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咏物诗鉴赏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咏物诗鉴赏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咏物诗鉴赏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咏物诗鉴赏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咏物诗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词作,合作探究,完成练习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精准指导:1、形象分析核心意象:环境特点:自身特点:2、知人论世:3、手法分析:4、所言之志:梅花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香如故。(正面描写)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咏物诗:借描写

的________________

表达

。客观物象(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特点

(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诗人理想、志向、情怀咏物诗特点: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常用托物言志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紧扣文本分析。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手法。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手法—知感情

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鉴赏思路寄托的情感表现手法写了什么物有什么特点精准训练·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写于1961年12月品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思考:1.写了什么物?2.该物有什么特点?3.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寄托了什么感情?1.写了什么物?2.该物有什么特点?3.用了什么哪些手法?4.寄托了什么感情?

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梅花

词中的梅花,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包含了积极进取、永不屈服、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这首词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托物言志,烘托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

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手法。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手法—知感情精准总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吹拂梅花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