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_第1页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_第2页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_第3页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_第4页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2023/5/27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第5章安全行为科学原理5.1概述5.2人的行为产生5.3群体行为5.4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5.5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复习题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概述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5.1.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概述安全生产实践证明: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系统的四大要素:人、机、环境、管理安全系统的四大因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安全系统。(人、物、能量、信息)可见,“人”这一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概述解决人因问题的常用手段: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保障手段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得以提高,必然要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人因问题的控制。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产生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前,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更多的是研究事故心理学。显然,这是预防人为事故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但是,仅仅考虑心理内因,仅仅从不安全行为出发,是不能全面解决“人因”问题的,是不能使预防事故的效能达到应有的高度的。(为什么?)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因为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有很多,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心理素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个体状况;(内因)一类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和具体的作业环境构成的环境系统。(外因)而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功效学等更为广泛的学科角度,既考虑内因又考虑外因;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不仅要强调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更要重视对人安全行为的激励(目的)。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使预防事故的境界更为提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安全行为科学的任务。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安全行为科学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一种现代安全理论(通常作为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章节),发展成为90年代中期的一个独立学科。安全行为科学是建立在社会学、心里学、生理学、人类功效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学科基础上,是分析、认识、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安全因素及模式,掌握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规律,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应用性学科。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1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对象: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领导安全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方法。基本任务:揭示人的行为规律(基础)建立安全行为激励理论应用于提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合理地发展人类的安全活动,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目的:控制人的失误&激励人的安全行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1.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安全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规律个体差异与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挫折、态度、群体与安全行为注意在安全中的作用安全行为的激励安全行为科学的应用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人的行为产生5.2.1人的本质5.2.2人的行为5.2.3需要、动机与行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1人的本质人是什么

探讨人的本质,是研究安全行为科学的出发点。对于人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陆栖两脚的动物”。中国古代《列子·黄帝》指出:“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近代资产阶级及其学者认为人是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欲望并应得到各种享受的。但具体的说法不同。费尔巴哈反对用神学的观点来解释人,认为人不是上帝的作品而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而是它自身。“理性、爱、意志力”等等就是人的本质。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1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是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中,对人的研究最富有理论成果的学者,但他考察的仅仅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是“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请思考,人的本质是不是永恒不变的?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2人的行为行为的特征

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但人类行为是有共同的特征的。人类行为特征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自发的行为有原因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持久性的行为可改变的行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2人的行为行为函数

关于人类行为的定义,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写成如下公式:B=F(P·E)式中B——行为;P——个人——内在心理因素;E——环境——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上式表示行为(B)是个人(P)与环境(E)交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或结果。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2人的行为行为的分类行为的种类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分类。

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学习、意见等行为;团体行为,包括:团结、互助、合作、友好、谅解、默契、暗约、分歧、对抗、破坏等行为。

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又有如下界定: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决策、预测等行为。政治行为:包括:选举、公务、行政、民族团结、国际关系等行为。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要求、社会保险、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等行为。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学术研究等行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3需要、动机与行为请思考:人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受个性心理影响的?行为的原始激发——需要

所谓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客观的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例如人饿了想进食,这是由于人饿时体内血糖成分降低,血液成分失去了平衡所产生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人脑的下丘部分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了饥饿的感觉和进食的需要。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3需要、动机与行为行为的直接激发——动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思考:需要和动机是如何转化的?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

有二点: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3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模型表示

因此,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会产生某种动机。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种需要会形成一定的需要结构。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例如,老年人的需要结构有别于青年人的需要结构,成年人的需要结构也不同于儿童的需要结构。可达到的目标(方向)愿望(驱动力)动机意向需要刺激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2.3需要、动机与行为动机结构

如上所述,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一个人往往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会有矛盾和斗争,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体系(或叫动机系统)。强度ABCDE动机类别优势动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实现目标↑↓∣需要满足∣∣----产生----激励←---新的需要状态解除

激励原理激励过程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所谓激励,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X理论其要点是:多数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工作;多少人没有工作责任心,宁可被别人指挥;多数人以我为中心,不关心组织目标;多数人缺乏自制能力。结论是,多数人不能自我管理,因此需要另外的少数人从外部施加压力。

Y理论:工作和娱乐一样,都是人的活动,人是否喜欢工作,要看工作条件如何;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还会主动要求责任;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没有根本冲突,若有条件,个体会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显然,X理论与Y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是根本相反的。X理论类似性恶论,强调“人之初,性本恶,要他干,就得压”;Y理论类似性善论,强调“人之初,性本善,引导好,努力干”。现代管理倾向于Y理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群体行为5.3.1群体及其分类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5.3.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5.3.4群体动力理论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1群体及其分类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请思考:人为什么形成群体?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1群体及其分类群体的分类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由组织建立的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具有组织存在的目的以及组织工作程序的一系列组织规则,同时组织内部存在着正式的组织分工,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固定的信息传递渠道。正式群体的特点目标是具体的正式群体的权力特点具有强制性服从的特点,并且还有正统性、合法性、稳定性等特点正式群体的结构一般具有层级式的等级特点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渠道是由组织规章所提供的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暂时利益的一致受管理方式的影响兴趣爱好的一致经历背景的一致亲属关系地理位置的一致

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的几个特点非正式群体目标常常是一种情感上的。无法明确化的东西,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是一种自发的无形的组织形式。非正式群体的权力来自于组织内成员的授予,而不是上级部门的授予,其权力的实现常常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具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这种核心人物不是由组织任命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对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极大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结构一般比较松散,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人员不固定,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具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出发,因而对成员的约束力更大。从这种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出发的非正式群体的奖惩办法是迅速而有效的。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融洽员工的感情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利益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4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1944年,勒温首先用“群体动力学”这个术语来表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群体动力学所研究的群体指非正式群体。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群体的力场观点,认为: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或“自由运动场所”。勒温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4群体动力理论群体规范和压力

勒温等人认为,正式群体有其程序和作业标准,而非正式的群体则有其规范。规范就是群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但群体规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全部活动,而只是规定群体对其成员的行为可以容忍和不能容忍的范围。这些规范通常规定:一个人应该用多大的力气来工作,对什么人应该友好,同管理当局应该合作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该革新,等等。行为科学认为,群体规范的形成受到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一致性,即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统一。安全科学原理第5章5.3.4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规范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甚至被约束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约束。当一个人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