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_第1页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_第2页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_第3页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_第4页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篇1

做教师这些年,可能性格所致,始终以一种淡然对待这份工作,不为利益、荣誉所动,但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那就是让我的学生在经受初中阶段的人生成长中没有遗憾。

翻开《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名目上看,好像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全兵法书":"教师专业进展的六项修炼"、"做美好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渐渐翻阅、品味。

教育永无止境,教师的成长永无止境,这是我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最大的收获。翻开首页,一段段文字让我对教育,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中,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事业的胜利、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是吧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高瞻远瞩看教育,假如作为教师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不能培育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进展努力!

"什么是最糟糕的伤残?了无生气、不负责任、欠缺野心和渴求,这才是真正的伤残!""走进学校,你们要学习怎样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而不是学习怎样平凡!""假如我们不停的朝前走,就会不断的满足,就会欢乐美好,"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前面永久有梦想和期望在等待我们去收获!教书育人自古以来经久不衰,她的魅力就在于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培育人思想的进展与创新,对人的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爱与教育形影不离,有了爱的教育才是胜利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技巧,而是从心地散发出来的人性芳香。"读到的这个观点,我感受许多,爱是教育胜利的前提,但爱需要通过教育艺术、教育技巧和教育策略来实现。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家长和老师埋怨说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强,总是跟家长或老师对着干。在埋怨之后,我们应当反思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对他付出的爱打折扣了吗?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爱永久是博大的爱、无私的爱。但孩子理解了你的爱吗?懂的了你的爱吗?接受了你爱的方式了吗?读《做卓越的教师》,像这样的收获还有许多许多。

在《做卓越的教师》中,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给人许多启迪、启示、引导、催促。

读《做卓越的教师》,犹如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导,。

当轻轻扣上这本书时,突然有种感觉:文字是如此的奇异,当有序的排列后,它就会变成一种思想,产生无穷的力量,成为一种动力,催人努力、催人奋发!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篇2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看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索,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教师独特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究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索、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当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精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支配,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纳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如今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许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常常是一节课的内容支配的特别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逐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当重视培育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依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乏,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花白,仍旧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究,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索与探究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篇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依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许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缺乏,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安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兴奋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慢慢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慢慢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沟通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讨论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行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妙的、和善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损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假如对这些弱点认真地观看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觉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生气和加以惩处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常常在改变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快乐和苦恼。参加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敬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进展,这种和谐进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敬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觉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宝。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常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特别的难过,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觉察,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期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班的陈瑶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完各种方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那次的运动会,我差点丢了她,却让我感受发生了转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厌烦,相反,我每天观察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改变。而是我要敬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觉他的优点,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还有603班的李珊,她如今原来读初中,就因刚转到我们学校时成果太差,本该读六年级,给她留在四年级,在这后来的三年学习,她成果没有多大改观。同家长交谈,家长说:一个读数题我亲自叫了十遍,让她重读,她还是不会,没方法。但是,她在家很会做家务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还有王望,成果也是很不理想,我听俞老师说,王望自己会砌房子,他家的院墙和厨房都是他自己砌的,我很是大吃一惊,。假如用分数衡量他,他确定要被淘汰,我们可能埋没了一个无师自通的建筑师。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亮地指出:假如教师和学校言论唯一地依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把握学问、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很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进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精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独特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养的进展水平。

教育必需敬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当成为全部教育工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

我常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的确没有老师不埋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成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成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洁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特别杰出,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原来准备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遗忘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预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预备,或者说现场预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简单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的确,做教师的每天必需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如今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学问的大海。假如一个教师在他刚参与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学问,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学问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很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学问的渴求。假如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学问,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学问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学问,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亲密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久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支配时间时应当首先考虑清晰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许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索,并在这种关注思索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篇4

在学校买教育专著的号召下,我选择了一本《捧着心来不带草去》,起初拿到书之后发觉有些失误,这本书原来不是介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而是像画书一样,只是对陶行知的生平,经受等进行了介绍,于是我又选择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其实后来才发觉这本书还挺有用的。于是这两本书都成了我本学期的重点阅读对象,尤其是《论语别裁》这本书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收获颇多。这本书其实是在认识了于丹,看了她的论语感悟后无意间发觉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了大家的风范,南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让人如沐春风,感觉自然、生动,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两本的学习和感受。

《捧着心来不带草去》猛一看,实在是让人喜爱不起来,可是认真一翻一读,还挺有收获的,虽然里面没有我们最需要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介绍,尤其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能够供我们参考,可是它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没有把这本书拿回家去看,所以到如今还有一部分没有看完,不过我已经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所拥有的才能完全可以使自己过上富有的生活,可剧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放弃了这些物质条件,他选择了办平民学校,给流浪儿办学校,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好多老师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价的飞速上涨下我们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我们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讲做出奉献,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为,尤其是近年来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老是感觉有些应付,这实在是有些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也对不起国家每月发给我那为数不多工资。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计得失去奉献我还没有到达这种境界,可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还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为典范,好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讲解并描述陶先生的什么教育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条重点思想,那就是"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更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亲自体验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记忆确定更深刻,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示,虽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样给学生提供那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提供,还有就是在实在不能提供亲自体验的状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来理解把握学问,另外就是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别人的文章来增进各方面的体验。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著作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而做了十年语文教师的我竟然到如今才开始去阅读它是不是太晚了些呢,不,"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到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只要我醒悟了就好了。《论语》的版本太多了,前一段时间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讲《论语》,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也正是在这股国学热中才开始行动的,经过精挑细选我选择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套书,拿到这套书之后感觉确实如评论中所说,南老先生的讲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他结合自己对国学的讨论写出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另辟蹊径,在许多方面多次为孔子平反,把原来被肢解,被片面理解的论语进行了系统的理解,让人收获颇丰!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可是这套书的二十个篇章中并没有单纯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知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应当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吧!首先,它告知了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学问,是做人做事。这让我想起了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你们来学校,学学问当然重要,但是还有比学学问更重要的,那就是学习做人。我始终都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候自己总结出来的,反正从总结出来之后我就常常给学生说这句话,今日我最终给自己的这句话找到了根据。是呀,假如我们的学生学问都把握的不错,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和善、爱心等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的学问不如没有,一个有学问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会更可怕,所以我们更应当留意的教学生做人,在本学期的教育中我更加留意了这一点,因为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这可不是在夸他们啊,真正有用的他们没有去看,去听,去懂,相反却在不该操劳的地方学得快,学得多,早熟得很,而这个班上有个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而且还带出了一拨好事者,尽管这个孩子脑子挺聪慧,但是在我这里却几乎得不到表扬,因为她做人太失败,还自我感觉良好,带坏了班里一些脑子比较够用的孩子,像这样的孩子即便在脾气很好的,很注重启发学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击也会不少,因为实在是太不讨人喜爱了。

说到启发学生了,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为数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告知我们教育学校要启发,启发之前要让他发愤,而后再启发,然后还要引起他的怀疑,才能会去讨论,才能取得成果。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平常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多去讨论如何使学生发愤,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并引起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让他们信服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中还有一处讲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存隐秘,不传给你们?我肯定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会像有些老是那样留一手,我的学问很简洁,本身就是教材,表如今平常做人、处世、言行间。这一部分读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时会忽视掉,看到那句"表如今平常做人、处世、言行间",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常常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这种行为不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反面影响,让他们渐渐地变成简单发脾气的人嘛?好可怕,有时发脾气是难免的,也是应当的,可是常常这样粗暴地处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关于《论语别裁》还有不少收获,还有下册没有来得及看,以后再沟通吧!

教育教学专著的读后感篇5

朋友向我推举了《每个孩子都能胜利》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受颇深。

这本书的是美国有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讨论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讨论成果说明,事实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日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困难跋涉,永久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兴奋。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玩玩,她期盼能了解一些新奇事物,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由地沟通。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她发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