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_第1页
优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_第2页
优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_第3页
优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_第4页
优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全考点-名校内部资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问题。本专题的复习应特别突出以下几点:(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重视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的概括和总结,以利于“资政教化”“以史为鉴”。(2)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的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形成全局性的政治制度变迁观;也应将其放在世界政治文明的大范围内,与其他政治文明相比,显示其先进性和优越性。(3)联系时政热点,注意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核心整合一、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的,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3)西汉时期巩固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定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4)隋唐时期完善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将军权、政权、财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链接•思考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共同性?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8)清朝后期衰落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链接•规律大体说来,北宋以前主要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明清时期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大体说来在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主要表现为: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主要表现为: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拓展:从君主制到民主制的进步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古代史时期是君主专制制度,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近代化追求,到现代史时期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古代封建王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职位世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实现对全国的专制统治。正因为如此,不仅皇室家族内部不断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且权臣、武将、外戚也极力觊觎皇位,实现改朝换代。宦官、奸臣也寄生在皇权之上,作威作福。另外需要指出,中国的君主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统治,这是与欧洲各国的君主专制不同的地方。(2)近代对民主制度的追求。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步入近代,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先进阶级开始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近代化追求,相继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一直没有很好地实施,只有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民主政权具有充分的民主色彩。(3)现代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相继在全国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政协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必须联系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要求政治上强大的中央政权的保护,从而成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西汉时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形成了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根据。到明清时期,经济上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济基础与君主专制制度为代表的旧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了,《牡丹亭》《红楼梦》等文艺作品也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渲染。※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1)“汉法”是指中国内地的封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旧俗”是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统治制度影响下,均采取了接受“汉法”的措施。“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2)西晋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原来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少数民族逐渐学会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契丹族首领阿保机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任用汉族读书人制定典章制度。党项族仿照汉族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金世宗进行改革推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后来才“退牧还耕”,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这势必会促进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建立清朝的满族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我国古代落后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康乾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盛世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矛盾。第一,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它的落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任何封建统治者都不能阻挡。第二,“康乾盛世”的出现是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由于清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注意与民休息,出现了这种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超过了前代任何一次盛世。它是在前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第三,在盛世中隐藏着危机。从中国发展的趋势看,这只是封建专制制度衰落前的回光返照,盛世里面暗含着衰落和危机。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自然经济基础;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间产生。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措施,他们对外实施消极防御的锁国政策,对内实行文化专制。这些措施只能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这些现象和发展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剧封建统治危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专制统治,必然会引起政治的腐败;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土地集中,从而引起阶级矛盾尖锐;同时,反封建的各种因素正在成长。从世界历史发展看,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自乾隆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上西方列强入侵,封建制度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宰相,或称丞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作为封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成为皇权的伴生物,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密切关系。(1)宰相这种官职,是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此时名称不固定,职权也并不显赫。到战国末期出现了“宰相”这一专称。到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这种情况延续到魏晋南北朝。(2)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予“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时宰相达10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