西方列强干预C.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D.力图维护天朝尊严【答案】C【详解】材料“番地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该督惟当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反映了清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态度,说明清政府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台湾的海防地位,而是突出国家领土主权,故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清政府反对日本侵略台湾,不是防范西方列强干预,故B错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并不等于维护天朝尊严,故D错误。52.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这说明A.洋务派重视与洋人商战B.中国近代海防意识觉醒C.中国轮船制造技术成熟D.中国成为近代海军强国【答案】B【详解】制造近代海轮,培养相关人才,以及海军衙门的成立,均表明中国人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加强海防,说明中国近代海防意识的觉醒。故答案为B项。早期维新派主张与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 2024年xx村年度脱贫户、监测户增收工作总结
- 牛津译林版英语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
- 机电工程师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国企)
- 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简化货品采购协议格式
- 2024年限定区域分销商协议条款
- 2024年度工程领域劳务协议范本
- 2024年新汽车租赁经营协议样本
- 2024全新保健品商业合作协议样本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图神经网络在生物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 浅谈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 语文教学常规检查表
- “思政”课社会实践
- 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运行检测记录表
- 复杂性尿路感染
-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 膀胱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 音乐ppt课件《小小的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