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马鞍山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
A.实验室研究B.野外调查C.系统分析和模型D.以上三者
3.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
A.光照时数B.光照强度C.光谱成分D.温度
4.生长在水中的溞在夏季具有发达的头盔,到冬季头盔就消失,这是溞对温度变化的()
A.生理适应B.形态适应C.行为适应D.结构适应
5.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下列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
6.下列不属于按组织层次划分的分支学科是()
A.个体生态学B.景观生态学C.进化生态学D.种群生态学
7.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
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
8.生物圈内最大、层次最厚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9.在环境条件相同时,落叶松幼龄林的净生产力比成熟林()
A.高B.低C.相等D.不确定
10.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又称为()。
A.第二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C.二级肉食动物D.顶部肉食动物
11.我国中部山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2.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C.温度过低D.土壤中缺乏白桦生长所需的元素()
13.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生产量P之比.即Pt/Pt-1称为营养级之间的()。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利用效率D.组织生长效率
14.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5.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6.下列各项中的生物之间,属于种内互助的是()。
A.犀牛与犀牛背上生活着的食虫小鸟B.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C.海葵与寄居蟹D.培养液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
17.有效积温计算公式K=(x-x0).Y中,x0代表()。A.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一段时间的天数D.总积温
18.在我国,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
19.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20.当一种植物最初侵入某地时,常呈()
A.随机分布B.集群分布C.均匀分布D.其他
21.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22.阳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23.水生演替系列常开始于()。
A.水域环境B.陆地环境C.海洋与陆地环境交界处D.沿淡水湖泊或池塘的边缘
24.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人为因子
25.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裸地,与原生裸地()。
A.差异极大B.有些差异C.差异不大D.没有差异
26.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27.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岩石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
28.按照饶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体系,银杏属于()。A.隐芽植物B.地面芽植物C.一年生植物D.高位芽植物
29.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麦C.水稻D.甜菜
30.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二、填空题(20题)31.在某些地方,乔木常常都长成畸形,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32.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分化,这种情况称为______现象。
33.西坡更接近于南坡常称为__________。
34.能量流以______作为主线,将绿色植物与消费者之间进行能量代谢的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5.热带雨林分布区的土壤是()。
36.某些动物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行为称______行为。
37.种群______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8.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层次。
39.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
40.土壤中某些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______。
41.C3植物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
42.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______和最高温度。
43.苍耳的种子具有勾刺,其种子传播方式为______传播。
44.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定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45.生态型是同种生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产生______适应的结果。
46.由一个物种经过趋异进化而形成很多物种的现象叫做______。
47.能够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利用的太阳辐射称______。
48.生态系统在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又回到它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叫做______。
49.陆地的初级生产力比水域的________。
50.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受______周期变化所制约。
三、判断题(10题)51.每个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衰落和灭绝的过程。()
52.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边缘效应。()
53.荒漠由于极端干旱,只有旱生草本生存。[]
A.正确B.错误
54.从生态学发展的时期看,研究动物生态学的时间比研究植物生态学的时间要早。()
A.正确B.错误
55.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寄生关系。()
5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57.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生物组分是分解者。()
58.根据单元顶极理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A.正确B.错误
59.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种群爆发。[]
A.正确B.错误
60.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
62.生物休眠时的特点是什么?
63.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64.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有哪几类?
65.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67.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68.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69.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70.论述与传统农业比较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六、单选题(0题)71.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锥体呈()
A.金字塔形B.壶形C.钟形D.三者都不是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D
6.C
7.A
8.A
9.A
10.B
11.D
12.B
13.B
14.B
15.D
16.B
17.B
18.D
19.D
20.A
21.B增长型种群:锥体成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2.D
23.D
24.D
25.A
26.B
27.A生物圈的范围是全部水圈、岩石上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28.D
29.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30.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31.强风方向
32.成层成层
33.半阳坡
34.食物链
35.群丛
36.领域领域
37.动态动态
38.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9.机体论观点机体论观点
40.菌根菌根
41.高高
42.最适温度
43.附着式附着式
4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2/3自疏法则
45.趋异趋异
46.适应辐射适应辐射
47.湿润区
4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9.大
50.气候
51.Y
52.Y
53.B
54.B
55.N
56.N内源性因子是指来自种群内部的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行为调节,不包括食物调节。
57.N
58.A
59.A
60.Y
6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Liebig)研究各种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的限制,因为他们在自然坏境中很丰富;而却受到一些微量物质的限制,它们的需要量虽小,但在土壤中非常稀少。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62.休眠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也是适应不利环境的极为有效的方式。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体温被调节低心率、代谢率和其他生理功能均相应降低。休眠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也是适应不利环境的极为有效的方式。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体温被调节低,心率、代谢率和其他生理功能均相应降低。
63.(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
64.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有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①水生植物又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②陆生植物又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有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①水生植物又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②陆生植物又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65.(1)数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
(2)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种群的内分布型有3种类型。
(3)遗传特征。
66.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67.(1)分解作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3分)(2)主要影响因素:①分解者种类和数量;(2分)②待分解物质性质(或资源质量);(2分)③理化环境。(2分)(3)生态学意义:①分解作用使得物质得以再循环;(3分)②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3分)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分)④净化生态环境。(2分)
评分说明:生态学意义的各要点需加以论述,没有论述的扣1分。
68.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上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②要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功能完善、信息畅通。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表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水平上。③各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6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70.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系统。生态农业的优点如下:①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②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农业生物,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物排放,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③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生态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既为社会生产了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④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农民素质。生态农业是技术密集型农业,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71.B安徽省马鞍山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
A.实验室研究B.野外调查C.系统分析和模型D.以上三者
3.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
A.光照时数B.光照强度C.光谱成分D.温度
4.生长在水中的溞在夏季具有发达的头盔,到冬季头盔就消失,这是溞对温度变化的()
A.生理适应B.形态适应C.行为适应D.结构适应
5.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下列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
6.下列不属于按组织层次划分的分支学科是()
A.个体生态学B.景观生态学C.进化生态学D.种群生态学
7.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
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
8.生物圈内最大、层次最厚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9.在环境条件相同时,落叶松幼龄林的净生产力比成熟林()
A.高B.低C.相等D.不确定
10.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又称为()。
A.第二营养级B.二级消费者C.二级肉食动物D.顶部肉食动物
11.我国中部山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2.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C.温度过低D.土壤中缺乏白桦生长所需的元素()
13.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生产量P之比.即Pt/Pt-1称为营养级之间的()。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利用效率D.组织生长效率
14.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5.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6.下列各项中的生物之间,属于种内互助的是()。
A.犀牛与犀牛背上生活着的食虫小鸟B.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C.海葵与寄居蟹D.培养液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
17.有效积温计算公式K=(x-x0).Y中,x0代表()。A.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一段时间的天数D.总积温
18.在我国,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
19.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20.当一种植物最初侵入某地时,常呈()
A.随机分布B.集群分布C.均匀分布D.其他
21.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22.阳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23.水生演替系列常开始于()。
A.水域环境B.陆地环境C.海洋与陆地环境交界处D.沿淡水湖泊或池塘的边缘
24.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人为因子
25.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裸地,与原生裸地()。
A.差异极大B.有些差异C.差异不大D.没有差异
26.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27.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岩石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
28.按照饶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体系,银杏属于()。A.隐芽植物B.地面芽植物C.一年生植物D.高位芽植物
29.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麦C.水稻D.甜菜
30.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二、填空题(20题)31.在某些地方,乔木常常都长成畸形,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32.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分化,这种情况称为______现象。
33.西坡更接近于南坡常称为__________。
34.能量流以______作为主线,将绿色植物与消费者之间进行能量代谢的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5.热带雨林分布区的土壤是()。
36.某些动物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行为称______行为。
37.种群______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8.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层次。
39.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
40.土壤中某些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______。
41.C3植物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
42.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______和最高温度。
43.苍耳的种子具有勾刺,其种子传播方式为______传播。
44.有关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两条定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45.生态型是同种生物对不同环境条件产生______适应的结果。
46.由一个物种经过趋异进化而形成很多物种的现象叫做______。
47.能够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利用的太阳辐射称______。
48.生态系统在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又回到它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叫做______。
49.陆地的初级生产力比水域的________。
50.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受______周期变化所制约。
三、判断题(10题)51.每个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衰落和灭绝的过程。()
52.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边缘效应。()
53.荒漠由于极端干旱,只有旱生草本生存。[]
A.正确B.错误
54.从生态学发展的时期看,研究动物生态学的时间比研究植物生态学的时间要早。()
A.正确B.错误
55.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寄生关系。()
5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57.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生物组分是分解者。()
58.根据单元顶极理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A.正确B.错误
59.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种群爆发。[]
A.正确B.错误
60.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
62.生物休眠时的特点是什么?
63.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64.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有哪几类?
65.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67.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68.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69.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70.论述与传统农业比较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六、单选题(0题)71.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锥体呈()
A.金字塔形B.壶形C.钟形D.三者都不是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D
6.C
7.A
8.A
9.A
10.B
11.D
12.B
13.B
14.B
15.D
16.B
17.B
18.D
19.D
20.A
21.B增长型种群:锥体成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2.D
23.D
24.D
25.A
26.B
27.A生物圈的范围是全部水圈、岩石上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28.D
29.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30.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31.强风方向
32.成层成层
33.半阳坡
34.食物链
35.群丛
36.领域领域
37.动态动态
38.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9.机体论观点机体论观点
40.菌根菌根
41.高高
42.最适温度
43.附着式附着式
4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2/3自疏法则
45.趋异趋异
46.适应辐射适应辐射
47.湿润区
4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9.大
50.气候
51.Y
52.Y
53.B
54.B
55.N
56.N内源性因子是指来自种群内部的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行为调节,不包括食物调节。
57.N
58.A
59.A
60.Y
6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Liebig)研究各种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的限制,因为他们在自然坏境中很丰富;而却受到一些微量物质的限制,它们的需要量虽小,但在土壤中非常稀少。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62.休眠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也是适应不利环境的极为有效的方式。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体温被调节低心率、代谢率和其他生理功能均相应降低。休眠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也是适应不利环境的极为有效的方式。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体温被调节低,心率、代谢率和其他生理功能均相应降低。
63.(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2)影响生物发育。(3)温度能制约生物的分布。
64.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有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①水生植物又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②陆生植物又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植物对水的适应类型有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①水生植物又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②陆生植物又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65.(1)数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
(2)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种群的内分布型有3种类型。
(3)遗传特征。
66.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邹平贾寨遗址晚商时期文化遗存初步研究
- 潮州木雕金漆山水画形象研究
- 库布齐沙漠沙柳人工林植物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研究
- 模特合同范本
- 硬件开发合同范本
- 柞蚕丝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高锰酸盐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大学课本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医学AI智能设备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制药用智能温控反应釜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运动康复机构跌倒风险管理措施
- 开学安全第一课主题班会课件
- 残疾人的就业创业与自我发展
- 全套课件-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DBJ33T 1286-2022 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控制标准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工业废水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规程》(T-SDEPI 030-2022)
- 多元化与平等待遇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