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册问世记_第1页
《中国》画册问世记_第2页
《中国》画册问世记_第3页
《中国》画册问世记_第4页
《中国》画册问世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中国》画册问世记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一本名为《中国》的超大型文献画册面世,引起一时轰动。说其“超大型”是因为这是一本重6500克、厚6.5厘米、共有551页的六开本巨型画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里,就珍藏着一本珍贵的《中国》画册。

查相关文献,有关1959年版《中国》画册的记述不多,有文章说这本“《中国》画册是国家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的。据说发行量不超过百册。除了赠送外国元首,其余被国家知名图书馆收藏,普通老百姓根本就见不到。经历了几十年沧桑,只有在拍卖中可见它的身影”。关于该画册的印制:“无论是印刷,还是装帧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代表了新中国在科技艺术领域的成就”;也有人说《中国》画册“是‘’的产物”,“这样的画册很有可能是苏联代印的”。知名摄影家晋永权对由亲笔题名的《中国》画册,没有通常的前言与后记而感到“令人惊奇”。

笔者近年收集到有关《中国》画册的部分档案资料,现对有关资料略作整理,以助读者了解《中国》画册编辑出版的过程。

要编印这样一本开本篇幅巨大的画册,不说别的,仅是内容的分配,图片的选择方面,就已经要使负责编辑的人呕尽心血了,更不要说画册使用的材料、印刷技术力量的调配了,可以说《中国》画册的编辑出版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1958年12月2日,文化部、新华社就《中国》画册的编辑问题召集有关单位进行座谈。确定画册的编辑方针是:综合、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近十年来的建设成就。画册要求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风格和民族形式,并具有高度民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次会议召开后,经中央研究后批准,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主持编辑出版事宜。

1959年1月,廖承志先后几次召集有关人士召开座谈,确立了编辑出版的步骤和组织领导人员,并对照片图片的挑选进行了分工:古典的(如历史文物、古典画、革命运动)由王冶秋(革命博物馆)、吴仲超(故宫博物馆)挑选提供;国防建设的由《解放军画报》挑选提供;少数民族的由《民族画报》挑选提供;现代画由美协挑选提供;其他图片由《人民画报》、新华社、摄影协会负责。除现存图片以外,必要时可组织力量重新拍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照片编选工作的帷幕,就此正式拉开。

2月12日的会议对照片挑选工作再次进行研究,决定由吴文焘(外文出版社)和石少华(新华社)同志负责从《人民画报》、各省画报和新华社现有的照片和底片中,按画册编辑提纲的要求挑选出一批初步认为可用的照片,同时汇集文物方面的照片和现有的美术作品,在2月底以前贴出一个样本。

文物局所选我国文化历史的图片64幅(原计划是45幅)全部于4月初发稿,超过数作为后备。

对反映革命历程部分的好的照片和美术作品少的问题,决定对这部分进行压缩,只反映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党的成立、井冈山、、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另外选用一张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概括并代表一切革命阶段。以后的问题(如干部下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并入人民生活部分。

确定由解放军画报社为革命历程部分挑选反映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内容的照片各一张,并负责搜集下列题材的照片:1.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其中机械化部队、空军、海军各一张);2.军民团结、建设祖国;3.全民皆兵;4.一定要解放台澎金马。

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方面,原来决定古代的只选到石涛、八大山人、仇英为止,后经研究决定把袁耀、任伯年、吴昌硕的作品选入,下接齐白石等人。袁、任、吴的作品由美协潘兹与文化部接洽去故宫挑选。其间,廖承志亲自到北京团城选定12件工艺美术品,并去故宫看清代国画,看后决定不选,决定另加选唐伯虎的四美图和宋徽宗的听琴图。

现代美术作品决定选入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何香凝、李可染、蒋兆和等人的作品。傅抱石、于非、陈半丁等人的作品是否选,还未最后确定。版画方面决定选吴凡的《吹蒲公英》、古元的《停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李桦的《三门峡》,另外还有一幅《藏族姑娘》。油画加选司徒乔的《华侨少女》(注:蒋兆和、于非、陈半丁、李桦、司徒乔等人作品限于篇幅,最后未入选《中国》画册)。

关于现代工艺美术品照片,决定由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负责提供约10张最优秀的,而为了使画册所刊载的反映工艺美术的照片具有最高的水平,廖承志建议由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负责安排技术力量,争取在三、四个月内制出5件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

组织记者,奔赴祖国各地拍摄最新、最美的照片

《中国》画册是建国十周年典礼时送给各国元首的一项重礼,作为《中国》画册主编的廖承志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他在各次编辑出版的会议上,多次就照片拍摄作出重要批示。如在2月12日由他主持的编辑会上,就组织记者拍照作出三点决定:1.由新华社组织摄影记者到各地,重点拍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照片;2.由摄影协会、《人民画报》调专门的摄影人员给文史(物)局拍静物和到各地拍古迹;3.派两人到莫斯科拍摄我国在莫画展上的美术作品。又如在4月29日召开的编辑小组会上,他认为现有的照片中,最缺的是反映人民生活的照片,要求最少要有20张非常精彩的反映人民生活的照片,要能反映出人们心情舒畅和紧张工作的情况。此外也要注意搜集有关培养新的一代、向科学进军、风俗习惯等内容的照片。这次会议还确定:体育方面的照片由新华社北京组重拍;外国专家和外宾的照片由新华社挑选在天安门上与外宾握手的照片和天安门外宾观礼中最好的照片;另外选一张在中国的照片,派人去泰山拍一张旭日东升的照片,或以北京前门、颐和园、工厂等为背景重拍。

在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石少华(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的主持下,新华社成立了三个采访小组赴外地专门为《中国》画册拍照:石少华和李基禄去东北;许必华和蒋齐生去西北;齐观山和袁苓去华东、西南。此次拍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十分辛苦。如我国著名摄影家齐观山根据中央的要求迅速选定采访路线和拍摄重点,从北京到四川,采访了几十个城市和乡村。当时西南地区交通不发达,生活很艰苦,主要采访地点又多在偏远的山区,但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不幸的是,齐观山在这次采访中感染了严重的肝炎,从此大病未愈。又据许必华(注:编辑《中国》画册时,为廖承志的助手,曾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协会执行会长)回忆:“我每周要去中南海送照片,由廖公来选,他把用的照片留下来,不用的暂时放到一边,说再考虑考虑。一段时间后,廖公跟我讲:‘照片已选了不少,但我们不仅仅要反映成绩,还要有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遇到的困难。’我问:‘那怎么表现困难?’他说:‘湖北正闹水灾,能不能派人去拍?’我说可以,他高兴了。在回来的路上,我就想着谁去。我想到吕厚民。回来找到吕厚民:‘廖公要水灾的照片,还要快。你明天能不能去一趟湖北,快去快回。’他答应了,但我叮嘱他:‘画面上一定要看到水,要反映灾难。’吕厚民效率极高,三天就回来了,拍了一个胶卷的农民站在齐腰的水里捞稻子,照片不错。我第二天就送到了廖公手里,他非常满意,赞叹‘好!到底是新华社的速度’。”

为完成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任务,除新华社外,中国摄影学会(石少华任主席)也发文,要求全体会员及全国的摄影家“把全国最新、最美的东西拍摄下来”。为此,中国摄影界“掀起了一个创作高潮”,从北京各单位挑选的摄影工作者,手持介绍信,兵分多路奔赴祖国各地,其目的是完成“一本既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画册”的光荣任务。虽然全国摄影界为“把全国最新、最美的东西拍摄下来”而上下努力,但仍留有遗憾,如画册最后的截稿时间是6月25日,当年九、十月相继落成的首都十大建筑则未能收入《中国》画册。

画册中的所有摄影作品均未署作者姓名,而是在最后一页按姓氏笔划列“摄影者”172位,收入其作品463幅,其中彩色作品118幅。这172位摄影师中,仅中国摄影大师级人物就有石少华、齐观山、吴印咸、张印泉、吕厚民、陈勃、侯波、袁毅平、高帆、黄翔、蒋齐生等人。而中国摄影大师、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的“在古长城上打击日本侵略者”虽然入选,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名单之中。

举全国之力,打造新中国印刷极品

据档案资料记载,为了出版《中国》画册,当时集合了全国最好的印刷力量,要求各单位的印刷出版工作都要服从《中国》画册这个首要的任务。1959年1月间召开的会议确定将画册分甲、乙、丙三种版本。甲种版皮面,印500册,送给国宾和重要外宾;乙种版帆布面在国内发行。三种版本都带封套,共印15000册。每本画册的其中100面印100幅彩色图片(单面印),另150面印300幅黑白图片(双面印)。说明用中文印在画册上,另附各国文字说明的附册。2月6日,廖承志又召集编辑小组、印刷出版小组及有关人员开会,商讨了画册封面设计、纸张材料、印刷材料的供应等问题,决定印刷、装订任务集中由北京市美术厂印刷厂担任(其中彩色页的三色铜版印刷可由文物出版社分担一部分),届时由上海抽调一定的技术工人来京作协助工作,必要时上海也要准备接受一部分印刷装订工作,后来考虑到制作时间、工艺和物力等原因,原定的各种方案都有变动,最终确定《中国》画册的封面上部为国徽,下部为手书“中国”,甲种本的封面决定用缂丝和织锦两种,封套用织锦云字套盒。乙种本的封面改用柞蚕丝,丙种本的封面改用亚麻布。乙、丙两种本的封套都用厚纸套盒(后由于500本甲种本封套全用一种材料无法按时生产出来,于是又决定采用两三种不同花色的材料)。彩色照片中只有文物、美术品、手工艺品才衬米卡纸,以减少厚度。

织造《中国》画册甲种本面料的是南京云锦研究所。为在白色缎底上织出国徽图案和书写的“中国”二字不能有一丝一毫走样,研究人员、挑花老艺人与织造老师傅仔细琢磨,量了又量,数经算纬,反复试验,终于织出了令人满意的“织金”国徽图案。国徽用真金金线和大红色绒纬织成,“中国”二字用真金金线织出。《中国》画册印制过程中,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对于宣纸质地柔软、没有胶质,印刷时网点容易扩大、纸面起毛情况,北京新华印刷厂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反复实验,采用版面做深,墨色印浅折页,减少油墨黏度,并结合专色版等方法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终于获得成功。宣纸印刷的国画,再现了原作的墨韵层次和淡雅自然的色调,也从此开创了采用胶印工艺在宣纸上进行仿真复制的先河。

总之,50年前出版的《中国》画册,无论是印刷,还是装帧都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就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种印刷装帧技术也是少有的。

《中国》,用照片组成的一部史诗

大型文献画册《中国》在中央的关怀下,在廖承志的主持下如期发行出版。“人们称赞它是新中国辉煌十年的见证,诗人则称赞它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作家老舍见到《中国》画册后,是这样描述他的欣喜之情:

我得到一本《中国》画册。多么大,多么美,多么动心的画册呀!谁掀开它能不惊叹,能不看了再看呢!这是用照片组成的一部解放史诗啊!

是呀,一掀开,你就看见伟大的领袖,和他的亲密的战友们!看吧,一张一张地看吧,高山大河与各民族的人民都在党与的阳光下发着光彩啊!

看,各民族的好儿女都各尽所能地建设着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他们的手里,群山改了容颜,黄河改了颜色,钢水奔流,粮棉如山,想想看,许多以前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文字的民族啊,今天都兴高采烈地穿起民族的新衣,唱着歌颂的民歌,和其他兄弟民族一同走向社会主义!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多么大的幸福!

……

是的。这一巨册里的照片虽然没有多少说明的文字,可是你的目之所及,耳中会仿佛听到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欢笑、在歌唱、在跳舞,在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你会听到山在欢笑,水在歌唱,鲜花含着露珠轻吟着春天的诗!是的,每一幅照片都使人深思:想起当初的阴暗,也想到明天的光明。

香港的叶灵凤在《一本书的礼赞》中这样写道:

去年秋天,我第一次见到这本画册时,就被它的巨大开本,五百多页的篇幅,以及象(像)长城那样沉重的份量所吓住了。何况它的装帧、制版、编排、印刷,可说都已经达到了国际的第一流水平,并且全部材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国产。这确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十年来成就的“立此存照”,因此不用序言,不用长篇大论的说明,事实摆在眼前,已经足够比什么都更雄辩的说明一切了。

可是,要编印象(像)《中国》这样内容的一部画册,不说别的,仅是内容的分配,图片的选择方面,就已经要使负责编辑的人呕尽心血了。举个例来说,揭开了这部《中国》画册,在肖像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幅横过两面的《柏树与儿童》,在参天的古柏树林中,一群儿童正在欢天喜地的走来。略为粗心的读者,也许不理解为何一开始要选用了这样的一幅图片?其实这是经过了一番苦心安排的。因为这幅柏树与儿童的摄影,正象征了古老的传统与新生力量的结合。这正是今日的新中国,它秉承着过去先民的光荣优秀传统,以活跃的新生力量,向着光明的未来走去。因此这幅《柏树与儿童》,可说象征了我们这个国家的过去、今日和未来,同时也正概括了这部《中国》画册的整个内容。

明白了这样的安排,我们才可以领略这五百多幅图片,看来好象(像)是没有系统,其实是极有系统,并且经过精心编排的。它显示了我们这个新国家的来龙和去脉。

……

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关于《中国》画册中各部分的内容,因篇幅所限,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反映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作品,从中国猿人至清代,内容有:青铜器,地动仪,敦煌壁画、塑像,步辇图、清明上河图等字画图片,石刻、玉器、宋元明清瓷器等国宝照片65件。

革命历史部分,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万里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开国大典共有作品27幅。

现代作品中,反映新中国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公民,从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到襁褓中的婴儿,从长江长城到南海西沙,从到,从抗美援朝到一定要解放台湾,可以说就是一部新中国的百科全书。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宋庆龄、董必武等工作劳动的照片、绘画作品12幅;抗美援朝作品6幅;反映少年儿童的作品有23幅;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的作品有50多幅。而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