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法律一、法律知识部分(一)法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概念: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它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确保实施行为规范总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特征:1.法国家意志性2.法特殊社会规范性3.法效力普遍性4.法国家强制性5.法对权利义务要求性。作用:(一)法规范作用:法具备指导、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二)法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关系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关系一、法与经济关系:(一)法与经济通常关系:(1)法与经济基础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法与社会生产力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法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发展,既无存在可能,也无存在必要。(二)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作用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和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两个方面。二、法与政治关系:1.法受政治制约。2.法服务于政治。三、法与党政策关系:1.法与执政党政策异同:法与执政党政策在内容和实质方面存在联络,包含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标准和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具备共同性。但二者区分也很显著,详细表现为:(1)意志属性不一样(2)规范形式不一样(3)实施方式不一样(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一样2.法与执政党政策相互作用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络、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前提和基础,因为:(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依据。(2)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性质和内容(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力量源泉。(三)法学上“法渊源”专有含义及与当代中国法主要渊源一、法学上“法渊源”专有含义:就是指法律规范形式仁起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二、当代中国法主要渊源:(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五)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六)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七)尤其行政区法(八)国际条约(四)法律关系概念和要素一、法律关系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权利和义务关系。二、法律关系要素: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组成。(五)立法概念及当代中国立法指导思想、基本标准和程序一、立法概念:法制订,通常是指一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除规范性法律文件一个专门活动。二、当代中国立法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指导思想,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三、当代中国立法基本标准:1.从本国实际出发与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相结合标准2.法制统一标准3.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结合标准4.对法解释必须由有权国家机关讲行标准。三、立法程序:所谓立法程序是指关于国家机关制订、修改或废除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定步骤和方式。立法程序,通常能够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法律议案提出法律议案是法律制订机关开会时,提请该机关列入议事日程讨论决定关于法律制订、修改或废除提案或提议。2.法律草案审议和讨论是指法律制订机关对列入议事日程法律草案正式进行审议和讨论。3.法律经过是指法律制订机关对法律草案经过正式讨论后表示正式同意,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法律。4.法律公布是指法律制订机关将经过法律用一定形式给予正式公布。(六)法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要求、标准以及法效力一、法实施及相关概念:法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详细利用和实现。法执行,简称为“执法”,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落实和实施法律活动。法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详细应使用方法律处理案件专门活动。因为这种活动是以国家名义来行使司法权,故通常简称“司法”。法恪守,通常简称为“遵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活动。二、我国法律适用要求:正确适使用方法律基本要求为三个方面,即准确、正当、及时。三、法律适用基本标准: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以事实为依照,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四、法效力:法效力是指法律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时间适用效力。(一)对人效力:法对人效力,是指法适适用于哪些人。(二)空间效力:空间效力,及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有效。(三)时间效力:时间效力,即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以及对其颁布前事件和行为有没有溯及力问题。二、宪法部分(一)宪法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监督及新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概念:宪法是具备最高法律效力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根本活动准则。特征:(l)内容上,宪法要求是国家根本任务、根本制度等根本性问题;(2)效力上,宪法具备最高法律效力;(3)程序上,宪法制订和修改程序比其它法律严格,宪法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依法成立特定机关经过特定程序制订和修改。本质:1.宪法具备鲜明阶级性。2.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作用:(一)宪法对统治权作用1.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2.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预防权力滥用,这正是宪法民主性表现。(二)宪法对法制作用I.促进法制完备和健全。宪法是其它法律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产生基础和依据。2.促进法制统一。宪法具备最高法律效力,其它法律不得与之抵触,宪法是审定和检验其它法律是否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和需要最高标尺。(三)宪法对公民权利保障作用1.宪法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内容。2.宪法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实现要求了必要保障。(四)宪法对政治制度作用1.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2.改革国家政治体制。国家政治制度在运作和实践中,往往需要对一些步骤和体制作适当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客观情况改变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应在宪法指导下和范围内进行。(五)宪法对社会经济作用1.确认、保护和巩固经济基础。2.确立其余制度,为经济建设服务。3.在宪法指导下和范围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监督:宪法监督是指宪法制订者保障宪法正确实施和完全实现调控宪法效力活动。宪法监督主要内容包含:(l)审查法律、法规及其它规范性文件合宪性:(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合宪性;(3)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个体公民行为合宪性。(二)国体和政体概述及我国国体和政体,我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标志和国家结构形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尤其行政区制度国体概述:国体,即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国家政权阶级本质;第二,国家政权经济基础;第三,社会精神文明。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概念:政体又称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按照一定标准组成,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国家政权机关组织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包含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广泛政治联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备广泛代表性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一个主要形式和主要机构。国家标志:即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统治阶级依照什么标准,采取何种形式划分国家内部组成,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及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相互关系。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是:(1)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四个相互联络、不可分割步骤,就是民主集中制标准表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国家结构内,按照宪法要求,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设置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使由宪法和法律赋予自治权,管理本自治地方地方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制度之一。我国尤其行政区制度:尤其行政区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制度。所谓尤其行政区,是指在我国主权所及领土范围内,依照宪法和法律要求,对某一地域实施不一样于通常行政区域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该地域不拥有独立主权,但却有特殊法律地位。其基本内容是:1.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2.特区政府享受高度自治权。(三)经济制度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反应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各种关于经济问题规则和方法总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发展多个经济形式、多个经营方式。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个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3.国家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4.我国宪法要求,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伎俩侵占或者破坏国家和集体财产。(四)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基本标准等公民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权利。公民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要求公民必须推行法律责任,它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最主要、最基本要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一)平等权(二)政治权利(三)宗教信仰自由(四)人身自由与权利(五)社会经济权利(六)文化教育权利(七)监督权和请求权(八)特定主体权利保护我国公民基本义务:(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二)恪守宪法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恪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恪守劳动纪律,恪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五)依法纳税。(六)其余义务,包含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夫妻双方实施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儿女义务;成年儿女赡养扶助父母义务等。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基本标准: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余公民正当自由和权利。(五)我国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P18三、行政法部分(一)行政法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基本标准及作用等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法律规范总称。行政法渊源就是指行政法规范和标准表现形式,通常地,我们将其分为通常渊源和特殊渊源两大类。我国行政法通常渊源,能够分为以下几个:(l)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法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2)其余规范性文件;(3)国际条约、国际通例。行政法在内容上特点:(1)调整对象确实定性(2)内容相对易变性(3)内容上广泛性。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确实认和调整而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特征:(1)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必须当事人,没有行政主体就构不成行政法律关系;(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由法律、法规、规章预先要求;(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具备重合性。如公安机关具备依法维护社会治安职权和职责,就表现了权利义务双重性;(4)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地位是不对等。行政主体是管理者,相对方是被管理者。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区分:1.行政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必须是行政机关,而民事法律关系没有行政机关也能形成。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不能自行约定,必须是法律预先要求,而民事法律关系能够双方自行约定。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具备重合性,而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分明,权利就是权利,义务就是义务。4.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地位是不平等,而民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地位是完全平等。行政法基本标准:1.行政正当性标准2.行政合理性标准。行政法作用:(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二)保护公民、组织正当权益。(三)监督行政权力主体,预防其违法或滥用行政权力。(二)行政行为概念与特征、内容与效力、分类、正当要件等概念: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具备行政法律效果行为。特征:(1)隶属法律性(2)裁量性(3)单方意志性(4)效力先定性(5)强制性。内容:(1)赋予权益或剥夺权益。(2)科以义务或免去义务。(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效力:(1)确定力(2)约束力(3)公定力(4)执行力。分类:(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与详细行政行为;(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4)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6)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正当要件:(一)行政行为主体正当(二)行政行为权限正当(三)行政行为内容正当、适当(四)行政行为应该符正当定程序。(三)抽象行政行为概念、特征与分类,行政立法概念、特征、主体与标准抽象行政行为,概念: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不特定人或事制订具备普遍约束力行为规范活动。特征:(1)对象普遍性(2)效力普遍性和连续性(3)不可诉性。分类:(1)行政机关立法行为(2)行政机关除行政立法外其余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概念: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要求权限和程序制订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活动。特征:1.行政立法行政性表现为:(1)其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2)其所调整对象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之亲密联络事务;(3)其根本目标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订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2.行政立法立法性表现为:(1)它是有权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制订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2)行政立法所制订行为规则属于法范围,具备法基本特征;(3)它必须遵照对应立法程序。主体: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立法权,能够制订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我国关于法律要求,行政立法主体包含:(1)国务院;(2)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3)国务院直属机构;(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5)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人民政府;(6)国务院同意较大市人民政府;(7)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标准:1.民主标准2.效率标准。(四)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奖励等详细行政行为概念、特征、性质、设定、分类、作用、标准、程序及与相关概念区分与联络等1.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后果是财产全部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使用权,不发生财产全部权转移。(2)从行为标看,征收标通常仅限于财产;而征用标除财产外还可能包含劳务。(3)从能否取得赔偿来看,征收是无偿;而征用通常是有偿,行政主体应该给予被征用方以对应经济赔偿。2.行政征收与行政没收:联络:二者在表现形式及法律后果是相同,都表现为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对方财产全部权,而且最终表现为实际取得了相对方财产全部权。区分:(1)行政征收是以相对方负有行政法上缴纳义务为前提条件;而行政没收只能以相对方违反行政法关于要求为前提条件。(2)二者法律性质不一样。征收属于一个独立行政行为;而没收则属于行政处罚行为一个。(3)二者在行为连续性上不一样。征收只要据以征收事实依据存在,征收行为就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往往具备连续性;而对没收来说,对某一违法行为只能给予一次性没收处罚。行政确认形式主要有:(1)确认;(2)认可;(3)证实:(4)登记:(5)同意;(6)鉴证;(7)行政判定。行政处罚标准:1.处罚法定标准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标准3.公正、公开标准4.处罚救助标准。行政处罚简易程序:(1)表明身份(2)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3)通知当事人程序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说和申辩。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4)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5)立案,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必须向所属行政机关立案。行政处罚通常程序(l)立案(2)调查取证(3)拟订处罚决定(4)制作处罚决定书(5)送达。行政给付形式概括为以下几个:(1)安置;(2)补助:(3)抚恤;(4)优待;(5)救灾扶贫。行政奖励特征主要为:(1)行使行政奖励权主体必须具备行政主体资格;(2)其目标在于表彰和激励先进,调动和激发人们创造性和主动性;(3)奖励对象十分广泛;(4)奖励形式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二者大多合并采取;(5)其性质是行政主体依法律、法规要求,赋予受奖励者以奖励性权益无强制执行力一个详细行政行为。行政奖励通常应遵照标准: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标准2.公正、平等标准3.奖励与行为相适应标准。行政奖励内容:(1)物质方面权益;(2)精神方面权益;(3)职务方面权益。(五)行政协议、行政指导概念、特征与作用行政协议是指行政主体为了推行行政职能,实现特定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所达成协议。它具备以下特征:(1)行政协议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2)订立行政协议目标是为了实现特定国家行政管理目标,即具备社会公益性;(3)行政协议属于双方行政行为,以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4)行政主体在行政协议推行、变更、解除中享受优益权;(5)行政协议具备法定性,纠纷通常经过行政法救助路径处理。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基于国家法律标准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帮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伎俩,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标,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行为。其具备以下特征:(1)行政性,(2)多样性,(3)非强制性。行政指导作用:1.对法律伎俩补充作用。2.对经济发展引导和促进作用。3.对社会生活协调和疏导作用。4.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预防和抑制作用。(六)行政程序概念、基本标准和主要制度行政程序是指法律规范给予调整、确认并加以控制关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活动中应该遵照方式、步骤、次序以及时限总和。行政程序基本标准:(一)程序法定标准(二)相对方民主参加标准(三)行政效率标准(四)程序公正标准。行政程序主要制度:(一)资讯公开制度(二)公开调查制度(三)通知制度(四)说明理由制度(五)听证制度(六)时效制度(七)职能分离制度(八)辩论制度(九)回避制度(十)行政救助制度。(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概念、特征、分类和组成要件等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行政法律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危害,还未组成犯罪行为。其主要特征有:(1)行政违法行为人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它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保护行政法律关系行为:(3)它是一个还未组成犯罪违法行为;(4)其法律后果是负担行政责任。行政违法组成要件:(1)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备相关法定义务;(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备不推行法定义务行为;(4)有行政违法要具备主观要件。行政违法分类:依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一样,还能够分为行政主体违法和行政相对方违法;依照行为方式和状态不一样,能够分为作为行政违法与不作为行政违法;依照行为内容和形式不一样,能够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推行行政法义务而依法应负担否定性社会评价和行政法律后果。其特征有:(1)责任主体多样性。(2)责任内容法定性。(3)责任追究主体特定性。行政责任按负担主体不一样可分为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负担行政责任和行政相对方负担行政责任。(八)行政赔偿概念、特征、范围、方式、组成要件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和追偿制度等。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余组织正当权益造成损害,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制度。我国行政赔偿具备以下基本特征:(l)引发行政赔偿侵权损害行为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作出。(2)引发行政赔偿侵权损害行为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发生。(3)引发行政赔偿侵权损害行为是违法行为。(4)行政赔偿具备较强法定性。行政赔偿范围是指国家对哪些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给予赔偿,对一哪些损害不予赔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要求,国家对违法详细行政行为和违法行使职权事实施为造成损害给予赔偿。行政赔偿方式:(1)金钱赔偿。(2)返还财产。(3)恢复原状。行政赔偿组成要件:1.侵权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2.侵权主体行为是违法行使职权行为。3.有损害事实产生,且损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直接损失,既能够是物质利益丧失,也能够是人身权损害。4.损害事实与行政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职权而遭受损害,有权请求国家给予赔偿人,既能够是公民,也能够是法人或其余组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余组织正当权益造成损害,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九)行政复议概念、特征、基本标准、范围、管辖、程序及参加人等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详细行政行为侵害其正当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申请复议,行政机关受理申请,依法对该详细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出行政复议决定一个行政行为。行政复议具备以下特征:(I)行政复议以一定行政争议或纠纷为处理内容。(2)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提出复议申请为前提。(3)行政复议亦是一个行政自我监督制度,仍属于详细行政行为。(4)行政复议是对形成争议详细行政行为正当性与合理性均进行审查。(5)行政复议是一个行政司法行为。行政复议基本标准:(一)一级复议标准(二)及时、准确、便民标准(三)复议机关依法对详细行政行为正当性和适当性进行全方面审查标准(四)复议行政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标准。行政复议参加人是指具备法律赋予资格参加行政复议活动并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法律地位相类似人。行政复议参加人包含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行政复议程序:(一)复议申请(二)复议申请受理(三)复议审理(四)复议决定。(十)行政诉讼概念、特征、基本标准、受案范围、管辖、诉讼程序和参加人以及证据及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和审判监督程序等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余组织认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详细行政行为侵犯其正当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判专门司法活动。我国行政诉讼具备以下特征;(l)行政诉讼所要处理处理是行政案件。(2)行政诉讼是法院利用国家审判权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推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余组织正当权益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侵害一个司法活动。(3)行政诉讼是以不服行政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余组织为原告,以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为被告诉讼。行政诉讼基本标准与其余诉讼有一些共同标准,主要有:(l)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标准;(2)以事实为依照,以法律为准绳标准;(3)合议、回避、公开审判标准;(4)两审终审制标准;(5)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标准;(6)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标准;(7)辩论标准;(8)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标准。特有基本标准,主要有:(1)行政诉讼期间详细行政行为不停顿执行标准;(2)被告负举证责任标准;(3)不适用调解标准;(4)对详细行政行为正当性进行审查标准;(5)司法变更有限标准等。行政诉讼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为保护自己和他人正当权益而参加行政诉讼当事人和类似当事人诉讼地位人,包含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行政诉讼证据:依照《行政诉讼法》第31条要求,证据有以下几个:(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陈说;(6)判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被告作出详细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该提供作出该详细行政行为证据和所依据规范性文件。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搜集证据。审查监督程序是指经过有审判监督权或法律监督权机关组织发觉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要求确有错误,由关于人民法院依法决定进行再次审理程序。四、民法部分(一)民法概念、基本标准和调整范围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总称。民法基本标准:(一)平等标准(二)自愿标准(三)公平标准(四)老实信用标准(五)禁止权力滥用标准。民法调整范围:依照《民法通则》要求,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及公民和法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或负担义务人,即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依照《民法通则》要求,公民和法人能够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是特殊民事主体。一个国家公民是指具备该国国籍自然人。我国公民就是具备我国国籍自然人。《民法通则》第36条要求:“法人是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组织。”(三)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特征、成立条件和分类,代理概念、和代理关系特征、种类及代理权行使《民法通则》第54条要求:“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正当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有以下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它是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标行为。(3)它必须是一个正当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条件:1.民事法律行为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要求:民事法律行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具备对应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2.民事法律行为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形式,主要是指行为人意思表示形式。当法律要求某项法律行为必须采取某种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成为该项法律行为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要求:“民事法律行为能够采取书一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余形式。法律要求用特定形式,应该依照法律要求。民事法律行为分类:双方法律行为与单方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民法通则》第63条要求:代理是“代卫纱堆苹肄卫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代理行为负担民事责任。”代理关系特征主要是:(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代理行为;(3)代理主要是实施民事法律行为;(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负担民事责任。代理种类:《民法通则》第64条要求:“代理包含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代理权行使: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代理人应为被代理人利益而行使代理权;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权时不得滥用代理权。(四)物权与全部权概念、特征、内容和分类,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是权利主体在法布毅要求范围内,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排他{生财广二权利。全部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都是物权。它具备下述法律特征:(1)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物权利,无需他人意思或义务人行为介入。(2)物权是权利人直接享受物之利益权利。(3)物权是排他性权利。(4)物权是绝对权。物权分类:1.全部权与限制物权2.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3.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全部权又称则一产全部权,是指财产全部些人依法对自己财产享受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罚权利。财产全部权内容:(1)全部权是一个最基本民事法律关系。(2)它是唯一完全物权。(3)它具备强烈独占性、排他性。(4)其客体总是特定物,而不是智力结果和行为。(5)全部权相对债权而言具备水久性。全部权内容,是指财产全部些人在法律要求范围内,对于其全部财产能够行使权能。财产全部权具备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罚。全部权分类,全部权在我国有以下分类:1.国家全部权《民法通则》要求“国家财产属于全民全部。”国家全部权是全民全部制在法律上表现。2.集体组织全部权是指集体组织对其财产享受占有、使用、收益、处罚权利。3.自然人(公民)财产全部权。(五)债概念、特征、产生原因、分类、推行和终止,协议概念、特征、订立和担保债是按照协议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要求,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享受权利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人是债务人。债主要特征以下:(1)从反应社会关系看,债是财产流转法律表现,反应动态财产关系。(2)从法律关系主体看,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债权人、债务人都是特定。(3)从法律关系客体看,债客体不限于物,还包含行为等。(4)从法律关系内容看,债权利主要表现在追求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债权实现须以债务人一定行为作条件。(5)从法律关系发生法律事实来看,致使债产生事实或行为,既能够是正当也能够是非法。债发生原因又称债发生依照,是指产生债法律事实,产生债法律事实主要有:协议、不妥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及其余。债分类主要有:(1)协议之债与非协议之债;(2)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3)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4)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债推行:(一)债推行概念:债推行是指债务人全方面地、正确地推行所约定义务,使债权人权利得到完全实现。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完全正确推行;二是债推行是债务人义务,但债权人也有帮助推行义务。(二)债推行标准:实际推行标准:协作推行标准;经济合理标准;适当推行标准。债终止是指债关系消亡,即当事人之间所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不复存在。有以下情形之一,合行称〕权利义务终止:(1)债务已经按照约定推行:(2)协议解除;(3)债务相互抵消;(4)债务人依法将标物提存;(5)债权人免去债务;(6)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7)法律要求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比其余情形。《协议法》第2条要求:“本法所称协议是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余组织之间设置、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关于身份关系协议,适用其余法律要求。协议法律特征是:(1)它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丘达成协议,是双方或多方民事法律行为;(2)协议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3)它是当事人之间以设置、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标法律行为:(4)它所确立是债权债务关系;(5)其所确定内容是正当。订立协议,通常要经过两个主要步骤。第一,要约,第二,承诺,当事人订立协议,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地形式。协议担保:1.确保2.抵押3.质押4.留置5.定金。(六)知识产权和著作权概念、内容和特征及著作权保护,专利权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标准及期限,商标权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自己创造性智力劳动结果依法享受专有权利。包含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觉权、创造权和其余科技结果权。知识产权法律特征主要有:(l)知识产权客体具备无形性。(2)知识产权其有法定性。(3)知识产权具备专摧到生。(4)知识产权其有时间性和地域性。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余著作权人对自己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受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民事权利。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它同版权系同义语,著作权内容包含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是指作者对自己作品依法所享受以人身利益为内容权利,详细包含: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指著作权人经过对其作品进行使用、处罚取得财产收益权利,分为使用权和取得酬劳权,即以复制、演出、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权利。著作权法所保护对象,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中作品。我国对作品实施自动保护标准,作者在作品完成时即取得著作权,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要求了侵犯著作权15种行为,任意一个侵权行为,应该依照情况,负担停顿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专利权概念: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在法定时限内对其创造创造结果依法享受专有权利。专利权客体即我国专利法所要求并受到专利法保护创造创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内容包含:专利权人权利、专利权人义务以及专利权限制。专利申请应遵照下而标准:(1)一件创造只应授予一项专利标准;(2)先申请标准,即出现两个以上申请人时,谁先申请专利就授予谁。在我国,创造专利权期限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商标权,是指商标全部些人依法对自己注册商标享受并排除他人非法使用专用权。它具备时间性、专有性、地域性特征。在我国,商标权取得应恪守:(1)注册标准,即商标专用权取得必须进行商标注册。(2)先申请标准,在我国,注册商标使用期为。商标权保护:法律保护商标权有三种方式:一是被侵权人有权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责令侵权人停顿侵害、赔偿损失、封存或收缴侵权人商标标识、消除现存商品或包装上标识、处以罚款等等;二是被侵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是对于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除追究行政、民事责任外,组成犯罪,对其直接责任人员还能够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七)人身权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受具备人身属性而又没有财产内容民事权利。人身权具备以下法律特征:(1)人身权与民事主体人身密不可分。(2)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不可缺乏权利。(3)人身权是非则一产性权利。按权利性质分类,可将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身权保护方法:《民法通则》第120条要求,公民姓名权、肖像权、声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停顿侵害,恢复声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能够要求赔偿损失。(八)财产继承权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基本标准,继承权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财产继承权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个人遗留正当财产依法转归有权取得该项财产人全部法律制度。其法律特征为:(1)它与财产全部权相联络;(2)它与一定身份相关联;(3)其实现必与一定法律事实相联络。我国继承制度基本标准:在我国《继承法》和其余法律要求继承制度中贯通着基本标准有:保护公民正当财产继承权标准;继承权男女平等标准;养老育幼、互助互济标准;互谅互让、团结和睦标准;权利义务相一致标准。继承权取得、丧失和保护:一是法律直接要求;二是正当有效遗嘱指定。继承权丧失,又称继承权剥夺,是指在发生法定事由时,取消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遗产资格。(1)有意杀害被继承人;(2)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余继承人;(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继承权保护:是指正当继承人继承权被他人侵害时,有请求恢复到继承开始时状态权利。继承恢复请求权内容包含:一是请求确认继承人继承资格和继承地位权利;二是请求返还其继承标即遗产权利。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要求继承人范围、继承人次序、遗产分配标准继承遗产一个方式。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正当有效遗嘱进行继承一个继承制度。(九)民事责任概念、特征、组成要件、归责标准和民事责任方式概念: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所应负担法律责任。其特征是:(l)它是违反民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所应负担法律后果;(2)民事责任主要是一个财产责任;(3)民事责任范围与损害范围相一致;(4)民事责任是对民事违法行为人一个民事法律制裁。通常民事责任组成要件“四要件”为:(l)行为违法性(2)损害事实,(3)因果关系,(4)主观过失。民事责任归责标准:一)过失责任标准二)无过失责任标准三)公平标准。民事责任方式:在《民法通则》中要求民事责任方式有:停顿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声誉;赔礼道歉。(十)诉讼时效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止诉讼时效是权利受到侵害后,权利人如不在法律要求期间内行使权利,其权利即不再受诉讼保护制度。二、诉讼时效种类:依照((民法通则》和现行法律关于要求,我国诉讼时效种类有:通常诉讼时效和尤其诉讼时效。(一)通常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5条要求:“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要求除外。”(二)尤其诉讼时效:它与普通诉讼时效相对应,仅适适用于法律指定一些民事权利。如《民法通则》第136条要求:“以下诉讼时效延业)为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申明;(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4)存放物被丢失或损毁。”“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要求,依照法律要求。”《民法通则》第137条要求:“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不过,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出,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人民法院能够延长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止:《民法通则》第139条要求:“在诉讼期间最终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余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第140条要求:“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推行义务而中止。从中止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五、刑法部分(一)刑法性质、任务、基本标准和适用范围刑法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制订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法律规范总称。刑法鲜明地反应统治阶级意志,具备强烈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工具。我国刑法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全部财产,保护公民私人全部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余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我国刑法基本标准:(一)罪刑法定标准(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标准(三)罪刑相当标准。(二)犯罪概念、特征和组成依照我国《刑法》第13条要求,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全部财产,侵犯公民私人全部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余权利,以及其余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刑罚处罚,都是犯罪。犯罪具备以下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组成是指我国刑法要求某种行为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总和。每一个犯罪组成都包含四个方面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这四个要件是任何一个犯罪都必须具备,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要件,都不组成犯罪。(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龙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余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不显著超出必要程度损害行为。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3)防卫行为必须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余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5)防卫行为不能显著超出必要程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我国《刑法》第20条要求,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余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余权利免受正在发生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正当权益行为。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为了防止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余权利碰到危险而采取。(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情况下采取。(3)必须是在不得已情况下采取。也就是说,假如能采取其余方法防止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4)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出必要程度。这里所说“必要程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损害必须比所防止损害要轻。紧急避险超出必要程度造成不应有损害,应负刑事责任,不过应该减轻或者免去处罚。另外,刑法上关于防止本人危险要求,不适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人。(四)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是犯罪预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预防犯罪结果发生,是犯罪中止。(五)共同犯罪概念、种类及其刑事责任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有意犯罪。《刑法》依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四种,而且对之要求了不一样刑事责任。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应按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除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犯罪分子。对这类主犯应该按照其所参加或者组织、指挥全部犯罪处罚。对于从犯,应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去处罚。对胁从犯应该按照他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去处罚。对于教唆犯,应该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处罚。(六)单位犯罪概念及刑罚《刑法》第31条:“企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法律要求为单位犯罪,应该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在处罚单位犯罪时采取“两罚制”标准。所谓“两罚制”标准指对单位犯罪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l)对单位判处罚金:(2)对其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余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包含判处能够适适用于自然人犯罪一切刑罚方法。(七)刑罚概念和目标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犯罪分子实施处罚一个制裁方法。我国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首先是为了处罚和改造犯罪分子。其次,经过适用刑罚,能够对社会上企图进行破坏活动不稳定分子,起到震慑和警戒作用,促使他们消除犯罪念头。再次,经过适用刑罚,还能够提升人民群众警觉性和法制观念,激励他们同犯罪作斗争。(八)刑罚种类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1)管制(不予关押,只限制一定自由: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出3年)(2)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实施劳动改造: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超出1年)(3)有期徒刑(剥夺人身自由,强制劳动并接收教育改造:6个月以上以下,数罪并罚可超出不可超出)(4)无期徒刑(剥夺终生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收教育改造)(5)死刑(剥夺生命一个刑罚方法,若不是必须立刻执行,可宣告缓期2年执行)。附加刑:(1)罚金(2)剥夺政治权利(3)没收财产。(九)量刑、缓刑、减刑、假释、累犯、数罪并罚、时效以及自首和立功等刑罚详细利用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能超出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出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出二十年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对数个附加刑采取相加标准。缓刑:适用缓刑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犯罪人被判处刑罚是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人不是累犯;(3)必须是依照犯罪人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被宣告缓刑犯罪分子,应该恪守以下要求:(1)恪遵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考查机关要求汇报自己活动情况;(3)恪守考查机关关于会客要求;(4)离开所居住市、县或者迁居,应该报经考查机关同意。减刑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假如认真恪守监规,接收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将其原判刑罚给予适当减轻一个制度。假释:适用假释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只适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犯罪分子。(2)必须是已经执行了一定刑一期。即被判处有期徒刑,必须执行原判刑罚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十‘年以上。(3)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认真恪守监规,接收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4)必须不是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犯罪分子。(5)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十)犯罪种类及贪污受贿罪和渎职罪概念、和特征和种类新《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分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贪污、受贿,或者拥有不能说明与正当收入差额巨大财产或者支出正当起源,或者私分国有资产或罚没财物,以及其余人员行贿、介绍贿赂行为。贪污贿赂罪具备以下特征:(1)本类犯罪主体大多数是特殊主体,少数犯罪是通常主体。(2)本类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有意。(3)本类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行为。(4)本类犯罪客体,部分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和公共财物全部权;部分犯罪客体是单一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贪污贿赂罪种类,贪污贿赂罪包含以下详细犯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资产起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等。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行为。读职罪具备以下特征:(1)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既能够是有意,也能够是过失。(3)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行为。(4)渎职罪侵害客体是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读职罪种类: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六、劳动法部分(一)劳动法概念、调整对象、基本标准、对人适用范围及劳动者权利和义务广义上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亲密联络其余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总称。劳动法调整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劳动法基本标准:(一)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标准(二)保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标准(三)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标准。劳动法对人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劳动者,适用本法。”《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要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协议关系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取得劳动酬劳权利、休息休假权利、取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接收职业技能培训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利以及法律要求其余劳动权利。劳动者义务:劳动者应该完成劳动任务,提升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恪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职责,平等就业权利和就业尤其要求平等就业权利是指劳动者就业地位、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平等。尤其要求:(一)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军人就业,法律、法规有尤其要求,从其要求。(二)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关于要求,推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收义务教育权利。(三)劳动者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员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法定劳动管理保护制度(四)劳动争议受案范围、标准、处理方式、程序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处理劳动争议标准:《劳动法》第78条要求:“处理劳动争议,应该依照正当、公正、及时处理标准,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正当权益。”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依照《劳动法》第77条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能够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能够协商处理。(五)劳动监督检验主要形式和制度劳动监督检验是指劳动行政部门、政府关于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验制度。七、劳动协议法部分(一)劳动协议概念、特征,劳动协议法宗旨、适用范围、各方义务等概述劳动协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协议。劳动协议作除具备通常协议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协商、意思表示一致、真实、内容正当等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特征:1.主体特定性2.标单一性3.内容特殊性。(二)劳动协议订立标准、基本要求、种类、必备条款和试用期劳动协议订立必须遵照以下基本标准:(一)平等标准(二)自愿标准(三)协商一致标准(四)正当标准。(三)集体和同和竞业限制等尤其要求(四)劳动协议无效无效劳动协议是指当事人所订立劳动协议不符正当定条件,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劳动协议。依照《劳动法》第18条要求,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劳动协议和采取欺诈、威胁等伎俩订立劳动协议无效。(五)劳动协议推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六)事业单位聘用协议与劳动协议关系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一、公民道德建设部分(一)公民道德建设主要性、紧迫性与长久性一、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策略详细举措二、公民道德建设是纠正道德失范必由之路三、公民道德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客观要求四、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基础工程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久任务。(二)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和方针标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方面落实江泽民同志“一个代表”主要思想,坚持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靠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遵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贡献”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全方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公民道德建设方针标准: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坚持尊重个人正当权益与负担社会责任相统一4.坚手梦重视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三)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认为人民服务为关键,以集体主义为标准,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遵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贡献”基本道德规范(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基本行为准则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遵法。(三)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贡献社会。(四)家庭美德规范家庭美德内容主要包含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八荣八耻”主要内容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六、以老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七、以遵纪遵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八、以艰辛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第三部分
四川省情省策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一)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分布概况(二)悠久历史与古蜀文明(三)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主要历史事件(四)科技文化优势与出色人才二、四川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二)地形地貌与气候(三)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四)“天府之国”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大熊猫故乡与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四川主要经济(一)主要工业和粮油基地(二)发达畜牧业、经济作物和中药材产业(三)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四)西部投资热土和西南金融中心(五)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四、四川基本省策(一)四川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二)四川跨越发展总体要求、基本思绪和“四破除,四强化”(三)四川现阶段发展定位(四)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及“四个优先”(五)四川经济发展基本格局、工业强省战略“7+3”产业发展规划(六)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建立城镇体系(七)推进四川农村改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城镇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八)汶川“5.12”大地震及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九)四川奋力推进“两个加紧”和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第四部分公文写作一、公文种类和作用(一)公文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公文分类为了认识、使用和处理公文需要,常依据不一样标准,从不一样角度,对公文分类。一、按形成和使用公务活动领域划分1.通用公文是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普遍使用公文。2.专用公文指一定专门业务机关、部门、组织在业务工作范围内,因特殊需要专门使用行业、专业、部门公文,比如外交文件、司法文件、军事公文、审计文件等等。二、按公文起源划分1.对外文件简称发文指本单位向外单位发出文件。2.收来文件简称收文,指由外单位发送来本单位文件。3.内部文件限于单位内部制发、运行和使用文件。三、按公文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划分1.上行文指下级机关、单位向隶属上级领导机关和单位报送公文。2.平行文指同级或者不相隶属机关单位之间行文。3.下行文指上级领导机关单位对所属下级机关单位行文。四、按公文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划分从公文内容包括秘密程度,以及对公文要求阅读范围,可将公文划分为:1.绝密文件指内容包括国家关键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重大损害公文。2.机密文件指内容包括国家主要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公文。3.秘密文件指内容包括国家通常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公文。4.内部文件指内容虽不包括秘密,但不宜或无须对社会公开,只限在国内某系统、某部门内部使用公文。5.限国内公开文件指内容不包括秘密但不宜或无须向国外公布而只在国内公开公布公文。6.对外公开文件指内容不包括任何秘密,可直接对国内外公布公文。五、按公文处理时限要求划分1.特急件指内容至关主要并特殊紧急,已临近要求办结时限,需随时随地优先快速传递处理公文。2.急件(党机关公文作加急件)指内容主要并紧急,需打破工作常规优先快速传递处理公文。3.平件平件指无特殊时间要求,需按工作常规依次传递处理公文。如系电报,可分为特提件、特急件、加急件、平急件。六、按收文机关对收到公文处理方式划分1.阅件即阅知性公文,指只需按要求交关于部门、关于人员阅知收文。2.办件即承接性公文,指必须交关于部门、关于人员及时办理(或回复、或落实执行)收文。七、从物质载体角度划分1.纸质文件用纸张印制、书写文件。2.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像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文件,如照片文件、影片文件、缩微胶片文件、显微胶片文件等。3.磁介质文件以磁带、磁盘、磁鼓等磁性材料为物质载体文件。如录音文件、录像文件、计算机磁带文件和磁盘文件以及磁光盘文件等。4.电子文件指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生成、传输和处理文件等。他们制作方式、处理方法和保管要求均各不相同。八、按公文性质和作用划分在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不一样范围内,都能够有不一样类型。我们从管理工作性质和公务活动内容相结合角度,可将通用公文分为若干类型。(二)通用公文类型、用途及特点(三)公文文种涵义、作用、文种选择依据,正确区分、选择和使用文种在公文写作和处理中,把性质和用途相同公文归并为同一个,对每一个公文要求了固定名称,这就是文种名称,即公文种类,简称文种。正确标明文种作用:1.在公文中正确标明文种,有利于维护公文严厉性、规范性。2.为公文撰写提供方便。3.为公文处理提供方便。选择文种依据:1.选择文种要依据国家关于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关于领导机关关于公文处理关于要求,选择恰当、规范文种。绝不能违反关于法规、要求和标准,随意另选文种。2.要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即主送机关单位)工作关系。3.要看作者权限。4.要看行文目标、行文要求需要。(四)公文主要作用公文作用:一、明法传令,指挥工作二、联络公务,沟通信息三、宣传教育,引导舆论四、统计记载,认为凭据二、公文格式规范(一)公文文面格式类型,特点和作用(二)公文组成部分(要素)、排列次序、标识规则与特定格式三、公文撰写(一)公文撰写基本要求与撰写一篇公文详细要求(二)通告、通知、通报、汇报、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惯用公文特点、用途、分类以及结构、写作技巧等知识第五部分
事业单位常识一、事业单位改革(一)事业单位概念、特点、类别及登记(立案)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标,由国家机关举行或者其余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行,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社会服务组织。”与机关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事业单位不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不具备行政职能(不包含法律、法规授权具备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二是事业单位通常以社会公益为主要发展取向,具备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需兼顾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三是事业单位通常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是人才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社会组织,其劳动结果通常是知识和精神产品。四是事业单位门类繁多,情况复杂,现有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有经营开发性事业单位;现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又有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现有党政机关举行事业单位,又有社会力量举行事业单位;现有数万人大型事业单位,又有几个人小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谓人员多、门类广一、跨度大。我国事业单位包含以下25种类别:教育事业单位;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勘探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单位;地震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标准计量、技术监督、质量检测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物资仓储、供销事业单位;房地产服务、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事务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以及其余事业单位。其中,教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在数量上名列前茅。事业单位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关于主管部门同意成立后,应该依法登记或者立案。县级以_L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实施分级登记管理。事业单位应该具备法人条件。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经审批机关同意设置;(2)有自己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从业人员;(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经费起源;(5)能够独立负担民事责任。(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管干部标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方法完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详细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异人才一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一)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用人制度(二)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分配激励机制(三)建立多层次、多形式未聘人员安置制度(四)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三)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基本标准和实施范围,公开招聘标准、方法、基本条件和主要程序,人员聘用基本程序以及聘用协议类型、必备条款、订立、变更、终止、续订、解除与违反和终止、解除聘用协议责任等聘用制度基本标准:建立和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要落实党十部路线,坚持党管干部标准;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标准;坚持走群众路线,确保职员参加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聘用制度实施范围1.事业单位(含实施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以及转制为企业以外,都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2.试行人员聘用制度事业单位中,原固定用人制度职员、协议制职员、新进事业单位职员,包含工勤人员,都要实施聘用制度。3.事业单位党群组织专职员作人员,在己与单位明确了聘用关系人员范围内,按照各自章程或法律要求产生、任用。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用,依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要求程序,能够采取招聘或者任命等形式。使用事业单位编制社会团体录用专职员作人员,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以外,也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能够说,凡是纳入机构编制部门管理、依法登记或者立案事业单位及与之建立人事关系工作人员都要实施聘用制度。(一)招聘工作标准和方法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必须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数额和人员结构百分比、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下达增加人员计划内进行。国家和省另有要求,从其要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德才兼备用人标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标准,采取考试、考评方法进行。(二)能够采取直接考评方式招聘人员以下人员能够采取直接考评方式招聘:l.具备硕士学历或者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2.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具备技师及以上工人技术职务人员。4.按照单位经费起源平行流动和顺向流动人员。(三)招聘范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应该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人员均可报名应聘。(四)应聘条件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遵法遵纪,品行端正。3.具备招聘岗位要求专业知识及工作能力。4.身体健康,能坚持招聘岗位正常工作。5.招聘岗位职责要求其余条件。另外,对应聘人员学历要求为:应聘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人员,应该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应聘工勤岗位人员,应该具备中专、中技或者高中及以上学历。民族自治区域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对应聘人员学历要求能够适当放宽。(五)招聘程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制订招聘计划。2.公布招聘信息。3.受理应聘人员申请,对资格条件进行审查。4.考试。5.考评。6.体检。7.确定拟聘人员,公告招聘结果。8.订立聘用协议,办理聘用手续。人员聘用基本程序是:(1)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2)应聘人员申请应聘;(3)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初审;(4)聘用工作组织对经过初审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者考评,依照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5)聘用单位责任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6)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协议。四、聘用协议聘用协议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确立具备人事关系性质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协议。建立聘用关系应该订立聘用协议。订立聘用协议是实施聘用制度基础。聘用协议能够对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未尽事宜作出详细、详细要求,使当事人双方明确权利和义务,促进双方当事人全方面推行协议,预防因违约而发生纠纷;也是处理人事争议主要依据。聘用单位不得与其余单位中建立了人事关系或者经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同意录用而建立了劳动关系且上述关系存续期间工作人员(包含退休、退职人员)订立具备人事关系性质聘用协议。(一)聘用协议内容1.聘用协议条款聘用协议应该具备以下条款:(l)聘用协议期限;(2)聘用岗位及其职责要求;(3)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4)工作酬劳;(5)保险福利待遇;(6)工作纪律;(7)聘用协议变更、终止、续订、解除条件;(8)违反聘用协议责任;(9)当事人双方能够协商约定其余内容。1.述条款中,(l)至(8)项为必备条款,(9)项为约定条款或者称可备条款,它是指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未作要求,由当事人双方在协议中任意约定条款。约定条款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要求,则与必备条款具备同等效力。聘用协议缺乏约定条款不影响其效力。2.聘用协议类型聘用协议按期限分为四种类型:(1)3年(含)以下期限协议为短期协议。(2)3年(不含)以上期限协议为中期协议。(3)至工作人员退休协议为长久协议。(4)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协议为项目协议。聘用协议期限是指聘用协议起始至终止之间时间。协议期限能够与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不一致,既能够长于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也能够短于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协议期限最长不得超出受聘人员达成法定退休年纪年限。聘用单位与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Z 17215.682-2024电测量数据交换DLMS/COSEM组件第82部分:社区网络Mesh通信配置
- 水电建设招标文件内容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教案 北师大版
-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1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2)教学教案 岳麓版必修2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The Clothes We Wear Lesson 1 Skirt and Trousers教案 冀教版(三起)
-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4 司马光说课稿 新人教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八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
- 消防泵房管理制度
- 自愿赠与的合同(2篇)
- 2024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照明工程合同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物理试卷
- 电力市场概论张利课后参考答案
- 农业作物收获技术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人类简史完整版本
- GB/T 44351-2024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
- 第5单元 圆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期末大作业
- 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记录【6篇】
- 三废环保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