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东肥城新查庄煤矿防治水考察调研报告_第1页
赴山东肥城新查庄煤矿防治水考察调研报告_第2页
赴山东肥城新查庄煤矿防治水考察调研报告_第3页
赴山东肥城新查庄煤矿防治水考察调研报告_第4页
赴山东肥城新查庄煤矿防治水考察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赴山东肥城查庄煤矿防治水考察调研报告经公司领导安排,20231028日,骆驼山煤矿防治水12人,在矿长的带着下,赴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处长刘贤好介绍了肥城煤田水文地质状况及底板承压水防治水阅历;在查庄煤矿,矿长刘德平、党委书记梁振溪简要介绍了防治水治理制度等。通过会议介绍、座谈了解、下井参观、查阅水防治状况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一、查庄煤矿的根本状况查庄煤矿原隶属于肥城矿业集团公司八对生产矿井之一,2023331日破产改制,成为查庄煤矿公司。这个矿始建1964年,196860万吨/年,是全国高档普采和矿井质量标准化的发源地。1986年开头矿井改扩建,150万吨/2023年,矿井工业储量5246.61326.82154万吨,保护煤769.7227.6矿井井田面积15.6平方公里,承受立井多水平开拓布局,上下山开采,地质条件简单,落差2米以上的断层每平方公里100条之多,只能承受广种薄收的方法增加产量,采场分散布臵人,2023107万吨,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困难。二、肥城煤田水文地质状况全隐蔽式煤田,东西走向长22km,南北倾斜宽2~7km,面积98km2,四周环山,中间低洼,是一个较完整的盆地地形。盆地510km2,盆地内东北高,西南低,在其西南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泄水口。3~42~3层,。30m39条,局部还简单的水文地质条件。三、查庄煤矿水文地质状况查庄井田位于肥城煤田西端,井田走向长4.25km,倾斜宽15.6km2。东、西、北三面被断层包围,为一向北20m16条,5~20m65条之多。是肥城煤田构造最简单的井田之一。〔五灰〕及奥陶系含水层为:太原组第四层石灰岩〔四灰、本溪组徐家庄石灰岩和奥陶系石灰岩强含水层。其状况分别为:3.0~7.96m5.5m8层煤直接顶板,上20.6m25~43.38m,一-50m以下,岩溶不发育,富水性也渐渐减弱,且不均一,单位涌水量为0.00093~0.464L/s·m-250m水平以下的7层煤时,简单化。四灰水属重碳酸氯化物钙水。本溪组徐家庄石灰岩含水层〔简称五灰〕5.5~10.58m8.7m,上距822.5~43.18m,平均32~34m916.9~33.02m24101.41~14.54m10m左右,为灰色质纯致密厚层状细粒结晶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单位涌水量q=0.0017~16.12L/s·m,富水性较强,水质类型属重碳酸氯化物钙镁水。因迳流条件、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富水性不均一,具有中部强,倾向上,一般向深部五灰岩溶发育趋于减弱,富水性亦受断裂构造发育的影响,水力联系格外亲热,水质、水位动态与奥灰根本一样,为煤系底盘主要含水层。随着开采标高的降低,水压增大,矿压对底板破坏深度加大,更易发生底板突水,直7、8、9、10层煤的开采。F40、CF3、F25F42断层之间3.9~12.25m,局部变薄带具有承受奥灰垂向补给的可能性,受此影响五灰富水性极不均一,五灰F25-1局部导水断层的影响,五灰富2.05m3/h·m,且影响范围较大,五灰含水层本身连通性好。第ⅡF40F5-1F27断层之间的块段,地质构造与第Ⅰ块段相比相对简洁,该块段五灰钻孔水量0.5~250m3/h,五灰富水性西强东弱,单位降深疏放水量0.92m3/h·m,补给条件差。需进一步进展水文补勘。奥陶系石灰岩〔简称奥灰〕含水层800m,岩溶发育不均匀,具有成层性。依据岩性、化学成分、岩石构造、可溶性及富水性,并结合沉积特征,可将奥灰划分为8个含水层段,其30m左右岩溶裂隙不发育,仅在局部地段顶部岩溶裂隙发育。单位涌水量0.017~16.203L/s.m116.69m时,涌水4503/镁水。由于地表出露广泛,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动水量2.8m3/h10m极为亲热,为主要补给含水层。四、肥城矿区及查庄煤矿底板突水状况肥城矿区底板突水状况年底,共发生底板出、255次,突水类型以底板破坏型突水为主,占53.9%,掘进27.8%18.3%。其中,五灰和奥灰突水160次,占突水次数的62.7%。其中大型突水〔600~1800m3/h〕15次,特大型突水〔大于1800m3/h〕5次,最大突水量32970m3/h查庄煤矿底板突水状况3510m3/h的水害事故,均为底板承压水害。其中,发生一灰突水1起,四灰突3301起。从突水量来看,水量100m3/h1710018起;最大水量14303/h-150m2至-200m10起;-200m至-250m7起;-250m以下发生16起。五、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简单,隐伏断裂的存在为底板突水供给了有力85%的突水都是由于断层和隐伏裂隙造成的,动后,断层带活化充水,裂隙的裂开度加大,沟通含水层,在高压水的作用下顺裂隙或断层涌入采掘工作面,便发生工作面突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强,补给充分,为底板突水供给物质根底。由于奥灰含水层在地表有广泛的出露,面积约260km2,直〔2.83/致奥灰突水,对矿井的威逼极大。的“双重”作用,在构造薄弱带承压水涌出。五灰、奥灰水压大,突水系数超过《煤矿防治水工作条存在某些缺陷,但目前的开采状况看,近三年采场五灰因此,只要有采矿活动,随时都有突水的危急。随着采深增大,底板的采动破坏效应深度越大。井下探8层煤-350m水平局部地点采动破坏效应深度到达36.59层煤-300m14.2含水层的裂隙发育及富水性、导水性极不均一,过去普-150而更大,因而对矿井安全危害更为严峻。六、地质构造是底板突水的主要诱导因素以断层构造为例,诱发底板突水的缘由有以下几点:充填物的强度降低到最小值的1/2左右;2.断层的存在转变了地应力场的方向与大小。当煤层底板向上导升而突水。断层带的存在,供给了突水途径。断层带内裂隙比较发隔水层的厚度,给突水造成了有利条件;造成围岩破坏,同时使局部地应力释放,使岩体渗透性增加。度增大。断层上、下盘错动,缩短了煤层底板与含水层之间的距更易发生突水;断层受到矿山压力的作用,断层活化程度增大,断面延发生。七、底板承压水主要防治措施5个,其中地2个,井下3个;五灰观测孔6个,均布臵在井下,准时分析水动态变化,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供给牢靠依据。承受物探、钻探、放水试验等手段,查清底板含水层的质构造等水文地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水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技术水平。与西安煤科院、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优化矿井设计,合理布臵采场。每一个受水威逼的回采80米,以削减矿压对底板的破坏。建立强大的防排水设施。20256m³,其中-350主水平水m³。25台,其中-350主水平安装5000m3/h,并在-250水平建立了地面直排系统。⑶10786m3/h,其中-350水平安装直径65653m3/h。关闭试验。供电。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预案。把握避险技能。⑼严格审批制度。主要审批制度有说明书报集团公司审批;采掘工作面注浆改造,报公司审批;3〕采区以下的小型放水试验,经矿审批;4〕探放老空水,经矿审批;5〕防水闸门、水闸墙,报公司审批;6〕防水钻孔经矿审批。7〕矿井防治水方案;8〕大型疏放水工程;9〕帷幕截流工程;井下堵水工程;为采区以上效劳的疏排水工程;采区以上的疏放水工程;申请集团公司补助资金的单项工程。八、几点体会此次赴山东肥城进展矿井防治水参观考察,公司领导亲自安了干好防治水工作的信念和决心,主要有几点体会和生疏:治上赐予关心,提拔重用。的矿井防治水旗臶提出了“抓住防治水就是成功”的指导思想,从水里捞碳,向防治水要安全,要效益,上下一心,团结全都,是做好防治水工作的前提。这个矿对防治水工作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留神翼翼,例如在巷道掘进过程中,破煤层底板2米,必需请示集团公臵在底板含水层里。必需加大防治水工作的投入。2023年元月14日,查庄煤7905工作面发生底板突水事故,稳定水量1430m3/h,直接经8000统,考察团成员无不感慨万千,赞美不已。防治水科研成果,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刻,同时也说明,只要严格依据防治水规定办事,突水事故是可以可避开的。九、几点建议的防治水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及仪器仪表。加强各级治理人员及全员防治水学问的学习和教育,增加队的教育、培训和治理。完善防排水设施,提前与矿井设计部门联系沟通,确定排水力量,各用水点及水仓入口处建测水堰。优化采场布臵和采煤工艺,回采工作面原则上由走向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