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七科普文阅读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七科普文阅读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七科普文阅读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七科普文阅读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七科普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七科普文阅读

见P298~299(学生用书P198~199)实用类文本阅读“对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是第一、第二段)的解读。“

第一句话,“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考生可能会在本句的下一句中找到答案: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这应该是对的,但不完满,因为这答案没能完整地解读文意。文章中既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又

【名师剖析】本题以两个句子设问来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同样是对DNA,说法却不一样,显然,是观察、判断的角度不同所致。正因此,原文的表述分别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在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在分析第一句的含义时,就必须明确“某种本质意义”的含义。通过对第一、二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某种本质意义”指的是“生物的进化方式”。因此第一句的答案就可以整理为:在生物的进化方式上,人类并没有(能力)改变生物生长和繁衍的基本方式(或: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的扩展,它的生长和繁衍技术基本没有变)。

第二句话,“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关键是“其他方面”指哪些方面。这可从第二段最后一句中整理出来:“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指的是“人类文明”;“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或“对生物进化的日益了解”。把这些理解分析加以整理,就是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NA的“错误”而生长和繁衍的进化方式。②第二句撇开了生物的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生物的进化也非常了解。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二是“语言特色”。绝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DNA的知识,当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的、质朴的、严密的,表述主要得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排斥文艺手法的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手法也格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妙的错误》一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参考答案】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③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④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

【名师剖析】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绝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参考答案】①文章主要说明了DNA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推动力”。②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③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

在2001年设置社科类文本阅读考查以前,科普文章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传统考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将科普文章和社科类文本轮流考查,并在题型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以单选题为主,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广东省2008年高考考查了科普文章的阅读。科普文章的阅读考查的热点有: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如2008广东卷第19题:“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②学会分析语言特色、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如2008年广东卷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③探讨文本的某些问题,如2008年广东卷第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一、科普文的含义及特点(一)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作”的,也有“大题小作”的。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科学类文章虽是科学知识,考查的却不是对科学知识的阐释,而是“语文”学科的能力。只要具备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科学类文章同样是可以把握的。(二)科普文的主要特点1.知识性科普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宇宙;从工业、农业到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都是科普文介绍知识的领地。例如,沈致远的《说数》,介绍了数学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智慧在开拓人类知识领域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叶永烈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对神奇的超低温现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展示了科学在探究自然奥秘利国利民方面的无穷魅力。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审视了化学药品的滥用对人类的危害,批评了人类主宰万物的傲慢心态。刘易斯·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说明动物界和人类一样,存在着美妙的超功利的音乐,启发人们纠正人类傲视生命万物的眼光。比尔·盖茨的《足不出户知天下》,通过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展示了科学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方面的美好前景。2.趣味性

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其读者对象大多是缺少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达到普及的目的,科普说明文应该具有趣味性。其主要方法是:①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科学知识说得富有情趣。③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沈致远的《说数》,作者用诗歌形式“说数”,说得很有魅力,既准确表达了数学思想,又有趣味。再如,叶永烈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在“奇妙的现象”一节,作者这样描述氦在超低温下的奇妙现象:“奇怪的是,氦本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超低温下会变成无色液体,而这种液体竟是会‘爬’的液体!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当温度降低到-270.96°C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杯壁‘爬’出去,流到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止!”这里作者用拟人手法描述液态氦的异常现象,给读者送来的是既准确又奇妙的信息。3.通俗性科普文是一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它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否则,读者就难以理解,达不到普及推广的目的。可见,通俗性也是科普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这个世界的音乐》一文在说明大多数动物都能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时,先举了白蚁的“头部敲击地面”和“上颚的颤动”的声音;再说“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除了“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外,“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这样就把抽象深奥的生物学原理阐述得具体可感、形象通俗。4.说明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二、科普文的类别

写作科普文章的目的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讲清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在这两类中,高考选文往往以科学小品文居多。下面将重点讲解科学小品文。(一)科学小品的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而它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的话,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二)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述科学内容。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科普文就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使科学知识便于介绍、普及。为了使叙述形象生动,有时候会记叙和描写或穿插趣闻。而命题时会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三)科学小品的形式科学小品的内容具有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既可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也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道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做自我介绍。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就是自述式的。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4.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也使文字更加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三、科普文热门考点阐释

科普文最常考查的考点:一是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推断;一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一)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推断要做好筛选信息这类题目,必须切实运用“一找”、“二比”、“三判断”的方法。

找: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我们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拿到具体题目时,先读完材料,审完题干,然后要注意题目涉及的范围,有的是局部设题,有的则涉及整个文段。涉及局部的题,要善于找准信息点,适当在文中做一点标记,有时还需照顾上下文提炼信息。

比:科普文的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再一比较,就可解决了。有的时候,我们要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

判断:对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要想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思。如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需要合乎逻辑地推理,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也不可仅凭自己对材料的大致理解,就稀里糊涂得出结论,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总之,一找要找得“准确”,二比要比得“细致”,三判断要判断得“合理”。(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科普文章的严密性和生动性上,前者通常设置词语辨析或表述方式的辨别这类题目,后者常要求对描述性或者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句子或段落加以品鉴。解答这类题目,要明确辨别三种说明顺序,并结合议论文结构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并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每一部分及全文的核心观点。

如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见“粤题精讲”)第20题: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此题将“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很有创意。首先考生要牢记科普文的语言特色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然后再在加点词语中选取两个来具体说明它们分别体现了哪个特色,又是如何体现的,即说明这样用词的好处和效果。答题模式为:先解释词义,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说明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接着点明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色。例如“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来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DNA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白搭”是方言,是“没有用,白费劲”的意思,在这里就很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

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二是“语言特色”。下面一例答案,显然就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白搭”一词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出来。“惨淡经营”一词,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准确表达了出来。——在这两个答案中,对“白搭”、“惨淡经营”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明确回答其“语言特色”。正确答案见“粤题精讲”。

科普文章还有一个特点是趣味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因此分析语言特色应集中关注标题的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加强对趣味性所借助的文学表现手法:形象化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等的关注。另外还有对科普文章语言既浅显易懂又表述严密特点的把握,对一些表示范围、或然、必然、已然、未然的词语应高度警惕。

科普文章的写作方法比较灵活,结构也多种多样,不管是科学小品还是介绍性说明文,基本上都是以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的结构配合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或者单用一类,或者多类并举,交错使用的情况较多。一般写发展历程者多用时间顺序,揭示原因或描述状况者多用逻辑顺序,介绍构造、环境等多用空间顺序。总分式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结构,递进式多用来与逻辑顺序相配合。答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整体阅读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提取与说明对象相关的知识、信息,了解前沿科技知识;认识并归纳文中提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该研究目前的状况通过文章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相关数据、例证筛选并加以整合,明确其支持的观点。

第二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获取和加工信息;把数据、例证、描述作为次要信息与观点句、判断句、中心句区分开来;注意指代词、隐喻词、反复出现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对文章中的各方观点要整合梳理。二、备考训练指导

要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做到迅速地阅读科普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一)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文章要立即分清其类别,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目的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宗旨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的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性的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阅读文本要掌握方法。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明确说明对象,正确把握文章思路,进而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三读,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最终确定答案。(二)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在考试中,因轻视了审清题目,或因漏读或错读题目,或因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的情况大大存在。因此,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在比较后进行精加工。加工的前提仍要始终围绕文章的整体意思比较答案与文中提供的信息的异同,比较答案的内涵、外延和关系是否与题目的要求相一致等。(三)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四)掌握方法,避免失误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绝对要避免因粗心而造成的失分。不少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这种方法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但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仅仅是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而不注重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就有可能是瞎子摸象,答题片面而不完整。三、重难点题型方法点拨(一)分析综合类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科普文的信息要求考生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可从文章主旨、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或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明朗化。

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学小品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品析科普文章的语言可从两方面展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同样是科学小品,语言也会有所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这些语言风格需要我们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鉴赏。

解答“把握文章结构”类题型,要注意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概括中心意思,科普文章相对简单,抓住首段、尾段,首句、尾句,判断性、结论性句子加以整合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中心。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科普文章基本的文体特点是科学性和文学性并举,因此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一切科技说明文的手法它也具有;其次散文、小说等一些文学文体的描写手法也同时并存,这也是经常考查的对象。设置者的目的在于使考生加深对科普文两重性的认识。(二)鉴赏评价类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要求考生能够通过理解把握作者在文章中各个部分的认识和看法,进而准确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和表达意图。“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阅读文章,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而最主要是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一项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热点和难点。阅读时,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仅关注重要语句,更要整体把握好文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看到散落在文章段落里的关键信息,并上升到理性高度来概括。复习时,考生应不断强化“观点态度抽象性”的观念,培养“透过语言表层探究深层含意”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就要做到分析文章的标题;弄清文章的主旨;依据文章的体裁;联系文章的背景;抓住文章的材料;紧扣文章的语言。如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见“粤题精讲”)第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同时,本题也考查了分析综合能力,因为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D级来分析。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再者,“绝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态度、评价。切入点小,但考查的内容却丰富并有一定的思考深度。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科普文也不例外。读者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了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

由于科普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将某项科技知识、发明创造或者科学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普通大众,因此该题型也主要是从公众接受的角度设题,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科技价值、传播效果、接受程度的评价能力,多设置主观题。明确了科普文章的写作意图,在评价时也就应集中于是否准确传达了科技知识和信息,是否能让读者比较轻松地接受陌生的科技概念知识,是否对普通读者的生活方式的科学化产生了影响等。评价时若能把握以上三点,结合社会的了解范围和接受程度,此题答得就较为全面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话说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21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世纪,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定向改造作物提供了可能。198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烟草、土豆)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199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烟草)的国家,开创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先河,但由于国外烟草公司强烈反对而没有坚持。1996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投入商业化生产,几年就很快占据并一直保持了转基因作物的最大份额。悄然而至的转基因作物在国人“无知”地消费近10年后的2005年,终于走进了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因为此时中国有了自己“万恶”的转基因抗虫水稻。从此有人幡然醒悟,对吃了10多年的转基因的大豆、油菜也产生了疑问,更不用说还没有上市的转基因水稻了。

转抗除草剂基因大豆是我们吃得时间最长的转基因食物,从1996年算起已有14年了。这些转基因作物无非就是增加了1~2种新的蛋白质而已,如果这种蛋白质没有急性毒性,到胃里能及时、完全消化的话,它也就是20种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罢了,与其他食物没有本质区别。就像吃一根大黄瓜和吃一根小黄瓜一样,虽然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黄瓜。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与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间的区别,也就像黄瓜与西红柿之间的区别一样,只是作物品种不同。

农田杂草,去之而后快。为了减轻除草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化学除草剂应运而生。但是化学除草也常带来负效应,如麦田使用绿磺隆除草,常常由于残留而影响下茬水稻的生长。草甘瞵、草铵瞵等除草剂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但它们除草没有选择性,所有植物均能杀灭,不能用在作物的生长期。通过多年研究,科学家找到了降解或者抵抗这种除草剂的基因,把它转移到大豆、油菜、水稻等作物中,培育成功了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如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就是抗草甘瞵除草剂的,进口的转基因油菜是抗草铵瞵除草剂的。

使用一种除草剂能杀死所有田间杂草,而作物本身不受任何损害,省工、省力、省燃料是不言而喻的,但省除草剂就难于直接理解了。按照常规除草方法,杀死禾本科杂草需要用一种或者几种对禾本科杂草有效的除草剂,杀死阔叶杂草又需要使用另外种类的除草剂,而大田中杂草种类繁多,因此使用除草剂的种类和时间也就相应增多。而在抗草甘瞵的转基因大豆田只需要使用1~2次灭生性除草剂草甘瞵,就能解决所有杂草问题,当然除草剂的总用量也就减少了。

转基因作物遭到媒体和网络的质疑,源于“万恶”的转基因抗虫水稻。“虫子吃了会死的水稻,人还能吃?”当听说美国人经过了严格的食用与环境安全评价,美国和欧洲的人和牲口吃了含这种杀虫基因的转基因玉米有近14年了,说吃不得的人少了。中国农业部2009年还对这种抗虫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时,有人又说会掉入国际大公司的专利陷阱、会使中国粮食安全受制于人。发表这些看法的主要是一个国外的非政府组织。曾几何时,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外国人又何尝这么重视过? 中国人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侵犯别人的专利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是否会侵犯国外公司的专利权?关于抗草铵瞵细胞(植物/基因)的专利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比利时的PlantGeneticSystems公司专利(WO87/05629)和1998年的德国Hoechst公司的专利(WO98/27201),最终德国Bayer公司拥有该基因的专利,但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关于抗草甘瞵细胞(植物/基因)的专利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美国Calgene公司的专利(US4769061);据生物工程杂志报道,目前国内真正有效的抗草甘瞵细胞(植物/基因)专利只有6件,分别为国内单位所拥有。由此看来,中国种抗除草剂水稻尚未涉及侵犯国外公司的专利。

种植抗除草剂水稻,还涉及到除草剂的问题。中国是一个草甘瞵生产大国,种植抗草甘瞵转基因水稻,除草剂的来源有保障。种植抗草铵瞵的转基因水稻,相对来说草铵瞵的生产厂家不多,掌握着核心专利技术的有德国Bayer公司、日本明治制果株式会社和浙江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国外公司在华有生产和分装工厂,尚未形成国外公司垄断草铵瞵生产和销售的局面。至于种植转基因水稻对外贸的影响,应该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中国稻米主要是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吃饭问题。(文章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发表时间:2010年9月3日;有删减)1.纵观这篇科普文章,作者对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作了哪些方面的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②食用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安全性;③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好处;④中国种植抗除草剂水稻不会侵犯国外公司的专利,不会对外贸造成影响。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有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中国种植抗除草剂水稻不会涉及侵犯国外公司的专利;②草甘瞵的来源有保障,草铵瞵的生产和销售未形成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除草剂不会成为问题;③不会对外贸产生大的影响。

3.目前,转基因作物还遭到媒体和网络的质疑。怎样才能消除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呢?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介绍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历程,从1983年算起已有28年了;讲述美国、欧洲的人和牲口吃转基因玉米有近14年的事实;宣传中国农业部2009年给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的举措;分析转基因作物无非就是增加了1~2种新的蛋白质而已的科学道理;宣传种植转基因作物有轻松、环保等好处。

谁在调控生命时钟赵习水

有资料显示,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一种严重的皮肤癌——黑色素瘤,在人群中逐渐多了起来。患者的年龄以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都在四五十岁左右,而现在正逐渐年轻化,甚至出现了儿童患者。仅2005年一年,美国就有6万人患上此病,并且有8100人因此死亡;英国也有1800人死于此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的生命时钟,如此快速地进入到死亡时刻呢?科学家研究后发现,那些年轻的黑色素瘤患者,往往是在20岁以前高度暴露在紫外线下的人,这些患者的皮肤上一般都长有很多痣,而痣是引起黑色素瘤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到50岁左右时,另一种黑色素瘤亚型的出现,也与接受紫外线照射的强度过高直接相关。这就是说,是太阳让这些患者的生命时钟变快、甚至停转了。

科学家还发现,除了那些过分接触阳光的人会有生命时钟停转的危险外,对那些疏远太阳的人,太阳也会悄悄地拨快他们的生命时钟,让他们提前进入生命的病老时期,甚至死亡时刻。蒙面阿拉伯女性和丹麦穆斯林女性相比,她们患有骨质疏松症、出现肌肉痉挛现象的比例要比后者高出许多。如肌肉痉挛现象的出现在蒙面阿拉伯女性中占72%,而在丹麦穆斯林女性中则没有一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通过对比研究,科学家发现,蒙面阿拉伯女性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是丹麦穆斯林女性的两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令人称奇的是,非洲黑人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几乎大部分时间全身都沐浴在阳光中,按理讲应该是维生素D极其丰富的人群。但事实上,他们也是维生素D缺乏者,原因在于强烈的阳光增加了他们皮肤上的色素沉着,这也减少了皮肤中维生素D的生成。

英国研究人员前不久对一组同龄的成年人做了一个全面的体检,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高者比较低者机体平均年轻5岁左右。反之,缺乏维生素D者机体老化速度会加快,患老年病的几率也会增加,而人体内所需90%的维生素D依靠太阳合成。这就是说,太阳也可以让人的生命时钟变慢,以此减缓人体衰老进程。

那么阳光为什么会让人的生命时钟变慢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适度的阳光浴,可以帮助人体来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如果人体内的维生素D浓度较高,则有助于保持较长的白细胞端粒长度。要知道,当端粒短得不能再短时,细胞就不能再分裂并死亡,而细胞大量死亡,势必会加速人的衰老进程,导致人们过早地患上多种老年或致命的疾病。所以,科学家把维生素D称为“阳光维生素”,这就一语道破了生命、维生素D与阳光的鱼水关系。科学家指出,维生素D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还不仅仅是让人保持年轻态这一点。从进化的角度看,陆生动物在阳光帮助下合成维生素D已经有3亿年的历史,因此这是生物生存的一种本能手段。在进化的早期阶段,脊椎动物离开含钙丰富的海洋到陆地定居,这样一来,它们就得依靠皮肤合成维生素D,来弥补因食物中钙不足而造成的肠道吸收钙的不足。因为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吸收钙,所以晒太阳首先是促进人体生成维生素D,后者再促进吸收钙,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所需。所以,生命时钟的快慢或停转,都与维生素D的多少紧密相关,但最终的指挥权在太阳那里。(节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08年第2期)1.根据文本,人的生命时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阳光照射时间的长短;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高低。与非洲黑人三者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本,作者列举蒙面阿拉伯女性、丹麦穆斯林女性

答案:蒙面阿拉伯女性与丹麦穆斯林女性对比说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后果,而非洲黑人的维生素D缺乏直接原因不同于前者,但他们共同说明了其终极原因在于太阳。3.作者为了阐述问题,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列举三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列数字,例:仅2005年一年,美国就有6万人患上此病,并且有8100人因此死亡;英国也有1800人死于此病。②比较说明,例:蒙面阿拉伯女性和丹麦穆斯林女性相比,她们患有骨质疏松症、出现肌肉痉挛现象的比例要比后者高出许多。③举例子,例:英国研究人员前不久对一组同龄的成年人做了一个全面的体检,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④作阐释,例:因为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吸收钙,所以晒太阳首先是促进人体生成维生素D,后者再促进吸收钙,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所需。(列出其中三种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亚洲象保护问题的再思考张立

8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野象的数量的确是增多了,一方面可能是自身种群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缅甸由于保护措施不力造成野象的栖息地大量丧失。 过去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每年可以在新开辟的农田上种植粮食,而其他土地可以进入轮歇状态,但是它的前提是人口数量小,可利用耕地的面积大。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已经成为极其有限的资源。人们只能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精耕细作,以实现更多的产出,这也使亚洲象对耕地的位置和所耕种的粮食适口性产生了行为适应。每当不同的作物成熟的时候,象群就会光顾固定地区大肆取食。在云南思茅市(今普洱市),玉米成熟从南往北有一定的时间差,当地长期游荡的一群野象也会按照玉米成熟的时间从南向北一直吃下去,结果造成当地老乡只能与野象竞争,赶在象群到来之前提前收获。在某些地区由于象群密度较大,往往还可能造成颗粒无收。此外,保护区周边很多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大面积种植橡胶、柑橘、茶叶和砂仁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一方面不断蚕食仅存的原始森林,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阻断了亚洲象正常的迁徙通道,使野象被迫寻找新的路径迁徙,往往造成踩踏庄稼、毁坏林木等新的经济损失,而且损失额更大。据统计,1991年仅西双版纳州由于大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6万美元,到2002年象损额达到297万美元。

在亚洲其他国家,人象冲突的情况也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仅印度每年大约有200人被亚洲象踩踏致死,每年也大约有200头野象因人象冲突而被猎杀。在亚洲,很多国家视象为神灵,人们虽然对象神顶礼膜拜,但是在对亚洲象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面前,对象的崇拜与景仰也就荡然无存了。 面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