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Word版_第1页
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Word版_第2页
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Word版_第3页
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Word版_第4页
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导学案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重难点:一、写作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二、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三、补充资料古今异义 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今义:原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一词多义 

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诉)

③告之于帝(禀告  )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多么)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而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②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

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③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与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

②与尔三矢    给,动词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⑤泣下沾襟下:掉下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   前:向前

②仓皇东出    东:向东 ③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②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③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②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 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负而前驱负:背着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应:应答君臣相顾顾:看D.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故方其盛也方:正当,正在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莫愁前路无知己二、填空题4.给加点字注音①伶官()②仇雠()③请其矢()④李存勖()5.识记字音。呜呼()契丹()锦囊()仇雠()沾襟()逸豫()三、小阅读-课内6.下面对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7.《伶官传序》推究庄宗得失天下,有很多事例可选,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何特点?为何要这样选材?8.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9.《伶官传序》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效果?10.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结合“……,……也”分析,为判断句。B.正常语序为“请其矢,以锦囊盛”,“以锦囊”为状语,为状语后置句。C.正常语序为“还矢先王,而以成功告”,“以成功”为状语,为状语后置句。D.“为”表被动,为被动句。故选D。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应:响应。故选C。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介词,把/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C.两个“方”均为副词,正当……时。D.莫:不定代词,没有谁/莫:副词,不要。故选C。4.língchóushǐxù【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注意以下字音:“伶”注意读“líng”,易误读成“lìng”;“雠”注意读“chóu”,易误读成“shuí”;“矢”注意读“shǐ”,易误读成“shī”;“勖”注意读“xù”,易误读成“mào”。5.呜呼(wū)契丹(qì)锦囊(náng)仇雠(chóu)沾襟(jīn)逸豫(yìyù)【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本题中,“契”不要误读成“qiè”;“雠”字为古体字,需要识记;“逸”字要读成四声;“豫”字拼音为“yù”,“u”上无点。【点睛】字音积累法: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文言文主旨能力。B.“不在于天命”分析错误,文章开篇就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由此可见文中并没否定天命。故选B。7.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事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此处选用这一故事,一者可与《新五代史》中关于庄宗的正史内容构成一种补充和印证关系,避免了将《新五代史》《唐本纪》中关于庄宗得天下的内容再写入本文,造成内容拖沓烦琐;二者该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够很好地反映庄宗“忧劳兴国”的过程。以这个事件作为本文的主要例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也能够更好地为论证中心观点服务。【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内容、作用的能力。《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8.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的目的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现实,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第一问: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是因为“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本文只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所以从文体上看,本文没有必要详写“伶人”。从写作的目的来看,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第二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说,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反问,发人深思、揭示了写作目的,故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9.①例证法。史论一般都要运用例证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②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把握常见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效果如何。《伶官传序》第一段即提出观点,即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紧随其后就举出庄宗得失天下这一历史事实作为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如庄宗受其父遗命激励,“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这是其得天下;如庄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