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菏泽市定陶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使用时间:2023.4.21分值: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快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望能力,以中国在精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根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摘编自韩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
文化的目的在于“教化”,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个人的肉体终将消失,但精神可以永存。这种精神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人心,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书籍作为文化的价值承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会因国界、语言的限制而囿于一隅。孔子的言说不会局限在中国传播,同样,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会因为它们是英文和俄文作品而无法流传到世界各地。
事实上,文学的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国人杀敌报国,唤起大家普遍的同情心和悲悯情怀,而且对创作者超越自我、激励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三不朽”,“立言”即是其中之一。文学让人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人生,文学作品让作家的生命得以延伸。这种精神动力,看起来是个人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缩影呢?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不仅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情感支柱与坚强保障,更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不屈灵魂。只要精神不倒,坚持下去,奋斗下去,就会有奇迹出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经历了多少大灾大难,但都没有沉沦下去,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奋斗,终于迎来了和平盛世。
文艺的根本精神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包容与尊重。当今是一个流动的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各地,融入到各国人民的生活中,世界各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不仅要敞开胸怀,与世界人民平等对话,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而且要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人民的苦乐、希冀与梦想,不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不断丰富我们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想象。
(摘编自廷茂《坚定文化自信奏响文化强国的置世壮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可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B.复制他国发展之路与固步自封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均无益处,故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孔子的言论、莎士比亚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能跨语言与国界传播,是由于它们都是文艺书籍,承载了文化价值。
D.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能够激励读者与创作者,还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二都涉及“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一侧重于方法而材料二侧重于意义和作用。
B.开展“清明祭英烈”“学雷锋读书会”等活动,是巩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由之路。
C.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迎来和平盛世,这得益于文化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教化”作用。
D.开放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系辞》:“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B.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4.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5.屈原的《离骚》影响深远,其“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屈原也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____________(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与“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今得以杀身以自效”(《苏武传》)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或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14.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和黄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并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
B.白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C.黄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
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
16.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景况,实写眼前扬州的荒败凄清,突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成功打通蜀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李恒德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核材料专业。当时中国在核材料研究方面①,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核燃料材料及带电粒子束辐照效应,他带领团队研究制定铀的晶粒度标准,他利用凝胶沉淀法最早在国内研制出二氧化铀的燃料微球,他提出并主持了我国锆合金管材的氢氧化物分布研究,为我国锆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避免反应堆内因氢化物分布不利而发生断裂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恒德带领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努力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从未就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他的真实工作一直②。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核材料研究的科学家,虽然他的成就举足轻重,但他是一名默默奉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神州大地,李恒德在科研领域也焕发出新的活力。1980年,在第二届国际离子束材料改性会议上,李恒德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这是他回国25年来发表的第一篇公开论文,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在这一研究领域初出茅庐。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令国际同行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若认真品,“濯清涟而不妖”很值得玩味。①_________没有。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样妖艳。
莲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②_________。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表示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水中会污染纯水。
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
简单地说:③_________,污染清水的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细细品了。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词语“许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胙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B.唐僧道:“贵府至灵山还有许多远近?”众僧道:“我们未走,不敢妄对。”
C.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儒林外史·第一回》)
D.县主又问客人道:“你银子是许多?”客人道:“五十两。”(《古今小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谷爱凌在微博上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强加因果。“是由于它们都是文艺书精,承载了文化价值错”。材料二第②段中指出这些作品“能跨语言与国界传播”是因为它们都是“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人心,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
2.B。说法绝对,开展“清明祭英烈”“学习雷锋读书会”等活动,只是巩固新时代主流思想的具体途径,不是必由之路,材料一第④段提到“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需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3.A。鼓,鼓动,激发。辞:言辞,文辞。文辞或文章可以鼓动天下。符合材料二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精神力量的观点。B项强调文章要能反应时代特点,C项体现了对于字句的精心打磨及创作的艰辛。D项提醒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4.①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5.①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体现出其高洁人格,使他自身获得超越与激励,《离骚》的传世也让屈原的生命得以延伸。②《离骚》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时的支柱,也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石。
6.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
7.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
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10.A11.C12.B
13.(1)(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米居住。
(2)至于那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以前一样。
14.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道”作“求”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落其华”“收其实”句式一致,句意相关,二者以“而”连接,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败:冲毁;失败。句意:冲坏了州府的大门。/失败,赵国曾经和秦国作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B.效:完成任务;效果。句意: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现在得到为皇帝贡献自己生命的机会。C.“含义相同”错误,区区:区,通“驱”,奔走尽力;诚挚的情意。句意:我正四方奔走想要磨洗掉污浊。/感谢你诚挚的情意。D.幸:都是“希望”之意。句意:只希望时间久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没有说不如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以后;“敝”,损毁;“假”,借。(2)小弱,形作动,变小变弱;固,形作名,险固地形。自若,宾语前置,像以前一样。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正四方奔走想要磨洗掉污浊,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四方奔走想要磨洗掉污浊,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15.D
16.①白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②黄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现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精神内涵相同”错误。白诗突出竹子的内在品质,黄诗强调画中之竹的生机活力。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物象及其作用的能力。第一首属于咏物诗,这类诗最大的特点是借物抒怀,需要我们通过把握物的特点来体会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我们就会关注到后两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后看”,以对比来突出竹的凌雪傲寒,用竹来象征诗人对这一高贵品质的向往与追求。第二首是题画诗,这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等。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诗中赞美了画中竹的形象逼真,有气韵、精神,由此赞美了东坡绘画的技艺高超。
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每空1分,容易写错的字:荠,逸豫,摧,钩)
18.①一穷二白②鲜为人知(默默无闻)③刮目相看
19.李恒德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这是他回国25年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在这一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20.①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他……”的句子,构成排比句。②这组排比句是用来表明李恒德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核材料所做的工作,三个句子分别从“制定标准”“开创方法”“实际工作”几个方面体现了李恒德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③用排比句表达,显得更有气势,凸显了李恒德在核材料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前面有“李恒德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核材料专业”,后面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可见“当时中国在核材料研究方面”底子差、基础薄,可用“一穷二白”。一穷二白:比喻基础差,底子薄。②此处前面有“为了国家利益,他从未就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后面有“他是一名默默奉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因此“他的真实工作”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可用“鲜为人知”或“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默默无闻: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③中国在核材料研究方面原来是“一穷二白”,现在“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因而获得了“国际同行”看法的改变,可用“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公开”应该放在“发表”之前,“公开论文”表意不明,由前文“他是一名默默奉献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可知,李恒德此前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二是搭配不当(或表意不明),“标志着……初出茅庐”,“初出茅庐”有“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的意思,而后文说“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因而应该是“标志着……崭露头角”。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他带领团队……”“他利用凝胶沉淀法……”“他提出并主持了……”,连用三个“他……”的句子,构成排比句。画线句是对前面“他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核燃料材料及带电粒子束辐照效应”的具体表述,用来表明李恒德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核材料所做的工作;其中“他带领团队研究制定铀的晶粒度标准”“他利用凝胶沉淀法最早在国内研制出二氧化铀的燃料微球”“他提出并主持了我国锆合金管材的氢氧化物分布研究”三个句子分别从“制定标准”“开创方法”“实际工作”几个方面体现了李恒德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排比的效果是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表达充分,富有气势,凸显了李恒德在核材料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21.C。A项:这么多,表感叹。B项:多少,表疑问。C项:很多,表陈述。D项:多少,表疑问。
22.①濯清涟和妖不妖有逻辑关系吗②反而扎根淤泥才可以茁壮成长③净化污水的是泥(每空2分)
23.【解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出身底层的刘姥姥劝诫女婿要认清自己的境况和身份地位。这里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指的是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如果达不到他人的水平,也不好高骛远,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盲目伪装、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材料一揭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即人生目标和自身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材料二是2022年冬奥会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发在微博上的话,关键词是“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指的是要打破自我的局限性以让自己获得完善、提升。材料二侧重于不断进取,突破自我的人生态度。两则材料貌似对立却有机统一。综合材料,可以明确“守与破”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具体分为人应该在“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之下去“突破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前提上突破自我,在知限的范围内不断突破自我;或者辩证的看待与“认清自己”“突破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是“突破个人界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同3篇
- 考研个人辅导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度技术咨询与服务合同纠纷2篇
- 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课件小学公开课
- 工程建设项目的应急预案与风险控制2024年度合同3篇
- 年度销售代理合同04
- 年度房地产开盘活动策划与推广合同
-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A4
- 2024年度机场工程建设及设备采购合同2篇
- 股权退出合同
- 客房智能锁厂家销售话术
- 妊娠诊断学知识考核试题题库与答案
- 软件工程生涯发展报告
- 2024普安事业单位预测题答案解析
- 产品思维30讲(完整版)
- IPC-TM-650:中文版全解析
- 电工复审培训
- 2024灌肠术ppt课件完整版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2课件
- 巴巴爸爸经典系列巴巴爸爸的学校
- 第二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