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制造与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_第1页
化学品的制造与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_第2页
化学品的制造与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_第3页
化学品的制造与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_第4页
化学品的制造与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品的制造与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第一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三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四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五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六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实验发现导电高聚物的电导率与温度依赖性都呈半导体特性,并服从变程的跳跃模型(VariableRangeHopping,VRH)。这种半导体特性来自导电高聚物链间或颗粒、纤维间的接触电阻。目前,可以用电压端短路法(VoltageShortedCompaction,VSC)消除上述的接触电阻,从而呈现金属性的电导率-温度依赖性。用VSC方法首次从实验上观察到掺杂聚乙炔(Polyacetyl-ene,PA)的金属性,并成功地应用于聚吡咯(Polypy-rrole,PPy)、聚噻吩(Polythiophene,PTH)和聚苯胺(Polyaniline,PANI)。导电高聚物薄膜经过拉伸取向后发现沿拉伸方向的电导率可提高1-2个数量级,而垂直于拉伸方向的电导率却保持不变,即呈现明显的电导率各向异性。第七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实例:

当聚苯胺薄膜拉伸度为4时,沿拉伸方向的电导率由原来的30S/cm提高到500S/cm,电导率的各向异性达20倍。原因:

实际测量的电导率是由链上电导率和链间电导率两部分组成,其中链上电导率主要由导电高聚物的链结构和π-共轭程度决定,而链间电导率是由载流子在链间的传导性能决定。

由SEM、偏振红外的二色性和X光衍射实验结果证实拉伸取向后导电高聚物的结晶度和链或微观形貌的有序度明显提高。这些实验证实拉伸取向后电导率的增加是由于链的有序排列而导致链间电导率的提高。第八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光学性能

由于导电高聚物具有π-共轭链结构,故导电高聚物在紫外-可见光区都有强的吸收。这种强吸收限制了导电高聚物兼顾光学透明性和导电性。

导电高聚物具有诱导吸收、光诱导漂白和光致发光等非线性光学效应。这是由于导电高聚物具有π-电子共轭体系和π-电子的离域性极易在外加光场作用下发生极化,从而导致导电高聚物呈现快速响应(10-13S)和高的非线性光学系数。第九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磁学性能

通常导电高聚物的载流子为孤子(Soliton)、极化子(Polaron)和双极化子(Bipolaron)。

除双极化子外,带电的孤子和极化子都具有自旋而呈顺磁性。

实验发现导电高聚物的磁化率是由与温度有关的居里磁化率和与温度无关的泡利磁化率两部分构成,而后者与金属性相关。第十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电化学性能

通常导电高聚物都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并且伴随着氧化/还原过程,导电高聚物的颜色也发生相应变化。

例如:

当聚苯胺经历由全还原态

中间氧化态

全氧化态的可逆变化时,聚苯胺的颜色也伴随着淡黄色

蓝色

紫色的可逆变化。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导电高聚物分子设计和掺杂1、导电高聚物的分子设计都是针对提高导

电高聚物的物理化学性能为宗旨:(1)高的室温电导率是导电高聚物追求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能之一。

提高导电高聚物的π-共轭程度和结晶度或链的有序化程度是提高导电高聚物的室温电导率的有效途径。(2)快速响应(>10-13s)和高的三阶非线性

光学系数

增大导电高聚物的π-电子共轭程度和降低能隙是提高导电高聚物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的重要途径。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磁学性能是导电高聚物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能导电高聚物的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磁化率:居里磁化率:泡利磁化率:居里常数:c居里自旋数:Nc波尔磁子:μBFermi能吸附近的态密度:N(EF)第十三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实际上,泡利磁化率是与金属性相关的,因此减少居里自旋数(NC)和提高Fermi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是提高导电高聚物金属性的有效途径。

根据有机铁磁体的分子的设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有机和聚合物具有铁磁性;必须含有稳定的自由基(必要条件),并且这些自由基的自旋必须有序排列(这是形成有机铁磁体的充分条件)。第十四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掺杂

掺杂是导电高聚物领域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与无机半导体的掺杂概念完全不同:第一,无机半导体的“掺杂”是原子的替代,但导电高聚物的掺杂却是氧化/还原过程,其掺杂的实质是电荷转移;第二,无机半导体的参杂量极低(万分之几),而导电高聚物的掺杂量很大,可高达50%。第三,在无机半导体中没有脱掺杂过程,而导电高聚物不仅有脱掺杂过程,而且掺杂/脱掺杂过程完全可逆。通常导电高聚物的聚合和掺杂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掺杂可分为化学和电化学掺杂两大类。

化学掺杂包括氧化聚合掺杂;现场掺杂聚合;乳液聚合、乳液-萃取聚合和分散聚合掺杂等方法。第十五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导电高聚物的可溶性由于导电高聚物具有π-共轭高聚物链结构,而且有强的链间相互作用致使导电高聚物不溶不熔。减弱导电高聚物链间的相互作用和增加导电高聚物链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解决导电高聚物可溶性的主要途径。结构修饰(引入取代基)是降低导电高聚物链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它在聚噻吩体系尤为成功。但是由于取代基引入之后,容易破坏导电聚合物的共轭性以及由于位阻效应而导致载流子的链间传导困难。所以用该方法得到的可溶性导电高聚物往往是降低电导率为代价。第十六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提高聚苯胺导电高聚物的方法:(1)采用大尺寸含磺酸基团的功能酸(樟脑磺酸CSA)掺杂的聚苯胺,不仅解决了聚苯胺的可溶性(在间甲酚中),而且使室温电导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即由30S/cm提高为400S/cm。原因:首先,大尺寸的樟脑磺酸CSA,对阴离子降低了聚苯胺链间的相互作用;其次,CSA本身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功能而增加了聚苯胺链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上述二者的协同作用使导电聚苯胺可溶于间甲酚溶剂中。

CSA掺杂的聚苯胺具有很高的室温电导率是由于间甲酚的溶剂化效应或“二次掺杂”使聚苯胺链构想发生由“缠绕”至“扩展”链构象的变化。第十七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用大尺寸的含碘酸基团的功能酸作为掺杂剂,用现场掺杂聚合法(in-situdopingpolymerization)可制备出可溶性的聚苯胺。导电聚苯胺的可溶性依赖于对阴离子的尺寸、功能酸的分子结构和磺酸基团的数目和位置。表1聚苯胺的可溶性第十八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掺杂剂结构间甲酚中溶解度/%(质量)掺杂剂结构间甲酚中溶解度/%(质量)甲磺酸(MSA)对甲基苯磺酸(MBSA)β-萘磺酸(β-NSA)CH3SO3H

<0.10

0.290.45α-萘磺酸(α-NSA)1,5-萘二磺酸(1,5-NSA)2,4-二硝基-1-苯酸-7-磺酸(NONSA)0.17

0.23>0.50第十九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采用苯胺单体与氨基苯磺酸共聚所得到的聚苯胺共聚物不仅是水溶性而且具有高的室温电导率(4.3S/cm)和磺化度可调的特性。

可溶性导电聚苯胺可制备导电聚苯胺薄膜、纤维和大面积自支撑膜。第二十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导电高聚物的应用前景及其现状

由于导电高聚物的结构特征和独特的掺杂机制,使导电高聚物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这些性能使导电高聚物在能源(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电磁屏蔽、隐身技术、传感器、金属防腐、分子器件和生命科学等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些正向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二次电池

由于导电高聚物具有高电导率、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微纤维结构)和密度小等特点,使导电高聚物成为二次电池的理想材料。

1979年,Nigrey首次制成聚乙炔的模型二次电池;

80年代末,日本精工电子公司和桥石公司联合研制3V钮扣式聚苯胺电池;BASF公司研究出聚吡咯二次电池;

90年代初,日本关西电子和住友电气工业合作研制成功了锂-聚苯胺二次电池。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光电子器件导电高聚物具有半导体特性并可n-型和p-型掺杂。原理上,它像无机半导体一样是制备整流器、晶体管、电容器和发光二极管的理想材料,尤其是聚合物发光二极管(LED),与无机发光二极管相比,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具有颜色可调、可弯曲、大面积及成本低等优点。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开发成功了Al/PPy/SnO2发光二极管,可以发黄绿光。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传感器

实践证明气体(N2、O2、Cl2……)和环境

介质(H2O,HCl……)都可以看成导电高聚

物的掺杂剂,可逆的掺杂/脱掺杂是导电高聚物的特征之一,因此,原则上利用环境介质(气体)对导电高聚物电导率的影响和可逆的掺杂/脱掺杂性能可以开发导电高聚物传感器,也称之为“电子鼻”(electronicnose)。

导电高聚物传感器的原理是以气体或介质作为掺杂剂使导电高聚物的电导率提高(掺杂)或降低(脱掺杂)。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电磁屏蔽电磁屏蔽是防止军事机密和电子讯号泄露的有效手段,它也是21世纪“信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谓电磁屏蔽材料是由碳粉或金属颗粒/纤维与高聚物共混构成。但是密度大,不利于航空航天业的应用。由于高掺杂度的导电高聚物的电导率在金属范围(100-105S/cm),对电磁波具有全反射的特性,即电磁屏蔽效应。尤其可溶性导电高聚物的出现,使导电高聚物与高力学性能的高聚物复合或在绝缘的高聚物表面上涂敷导电高聚物涂层已成为可能。因此,导电高聚物在电磁屏蔽技术上的应用已引起广泛重视。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德国Drmecon公司研制的聚苯胺与聚氯乙烯(PV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复合物在1GHz频率处的屏蔽效率超过25dB,其性能优于传统的含碳粉高聚物复合物的屏蔽效率。目前,导电高聚物的研究水平与实际应用,特别是军事上的应用(军事上要求80-100dB)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研制轻型、高屏蔽效率和力学性能好的电磁屏蔽材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5、隐身技术及其材料隐身技术是至今军事科学的重要技术之一,它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公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作战能力的巨大潜力并提出“信息战争”的概念。信息战争包括三部分:

利用高功率电磁脉冲设计和制造病毒软件;

电子干扰技术(电磁屏蔽和隐身技术);

破坏敌方通讯和武器发射系统。隐身材料是实现军事目标隐身技术的关键,是指能够减少军事目标的雷达特征、红外特征、光电特征及目视特征的材料的统称。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按材料分类,需述波吸收材料可分为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铁氧体、多晶铁纤维、金属纳米材料是典型的无机雷达波材料。由于无机吸波材料研究早,技术工艺成熟,吸收性能好,它们已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它们密度大,难于实现飞行器的隐身。导电高聚物作为新型的有机和聚合物雷达波吸收材料成为导电高聚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导电高聚物实用化的突破点。9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相继开展了导电高聚物雷达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尤其是美国空军,投资开发导电高聚物雷达波吸收材料为未来的隐身战斗机和侦察机制造“灵巧蒙皮”的设想和计划,刺激了导电高聚物雷达波吸收材料的研制与开发。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四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与无机雷达波吸收材料相比,导电高聚物雷达波吸收材料具有可分子设计、结构多样化、电磁参量可调、易复合加工和密度小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