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导生制”与“互教互学”_第1页
“小先生制”“导生制”与“互教互学”_第2页
“小先生制”“导生制”与“互教互学”_第3页
“小先生制”“导生制”与“互教互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先生制”、“导生制”与“互教互学”任何一种新教育教学方式都是在扬弃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好比登ft的台阶,每一个台阶都有它的作用,下面的台阶都是上一个台阶的基础。没有前人所做ft大(Alexander,L.T.)同伴互助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的“集体教学(孔子时代的“高足弟子授业1934期也流行着学生的“结对子”学习……,等等。导生制Monitorialsystem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导生制仍然是一种单向传授,较难实现双向沟通,对对于理解或者系统传授知识方面,导生不能替代教师的授课;4、导生缺乏教师的权威,5小先生制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绵推广。"小先生"的含义是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小先生制与“导生制”有明显的不同:1育。在《如何指导小先生》中他批判道:蓝卡斯突耳的班长制——大同学教小同学,英国人老早就干过了,与我们这次所发起的运动(小先生制)是毫不相干的。这样干法只是把一个个独身守知奴变做一群合作守知奴,没有一点普及的力量。他认为,前进的小(1)(2)(3)(4)百折不回。2、“小先生制”不是“小先生授课制”陶行知先生认为:依着传统的路线是把一班小学生交给一个小先生去领导。那少数出类拔萃的小先生固然可以胜任愉快;但是大多数的小先生,如果接受一班小学生之领导重任,必致一败涂地。我们原来的意思,只要每个小先生担任两三人的教育,不要他们担任整个班级的教育。倘使自作聪明,勉强寻常小先生做起传统先生来,对着三四十个小学生手指脚划高谈阔论,那便是违反生活教育,摧残小先生。所以,第一条成功之路是镇压贪多的野心,把小先生所担任的人数减少到两三个。这比较适合当今同伴互助学习,是“互教互学”的依据。3、“小先生制”是教人过有意义的生活小先生制的原则是“即知即传人指导小先生教人,不如指导小先生教人去教人。要使小先生知道,他的使命不但是普及文字教育,凡是他所过的有意义的生活都是负了责任要传布出来。这种做法,一是赋予了小先生责任,二是扩大的教学内容的范围,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原则。4、“小先生”的收获是体验和智慧是自己写的字,乃是他的学生所干的成绩5、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指导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热心的导师的指导之下的小先生都会有相当的成绩;小先生一无成绩只是证明了导师冷血不努力(小先生)若找不着学生,导师须指导他如何去找;他若碰了钉子,导师须辅助他求得一个解决;他若没有恒心,导师须鼓励他向前努“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制”在占有优势资源的老师目前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需要引入时代活水、注入现代教互教互学课内的互教互学和课外的互教互学;从范畴上讲包括:学习中的互教互学和生活中的互教互学。其中,课堂学习中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协作完成同一任务,或通过有效“互动”给同伴以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以共同体(组合、小组)平均成绩位次变化为激励依据,达成差异性目标的学习活动策略。1、“互教互学”的提出目的一是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二是解决独生教学、学生“自闭式”学习和应试成绩评价方式。2、互教互学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课堂教学,遇到的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大班额教学,班级学生数量过多。如此多的学生,教师个别教学、个别指导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二是教师教学只能取中等生确定教学目标,造成了学困生“吃不饱3、互教互学的内涵。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之中的一个成员,每个成员都有教其他学生的职责和义务,做到:知识“互讲互听授受,而是双向或多维的交互沟通。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⑤捆绑评价。互教互学是一种资源差异的互惠互利学习活动,分享经验不是施舍而是高层次的获得,在为同伴提供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的同时,能够使自己学得更好并积累实践智慧。(前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认为:三人或三人以上的交往属于小组教学或全班教学,只有成员变化不定的俩人配对才是真正的集体教学形式问题是互教互学的枢纽,活动是课堂学习的桥梁。打造成功的“互教互学”课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设计情境化,知识整合结构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