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023上半年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46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03月2023上半年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46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03月2023上半年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46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03月2023上半年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46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03月2023上半年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46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23年03月2023上半年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46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一.参考题库(共1000题)1.张某11周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经常在其学校门口的一家小卖部买零食和一些学习用品,部分赊账,年终时共欠小卖部340元。小卖部老板拿着账单要求张某父亲付款,遭到张某父亲拒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无须赔偿B.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应当付款C.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应当赔偿D.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应当由其自己付款,不应当由其父亲付款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知识。第二步,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本题中,张某11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根据《民法总则》第二十三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即为张某的法定代理人,所以,其父亲应当付款。综上,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应当付款。B项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A项: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本题中,张某11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应当付款。A项错误,因此不当选。C项: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本题中,张某11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即法定代理人)需要付款而不是赔偿。C项错误,因此不当选。D项: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本题中,张某11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张某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的行为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是合法有效地民事行为;所以其父亲作为监护人(即法定代理人)要进行付款,而不是由其自己付款。D项错误,因此不当选。2.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得以实现的后果,下列关于国家强制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最后力量B.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C.国家强制力的使用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D.国家强制力的使用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的实施知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的,是和国家制裁相联系的,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法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指法体现国家权力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属性。正是由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才可能在必要时通过国家强制措施保证法的实现,但是法的实现的方式,并不一定都通过国家强制措施。由此可见,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得以实现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也在保证法律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选择B选项。A项: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是法的国家强制性,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最后力量。A项正确。C、D项:国家强制力的使用必须要合法,合法意味着国家强制力的使用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同时也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C项、D项正确。3.以公开发布的方式传达社会各方应周知信息的公文是:A.平行文B.泛行文C.上行文D.下行文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文文种知识。第二步,以公开发布的方式传达社会各方应周知信息的公文是泛行文。泛行文主要是指公文可以同时上行、下行或者平行,还向社会公布。行政公文中的公告、通告即属于此类。泛行文的受文机关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称其为“泛向行文”。由题干可知,“以公开发布的方式传达社会各方”,公文主体不确定,此公文属于泛行文。B项正确。因此,选择B选项。A项:平行文是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主要是函,排除。C项: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的发文,一般有请示、报告。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下行文: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一般有命令、决议、决定、公报、通报、批复、公告、通告、通知、纪要、意见等共十一类。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4.木料∶雕刻∶木雕A.蚕丝∶织造∶丝绸B.粮食∶酿造∶美酒C.生铁∶冶炼∶钢材D.蚊香∶点燃∶烟雾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木料”经过“雕刻”制成“木雕”,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关系,且“雕刻”是物理变化过程。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蚕丝”经过“织造”制成“丝绸”,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关系,且“织造”是物理变化过程,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粮食”经过“酿造”制成“美酒”,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关系,但“酿造”是化学变化过程,排除;C项:“生铁”经过“冶炼”制成“钢材”,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关系,但“冶炼”是化学变化过程,排除;D项:“蚊香”经过“点燃”后可生成“烟雾”,但“点燃”涉及化学变化过程,“烟雾”也并非制作成品,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5.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以网络为基础的当代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因此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时代对注意力的经济价值的强调无疑是必需的,但如果忽视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就会导致对注意力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起码的尊重,以致于会有人利用网络手段的便捷性和隐匿性,通过不实和不良信息去浪费、污染、践踏他人的注意力,这无疑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伤害。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A.呼吁网络时代要善用注意力,珍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B.强调网络时代如何吸引注意力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C.强调网络时代忽略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D.呼吁应加强对网络注意力污染和扭曲的管理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文段问的是“作者的意图是”,实则是对文段主旨的考查。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文段内容,梳理文段结构,提炼其关键信息,找到主旨所在。阅读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网络经济时代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切不可忽视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因此,正确答案应与此相关。文段首先指出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接着以“但”做转折说明在强调注意力经济价值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并指出如果忽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可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呼吁网络时代要善用注意力。B项“如何吸引注意力”、D项“加强管理”在文段中没有体现。C项“忽略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是文段假设的情况,与文意不符。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网络时代注意力是最重要的资源,之后由“因此”引出“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最后通过反面论证“如果忽视……就会导致……以至于……精神伤害”,强调需要重视“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文段属于“分—总”结构,重点通过反面论证推出,即注重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文段提出的合理对策。B项对应“但”转折前的分句,属于非重点。C项对应反面论证的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属于问题,意图题优选合理对策。D项对策不恰当。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本题是中心理解题。整个材料的主要论述对象是“注意力”,材料先提出“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接着提出注意力在经济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意义,根据“但”这一转折词可知,“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是文段强调的重点,所以作者通过这些论述旨在强调要正确应用注意力,尤其不能忽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项。B项表述片面,“经济价值”只是注意力价值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作者强调的关键;C项是对文段中的一个表面现象进行的说明,作者是想通过这样的现象告诉人们应该重视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所以此项没有直接清晰地体现作者的意图所在;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C、D三项均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6.①暗香浮动②落英缤纷③含苞待放④争奇斗艳⑤枝枯叶败A.③①④②⑤B.④②③①⑤C.①③④②⑤D.③④①⑤②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确定首句应从①③④中选择。花朵“含苞待放”时,会有“暗香浮动”,等花开后开始“争奇斗艳”,所以首句为③,排除B、C两项。第二步,观察分析剩余选项,第二句应从①④中选择。先有“暗香浮动”,花朵继续生长,开始“争奇斗艳”,所以先①后④,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7.知识,不是静止的,知识人总是与他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看似________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使任何“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成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淡空谈

B.普通泡影

C.雷同徒劳

D.相同可能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根据句意并结合句中的信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一言以蔽之”意思相近,结合词义排除与此不符的选项。第三步,根据句意排除填入与句意相悖的词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一言以蔽之”构成对应,意思相近。“一言以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与“丰富”相反,强调相同和一致性,“雷同”“相同”与此相符,排除A、B。

第二空,既然“丰富”,就不可能“一言以蔽之”,此处填入“可能”与句意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看似……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需与“丰富”语义相反。A项“平淡”指(事物、文章等)平常,没有曲折,其相反含义为“精彩”;C项“普通”指平常的,一般的,其相反含义为“特别”。二者均不能与“丰富”构成反义关系,排除A项和C项。B项“雷同”和D项“相同”二者均侧重“同”,即单一,可以与“丰富”构成反义关系,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由转折关联词“却”可知,“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排除D项“可能”。B项“徒劳”指白白耗费劳力,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实词的最佳语境搭配。第一空,根据最后一句的转折关系,空格处应填入和后文“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相反语境的词语,即要表达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含义,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二空,根据转折词“却”可知,“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是不可能的,所以排除D项。

故正确答案为B。8.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下列对此诗句的分析有误的是:A.前两句借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琵琶三个带有西域特点的事物,点明并烘托了边塞征战的气氛。B.第三句写将士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死且不怕,酒又何惧。C.第四句暗示战争十分残酷,将士生死未卜,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D.从全诗看,这是一首描写将士利用战斗间隙举行庆功祝捷场面的诗,豪情激励,充满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后两句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意思为“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怎么样呢?请不要笑,从古至今出征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话一方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粗犷豪迈的感情。“借酒麻醉自己”显然和诗的主旨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诗词可以翻译为:“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当将士们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突然不停地响起,在催促他们快点上前作战。将军说到:“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到今,前往战场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第二步,辨析选项。C项“借酒来麻醉自己”,与全诗主旨不符。原文的诗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粗犷豪迈的感情,并非“借酒麻醉自己”。因此,选择C选项。9.“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下列名言警句中与之哲理相近的是:A.为学之实,固有践履B.学如不及,犹恐失之C.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第二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出自名明朝刘基的《拟连珠》,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尝”一字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学原理。“为学之实,固有践履”,出自宋代朱熹《答曹元可》,意思是治学的实质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因此,选择A选项。B项:“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丢失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与实践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出自南宋陆九渊的《语录下》,意思是治学最担忧的是提不出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进步的基础。与实践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D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与实践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10.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称为:A.民事权力能力B.民事权利能力C.民事行为能力D.民事行为资格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民事法律行为知识。第二步,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根据《民法总则》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选择C选项。A项:属于干扰项,自然人没有“民事权力能力”这种说法。A项错误。B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D项:属于干扰项,自然人没有“民事行为资格”这种说法。D项错误。11.王大妈在市场承包了一个摊位卖水果,一天收摊后清点钱数时,王大妈发现手上有100元、50元和10元的钞票共48张,合计1760元,其中50元比10元多两张,问100元有多少张?A.8B.6C.4D.2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方程法解题。第二步,设100元有x张,50元有y张,10元有(y-2)张,列方程组得:x+y+(y-2)=48①,100x+50y+10(y-2)=1760②,解得x=4,y=23。因此,选择C选项。12.某商店的两件商品成本价相同,一件按成本价多25%出售,一件按成本价少13%出售,则两件商品各售出一件时盈利为多少?A.6%B.8%C.10%D.12%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设每件成本为100,则售价为,利润率为。故正确答案为A。解题思路:利润问题。盈利=售价-成本,题干已知条件均为百分数,故可对成本价进行赋值以简化运算。设每件成本为100,则两件商品各售出一件时售价为125+87=212,成本为200,利润为212÷200-1=6%。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利润率折扣类,用赋值法解题。第二步,由成本价相同,可赋值两件商品的成本价都为100;第一件加价25%售价为100×(1+25%)=125、第二件降价13%售价为100×(1-13%)=87。第三步,各售出一件时盈利为。因此,选择A选项。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产生地震波并引起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叫(

)。A.震源B.震中C.震中距D.地震带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国情。A项正确,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B项错误,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球表面称为震中。C项错误,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称为这一点的震中距。D项错误,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横贯地震带和大洋地震活动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故正确答案为A。14.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A.行为B.不可抗力C.客观条件D.物证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知识。第二步,法律事实,是依法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前提。依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①法律事件,指能导致一定法律后果,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如出生、死亡、风暴、洪水、地震等。这些事件都能在法律上导致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例如人的死亡引起财产继承关系的产生和婚姻关系的消灭。②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根据人们意志所为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A项正确。因此,选择A选项。B项: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属于法律事件。B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C项:客观条件是指法律行为发生时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或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痕迹。其特点是以物品的外部特征、物质属性以及它所处的位置,来反映一定的案件事实。例如犯罪使用的工具,犯罪时遗留的各种痕迹(血迹、指纹等),查获的赃款赃物以及其他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15.下图给定的是纸盒的外表面,下面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为六面体折纸盒题型。

对题干平面展开图进行标注,如图①所示。第二步,分析选项。A项:该项中的三个相邻面为1、2、5面,在题干中1、5面为相对面,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必能且只能出现一个面,排除;B项:该项出现带爱心图案的面,题干中无此面,排除;C项:该项出现3、4面及一个空白面,2面与4面为相对面,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必能且只能出现一个面,因此该项中空白面只能是5面,三面相对位置关系与题干一致,可以折叠成,正确;D项:该项出现2、3、5面,在题干3面上画箭头,如图②所示,3面右边为1面,D项中3面右边为空白面,选项与题干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16.行政机关向相对方收取公路养路费、港口建设费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A.行政处罚B.行政征购C.行政征收D.行政征用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法知识。第二步,C项: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性征集一定数额金钱和实物的行政行为。行政征收主要由税和费组成。税是国家税收机关(包括税务机关和海关)依法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费即各种行政收费,是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一定的公益服务,或者授予其国家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权而收取的代价。题干中“公路养路费”、“港口建设费”属于行政收费,是行政征收的一种。因此,选择C选项。A项:根据2021年版《行政处罚法》第二条,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行政机关向相对方收取公路养路费、港口建设费的行为并非是因为相对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所以,该行为不属于行政处罚。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B项:行政征购是行政主体以合同方式取得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征购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因此属于有偿的行为。题干中未体现出合同方式,不属于行政征购。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D项: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或劳务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题干并未体现出“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所以,题干所述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征用。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17.某店主租了一间商铺,其格局为长36米、宽28米的长方形,店主准备以大小相等的方形大理石铺设地面,则至少需要多少块大理石(大理石不可切割)?A.32B.36C.63D.252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第二步,由题意知该商铺地面总面积为36×28=1008平方米,由于大理石大小相等,且不能切割,则大理石的块数必定能整除1008。可将选项依次代入,1008÷32=31.5,排除A项;1008÷36=28,但其边长不是整数,无法保证使用整数块瓷砖,排除B项;1008÷63=16,此时瓷砖的边长为4,刚好能使用整数块瓷砖。因此,选择C选项。18.选出最合适的一项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相同(每个图形都是由一个九宫格、三个△,三个○和三个☆构成),但每一幅图中△、○和☆发生明显位置变化,考虑位置类平移。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观察题干图形,从左至右,九宫格中间○位置保持不变,其他元素依次顺时针平移1格,只有B项符合。因此,选择B选项。19.在一次战争中某支部队的几个小分队埋伏在一个方形堡垒之内,为了防止敌人骚扰或偷袭堡垒,上级命令该部队在堡垒之外派数名士兵镇守,部队主力在堡垒之内藏匿,但随着战争深入,人员减损在所难免,镇守在堡垒之外的人员也在不断变化,若想让敌人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堡垒每面的镇守人数始终为三人,那么该部队最少要派

人在外镇守。A.12B.10C.8D.6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堡垒为方形,即有四个面,且每个面被敌人观察到的镇守人数为三人。要使在外镇守人数最少,需要尽可能多的人站在方形的四个角,即能被两个方向看到的位置,则镇守人数最少的情况有如下两种:和,均为6人。故正确答案为D。20.京广线沟通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线,京广线没有通过的是(

)。A.华北平原B.珠江三角洲C.江南丘陵D.黄土高原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常识。京广线,即京广铁路,是一条从北京市通往广州市的铁路,它纵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其途经地形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A项正确,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主要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七省市。京广线通过华北平原。B项正确,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中心城市有广州和深圳,京广线的终点即珠江三角洲境内的广州市。C项正确,江南丘陵,是我国三大丘陵之首(东南丘陵)的组成部分之一,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的丘陵的总称。主要省份有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苏西南部、浙江西部边境。京广线通过该地区。D项错误,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部,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省区大部或一部。其中,在河南(西部)的部分,京广线未通过此地。本题是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21.如果龙卷风能及时预报,伤亡也许就不会这么惨重。然而,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目前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大难题,世界各国都没有成熟的预报方法,这是因为:A.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B.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D.思维最基本的特性是客观性参考答案:A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第二步,A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之后,要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A项正确。C项: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由于当前科学实践水平的限制,还无法准确预测龙卷风。C项正确。因此,选择AC选项。B项:“思维不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是不可知论的错误说法,思维可以反映并且正确反映存在。B项错误。D项:思维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客观实际,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同人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概括性是指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因此思维最基本的特性不是客观性,D项错误。22.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________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________不会玩世不恭,________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A.不论,却,此外B.尽管,而,同时C.不论,而,同时D.尽管,却,此外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空,“尽管”表转折关系,所关涉的对象只是一种情况;“不论”表条件关系,关涉的对象为多种情况,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由“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可知,应选“不论”,排除B、D。第二空,由“你就会……不会……”可知,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却”表转折,排除A。C项代入句中契合句意,因此本题答案为C。23.认知失调又叫认知不和谐,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认知失调的是:A.甲喜欢吸烟,读了吸烟可能致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舒服B.乙正在减肥,本应少吃高热量食品,但有一天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吃了一个甜甜圈,事后觉得很难过C.丙看到与自己干同样工作的同事拿到的工资远远高于自己,心里觉得很不舒服D.丁很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上司,仍不得不恭维他,为此,丁感到痛苦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②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甲原先对自己认知是喜欢吸烟,后来了解到吸烟不好,体现了“行为与先前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分歧”,心里不舒服,属于“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符合定义;B项:乙原先对自己认知是应该少吃高热量食品,后来吃了热量高的甜甜圈,体现了“行为与先前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分歧”,事后很难过,属于“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符合定义;C项:丙是看到了与自己干同样工作的同事拿到的工资远远高于自己,而心里不舒服,并没有体现“行为与先前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分歧”,不符合定义;D项:丁原先对自己认知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上司,后来不得不恭维他,体现了“行为与先前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分歧”,感到痛苦,属于“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题干定义认知失调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分析其产生条件和表现,再结合选项比较即可解题。认知失调的定义要点:①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②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A项,甲喜欢吸烟,读了吸烟可能致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舒服,说明自己的行为和原来的认识产生分歧,符合定义。B项,乙正在减肥,本应少吃高热量食品,但吃了一个甜甜圈,事后觉得很难过,说明自己的行为和原来的认识产生分歧,符合定义。C项,别人的行为(公司同工不同酬)与自己的认知(同工同酬)产生分歧,不符合要点①②。D项,丁很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上司,仍不得不恭维他,丁感到痛苦,说明自己的行为和原来的认识产生分歧,符合定义。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甲喜欢吸烟,但是读了吸烟可能致癌的文章后心里不舒服,说明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分歧,符合定义,排除;B项:乙正在减肥,乙的认知是应少吃高热量食品,在吃了一个甜甜圈后觉得很难过,说明自己的行为和原来的认知产生分歧,符合定义,排除;C项:丙看到与自己干同样工作的同事拿到的工资高于自己,心里觉得很不舒服,没有体现出自己的行为和原来的认知产生分歧,不符合定义,当选;D项:丁的认知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上司,但是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认知恭维上司,符合定义,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24.有研究小组调查显示,在封闭环境中入睡的人更容易频繁醒来,而且自我感觉睡眠质量不佳。因此,有人认为,就寝时关闭门窗将会降低睡眠质量。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研究小组调查的对象大多是年轻人B.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喜欢关闭门窗睡觉C.门窗紧闭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从而影响睡眠D.由于安全、保暖等原因,夜间开窗并不适合所有房间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题干结论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调查显示”后面的内容为论据,“因此”后面的内容为论点。要削弱该结论,需指出就寝时关闭门窗并不会降低睡眠质量。题干结论:关闭门窗睡觉会降低睡眠质量。A项,调查的人群是年轻人与关闭门窗睡觉是否会降低睡眠质量无关,无法削弱题干结论,排除。B项,指出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喜欢关闭门窗睡觉,说明题干结论为因果倒置,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结论。C项,说明门窗紧闭确实会影响睡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题干结论,排除。D项,说的是安全、保暖等情况,与关闭门窗是否会降低睡眠质量无关,无法削弱题干结论,排除。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就寝时关闭门窗将会降低睡眠质量。论据:调查显示,在封闭环境中入睡的人更容易频繁醒来,而且自我感觉睡眠质量不佳。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调查对象大多是年轻人,但调查人员的年龄与睡眠质量无必然联系,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因果倒置。指出质量差的人更喜欢关闭门窗睡觉,说明关闭门窗是睡眠质量差的结果,而非原因,直接对论点进行否定,具有削弱作用。C项:增加论据。直接指出门窗紧闭会影响睡眠,具有加强作用。D项:无关选项。夜间开窗会有安全、保暖等方面的隐患,与睡眠质量无必然联系,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就寝时关闭门窗将会降低睡眠质量。论据:在封闭环境中入睡的人更容易频繁醒来,而且自我感觉睡眠质量不佳。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研究小组调查的对象大多是年轻人,论点讨论的是就寝时关闭门窗将会不会降低睡眠质量,与调查的人群年龄无关,无关选项,排除;B项: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喜欢关闭门窗睡觉,题干是关闭门窗睡觉会降低睡眠质量,选项和题干论点因果顺序相反,属于因果倒置,可以削弱,当选;C项:门窗紧闭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从而影响睡眠,证明门窗紧闭的确会降低睡眠质量,属于加强项,排除;D项:没有提到睡眠质量,与题干论点讨论话题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2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

)开篇语。A.《红楼梦》B.《三国演义》C.《西游记》D.《水浒传》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错误,《红楼梦》的开篇词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B项正确,这首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出自明代的杨慎《二十一史》。C项错误,《西游记》的开篇词为: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D项错误,《水浒传》的开篇词为: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故正确答案为B。26.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A.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B.居民贫富差距C.物价涨跌水平D.居民生活水平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学原理。第二步,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因此,选择B选项。A项:第三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并非是基尼基数所衡量的内容。A项错误。C项: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通常用来衡量物价水平的高低,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变化对比、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衡量物价涨跌水平的是CPI,并非基尼系数。C项错误。D项: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恩格尔系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D项错误。27.下列四个选项中,你认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项是(

)。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元素组成不同,且无明显属性规律,优先考虑数量规律。题干为汉字图形,观察发现笔画数、结构、部分数均无明显规律。再次观察发现每个汉字都有明显的封闭面,且面数量分别为1、2、3、4,故?处汉字的面数量应为5,只有C项符合。故正确答案为C。28.人权是一种具有特别地位的权力,它区别于其他权利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A.人权是受成文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B.人权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权利C.人权是一种应然的权利D.人权是一种综合性和本源性的权利参考答案:BC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的价值和作用知识。第二步,BCD项: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区别于其他权利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1)人权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权利;(2)人权是一种应然的权利;应然权利指权利主体应该享有的或是应该获得的预备性权利;(3)人权是一种综合性和本源性的权利。综上可知,BCD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因此,选择BCD选项。A项:除人权以外的其他的权利也同样受到成文法律保护,比如,消费者权益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所以,“人权是受成文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这并不是人权区别于其他权利的基本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29.意志的活动过程会体现以下两大定律。其中,意志强度边际效应定律是指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活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定律是指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定律的是: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B.为山九仞,功亏一篑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体现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定律的一项。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意志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负指数下降”,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定律定义的关键信息:意志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负指数下降。A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比喻如果不努力,即使再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到,不符合定义。B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不符合定义。C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指一个人处境越艰难,就越坚忍不拔,越不丢失高远之志,不符合定义。D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体现了意志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负指数下降,符合定义。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多定义,考查“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其关键信息如下:意志的强度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意思是如果不坚持做一件事,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折断,未体现“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不符合定义;B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未体现“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不符合定义;C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身处贫穷之境应更加坚韧,不能失去了凌云的志气,即在逆境当中也不能消沉放弃,未体现“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不符合定义;D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体现了“意志的强度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而下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意志强度边际效应定律:“意志强度”、“随自身行为的活动规模增长而下降”;意志强度时间衰减定律:“意志强度”、“随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意思是说如果不坚持做一件事,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折断,说明人们不坚持做一件事的后果,不符合“随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增长”,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导致不能完成,是用来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说明没有一直坚持下去,不符合“随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增长”,不符合定义,排除;C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说一个人处境越是艰难,就越是坚忍不拔,越是不丢失高远之志,没有体现与时间增长的关系,不符合“随着自身行为的持续时间的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不符合定义,排除;D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的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说明士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符合“随时间增长而呈现负指数下降”,符合定义,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30.信号弹白天也可以发射,只是要用(

)的信号弹。A.黄色B.白色C.绿色D.红色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信号弹是一种具有独特颜色和性质而被用作信号的烟火照明弹。它的光非常亮,一发中口径照明弹发出的光,亮度可达40—50万烛光,持续时间为25—35秒,能照明方圆1千米内的目标。在战斗中,可借助照明弹的亮光,迅速查明敌方的部署,观察我方的射击效果,及时修正射击偏差,以保证进攻的准确性;在防御时,可以及时监视敌方的活动。信号弹在白天发射,要用红色作为信号颜色。红光具有很好的穿透性,所以在遇到阴雨大雾天气的时候就不会影响到信号的传递。故正确答案为D。3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每个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每个人的(

)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调和响度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第二步,音色是指不同的声音的频率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个反应声音特征的因素就是音色。因此,选择C选项。A项: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物体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如海豚的发声频率7000HZ~1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来交流。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0Hz~1100Hz。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B项: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其中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D项:该项将“音调和响度”结合,为干扰项。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32.在西汉时期,一种青铜染炉非常流行,以至于在许多地方都有出土,这种染炉分为三个构造:主体为炭炉,下部是________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它曾让几代学者对它的用途________,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确定它是一种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小火锅”。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接收

孜孜以求B.承接

迷惑不解C.收纳

朝思暮想D.盛放

潜精研思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曾让”“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确定”可知,学者过去对“它的用途”不了解。因此,填入词语应表达“困惑、不了解”的含义。A项“孜孜以求”指不知疲倦地探求;C项“朝思暮想”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D项“潜精研思”指专心钻研。A项、C项和D项均无“困惑、不了解”的含义,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迷惑不解”意思是对某一事物怀疑迷惑,认识不清,符合文意。答案锁定B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一空。“承接”指用容器接受,“承接炭灰的盘体”搭配得当。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二空,由“曾让几代学者……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确定……”可知,此前学者对青铜染炉的用途不了解,所填词语应体现困惑不解之意,排除不含此意的A、C、D。第三步,验证第一空。第一空较难排除,先看第二空,由“曾让几代学者……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确定……”可知,此前学者对青铜染炉的用途不了解,所填词语应体现困惑不解之意。“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孜孜以求”指不知疲倦地探求。“潜精研思”指专心钻研。三词均不能体现困惑不解之意,排除A、C、D。“迷惑不解”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填入符合句意。验证第一空,“承接”填入此处表示盘体的作用是接上面掉下来的炭灰,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段信息“主体为炭炉,下部是······炭灰的盘体”可知,染炉下部是用来接上面掉下来的炭灰的。B项“承接”意思是承前接后,体现出接住上面掉下的东西,与文段对应恰当,保留。A项“接收”指收取、收受,一般搭配“礼物、遗产、工程”等,与炭灰搭配不当,排除;C项“收纳”指收留容纳,D项“盛放”指安放,均体现要把东西收好、保存,炭灰是燃烧后的废物不需要完好保存,与文意不符,排除。第二空,代入验证,根据后文“直到今天,考古界才确定它就是······”可知,以前几代学者并不知道染炉的用途。B项“迷惑不解”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与文段对应恰当,当选。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考古证实:汉代吃火锅撸串儿喝酒很流行

》33.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指的是: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历史发展规律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项正确。因此,选择C选项。A项: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A项错误。B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B项错误。D项:历史发展规律不存在,干扰选项,D项错误。34.一知名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试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己见,但最后被聘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道:“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应聘者对其试题交白卷却被聘用,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聪明的不做胜过愚蠢的做B.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C.表现与众不同才能崭露头角D.人格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材料中招聘单位的问题是为了测试求职者对单位的忠诚度,由“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可知,材料着重表现的是对不出卖原公司的行为的赞美,是对人格的赞美,对应D项。材料并非讲“创新”或“才能”,A、B、C项均偏离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35.当前,信息技术、视听手段的空前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这是发明蒸汽机和电力以来,最伟大的进步。不少人认为,电视、电脑提供的画面与音响,已足够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超过了文学的功能。于是他们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观点是:A.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B.电视与电脑足够提供人类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C.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文字的价值仍然存在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通过背景介绍了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接着由反向援引“不少人认为”指出画面与音响提供信息的功能已超过文字,最后通过结论引导词“于是”和表达倾向词“片面地”“所谓的”表明作者的基本态度。作者不认为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换言之,文字的功能价值依然存在。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A项:表述与文段主旨相悖。B项:属于结论前的内容,不是文段探讨的重点。C项:属于首句背景铺垫的内容,非重点。36.各国在对外交往中常常会形成一套相对________的话语体系,特别是拥有自己的核心话语。对外话语不仅体现一国的外交政策,更________了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灵活

承载B.独立

说明C.固定

代表D.集中

体现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对外交往中常常会形成一套”“核心话语”可知,这种话语的本质是拥有稳定不变的内核。A项“灵活”指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D项“集中”指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二者均体现不出“稳定内核”的含义,排除A项和D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搭配“态度和价值”。B项“说明”指解释清楚,通常搭配“情况”、“原因”,与“价值”搭配不当,排除B项。C项“代表”指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人或事物,代表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符合文意。因此,选择C选项。承载:承受支撑物体。说明:解释清楚,讲明。代表: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人或事物。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37.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④⑤,②③⑥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②⑤,③④⑥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为分组分类题目。元素组成不同,无明显属性规律,优先考虑数量规律。观察发现,图形线与线相交明显,优先考虑数交点,但整体数交点无规律。再观察发现每幅图都有外框,考虑分开数内外交点。图1至图6外部交点数分别为:5、6、5、5、8、4,内部交点数分别为:5、6、1、1、4、4,单独看内部和外部交点数无规律,考虑内外交点运算。图①②⑥,图③④⑤。即①②⑥为一组,③④⑤为一组。故正确答案为A。38.①获得相对的自由,从而充分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③人只有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④“善”侧重于掌握人的需要⑤而“美”则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超越二者的局限性⑥“真”侧重于人掌握客观规律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⑥④⑤③②①B.④③⑥⑤①②C.②④③⑤⑥①D.②⑥④③⑤①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题干,了解文段论述话题为“真”“善”“美”。然后分析选项,从首句入手较难判断,而④⑤⑥话题具有一致性,根据⑤的内容可确定三句顺序,排除B、C。最后对比剩余两项,根据③的内容确定其前句应为④而非⑤,排除A。确定答案。分析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真”“善”“美”。④⑤⑥分别介绍“善”“美”“真”的侧重点,由⑤的“而‘美’则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可知,三句相对顺序应为⑥④⑤,首先排除与此顺序不符的B、C。③论述如何才能达到“善”,与⑤衔接不恰当,应接在④之后,排除A。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②④⑥均可做首句,无法排除。第二步,寻找其他突破口。⑤句说“美”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超越二者的局限性。因此关于“真”“善”的表述③④⑥都应该在⑤之前,排除A项和C项。第三步,对比B项和D项。②的位置不同,②是给“美”下定义,不适合做尾句,排除B项。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根据选项判断首句,⑥句介绍了“真”的侧重,④句介绍了“善”的侧重,②句对美下定义,三者均可以作为首句,选择其他方法。⑤句强调“美”在“真”“善”的前提下能超越二者的局限性,因此⑤句在④句和⑥句之后,排除C项。②句最先引出“美”的定义,因此②句在⑤句之前,排除A项和B项。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美育需要每个家庭投入其中》39.经济学认为,稀缺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话题。经济学讲的“稀缺”指的是

A.人生有限,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B.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

D.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总有一些资源是无法提供的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微观经济学。

稀缺性是指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的一种状态。它反映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故正确答案为C。40.美国是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那是因为在美国拥有汽车的人多。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驳斥上述论证的是:A.A国很少发生交通事故,因为A国拥有汽车的人不多B.B国不经常发生交通事故,那是因为B国拥有汽车的人不多C.C国拥有汽车的人不多,所以C国很少发生交通事故D.D国拥有汽车的人数较多,但是D国极少发生交通事故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驳斥”,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美国是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论据:在美国拥有汽车的人多。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有汽车的人不多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与论点讨论的有汽车的人多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有汽车的人不多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与论点讨论的有汽车的人多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有汽车的人不多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与论点讨论的有汽车的人多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增加反向论据。指出有汽车的人多,但很少发生交通事故,说明不能根据有汽车的人多从而推出交通事故多,具有削弱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4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AB.BC.CD.D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观察题干图形,组成元素相似,且相邻图形不存在规律,考虑间隔图形间存在的规律。题干图形奇数项或偶数项,前一个图形逆时针转动60°得到下一个图形。故本题选C。42.构思∶撰写∶定稿A.挂号∶诊疗∶治愈B.买菜∶洗菜∶炒菜C.卖票∶排队∶入场D.锻炼∶学习∶成长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先“构思”再“撰写”最后“定稿”,三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且主体相同。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患者“挂号”,医生“诊疗”,二者主体不同,且“治愈”是结果,排除;B项:先“买菜”再“洗菜”最后“炒菜”,三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且主体相同,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C项:售票员“卖票”,观众“排队”“入场”,前者与后两者主体不同,排除;D项:“锻炼”与“学习”都有利于“成长”,三者不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43.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那些________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闻名遐迩B.门庭冷落C.鲜为人知D.人迹罕至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探寻城市中那些________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可知,之所以要去探寻,说明这些古迹和老故事很少有人知道,该空应填入“无人知晓”的意思,其次应与“古迹”和“老故事”搭配。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闻名遐迩”指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门庭冷落”指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不与“老故事”搭配,排除B项。C项“鲜为人知”形容很少有人知道,符合文意和搭配。D项“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与语境“城市中”矛盾,且不与“老故事”搭配,排除D项。因此,选择C选项。44.山西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稀少;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较长,天气温和。(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省情知识。第二步,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山西气候特征是“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秋季短暂,天气温和”而不是“夏季南长北短,雨水稀少;秋季较长,天气温和”。题干表述错误。因此,本题错误。45.以下列关于动物迁徙案例描述错误的是:A.北极燕鸥每年从南极飞到北极再飞回B.驯鹿春天向北到达北极圈,当秋天来临时回到森林过冬C.鲑鱼在海洋长大,然后又到河流生活,繁殖季节时又回到海洋D.燕子春天和夏天呆在北方温暖区域觅食和繁殖,秋天回到南方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地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鲑鱼出生在北半球高纬度的山间溪流中,然后顺流而下到海洋中生长。十几年后到繁殖期回游到出生地产卵。C项说法错误。因此,选择C选项。A项:北极燕鸥是一种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的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B项:驯鹿每年春天,会离开自己越冬的森林和草原向北迁徙。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D项:燕子作为一种候鸟,春天夏天在北方地区繁殖,秋天冬天在南方地区过冬。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46.1,2,3,7,22,(

)A.100B.133C.155D.165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数列各项依次递增,简单作差后无明显规律,数字22与7之间存在近似倍数关系,22÷7=3……1,验证其他各项是否存在此规律。第一项×第二项+1=第三项,所填应为7×22+1=155。故本题选C。47.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些专家建议,应把燃树发电作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他们认为,树木比煤、天然气更具有“碳中性”,砍树燃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会被在原地再次生长的树木吸收。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A.砍树之后及时栽树,新生的树木就会再次吸收空气中的碳,形成稳定的碳循环B.燃树发电的政策建议一旦实施,可能会导致乱砍乱伐,加剧全球环境生态危机C.碳循环的计算比较复杂,砍树燃树释放的碳与栽树重新吸收的碳可能并不相等D.砍树燃树排放的碳要等到新栽树苗长大后才能被完全吸收,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应把燃树发电作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论据:树木比煤、天然气更具有“碳中性”,砍树燃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会被在原地再次生长的树木吸收。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新生树木吸收碳形成稳定碳循环,重复了论据的内容,补充论据进行加强,无法削弱,排除;

B项:燃树发电会加剧生态危机,说的是燃树发电的不良后果,而题干所讨论的是燃树发电是否能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二者话题不一致,属于无关选项,无法削弱,排除;C项:释放的碳和吸收的碳可能并不相等,那到底是释放的碳多还是吸收的碳多,并不明确,排除;D项:碳在树苗长大后才会被完全吸收,时间上存在滞后性,说明至少对于树苗还没有长大的那段期间来说,还是存在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不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削弱,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燃木发电?烧“木柴”环保吗?》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应把燃树发电作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论据:树木比煤、天然气更具有“碳中性”,砍树燃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会被在原地再次生长的树木吸收。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增加论据。选项是说砍树之后及时栽树,新生的树木就会再次吸收空气中的碳,说明此策略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具有加强作用。B项:无关选项。选项是说燃树发电会加剧全球环境生态危机,而题干是说燃树发电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不明确项。选项是说砍树燃树释放和吸收的碳量不相等,但是释放的碳多还是吸收的碳多,是否会达到预期效果不能确定,不具有削弱作用。D项:增加反向论据。砍树燃树排放的碳要等到新栽树苗长大后才能被完全吸收,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也就意味着在小树长大之前还是存在碳排放超标的现象,会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具有削弱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质疑专家观点的一项,需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即准确找到论据和论点。在判断选项是否起到质疑作用时,也应紧紧围绕题干的论证过程展开,切勿偏离论题。本题论点:应把燃树发电作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论据:砍树燃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会被在原地再次生长的树木吸收。A项,新生的树木再次吸收空气中的碳,形成稳定的碳循环,通过补充论据的形式,支持了专家的观点。B项,燃树发电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乱砍滥伐,加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通过削弱论点的形式,质疑了专家的观点。C项,重新吸收的碳可能并不相等,但并不能确定谁多谁少,质疑力度有限。D项,虽然时间上有滞后性,但依旧能完全吸收,支持了专家论点,不能质疑。故本题选B。48.下列对各种现象的原理解释错误的是:A.百炼成钢——铁中的碳和氧气经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含碳量降低B.雨后彩虹——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水滴,造成散射及干涉C.热胀冷缩——分子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随温度降低而缩小D.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可用常理法和排除法解答。A项,炼钢时需将铁在高温中煅烧,可理解为铁中的一些可燃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都会被消耗掉,碳是可燃的。C项,热胀冷缩从字面理解就是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减小。D项,根据生活常识,点火时用嘴吹一下或者用扇子扇,会容易点着。燃烧离不开氧气,而空气中含有氧气,可知就是补充了氧气。A、C、D三项均正确,排除。A项正确。铁中的含碳量比钢高,经过高温煅烧,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铁中的含碳量降低,就成了钢。B项错误。雨后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雨后常见。彩虹的形成与光的干涉现象无关。C项正确。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的特性。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D项正确。煽风点火,是因为燃烧过程中不断地鼓入空气,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从而促进燃烧。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常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彩虹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A项正确,百炼成钢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即用氧化剂把生铁里过多的碳和其它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除去。炼钢时常用的氧化剂是空气、纯氧气或氧化铁,通过氧化反应降低碳含量。B项错误,雨后彩虹是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空气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较复杂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种色散现象。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造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