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我与地坛》课时1(一)(1分钟)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文章中的一些比较含蓄的语言。2.紧扣文本,分析作者与地坛的缘分,体会作者从地坛所获得的生命感悟及其心理变化历程。(2分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简要介绍:贝多芬失聪后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人生的最强音。师: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走出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25分钟)一、结构梳理1.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1~7段):由“我”与地坛的缘分引出地坛给予“我”的人生感悟。①(1—4),写“我”与地坛的缘分。②(5—7),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8~17段):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①(8—10),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②(11—17),写“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2.解题:“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铁生。地坛,即方泽坛,为明清皇帝祭地之坛。“我与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在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原文较长,课文选取其中部分内容。3.学生默读课文。二、文本研读(第一部分)1.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2.作者在第2段中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明确: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3.第3段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明确:①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②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句型上就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4.文章第一部分有三处对地坛景物的集中描写,这三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1)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状态;第二处通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蕴含着的永恒与瞬间、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2)景物描写的作用:①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②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③景中寓情,景中寓理,地坛景物本身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5.阅读第5段的景物描写,完成下表。景物特点生命启示(1)蜂儿:(2)蚂蚁:(3)瓢虫:(4)蝉蜕:(5)露水:明确:景物特点生命启示(1)蜂儿:“稳稳地”。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2)蚂蚁:①“摇头晃脑”“捋着触须”;②“转身”“疾行”。①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②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3)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4)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5)露水:“摔开万道金光”。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11分钟)探究一、在第一部分中,地坛是如何帮助“我”走出困境的?明确:(1)地坛在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地坛又在“我”入园时,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地坛还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意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3)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这一切让“我”明白,人活着就要顺应自然,豁达地面对死亡。探究二、怎样理解第6段中“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明确:作者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瘫痪了,内心备受折磨,在“生”于“死”的矛盾中苦苦针扎。在来到地坛之后,看到了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景象,获得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知道了“死”的必然之后,决定坦然面对不幸,思考“生”的问题。探究三、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明确:“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1分钟)《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地坛的荒芜但不衰败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摆脱了残疾的阴影,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4分钟)1.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荒芜(wú)撅(juē)历经苍桑B.宿命(sù)譬如(bì)失魂落魄C.剥蚀(shí)隽永(juān)窸窸窣窣D.熨帖(yùn)嘈杂(zá)声名狼藉【答案】D【解析】A项,正确为“历经沧桑”。B项,譬(pì)如。C项,隽永(juàn)。2.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细节描写,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C.本文写作风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