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城市管理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全套PPT课件第一节城市管理思想溯源一、理想城市:城市管理思想滥觞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乌托邦系谱》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19世纪末西班牙人S.Y.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西特、艾纳尔、柯布西埃、伊·沙里宁二、雅典宪章:向现代管理思想过渡的里程碑第一,《雅典宪章》是站在市民的都市生活活动的立场来讨论都市计划的原理原则第二,文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活动的形态,同时,都市计划者亦以工业文明的尺度来考量都市计划的尺度第三,《雅典宪章》对都市计划的出发点,主张以居住为原点,以此来考察居住环境与其设施、居住与工作、居住与休闲之间的区位及联络的尺度三、管理科学:现代城市管理思想流派管理方法学派管理经验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决策学派数量学派第二节城市管理的基础理论一、城市规划理论二、城市生态理论生态位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食物链(网)原理环境承载能力原理三、城市更新理论拆除重建(Redevelopment)整旧复新(Rehabitation)保存维护(Conservation)以形体规划(Physical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大规模、激进式更新的“二战”前期至西方后工业化前夕的非理性阶段在“人本主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以强调功能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社区规划,多元参与为主要特征和方式的后工业化时期的理性阶段四、城市治理理论第一,该理论认为社会管理的权力中心是多元的,可以是公共机构(政府),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组织第二,治理理论主张社会管理不是传统的以控制和命令手段为主的,实行简单的、纵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而是一种上下互动的地域空间管理五、城市营销理论如社会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组织营销、关系营销、体育营销、品牌营销、旅游营销、政治营销地区经济发展(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地区竞争力(PlaceCompetitiveness)、城市规划(UrbanPlanning)以及城市管理(UrbanManagement)等方面的新理论第三节城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政府再造西奥多·怀特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合著的《改革政府》二、包容性城市所谓“包容性城市”,是指城市中的每个人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种族或宗教信仰,均得以参与城市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机会。三、善治理论①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②公共机构能够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③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④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四、新城市主义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五、科学管理国外较早的管理理论认为:城市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生态4大要素现代城市管理科学还包括三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即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在一些现代大城市管理中呈现的信息化、法制化、系统化的特征和趋势第二章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第一节城市管理系统结构与政策工具一、城市管理的多维视角(1)城市经济亚系统(2)城市社会亚系统(3)城市环境亚系统(4)城市空间亚系统二、城市管理的主体结构三、城市管理的政策工具1.市场性的手段2.行政性手段3.参与性手段第二节城市管理过程一、城市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是城市各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根据管理学的理论,管理职能可以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谓协调,也就是通过疏通信息、化解矛盾冲突,使事物能够和谐、平衡、平稳而有序地发展。协调的本质是引导和控制事物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均衡发展,是管理的真谛所在二、科学管理1.系统管理2.人本管理3.动态管理三、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1)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2)应用信息论方法,将城市管理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3)应用控制论方法,将城市管理过程视为可控过程(4)注重城市管理的细化(5)注重综合应用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技术四、城市管理艺术第一,面对复杂的城市系统,政府要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力有不逮、作用有限。第二,面对芸芸众生,政府要有治无类,一视同仁,大而化之。第三,政府管理要讲求策略。第三节城市管理绩效评价一、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绩效标准1.有理性、低代价的经济增长2.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3.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二、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一)城市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1.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体系2.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观指标体系3.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感观指标体系(二)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特殊指标(1)逆指标群。即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例如:降尘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人口密度、每万人群众上访批次、法定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非正常死亡事故比率等。(2)风险性指标群。即受突发性因素影响大、具有较大风险的指标。(3)限制性指标群。即受地域面积和人口等限制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指标。(4)动态目标指标群。即根据城市当年制定的达标要求来履行,而每年呈动态变化的指标。(三)城市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计量问题三、城市管理绩效评价制度首先,要科学、公正地开展考核评价工作,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即一个能充分反映各方面情况的绩效评价机构。其次,要合理确定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办法。另外,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绩效的奖罚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三章竞争力:城市
管理的新课题第一节竞争世界中的城市管理一、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城市竞争力的特征主要表现以下三点①系统性②动态性③相对性二、城市管理就是城市竞争力管理城市竞争本质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城市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城市管理是城市运转的动力,是巩固深化城市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保证。现代城市管理是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管理。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的全面进步及对外的影响。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力管理从21世纪开始,全球城镇人口数量已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将达到84%,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率将达到57%。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21世纪又被称为“城市世纪”,城市的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城市竞争力也反映着国家的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人把城市竞争力表述为: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二)MichaelPor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第二节竞争力——城市管理的理论框架一、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一)Douglas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三)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四)IUD的城市竞争力模型二、基于竞争力的城市管理的理论框架(1)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2)强调突出城市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作用;(3)发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参与到城市管理过程中来;(4)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推崇管理创新;(5)把以数字化为主的现代化管理置于重要地位;(6)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7)实行科学城市管理体制,坚持规范且高效能的城市管理;(8)将集约化、均衡化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第三节城市竞争力管理的重要理论主体一、地方分权与管理能力理论地方分权有以下4个优点。(1)地方分权的组织更灵活——它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快速作出反应。(2)地方分权的组织更有效率——它们更接近客户,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因为了解实际情况,他们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3)地方分权的组织更容易实施创新——通常好的革新想法是由职员而非高层管理人员提出的。(4)地方分权的组织更易建立信任感——工作人员被授予一定的决定权,这也体现出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二、人本管理理论正如联合国人居署《伊斯坦布尔宣言》(1996)中所强调的:“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1999—200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迈进21世纪》中指出:“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所有人的生活带来持续的改善。人均收入和消费是这一目标的一部分;同时,其他一些目标——减轻贫困、扩展医疗卫生的覆盖面以及提高教育水平也很重要。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一种全面的发展方式。”三、自治性与新公共管理理论(1)以消费者为导向提供服务,增加了服务供应者对其消费者所负有的责任。(2)消费者导向可以消除腐败。(3)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服务提供方式可以刺激创新。如果公共事务的资金来源于消费者而不是政府机构的话,那么,公共事务部门就会研究如何通过创新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4)由于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服务供给能更好地使服务供需保持一致,这样,就使城市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一节战略与城市战略规划一、城市发展战略释义“战略”(Strategy)一词,源于军事领域,原意是指对战争的全局变化进行指导的计划、谋略和策略。19世纪,“战略”一词开始扩展到政治领域。战略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环境与机会;三是资源与竞争优势。1.城市发展战略首先是一种计划2.城市发展战略也是一种计谋3.城市发展战略还是一种模式4.城市发展战略更是一种定位5.城市发展战略是一种远景展望二、战略规划的整合功能三、战略规划的生产力战略规划就是生产力,良好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战略规划的作用还体现在,城市在科学、教育、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再就业、卫生保健以及人口控制等各领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题,都有赖于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和指导。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对城市美好愿景的科学描绘,它能起到鼓舞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良好作用第二节规划理念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要以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于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首先,要求重视人居环境的美化。其次,要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同时,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使城市生活富有人情味。二、居民参与的理念居民参与是衡量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居民参与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居民参与是搞好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三、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城市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能体现城市实力和社会财富。其次,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四、系统协调的理念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坚持综合的、全面的系统协调观点。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有计划的城市变迁。五、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强调因地制宜,其中的“地”,除了指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地域差异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历史基础、经济水平、城市文化、民族传统等;“宜”则指顺应上述差异和特色的适当的战略部署和行动对策。第三节城市战略规划制订的要项一、SWOT分析(1)城市战略规划总是立足于城市内外部资源及其组合特征。(2)城市战略规划是以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作为条件的。(3)城市的职能与性质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4)城市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结构安排。(5)城市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程度。二、战略目标的确立首先,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与城市的宏观战略目标是相衔接的。其次,城市战略体系是分层次的,是一个战略目标系统。另外,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是由指标体系及其结构来表述的。三、作业说明四、战略规划要点1.战略重点2.战略步骤3.战略措施第四节战略规划的执行与控制一、目标管理二、组织体制一是加快城市行政立法进程。通过建立健全法规,规范城市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二是努力构建城市居民参与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三是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工作者队伍。将城市工作者及相关的城市专业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城市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城市基层管理。三、动态调整在调整城市结构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动态系统。城市和城市外部的联系是千丝万缕而又经常变动的。它的内部结构和各种关系,随着城市外部经常进行的物质、能源、信息交换而不断发展演变。这种演变一般表现为“结构分解——结构无序——结构有序”这样一个交叉循环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五章城市优势与综合竞争力第一节城市优势1.密度经济2.规模经济3.协同经济4.拓展经济第二节核心竞争力与优势重组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城市资源、整合能力与城市优势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竞争优势与所拥有的资源有密切关系。简单来说,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对城市资源进行利用、转换的整合能力。我们看到,许多城市具有相似的资源但发展状况迥异。其关键就在于,城市具有不同的资源整合能力。三、城市竞争优势的持续首先,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直接取决于城市内部关键资源的扩大和升级。其次,城市优势的巩固和持续还取决于影响竞争的要素组合的质量。另外,城市优势的持续还需要连续地创新和自我提升。四、城市优势的区域重组城市优势的区域重组不仅仅是城市竞争及区域经济联系的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城市竞争的结果。城市优势区域重组的方式可以通过城市灵动联盟的途径来实现。第三节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战略一、战略基点与取向第一,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成为全球生产链重要球节的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本地区发展的领导者。第二,跨国公司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和直接投资使得城市的空间极化效应更趋明显。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现代交通、通信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为技术在较大地域空间内的扩散创造了条件。二、关键性因素1.开放度2.整合能力3.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4.创新环境5.城市治理结构6.网络经济7.品牌效应8.城市联盟三、战略路径选择1.以大都市圈战略提升城市资源配置能力2.以产业集群战略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3.以软环境战略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4.以人才战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5.以品牌战略谋求城市的差别化优势6.以创新战略提升城市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第六章城市定位第一节城市定位及其价值一、城市定位的战略要素1.城市空间2.城市特色3.城市功能4.城市产业5.城市文化6.城市规模7.城市精神二、城市定位的原则1.独特性原则2.连续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认同性原则三、城市定位的价值1.定位创造差异性2.定位创造竞争优势2.定位创造竞争优势第二节城市定位模式、方法与程式一、城市定位模式1.自然地理定位模式2.历史文化定位模式3.城市功能定位模式4.区域层次定位模式5.特殊活动定位模式二、城市定位方法(一)策略定位方法1.比附定位法2.优势定位法3.领先定位法4.利益定位法5.生活方式定位法6.重新定位法(二)定量定位方法三、城市定位程式首先,确定城市所具有的潜在竞争优势,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与分析,确定城市在产品、服务、技术、成本、政策、形象等方面与竞争者相区别的竞争优势;然后,从上一步确定的若干竞争优势中选择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作为城市的定位优势;最后,向目标市场展示竞争优势,遵循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并使该竞争优势成为城市品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定位。城市定位的核心是STP战略,即市场细分(Segment)、择目标受众(Targeting)和具体定位(Positioning)。第三节城市定位战略的实施一、城市定位的市民认知1.城市定位大讨论2.借助媒体进行宣传3.城市定位方案展示4.组织专题性的活动二、城市定位的识别系统三、城市定位的推广从策略层面上考虑,城市定位推广可采用组合式推广、差异化推广和持续性推广三种推广策略。从推广方式上考虑,常用的城市定位推广方式包括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公关推广、人员推广、事件推广等。第七章城市品牌战略
与城市形象第一节城市品牌的价值一、城市品牌的特征与功能城市品牌具备4大特征1、城市品牌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名称2、城市品牌是一种象征3、城市品牌是一个品牌体系4、城市品牌是城市的一种资源和无形资产城市品牌基本功能标志功能象征功能认知功能二、城市品牌与城市文化首先,文化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生活素质的同时,还大大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塑造城市文明风气、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其次,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品牌的定位,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再次,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品牌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三、城市品牌与城市引力首先,它能够全面展现城市特点,增强城市魅力其次,它能够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吸引各种要素集聚再次,良好的城市品牌也会增加人气,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第二节城市品牌识别一、城市品牌识别系统(一)理念识别(二)行为识别(三)视觉视别视觉识别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符号、城市色彩以及它们的组合1、城市符号是城市品牌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文化归属的第一要素2、城市色彩是城市形态的第一反映载体3、在城市品牌视觉识别方面,香港品牌识别系统堪称典范二、多元化的城市品牌形象识别消费产品意义上的城市品牌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城市品牌文化存在意义上的城市品牌符号意义上的城市品牌三、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有效性成功的城市品牌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述S=P×D×AV(7.1)式中:S表示成功的城市品牌;P表示城市核心价值;D表示与众不同的品牌识别系统;AV表示附加价值。第三节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管理一、城市品牌定位二、城市品牌决策城市品牌选择至少涉及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是主副品牌二是联合品牌(Co-brand)城市品牌4种类型:高精神性-高功能性高精神性-低功能性低精神性-高功能性低精神性-低功能性三、城市品牌传播在城市品牌传播过程中,传播营销工具的整合与协同至关重要在进行城市品牌传播与城市形象推广时,应注意统一性与个性化的协调城市品牌主题口号的传播第八章城市治理结构
的新框架第一节城市治理结构一、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内容的三个层面治理结构治理工具治理能力二、城市治理结构的本质首先,城市治理结构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次,城市治理本身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再次,城市治理结构是一种城市治理机制三、城市治理结构变革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民营化中国城市治理结构的变革的现实意义第二节城市治理的三维框架一、一个新的制度框架:三种角色的互动关系公共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公共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公共服务产业链中的三个角色
之间的关系二、三个角色关系的良性互动:
改革的新思维(一)决策者-提供者(二)消费者-提供者(三)决策者-消费者三、提供者与生产者分离的
革命性意义提供的组织过程基本与消费、融资、安排服务的生产与监督有关提供与生产的区分,使得城市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多元化提供与生产,是整个城市治理结构概念的核心第三节城市治理的制度安排(一)多样化的行为者(二)基于契约的制度安排(三)冲突解决机制制度安排的4种基本类型政府计划型制度安排半市场型制度安排政府出售型制度安排民间协作型制度安排第九章城市治理模式
及其再造第一节城市治理模式一、西方城市治理的典型模式1.企业化模式2.服务型政府模式3.共同参与模式4.社团模式5.支持增长模式6.福利模式二、西方城市治理模式的
特点与局限性六种城市治理模式的局限性企业化模式忽略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服务型政府模式没有彻底摆脱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模式共同参与模式主张“让管理者管理”社团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持增长模式主要问题是城市治理过于依赖私人资本作为税收的基础福利模式是6个模式中包容性最小的模式第二节城市治理模式的借鉴:
契约治理一、契约治理:城市治理的核心所在“契约-服务”体制契约:一种治理机制替代性契约是通过竞争作用于契约安排的互补性契约是一种相互提供履行保护的契约安排二、契约治理范式下的城市治理结构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契约安排第一个选择是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第二个选择是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政府除了组织自己的生产单位之外还有一个选择,即通过与公司签约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个选择是政府建立服务的标准,让居民或家庭户来决定有关公司应该为其提供什么服务第四个选择是政府向家庭或居民签发凭单,允许他们从任何授权供给者那里购买服务第五个可能性是政府当局与另一个政府单位签约第六个组织公共服务供给的途径就是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提供一项服务的某些要素,但是依靠其他生产单位或私人企业来安排该项服务的其他要素四、城市契约治理模式的实现条件退出机制的存在是契约履行的必要条件产权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育契约人之间拥有的资源(信息、技术、时间等)必须有一个互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而不仅仅是替代性的第三节中国城市治理模式
变革与转型一、现行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型1.一元行政管理模式2.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型城市管理模式转型的初始目标:一是“政府再造”二是城市政府职能由“划桨”转向负有“掌舵”之责三是使城市政府接近市民,增强政府的回应性二、“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
的局限性首先,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其次,“大社会”多元化的主体格局还未真正建立再次,城市治理的能力有待提高三、城市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变革1.法治政府首先,法治政府是“有限、有为”的政府其次,法治政府是透明廉洁的政府再次,法治政府还应该是诚信负责的政府2.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对现行的“经济建设型政府”的一种“扬弃”“服务型政府”反映了政府治理的本质内容服务型政府还强调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全方位变革在政府职能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人性化特征,以人为本,为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3.有效政府首先,有效政府要具有很高的技术效率其次,有效政府应该具有很高的配置效率再次,有效政府应该有适当的制度激励基础,即制度效率第十章公私合作:城市公共事业治理机制
第一节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一、公共领域的划分公益与私益、强制与志愿的程度变化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二、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特征三、社会结构中三种组织的功能差异公共事业组织性质及对比第二节城市公共事业治理:
第三种制度安排一、城市治理的替代与互补机制二、公与私之间:城市公共事业
治理边界组织性质产品特征需求类型三维标准组合及治理边界的确定三、城市公共事业治理的流程与内容第三节PPP模式:城市公共事业
治理机制及其运作一、PPP模式: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基本特征:(1)各合作者有对共同或兼容目标的追求,共同负责提供基础设施或服务(2)要求合作关系能实现互惠互利(3)共同投入资源,共享权力(4)强调风险共担和最优分配,以及为纳税人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二、城市公共事业治理中PPP
模式的应用运营维护协议(OperationsandMaintenaceContract)租赁-建设-经营(Lease-Build-Operate)建设-转让-经营(Build-Transfer-Operate)建设-拥有-经营(Build-Own-Operate)建设-经营-转让(Built-Operating-Transfer)购买-建设-经营(Buy-Build-Operate)三、城市公共事业治理中运用PPP
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否选择PPP及选择哪种PPP因当地政府的体制、政策和法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PPP模式适用于公共事业服务项目的很多环节,也可以适用于一个环节;可以应用于全程,也可分段应用采用PPP模式时,必须满足相关条件PPP模式成功的关键还取决于有效的监管构架第十一章城市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制定第一节城市公共决策体系一、城市公共决策类型根据决策主体决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型决策和战术型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依据决策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二、城市公共决策系统1.城市公共决策信息系统2.城市公共决策组织系统界定决策问题确立决策目标设计决策方案选择决策方案3.城市公共决策监控系统外部监控机构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司法机构、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和公众内部监控机构包括上级政府机关、行政监察机构和内审部门作用: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三、城市公共决策程序第二节城市公共决策的工具一、名义小组①要求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思想默写在一张卡片上,并且不准讨论②名义小组的领导者向每一位成员征求意见并做好记录③对每一个意见进行讨论。名义小组的领导者首先要求成员阐明其列出的意见,然后对每个意见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二、支付矩阵三、决策树建设游泳馆决策结果分析四、德尔菲法使用德尔菲法的基本思想是,专家可能会思考他们以前从未想过的办法,同时,他们也受益于其他权威提出的观点。在应用此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专家组的匿名状态,以避免从众效应或群体被一两个固执己见的成员支配。五、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会者解放思想,促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新思想的创造性风暴。头脑风暴法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进行质疑,以发现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第三节城市公共决策体制的优化一、我国现行城市决策体制的弊端政府行政决策包揽大量的应该由企业、社会来作出的决策,党与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决策的主体,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城市治理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决策系统中枢机构不健全。主体之间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决策与执行也不分,常常出现自己制定规则,然后自己执行的情况,难以有效控制违背公共利益的决策,且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信息、咨询机构设置比较薄弱监控机构作用不到位决策程序的法制化程度低二、城市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科学化与法制化(一)公共决策民主化1.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2.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3.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二)公共决策科学化1.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系统2.遵循科学的公共决策原则3.提高公共决策参与者的素质与能力(三)公共决策法制化1.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3.充分发挥决策监控系统的作用第四节城市政策的制定一、政策制定与决策问题产生议程建立问题解决政策执行政策结果、评估和反馈二、城市政策的主要手段续表三、反应性政策与公共决策回应机制政府回应机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政府决策承诺制②政务公开与决策公示制③重大决策听证制度④政府决策复决权制度⑤政府决策法规回应制度⑥政府决策责任制度第十二章城市产业发展
与结构调整第一节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一、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1.产业关联度基准2.社会效益基准3.比较优势基准4.技术进步基准5.产业发展潜力基准二、城市主导产业评价的指标体系(一)产业关联指标2.感应度系数(二)社会效益指标就业吸纳率用公式表示为Tij=Xij/Yij(12.3)式中:Tij为第j地区第i产业的就业吸纳率;Xij为第j地区第i产业的年平均就业人数;Yij为第j地区第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三)比较优势指标1.区位熵2.比较劳动生产率(四)技术进步指标1.技术进步贡献率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数学方程式:Y=A+αK+βL式中:Y、K、L分别表示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年增长速度;α、β分别表示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而A则表示年技术进步速度。该式表明,产出的增长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则表示为Ea=A/Y×100%(12.7)在进行实际计算时,关键是产出、资金、劳动量、价格方式的确定,以及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的确定等。2.技术扩散带动系数技术扩散带动系数指标的计算公式为TSi=Ea>GiGi=Fj+Ei式中:Gi为产业关联度;Fj和Ei分别表示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技术扩散带动系数TSi越大,表明该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实现技术进步的能力越强。(五)发展潜力指标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为ei=ΔPi/Pi/ΔN/N式中:Pi、ΔPi、N、ΔN分别表示城市或区域第i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增长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额。需求收入弹性系数ei数值越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愈多,产业的发展潜力愈大。2.产业的增长速度三、基于AHP的城市主导产业选择1.建立结构模型2.权重确定3.综合评分第二节信息化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产业变革与传统产业改造(一)城市产业变革的基本特征1.IT产业链与工业产业的区别2.经济中心门槛降低3.柔性专精的生产方式4.主导型产业与依附型产业5.产业服务化(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2.高新技术正从深层次上改变着产业结构3.新制度催生新技术、创造新产业,造就新经济4.知识型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三)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抢先融入世界产业转移改造大潮,率先享受产业升级的好处。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城市传统产业,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二、信息化时代的产业融合趋势(一)产业融合:产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二)产业融合与产业的新发展首先,产业融合大大促进了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开发其次,产业融合大大促进了传统服务及其产业的创新再次,产业融合可有效突破产业边界的桎梏,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三)跨越产业边界,寻找新的产业机会第三节知识经济与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一、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
产业结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它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人的创造性文化创意是在一定的文化沉淀的基础上的人的创造性与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
发展模式选择1.特殊资源型发展模式2.自发生成型发展模式3.政策催生型发展模式4.战略规划型发展模式5.产业介入型发展模式6.环境引力型发展模式第十三章城市建设项目
融资管理第一节城市建设项目的特点
与融资过程一、城市建设项目的特点1.服务职能的公共性2.建设进度的超前性3.投资收益的间接性和长期性4.项目管理的系统性二、城市建设项目的融资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3.风险控制原则三、城市建设项目的融资程序四、城市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首先,最明显的是财政方面其次,再分配性再次,配置性第二节城市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式一、政府主导的融资二、市场化融资方式(一)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二)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融资(三)TOT(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融资(四)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融资独立运作型建设转让型综合运营型第三节市政债券、融资租赁与银行间市场一、市政债券(一)城市建设项目开发与民间资本介入的领域(二)市政债券:寻求运用民间资金的新型融资机制债券发行主体问题偿债与担保问题资金的使用方向问题发行规模问题市政债券市场问题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三)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与民间资本的有效运用项目投资必须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建立健全项目融资中开发利润的分配机制设计证券商品时,应确保其商品性二、融资租赁(一)融资租赁的含义与功能融资租赁具有银行贷款及其他融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功能一是具有投资增长功能二是具有加速商品流通功能三是具有加强社会资产管理的功能四是具有推进技术改造的功能五是具有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的功能(二)金融租赁的方式(1)直接租赁(2)售后回租(3)转租赁(4)杠杆租赁(三)融资租赁介入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1)城市大交通。主要包括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和机场、铁路、公路、码头等立体交通。(2)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医院、学校、路灯节能、“七通一平”旅游设施。(3)厂房、住宅和办公用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通常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建设。(4)能源开发。主要包括水电、火电、核电及太阳能等新能源。(5)通信。主要包括交换机和网络等。三、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是指资质优、信誉好、评级高的企业,以某一银行作为承销商,面向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等融资工具,获得资金融通的一种新的资金筹措模式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偿还能力上。一般而言,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两种方式偿还债务:一是财政资金,二是项目运营实际收入。第十四章城市发展的软环境资源管理第一节城市软环境资源的价值一、软环境与软环境资源的内涵理解软环境资源几个特征:第一,软环境资源总是借助于有形的资源而存在,它物化于有形资源之中,使得有形资源性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软环境资源的价值和效益具有较大的弹性,它的作用方式不易直观地衡量;第三,软环境资源的获取必须要有相应的投入,但其收益却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二、软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软环境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代表了一个明显的优势考察软环境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必须考虑现有的所有准则的适用性与软环境的价值三、软环境资源开发:寻求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软环境对现代城市的运转来说是必需的将软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不能想当然,软环境要变成现实生产力,城市必须形成一个高层次的文化与创新环境基于文化创新环境之上的软环境创造具有文化属性的价值,它要求有一个精益求精的体制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深厚的文化背景来维持其存在把软环境转换成一种城市发展的资源,需要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第二节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一、城市产业配套环境的提升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化产业区其次,要以产业链为主导,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以产业区为依托,巩固提升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与之配套的辅助性专业化部门、协作配套部门和服务性部门再次,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指导推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二、城市商务环境的整体改善Brusco&Tyebjee(1982)曾列出一个成功地区所应具备的12个商务环境因素(1)风险投资的易获得性;(2)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队伍;(3)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市场;(4)供应商比较接近;(5)顾客(客商)和新市场接近;(6)比较令人满意的政府政策;(7)拥有良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并与企业接近;(8)土地利用方便且比较令人满意;(9)交通方便;(10)拥有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知识的人群;(11)辅助支持服务业的存在;(12)有吸引力的居住条件。三、城市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型政府职能全面转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使政府从过去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在政府行政规则上,应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在政府行政服务上,要在政府机关内大力倡导以诚信为本的理念,切实强化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用诚信理念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在政府管理机制上,应建立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第三节城市创新网络环境的营造与建设一、创新与知识型产业二、城市创新的网络环境三、创新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的现实途径(1)增强创新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2)优化创新网络资源的生成发展环境(3)加强对创新网络环境的投入(4)形成创新网络资源的积累机制第四节城市文化环境的塑造与丰富一、城市文化: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可以分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和景观文化4大类一方面,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二、城市文化环境构成要素城市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标志性建筑城市文化设施街区风景名胜城市整体特征三、塑造和丰富城市文化环境品质(1)大力加强观念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精神(2)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3)大力加强景观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4)大力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把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统一起来第十五章城市经济评判指标的改进与应用第一节城市经济指标解读一、城市经济指标的作用城市经济指标是判断、评价和分析城市经济运行状况及运行绩效的基本依据城市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评判城市经济运行绩效至关重要城市经济指标还有预测的功用城市经济指标具有双重功能:解释和推测二、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一)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二)固定资产投资(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四)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农民人均纯收入(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六)进出口总额(七)实际利用外资三、现行城市经济指标的局限性首先,GDP不能全面地反映城市经济中的非市场性活动其次,GDP不能真实反映居民福利和收入分配的状况再次,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第二节城市经济指标的改进与完善一、修正经济指标的努力1.净经济福利指标2.绿色GDP考核指标3.衡量国民财富新标准4.GDP含金量指标二、城市经济指标的进一步改进(一)改进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经济指标的改进将以城市经济质量为基本方向和最终目标(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转下页)第三节城市经济指标的应用一、几组修正指标的使用说明(一)消费类指标反映消费能力和结构变动①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②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投资类指标——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如果从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的角度来描述城市资本的利用水平,借用生产力水平的定义,则有L=O/I×100%式中:城市经济正常运行中某时段的固定资产投入为I,GDP作为产出为O(三)国际经济类指标——反映外需和资本流入(四)劳动力市场类指标——反映经济增长部门的状态(五)政府财税类指标——反映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程度(六)收入类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七)环保类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二、善于使用主要经济指标(一)知道一个指标与整体经济的关系(1)先行指标(2)同步指标(3)滞后指标(二)要看一组指标,而不能仅看单个指标(三)要注意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三、力争成为一名经济分析专家要持之以恒地对选中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当看到公布的经济数据时,可以自己先作分析和判断要记录下自己和专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并在下次公布新数据时看看有无差距,找出差距的根源要借用多种渠道获取多种信息要学会运用新的方法对信息加以处理第十六章人居环境与生态
城市建设第一节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一、城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城市生态失衡2.机动车污染问题更为严峻3.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二、问题的根基引起城市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美国学者托马斯·贝瑞:“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及其影响的深远程度。我们试图通过废弃物回收、降低能耗、限制使用私人汽车、减少开发项目等一些小尺度的做法来修复环境,解决城市问题,其实是治标而不治本。问题在于我们做的这些事情,主要不是停止对地球基本资源的掠夺而是通过减轻其消耗后果而使我们掠夺式的工业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我们错误地估计了我们面对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系统范围。我们面对的挑战主要是宏观生态学问题,即地球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功能问题。”三、建设融入自然的城市理查德·瑞吉斯特提出了“生态城市设计原则”(1)恢复退化的土地;(2)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欧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居住区10项关键性原则(1)资源消费预算;(2)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保护效率;(3)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4)推广可长期使用的建筑结构;(5)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近;(6)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7)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回收垃圾;(8)使用有机垃圾做堆肥;(9)构筑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10)在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第二节生态足迹与城市人口承载力一、环境容量与城市过度规模假说二、城市生态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可被视为具有一定的消费水平的人口所需要的生态面积(用土地量表示)。其公式是F=P×E式中:F(Footprint)表示特定地区的生态足迹量;P表示人口总量;E表示人均生态足迹。由于人均生态足迹实际上表示人均消费物质所需要的生态生产面积,因此,可以把E表示为E=A×T*式中:T*表示单位物质消耗所占用的生态面积;A表示人均资源消耗程度或消费水平(通常可用人均GDP表示)三、城市人口规模与环境均衡发展城市环境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城市人口容量是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城市环境是决定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城市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第三节宜居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整治与监控一、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二、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首先体现为领导体制的综合性其次体现为运用手段的综合性再次体现为依靠力量的综合性最后体现为防治内容的综合性通常情况下,城市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市容管理方面三、城市人居环境的监控城市环境监控的重点要放在人居环境品质和环境安全方面: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完善城市环境监控中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完善环保数字化建设,及时统一发布环境数据信息第四节生态再造:城市更新与生态景观建设一、城市更新与环境品质1.重建或再开发(Redevelopment)2.综合整建(Rehabilitation)3.功能维护(Conservation)二、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与保护3.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1)山脉型生态廊道(2)道路型生态廊道(3)河流型生态廊道第十七章循环经济与城市
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节循环经济:城市环境
治理的根本一、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即3R原则)为基本原则组织生产,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来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压力1.循环经济模式的新系统观2.循环经济模式的新经济观3.循环经济模式的新价值观4.循环经济模式的新生产观5.循环经济模式的新消费观第二节基于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生态城市建设一、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1.产业循环体系产业循环体系涉及三大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2.基础设施体系3.生态保障体系二、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建设,从总体来说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城区大循环(1)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2)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3)以整个城区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三、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环境治理模式对于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基于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提出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以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少的废物排放,从而使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第三节城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环境治理一、生态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口1.产品层面上的结构重组2.企业层面上的结构重组3.工业系统层面上的结构重组二、产业循环与城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1.生态工业循环体系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3.服务产业体系4.绿色消费体系三、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及其环境治理效果(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2)高效率的支持系统(3)高效益的管理系统第十八章城市垃圾处理与
有效利用第一节城市垃圾与环境问题一、城市垃圾的来源与构成二、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80年代后期,其后,先后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我国垃圾处理厂在规模和结构上也非常落后从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所发生的变化看,城市垃圾处理取得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开始逐步得到应用三、城市垃圾与环境管理“3R”行动,就是指:①减少浪费(Reduce);②物尽其用(Reuse);③回收利用(Recycle)第二节城市垃圾的收集、分类与处理方法一、城市垃圾的收集1.混合收集2.分类收集二、城市垃圾的分类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将垃圾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三、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填埋、堆肥和焚烧第三节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机制一、城市垃圾的收费制度城市垃圾处置收费制度是规定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标准、收费模式、费用的使用、监督与管理、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内容的法律制度二、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机制三、基于产业化模式的垃圾收费制度的完善1.明确收费主体2.向计量收费转变3.规范垃圾费管理制度4.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第四节静脉产业与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一、城市垃圾的价值二、静脉产业与垃圾产业化处理三、城市垃圾的资源化综合利用1.把静脉产业和垃圾综合利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建立健全静脉产业发展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3.加快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4.以科技和制度创新推动“静脉科技”的使用和推广第十九章城市水环境
改善与管理第一节城市水环境改善与管理原则一、产业规划原则二、污染者付费原则三、许可证原则四、功能分区原则五、技术节水治污原则第二节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上、中、下水的系统化利用二、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合理利用海水其次,要合理利用雨水最后,对于地下水的开采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三、产业结构优化与水资源利用第三节城市水资源的价格机制一、城市供水价格的构成水租金体现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工程水价是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后,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环境水价是经使用的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二、城市供水的选择性两部制定价三、城市供水的价格调节与管控长期以来,我国福利性的低水价政策,已造成了盲目用水、浪费用水的恶性循环。由于水价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水价在调节供求关系中的作用被弱化或扭曲。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城市供求水价的内在机制是城市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关键。第四节城市水权交易一、水权与水权交易水权交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水权交易中的水权,是指水资源使用权(2)水权交易中的交易,仅指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不包括水权的初始分配二、城市水权交易市场水权市场的存在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水需求的存在;二是水供给的可能商品水的价格由三个部分组成:①资源水价,也称水权费②生产成本和产权收益,即工程水价③环境水价,即水污染处理费三、城市水权交易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水权交易的相关法律体系,确立水资源使用权的流动性,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构建城市水权交易规则框架再次,要明确划分政府在水权交易规则中的权力边界最后,还要注意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水权交易的多元监督机制第二十章城市基础性服务的供给与管理第一节城市就业、失业与贫困扶助一、城市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状况的判断U+O=T-E式中:U代表失业者;O代表退出劳动力市场者;T代表劳动年龄人口;E代表就业者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首先,要建立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提高就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再次,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最后,要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三、对城市贫困家庭或人口的扶助1.把城市贫困阶层作为特殊政策目标2.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对城市相对贫困者或家庭采取多种保障措施第二节教育、养老和医疗卫生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一是“抓质量”二是“缩差距”三是“重配置”四是“建机制”(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首先,要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其次,要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最后,要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扶助有条件的城市要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奖、助学金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二、构建多元化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一)城市养老服务模式1.家庭养老2.居家养老3.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二)多元化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政府是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主导其次,家庭是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再者,社区是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最后,机构是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三)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1.加大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力度2.建立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3.大力发展志愿者组织4.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开发三、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明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定位2.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医疗组织体系3.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4.重视培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第三节TOD与城市公共交通一、TOD模式及其特征(一)TOD模式的内涵TOD模式具有三个基本要素:①Transit,大容量公共交通②Oriented,引导③Development,开发(二)TOD的主要特征较高密度是TOD最基本的特征。TOD的目标原则之一就是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混合利用是TOD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平衡居住就业关系从而减少小汽车出行次数、提高社区活力等;增加必要的、一定数量的公建和商业用地宜人的步行环境也是TOD的一个基本标志高质量的公交服务被认为是TOD最核心的要素二、基于TOD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一)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思路(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模式1.换乘枢纽分类2.公交服务分区3.公交线路分级(三)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流程三、TOD在中国城市的实施对策1.公交优先战略是我国城市必然的选择2.因地制宜地选择快速公共交通工具3.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一体化整合4.在规划和交通管理中导入经济手段5.加强对社区型TOD的规划与管理第四节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一、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和任务(1)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2)棚户区改造(3)农村危房改造二、城市基本住房保障的标准和范围三、城市基本住房保障的相关政策1.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保障制度2.基本住房保障的财政支持制度3.基本住房保障税收政策4.住房公积金制度5.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6.投资供应和消费政策第二十一章城市公共
安全管理第一节城市公共安全及其管理原则一、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及其风险第一类是来自自然界或主要由自然界引起的安全问题第二类是由社会人文环境引发的安全问题第三类是由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城市公共安全就是社会和公民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及其风险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城市工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2.城市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存在的风险3.城市公共设施4.城市自然灾害5.城市公共卫生6.恐怖袭击与破坏7.城市生态环境8.社会治安或犯罪二、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特点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2.复杂性3.长期潜伏性4.破坏性5.共振性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2.统一性与协同性的原则3.时间性和效率性原则4.管理科学性原则第二节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一、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控制与预警系统风险控制和处理方案包括以下
几种(1)避免(2)减少(3)转移(4)保留(5)实施(6)检查与回顾二、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运行与处理机制1.危机处理决策机制2.公共安全事务的日常运行机制3.公共安全信息统计、情况通报和形势分析制度4.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平台5.管理与决策监督机制三、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系统(一)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计划城市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样的范围中启动应急机制。(2)确定怎样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3)应急救援力量的组成(4)确定事故抢险及应急救援、搜寻、记录的相关保障条件,以及器材、装备的配置及调配。(5)明确事故发生的直接技术原因及对管理因素的调查。(6)重大事故的危机公关应急救援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的预测、辨识、评价;(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确认与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有效的应急组织;(4)设计应急行动战术;(5)制定事故后的现场清除、整理及恢复等步骤。(二)应急救援系统及其救援程序(三)城市突发事故的应急循环管理体系第三节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一、食品安全首先,要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其次,要从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最后,要强化政府官员违反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二、社会治安1.主体方面的综合治理一是制定正确的预防犯罪的总的和具体的方针、政策,以作为各部门开展工作的准则;二是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对重大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与预防工作;三是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关系,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治安工作态势2.措施方面的综合治理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加强犯罪心理预防其次,采取经济与社会的措施最后,采取法制措施,即制定和执行有关城市社会治安与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反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包括如下几种:(1)发案率(2)破案率(3)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数(4)重新犯罪率(5)初犯率(6)安全感三、灾害防治第二十二章城市开发中的
冲突管理第一节城市开发与利益冲突
一、城市开发中的利益相关主体
1.地方政府
2.开发商
3.被拆迁或被征地者
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一)公权与私权的博弈
(二)开发商与被拆迁(征地)者的博弈
(三)地方性官商联盟与私权者的博弈
1.城市改造(拆迁)中地方性官商联盟与被拆迁者的博弈
2.城市扩展(征地)中地方性官商联盟与被征地者的博弈
第二节城市利益冲突的调节与处理
一、公共开发与商业开发中利益冲突的处理
(一)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通常有如下特点:其一,具有“公共性”
其二,具有合理性
其三,具有正当性
其四,体现公平性
商业利益,是指商业伦理下的企业只对企业活动直接涉及的外部性需要承担责任,而在其他情况下企业都应该以长期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不是考虑社会公益
(二)有效防止城市公共开发中的政府寻租行为
1、要平衡城市开发中的公商利益冲突,首先就要让政府角色回归本位,防止其利用权力寻租
2、还应建立拆迁安置补偿费用专项监管制度
3、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保证利益之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
4、政府规制的重点应是组织和规范市场、考虑和监督开发商的信用度和经济实力等
(三)改革政绩考核制度是
关键性措施
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废除“政绩+经济增长+投资项目”的狭隘观点,将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干群关系、处理农民关心问题的能力、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以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约束。一个受民众约束的政府更能代表民众利益,被拆迁(征地)者与一个受约束的地方政府的博弈也更容易实现长期均衡。
二、城市开发中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权利保护
1.利益表达机制
2.沟通协商机制
3.舆论监督机制
第三节城市冲突管理模式
一、传统城市冲突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城市冲突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病:首先,城市冲突管理采用后果导向的反应式管理模式
其次,城市冲突的解决过于依靠人际关系调节和开展思想工作的手段,而缺乏制度化的方式
最后,冲突管理解决机制存在决策内部化和管理行政化的严重缺陷
二、城市冲突管理模式的变革
(1)城市冲突管理思路从后果反应式向原因导向的预防式管理的转变
(2)建立前馈控制和冲突评估体系及工作机制
(3)形成城市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事后评价体系,对城市冲突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4)完善利益均衡机制和利益冲突的制度防范,包括冲突处理中的部门分工与责任推诿解决办法、协商对话机制、利益冲突的伦理章程和行为规范等
三、城市冲突管理机制的整体构建
一个好的城市冲突管理机制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它能使双方阐明各自的利益而不是立场
(2)它能建立和维持各方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
(3)它能产生和提供解决分歧的方法
(4)它与诉讼相比具有成本低、更和谐、有助于各方关系的维持的优点
第二十三章社区管理与
居民自治第一节国外的社区模式及其借鉴
一、新加坡的政府主导模式
借鉴新加坡的做法:第一,应构建社区自治组织,完善组织管理体制,明确权限职责第二,确定政府的指导和规划地位,杜绝“行政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迪士尼乐园课件
- 租房半年鉴合同(2篇)
- 装修类承包合同范本(2篇)
- 人教A版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综合素养评价数学试题
- 社戏课件 图文
- 实数课件湘教版
- 第22课《梦回繁华》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 亨利詹姆斯课件
- 幼儿园小班音乐《春天天气真好》课件
- 转成课件 打印
- 我的家乡吉林课件
- 中国竹文化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云南开放大学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离线作业1-4
- 写作与沟通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
- 2023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大全
- 新课标“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 某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监理实施细则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心理统计学》练习题库
- 金融资产投资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