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立足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大局谈金融监管第二、立足金融科技发展的本质谈国家金融监管第三、立足金融主体的需求谈国家金融监管第一、立足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大局谈金融监管1-1寻求萧条期周期性储备技术可能得到重大突破和转化发展的机遇1)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康德拉基耶夫长周期率的萧条期,世界第五个经济长周期律的长波下行收缩期,属于由衰退阶段(2007-2017)进入新的萧条阶段(2018-2030)的拐点转换期我国大量上市公司因缺乏资金支持、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全球经济收缩期衰退进入萧条,所带来阶段性的困难与疼苦。大萧条总会促进技术出现迭代式创新与革命,而且将给人类带来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是历史周期率重要表现。由于每次科技革命通常发生在经济萧条期和经济复苏期的交界点。2)由于每次科技革命通常发生在经济萧条期和经济复苏期的交界点。每次经济危机过后必将带来经济萧条,需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产生下一周期的新产品和新产业。这一时期也是寻找廉价投入要素,使上一周期储备技术得到重大突破和转化的时期。在第一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铁、煤、棉花是核心投入廉价要素,第三、第四和第五次分别是铜、石油、芯片等。这些要素促使上一周期储备技术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为新产品或新产业及大规模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3)2018,世界进入巨变前夜,全球大萧条来袭,长周期律要求各国必须把IT等科技当做国家战略扶持重点发展。在这个周期内,凡是把IT等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当做国家重点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政府高度尊重IT产业运行规律,重点关注IT产品开发功能,把IT等高科技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金融运行模式与企业投资方式主要支撑的,一定是国家经济与企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典范(略,内容见后页)。4)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已经奠定了强大领先的基础,并且有更大的发展机遇。抓住投资机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更加重要。金融科技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都兴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交界点,这不是投资的巧合。中国在金融科技创新投资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四个第一领先地位。用户全球第一。
支付全球第一。市场规模全球第一。金融科技公司规模影响全球第一。5)中国金融科技创新还有更大的投资发展机遇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层、技术层、系统组合等“芯脏”仍然由美欧日主导、国际性公司掌控。中国有追赶的很大空间。只有在应用层,中国未来不愁没有超越的机会。毫无疑问,金融科技的中国速度绝对领先,但没有全面领先。1、纵观全球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发展主要分布结构,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规划2016-17按融资规模排序全球十大投资项目地区分布,超半数落在美国。亚太只有中国上榜,维持格局很不容易。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英国、瑞典、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其中,中国共有328笔,占全球51%,无论从融资笔数还是从融资额度来看,均居首位。但仍然不够,国家还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用国家力量整合优化投资资源,进一步推动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快马加鞭更上一层楼。1-2寻求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结构性发展的投资机遇2010-17按融资规模、占比美洲、美国最牛,亚太落后。中国加油空间很大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达1397亿元,其中中国国内融资额796亿元,占比57%,居全球首位,海外601亿元。在这么多上市公司困难情况下,创新上升趋势强劲,非常难得。1-3寻求全球贸易战背景下的金融科技创新机遇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与投资、孵化、收购金融科技企业金融科技风险投融资项目发展趋势:投资项目总数14年爆发,15年倍增,16年大幅下降。融资轮次15年天使轮、Pre-A/A/A+轮双轮齐驱,16年Pre-A/A/A+轮占比大幅度增长独占鳌头,天使轮项目占比大幅下降。17年天使更难,18年萧条期反而是培育独角兽的好时代2016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已开始备受风险投资青睐2017年支付和汽车金融中国领先、借贷和互联网保险美国领先。上述四个领域融资金额达百亿元,中美并驾齐驱。在当前贸易战背景下,未来中国要在消费金融、区块链、数字货币、大数据、理财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发力!2017年借贷和支付仍受资本热捧,前者有134笔融资,总额在344亿元左右;后者93笔融资,总额约265亿元。作为,其265亿元的融资金额占全年近五分之一的融资总额。93笔融资记录也是继借贷领域之后第二高笔数,中国、美国、印度、英国和新加坡分别以17、16、15、12和11笔分列前五(共71笔)。而借贷则以最高融资笔数(134笔)和最高融资金额(344亿元)领跑金融科技投融资。
2017年与区块链&数字货币领域融资项目达63笔,融资金额49亿元;C轮之前融资55笔,C轮及之后3笔。中国和美国分别以25和20笔融资位列一二,其他国家仅有少数几笔融资。2017年中美一共贡献了近85%的区块链&数字货币融资项目,是名副其实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发展大国。保险科技企业已募集上百亿资金,亦集中于中美两国(共35笔,占70%),尽管相较于借贷和支付,保险科技全年只有50笔融资,但众安在线97亿元IPO融资一举抬高了保险科技的投融资活跃度。值得一提的是汽车金融领域,其融资笔数虽两倍少于互联网保险领域,但其融资金额高达217亿元,高于互联网保险160亿元。但2016-17亚地区十大投资项目大多落在中国,18年以后,中国应该从底层与技术层方面加大投资力度2016年9月底全球27家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美国14家,中国8家。中美两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占绝大多数;单个独角兽公司平均规模上中国大于美国。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独角兽的成长、发展与壮大。面临北美地区美国金融科技在支付、借贷和众筹、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优势。要密切关注与跟随美国金融科技风险投资的B2B转向,在B2C基础上,以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积极推动中国第二梯队发起积极追赶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战略。利用全社会对于新技术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在数字银行和电子支付等方面接受程度高的优势,发起并引领着全球无现金化社会的潮流进程。以国家投资模式积极鼓励支持年轻的创新公司驱动科技金融发展,进一步主动打破传统,带领金融服务业快速向前发展。广泛认同与推广IT和互联网初创企业,大力发展线上银行和互联网银行,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竞争者动摇了传统商业模式。虽然有的公司还没有适应这个节奏,但是还是有不少一切企业打开大门迎接变化,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创新加速器和项目。大力推动中国发起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与投资中心的培育、建设与发展工作,推进市场金融科技使用百分比率的提高。
美洲欧洲亚太麦肯锡统计2018
中国表现突出追捧热度不减但变得谨慎理性。由过去模式创新驱动,变为科技驱动业务发展。细分赛道机会201765%私募股权投资PE对技术型企业兴趣不断增加23%12%,追捧保险。中国在《2017Fintech100》中占据Top3。企业估值高,54亿美金创投参投积极性高,退出金额非常高中国占比57%融资强劲2017年全球649笔融资融资额1397亿元高盛、美银、花旗等多家美国投行已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加密数字货币大爆发2016B2B为主56%保险、监管受资本追捧
B2C模式占比89%中国以借贷为主获得投资额首次超越美国。中国对金融科技直接投资为全球第一。占比超六成。从广泛性投资到集中投资到专业纵深领域、理性投资阶段。系统性机会可获得非常好的投资收益
全球金融科技投资与投资、孵化、收购金融科技企业亚洲地区金融科技VC投资依旧以借贷领域为主,而北美地区则开始转向保险科技1-4寻求亚太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着力点的机遇1-5发起、培育与建设中国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合作中心建立国际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合作资源体系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金融科技创新投资的合作体制:联系与加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共建全球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合作大平台。推动各国政府大力支持高科技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进行全球性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跨国研发与推广。支持全球性金融科技创新技术、项目、人才的共同创新研发合作,包括快速推广全球化市场的应用。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家政府要积极介入,整合已有各级政府风险投资资金,加大国家投入,广泛吸收国内外私人风险投资资金,吸引国外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加盟,共同成立全新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以全面促进国家金融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到2020年,我国风险资本投资规模要达到美国的5倍、欧洲的20倍。要在互联网、通信、软件、生命科学、半导体五大高科技领域投资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创新中心之多:美国第一、以色列第二、中国能够第三吗?
1-6为扶植、激励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国家需专门制定与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细则为扶植、激励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国家需要专门制定与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细则。要确立政府鼓励和资助金融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与投资的一般原则,包括由政府提供被批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所需资金的30~60%。必须把国家税收优惠改革条款与美国、以色列等各国作比较,进一步落到实处,对“主动性资本(如风险投资、证券交易、直接投资等)收益税”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作重大调整。要设立与颁布专门的“天使法”(Angellaw),鼓励处于早期阶段的高技术公司投资行为,符合资格的行为主体投资于国家高科技私营企业,就能够从所有渠道的应纳税所得中减去他们的投资数额。设立多个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投资风险控制与安全防范研究中心,支持设立全球与国家金融科技创新投资与风险防范合作平台。
第二、立足金融科技发展的本质谈国家金融监管国家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困境、风险认知、承担风险能力及其监管一、当前金融科技监管发展的困境二、当前金融科技监管发展风险认知三、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方式及其迷茫四、当前金融科技发展承担风险能力监管对风险而言内控才是有效的监管总是刚性的一、当前金融科技监管发展的困境
1)金融企业在原有金融科技系统继续经营已面临着风险与利益发生严重的失衡,由此必须寻求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新的均衡,以保持业务良性持续发展。金融科技分流部分传统业务,对现有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形成挑战。由此造成企业风险与利益发生严重失衡。为实现新的均衡,企业自发寻求监管科技创新。加强风控的需求。人工成本不断提升,风险损失与监管罚款将严重侵蚀金融企业盈利能力。所以利用Regtech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是提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交易平台系统选择失误可能带来较大风险,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概率。FinTech的风险属性与FinTech本身的金融属性的融合,加大了金融“脱媒风险”(使资金供给能绕开现有银行体系,直接输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体外循环,金融交易脱离现有监管情况愈发严重),加大了金融科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与控制难度。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操作风险。新技术运用并外包金融业务风险。第三方合作机构因系统缺陷导致交易数据泄漏风险。金融科技可能降低客户门槛,引入更多高风险客户,未经过经济周期性检验,缺乏历史数据,造成风险低估和错误定价,提高整体风险水平。大数据运用风险。大数据在采集、转移、使用过程中保护不当,将同时带来的数据风险与信息安全相互交织风险。结构化产品创新风险流动性风险,理财产品客户普遍追求投资高收益和资产高流动性风险。对金融产品刚性兑付风险。商业银行利用Regtech技术实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和期限,防范和化解金融产品的流动性风险。两大困境:一是对金融企业而言经营已面临风险与利益严重失衡,由此须寻求新的手段实现新的均衡;
二是对金融发展创新与监管是永恒性博弈认识的困境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都在进行探索,试图去预测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建立一些大型的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但都很难准确地跟踪预警系统性风险。或许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可能会更精准或更有效。困境一:
1、金融企业原有经营已面临着风险与利益发生严重失衡,由此必须寻求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新的均衡与发展。声誉风险,互联网、自媒体呈现出社会表达多元化、批评监督情绪化、诉求冲突显性化、媒介事件常态化、舆论引导复杂化等新特点,给声誉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需要利用Regtech技术进行舆情监控。信用风险,新技术使交易对手突破传统线下业务限制,异地、长尾客户占比增加,轻担保、无抵押倾向明显,金融企业仅依靠传统手段已不能满足业务管理要求,需利用新技术,由传统倚重财务数据分析向依靠大数据综合分析违约概率转变,由事后处置降低违约损失率,向运用大数据进行事前预警监测、事中实时监控转变。
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风险,传统被动式应对金融风险的方法,明显不适应现在防控金融风险的需要。
金融科技外溢风险。行业无序竞争,使用户对行业丧失信心,导致客户流失。金融乱象换上科技的伪装,在众筹、网贷、P2P等领域以普惠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泛亚、e租宝等均是值得反思的案例。“跛脚创新”前台创新的突飞猛进以及前后台创新的不平衡造成行业风险大量累积。近期P2P网贷平台不断“爆雷”就是其中不平衡的生动体现。。监管套利风险,FinTech公司监管灰色风险,从事类金融业务,没有受监管风险。流动性风险、非法集资、黑客攻击和非法经营等风险,比如贷款余额高达702亿元、投资人数约84万人次“e租宝”事件,源于俄罗斯MMM金融互助社区网络攻击,以及FinTech公司挪用、非法占用客户资金等违规经营问题引发的风险等。警惕金融监管自身提前引爆金融风险。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天候金融服务可能会增加金融企业受到外部冲击的时间和概率,对实时监测和突发事件管理能力形成挑战。对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会不会产生系统性冲击?黑天鹅事件是已知的未知(knownunknown)是事件会发生,但不知道该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引致的结果;灰天鹅事件是未知的未知(unknownunknown),既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何时发生;灰犀牛事件是两者之间,再加上风险已知且一旦发生影响巨大的风险。风险认知与正确把握?困境二:
2)金融企业不断创新困境与监管的持续性博弈金融企业创新促进监管升级。FinTech为改善消费者体验,可能涉及消费者隐私保护,为适应监管法规要求,需以金融科技超越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手段,谋求新的发展,由此形成新风险,并给监管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所以难以防范,主要在于它既涉及到时间轴,可能产生羊群效应,顺周期行为,又涉及到空间轴,容易造成风险相互传染。无论是时间轴还是空间轴,相关传导都很难预测。比如,现在主要依赖金融企业报送数据进行风险监测。将来随着监管科技的发展,在数据标准整合的前提下,监管当局可以实时地从金融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直接抓取最底层、含有多维度信息的数据,生成分析指标,这既保证了相关指标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及时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发现风险隐患,就相当于建立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传统金融业受金融科技的无国界竞争,跨境监管合作安排却明显滞后于跨境展业步伐。还有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客户群体的长尾性、多重风险的交叉性、跨界融合的复杂性、无论是在监管还是消费者保护方面,目前跨境经营金融科技业尚无任何机制化防范风险安排。目前金融科技的跨境展业实际遇到的监管合作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领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重要性”金融科技企业尚无联合评估及安排。超级庞大的金融科技公司,部分公司正在进行全球化扩张。如果其继续目前的发展势头,未来必然需要对全球或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科技进行联合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监管应对。监管机构需要RegTech?因为创新与风险的矛盾必然日益突出。技术应用模糊了金融业态的边界,由此必然产生监管真空。金融自由必须纳于秩序之下,就需要完善金融监管框架。“补短板、填真空”一直是监管长期努力的方向。从2014年3月-2018年4月,从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到现在的互联网资管和线上外汇交易,都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当金融创新更多、更大程度地采用RegTech时,如果监管机构不采用RegTech,将面临以下问题而无效监管或监管失灵: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产品跨界嵌套、长尾客户众多、从业机构多元、集团混业经营、多重风险叠加、更高一级监管套利,数字货币洗钱、包括对跨境贸易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困境: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开启了金融科技新时代,对传统的监管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现有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无法有效监管金融科技创新等。三、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方式及其迷茫1、金融科技监管方式迷茫1)监管异步、同步论?金融科技推进的同时,监管科技(regtech)也应运而生。实践先于监管,金融实践由于其复杂性、多元化、关联性和系统性,与监管的互动基本遵循变化中规范、规范中变化的轨迹。金融监管是在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模式相对固定和规模相对稳定后,以必要性为原则决定监管是否跟进以及监管的范围、幅度和力度。
首先,科技创造新的金融模式、平台、产品、服务、场景、需求等,但诸多新金融尚未经过周期的淬炼和遴选,特征不明显且没有现成的监管惯例可循;
其次,金融科技涉及的风险和负外部性尚未充分展现,宏观、中观、微观影响路径和结果尚不清晰,无法有针对性地出台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
再次,金融科技基于大数据,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隐私保密等核心问题尚没有系统妥善的解决方案,监管的深度介入没有数据方面的基本保证;
最后,金融科技在很多领域突破了既有的程序和流程,甚至程序倒置且流程非线性,监管切入点和作用尚难精准拿捏,一旦出现问题,监管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难以准确界定。故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细越好,更不是越严越好。
金融科技监管同步是大方向上同步,而非具体产品、具体业务或具体行为上同步,而监管科技实质应该是运用经验证的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而非在技术上与金融科技直接竞争和刻意超越,赛车手毕竟是市场主体而不是监管者。2)现阶段原则导向监管,比规则导向监管更适合?原则导向易于明确底线,使得根本性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得以突出;原则导向易于兼顾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不囿于具体的机构和平台,在新业态的机构形式未固化时先划出功能和行为令行禁止的主线;原则导向易于监管协调,分业监管的纵向行业性规则横向通过大的跨行业原则相互贯通,系统性风险监管上的方向一致和具体事项监管上的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原则导向易于涵养金融科技的创新土壤,一定程度上避免怕风险而否定创新或出风险就叫停试验的逆向选择。妖精是原则吗?刑法与监管的规则边界?三、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方式及其迷茫2、实施穿透式监管能够从严应对金融科技进行有效监管?穿透式监管是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金融业务和行为的实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从业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穿透式监管:一是注重综合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等全环节信息判断业务实质,确定相应监管主体和监管要求,有助于消除金融科技领域监管重叠和监管套利。二是注重对金融集团关联方之间资金往来、资产负债和治理结构进行穿透核查,防止不正当竞争、利益输送和不当关联交易等行为。三是从功能属性和行为特征出发,注重核查最终投资者,识别产品最终风险和收益承担者,严格执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四是要求无论何种类型的金融科技从业机构,只要从事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必须接受基本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监管要求,确保监管公平性和一致性。五是要求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和信息共享,从而摸清风险底数和杆杠率总水平,实现金融科技风险监管全覆盖。六是在金融科技创新速度快、部分业务模式尚不成熟、行业基础设施薄弱、现有监管体制和资源限制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穿透式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框架。在金融科技领域实施穿透式监管还存在现实困难。产品、业务、资本、技术,服务哪个环节穿透?四、当前金融科技发展承担风险能力监管
1、承担风险能力及其监管才是永恒不变的核心1)监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是什么?监管目标:是金融机构风险的承担能力、创新能力,还是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能力?有人说,更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是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末倒置)。在不影响金融机构根本危险的前提下这个结论可以成立。但与金融危机相比较,消费者利益将排在第二位。金融机构都没有了,你还保护什么消费者利益呢?3)目前RegTech采取几乎完全针对现有金融企业的自上而下的三种监管发展路径:一是由金融监管当局独立研究与开发金融科技系统。二是金融监管当局将监管系统的研究开发外包。三是由金融科技公司进行研发,由监管当局、第三方进行评估,可以使用之后再进行推广,形成适应整个行业的监管科技系统。目前金融加杠杆、规模和关联性、以及垄断租金等深层特征不断强化当前固有格局是否阻碍了金融体系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效率提升?问题是在没增加新的监管路径,是否可以通过更加关注新的金融企业和新的体系,更好发挥市场和技术的创新动力,不强制对金融科技公司实行牌照监管,只要接入监管部门的技术系统,满足实时合规的要求,在实质上创建了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主体的非现场“联合办公”机制,就能实现提升效率和保持稳定等监管目标吗?无论哪种发展路径,都需要成本投入,问题是厘清了目标,监管机构与金融企业就有了共同承担成本的依据,否则就只能各干各的。没有什么不公平。因此,建立可持续的监管科技发展机制,推动监管成本适度内部化。2)金融科技监管七大难题的核心是目标清晰:一是如何处理监管体制与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可以规避传统金融监管方式的问题;三是如何解决金融科技发展领先于传统监管技术的问题;四是如何寻找容忍创新与底线划定的平衡点;五是如何协调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六是如何协调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权益保障与金融科技监管;七是如何平衡金融科技发展的正负外部性。四、承担风险能力及其监管金融宏观审慎监管要求,监管科技(Suptech)监管部门需有具备前瞻性的应对范式,在外部控制监管端,主动引导建立包括监管技术在内的科技金融技术和Regtech行业标准,做好技术研究和应用,规范业务发展,建立契合科技金融监管的合作机制,加强监管模式创新,防止监管套利,才能够保护、支持与不至于扼杀这个新兴行业的成长。2、完善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功能监管双支柱的核心是承担风险能力监管微观功能性监管要着力于合规端与监管端的协调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协调二者在立场和利益上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双方的博弈仍在进行。例如,监管机构选择Comptech公司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如何与Comptech公司保持隔离制度,哪些权限可以向Comptech公司开放等都并没有定论。与此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报告认为,Comptech将不仅运用在金融行业,还可以扩展到所有涉及合规的行业,特别是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等强监管的行业,市场潜力是巨大的。3、全球金融科技监管呈现出共性特点一是注重穿透金融科技业务本质,根据业务功能属性,纳入现行金融监管框架,进行归口分类监管。二是重点关注是否存在特许经营领域实施较为严格的准入管理的募集公众资金、公开发行证券、从事资产管理和交易等行为。三是按照风险和监管匹配的原则,根据法律授权对小额分散、范围有限、复杂程度低、系统重要性小的部分业务领域适度简化监管程序,降低金融科技企业合规成本。四是结合互联网特性,更加关注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行为监管。五是鉴于金融和科技作用边界日益模糊的情况,更加关注金融企业技术和业务外包的监管。六是注重利用数字技术改进金融科技监管的流程和水平,提倡用监管科技监管金融科技。4、未来对金融科技监管走向:
在监管理念方面,传统的栅栏方式是否仍然适用?事实证明,目前以栅栏方式可以隔离商业银行和网络借贷之间的风险传播途径,然而,金融科技跨市场跨行业发展迅猛,再加上金融服务供给侧的日益多元化,未来恐怕难以简单使用隔离的方式来防范风险,跨行业的监管如何实现任重道远。
在监管规则方面,核心业务不得外包的基本理念是否需要调整?数据本地化的长期要求如何坚持,有无新的实现方式?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众多帮助传统金融企业流程外部化的金融科技公司,使用架在云端的平台帮助金融企业提高中后台流程的效率和绩效,而区域公共云中心正在为区内多个国家提供数据服务。
在监管能力方面,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来提高监管效能?如何培育和发展监管科技(RegTech)?以大数据为例,传统金融企业积累并持续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的工具纷繁复杂,监管部门运用数据分析辅助监管的意愿和能力尚待提升。
金融科技的监管,越智能化、越技术化,越需要治理和配套机制,以确保“技术”、“互联网”的中性与“金融产品”的
负外部性相结合,能否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正“外部性”。这是每一个国家金融科技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四、承担风险能力及其监管承担风险能力的监管,是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个人,永远不会改变唯一的监管目标,再无其它!上游1股东下游1同行第三、立足金融主体的需求谈国家金融监管从主体看,RegTech的外延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监管机构需要针对监管对象应用新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行为制定监管标准,规避监管套利,并利用新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
二是金融企业需要为满足监管和业务发展要求,利用新技术提高合规效率,提升自身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三是RegTech公司需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ML和AI技术为金融企业的决策、降低成本以及合规问题等方面,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金融企业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符合反洗钱等监管政策、遵守相关监管制度。一、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困境、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二、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困境、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三、个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困境、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1、
监管科技(RegTech)的本质与起源?1、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困境、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非常重要,但不一定有效;1)金融科技创新给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形成困境。技术发展推动了交易层面金融业务的表外化,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将挑战现有的金融保障机制的有效性。例某平台爆了,没有最后贷款人?没有任何方式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对表外业务和金融新业态而言,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企业扩散到了公众。数据集中击穿了市场金融跨行业防火墙。数据集中必然导致客户集中与跨行业经营,导致行业之间防火墙被击穿,股权、债权、货币汇兑等不同市场很容易被信息中介打通。虽然跨市场交易带来效率,但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一致性预期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清算层面单向高频剧烈波动。近年来金融市场资产荒和钱荒的高频波动。原因是某个时点,大家想法高度一致。因为大家得到都是大数据,分析结果都一样。比如一致性看空或看高美元,反之看空或看高欧元,诸如此类的现象,虽然体现了效率市场,但高频波动的极端情形是单边预期导致的交易崩溃,这就会导致流动性的瞬间耗尽。中央对手方是谁?怎么提供?成为清算层面大家要思考的问题。国际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困境显现:金融科技跨境展业趋势已显现,但监管合作应对不足。2)国际组织讨论与评估风险控制框架
2016年3月16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日本召开第16届全会,全球金融监管当局首次正式讨论了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及监管问题,并发布了《金融科技的全景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推出了对金融科技的分析框架,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实践性强,值得各国监管当局充分借鉴和应用。框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需要对各类金融科技产品及其机构的创新内容和机构特征充分分析。第二,对其驱动因素加以区分。第三,注意前瞻评估对金融稳定影响,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加以充分评估。在FSB之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已经成立了金融科技特别工作组,研究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未来的监管应对,目前,该工作组正在对各成员国对金融科技的基本态度、监管框架、具体监管以及鼓励创新的具体做法进行调研;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自2014年和2016年两次发布众筹业发展报告后,下一步将更加全面地评估包括区块链、云技术、机器人投顾等金融科技在证券和资本市场的运用及其影响;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于2015年11月发布了《普惠保险业务准则》,消费者保护、数据保护和反欺诈是IAIS对金融科技的三大核心关注。针对金融科技的发展,现行国际监管框架、指引和标准中是否存在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内容需要修订,是否需要制定新的行动计划,各委员会都将作出专业权威的判断。目前各国对支付的监管规则已相对成熟,主要考虑对网络融资和电子货币的监管。对其他金融科技类别的监管缺乏统一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呈现碎片化割裂状态,监管措施各异,对区块链等新技术本身的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3)各国基于自身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内部风险控制与外部监管体制机制等实际情况,形成两类不同的监管思路和方案。一类是自身市场比较小,金融科技发展产生的风险隐患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肩负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任务的国家,如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更具包容性、创新性与鼓励性措施的监管体系,实施“监管沙箱”计划;集中适度监管的英国,金融科技监管相对比较先进,将FinTech作为当前金融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方面立法明确监管职责,出台了对借贷类众筹等业务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发起项目革新和监管沙盒,通过提供一个“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和“宽松版”的监管环境,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FinTech初创企业对创新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交付机制进行大胆操作。这一项目旨在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空间,并不断调整既有监管框架,探索新的监管边界。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监管沙箱适用于所有的科技类企业,监管沙盒项目作为FCA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监管模式创新,引起多国金融监管机构纷纷效仿。新加坡金融市场较小、市场创新相对不足,因此也采用监管沙箱模式对FinTech进行监管,以此来推动FinTech的发展。对沙箱评估标准、退出机制和申请流程都有明确的阐述和提议,通过推出监管沙箱模式为FinTech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安全有益的环境,以试验性的方式向市场推出其产品和服务,让一些初创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然后根据实际的市场影响来进行一些监管。新加坡的监管沙箱仅适用于FinTech企业。另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还成立FinTech与创新组织(FTIG)来负责FinTech的政策、发展和监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新加坡还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士等国签署了双边合作条约,在FinTech的新兴趋势以及创新监管方面将与这些国家进行积极的共享。新加坡对金融企业设立了较高的门槛。“海外投资需要用外币操作,投资者可能要承担汇率损失风险;另外,国内外政策的不稳定,经济危机等问题也可能会影响海外投资,各国监管政策和准入门槛都不尽相同,相比新加坡积极促进金融科技创新的政策,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监管思路则更保守。“国内互金企业若想在海外运营机构,面对海外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成熟的资产管理机构和法规,本身应该具备在全球领域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者资产管理经验”,海外国际市场交易产品多样丰富、品种齐全,而且市场透明规范、监管严格,市场配套完善备受国内金融科技企业喜爱。二是发达金融市场的管理实践。美国对FinTech的监管主要是功能性监管,即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均能按功能方式看你做什么业务,并进而归类为相应的金融监管。美国发展金融科技在技术上具有一些领先优势,且监管严格。特别是2016年所发布的创新细则,以金融科技促进消费者有利的金融创新。日本对FinTech监管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银行可持股科技公司。日本的FinTech公司受到严格的法律和监管限制,吸引FinTech产业风险投资水平一直较低,比如,金融集团受限于只能持有初创企业5%-15%股权的规定;由于日本利率水平低,该国居民倾向于持有现金,金融服务创新需求偏弱,从而制约了FinTech的发展。面对FinTech发展落后其它国家的状况,日本决定放松对FinTech企业投资的限制,日本在2016年对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允许银行持有5%以上的科技公司的股份,并允许银行收购非金融企业100%股权,前提是该公司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日本的银行从此可以与FinTech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开发包括机器人投资咨询和区块链在内的服务和技术。这一政策改变后,日本银行立即将数百万日元投向了FinTech创业公司。5)外部监管的技术支持全球监管科技公司(RegTech)中,以英、美居多,占比分别达到27%、25%。业务类型上,以监管报告自动化、客户尽职调查为主,占比分别为21%和19%;此外,还包括风险管理、系统自动化、市场监控、压力测试、网络安全、通信监测和反欺诈等。短期内监管科技的应用主要是帮助企业自动化那些单调的合规任务以及降低合规和报告方面的运营风险。随着金融企业和监管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加紧密,监管科技公司的业务也会更加深入,在反欺诈和风险管理等领域上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4)国家监管的评价:新加坡的监管沙箱有利于克服国内金融市场较小、创新动力弱对FinTech发展的制约;英国的监管沙箱服务于其追求建立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的目标;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与其国内金融市场规模大、金融与科技创新动力强的市场环境相适应;日本放宽了金融企业持股科技企业股份的限制,有利于突破FinTech发展的资金支持瓶颈。4、外部“监管沙盒”模式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监管沙盒机制对比6)“监管沙盒”模式,即构建一个安全允许在可控的测试空间中,让金融科技企业可在里面尝试新产品、新服务、新功能。该模式在限定的范围内,简化市场准入标准和流程,豁免部分法规的适用,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新业务的快速落地运营,并可根据其在沙盒内的测试情况准予推广。其一,无论受监管或不受监管的机构,都可申请进入监管沙盒。这一举措首次将众多作为“外来者”的金融科技公司纳入了监管大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其创新金融产品的监管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各国主要以机构维度确定监管范围的格局,是否跨越界限迈前一步,这是一个监管理念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重大挑战。其二,申请者将就其提交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得到监管部门个性化的建议或指引,这对监管部门理解和评估金融科技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其三,测试环境中将设置包括消费者保护等内容在内的一些基本监管要求。最后,测试过程中,监管者仍有能运用的监管工具和手段。最后这两点凸显了监管者在沙盒中仍应承担的风险监管和消费者保护职责。沙盒原本是一个计算机用语,指通过限制应用程序的代码访问权限,对部分来源不可信、具备破坏力或无法判定意图的程序提供试验环境。英国金融业务监管局(FCA)首次将沙盒运用在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上。由于众多的金融创新属于破坏式的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制度与规范,试图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监管沙盒”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同程度地公布了自身“监管沙盒”计划。应建立我国的“监管沙盒”,将金融科技创新与现有监管体系之间的冲突内容纳入到“监管沙盒”进行试验,在试验阶段允许金融创新冲撞现有监管红线,试验成功后,再进入市场。可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可解决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能实现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平衡。能是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人担心中国市场大,金融科技机构容易盈利,自身发展动力强,在此背景下如果实施监管沙盒,很多金融科技机构都会来申请,可能容纳不下如此多的机构。5、其它监管模式7)鼓励创新模式是“创新中心”模式,即支持和引导机构(含被监管机构和不受监管的机构)理解金融监管框架,识别创新中的监管、政策和法律事项。这一模式已在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实施。其中,既有一对一的辅导支持,也有面向更广泛受众的支持引导。但这一模式一般不涉及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或虚拟测试。这一模式因其可操作性更强,预计未来将有大量国家和地区推出类似的制度安排。8)鼓励创新模式是“创新加速器”模式,即监管部门或政府部门与业界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提供资金扶持或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和运用。一些国家的“孵化器”安排也属于这一模式。鉴于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预计这一模式将更多地为政府部门而非监管部门所采用。中国在哪?9)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模式的发展中国在金融科技运用场景方面明显领先,但在监管方面却存在不少模糊地带,特别是个人数据保护不及发达国家完善。发展初期这种模糊也许有利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但不能持续下去,必须要抓紧完善相关法律与监管体系,更需学习他国监管模式的先进之处监管与发展-----讨论很久=监管、监管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的职能定位侧重于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未来监管机构也会更多地运用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监管能力。金融科技委员会由央行科技工作分管行领导担任主任委员,成员单位包括科技、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结算等相关司局。委员会将与产学研用各方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共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可以说是金融科技监管的元年,国内的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政策,而设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可视作监管层将金融科技监管正式提上日程。金融科技委员会的建立,意味着央行要着手做三件事:一是投入精力集中研究当前市场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为未来推出政策指引打下基础;二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引导科技金融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发展;三是应用监管科技(RegTech)判断和分析金融科技企业的经营数据,应对新科技带来的新风险。“监管科技由监管机构推动”与金融科技(Fintech)相对应,监管科技(Regtech)正在吸引更多关注。今年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称今后将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10)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厘清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职责范围
金融科技监管的未来走向根据金融科技业务本质,对金融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监管,已是国际共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金融科技创新,必须在遵循现有金融监管基本原则基础上,形成全球化一致的金融科技创新的标准。
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目前各界普遍认为无需专设新机构专门对金融科技实施监管?完全可以沿用现有监管架构,根据机构或功能由现有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重要的是,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最初阶段,在现有监管框架之内,即需要有非常清晰明确厘清界定监管职责: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央行和监管当局之间划分监管职责,如何对金融科技创新准确分类,是否对其中的股权和债权融资分别按不同办法实施监管,虽然难度很大,各国解决必然有所差异,但工作终究得一步步往前走。11)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上下监管框架的合理协调
中央监管与地方监管、跨区域与跨范围监管:金融科技创新需要地方金融局、金融办负责、协调与合作等。作为谁家的孩子谁抱仍然是原则。但金融科技本身已经非常容易跨界、跨范围经营,监管也很容易跨界跨范围监管,由此推动监管数字化、集约化更有必要,实现“统一行业监管+地方金融办协调配合”模式,即把跨区域的行业监管集中统一到中央监管或者是中央监管的派驻机构。例如对小贷的监管,权力可以放在地方,但是一旦涉及跨区域业务,就要纳入中央监管,或者禁止其跨区域业务。地方政府监管在风险处置上有自己的优势,包括拥有公检法等方面的配合等,但是同时需要考虑到,鉴于这些业务的跨区域性、不对称性和快速扩散性,把全部的监管职责落实在地方政府会超出其能力和资源的承受程度。如果能够实现中央统一监管,基于当前越来越集中的信用信息,包括银监、人民银行等各方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流交互,其优势明显大于地方政府监管。但要注意与警惕金融监管不要以安全走入歧途,不用技术监管,而是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甚至用运动式、刑事方式监管金融科技创新,不要弄出彪炳史册金融监管的笑话。金融科技法律环境要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护航。司法机关应提供完善的司法政策、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制度供给,为金融科技、互联网企业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就应该多与监管机构,多与金融科技创新行业多交流,判定是否违法只有一个原则:其创新是真的利用技术,为国家利益,为企业利益,为人民利益,还是只为个人利益?是否违反了现有已确立的法规?如果没有,就不要轻易动用法律手段。如果连监管部门都难以判定的事,司法部门不会比监管部门更专业。同时,在专业性方面更需借力相关行业协会类组织的力量进行自律和监管。互联网行业要加强协调和自律,共同制定规则,加强公共品供给。随着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其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而新技术的迭代创新与深入应用,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指引与推动。12)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与司法监管的协调,要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美国对FinTech监管有完整政策法律体系,并能适时动态地进行调整。比如,奥巴马在2012年签署了《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简称JOBS法案),填补了美国在股权众筹方面的监管空白,并在换届前,由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美国Fintech框架》,详细阐述美国**对FinTech的态度和展望;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ancialIndustryRegulatoryAuthority)出台了《对数字化投顾使用的指导意见》;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ConsumerFinancialProtectionBureau)制定了《CFPB创新细则》来促进对消费者有利的创新。美国还有联邦消费者保护法、联邦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从行为监管的角度保护相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企业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困境、风险控制与内部监管,是重点、核心金融企业为什么需要RegTech?1)RegTech发展是金融企业顺应客户行为内在变化,与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内在的需要。因为RegTech可以利用机器学习(ML)与人工智能(AI)替代目前由人工手动执行的昂贵功能,帮助银行开展对反洗钱或员工不当行为的检测,提高金融企业的合规效率。可以利用ML和AI技术为金融企业的决策、降低成本以及合规问题等方面,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TRegTech在数据聚合、风险建模、情景分析、身份验证和实时监控,以及海量的公开和私有数据进行过自动化分析,帮助金融企业核查其是否符合反洗钱等监管政策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RegTech公司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帮助金融企业遵守相关监管制度,避免由不满足监管合规要求而带来的巨额罚款。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分析技术,在处理金融违法违规经营监管时,将具有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客观上更快捕捉到经济形势下行的变化,于是收缩贷款,导致经济加速下滑,坏账风险增加,反过来导致金融企业更审慎的贷款行为,呈现出恶性循环的态势。金融科技促进顺周期行为,更需要逆周期的调节。一些FinTech公司收取客户备付金,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当前已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可将其纳入到整个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之中。3)包括金融科技科技公司,只要动用客户的资金,做金融业务,就要纳入监管。2)RegTech是金融企业为实现稳健经营,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的刚性需要2017年一行三会等相继出台了多项监管措施,并对金融企业反洗钱、KYC、票据等违规行为予以重点处罚,并对部分合规不达标的机构实行业务限制。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银行等机构金融必须在信息报送、客户分析(KYC)、内部风险管理等众多领域加大RegTech的应用力度,满足合规需求。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III(BaselIII)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9)等法规的到来,客观要求金融企业采用新技术高效地满足合规要求,并加速在客户开立账户、金融犯罪、监管报告、风险数据分析和交易监控方面流程合规。金融监管逐步收紧,金融企业遵守监管法令的成本增加。德意志银行2014年追加支出的成本金额高达13亿欧元。2014年,法国巴黎银行(BNP)由于反洗钱问题,被美国监管当局罚款89亿美元。2017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因为合规程序不达标,被英国和美国当局相继罚款6亿2900万美元。JP摩根大通2012—2014年间,为了规范增添了1.3万位员工,比重高达全体员工数量的6%,每年成本支出增加20亿美元,约全年营业利率的10%。监管科技在具体表现形态上有两大分支——运用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合规端的监管科技(Comptech)和运用于外部控制监管端的监管科技(Suptech)。4)运用于合规端的监管科技(Comptech)是企业风险内控的新蓝海
Comptech——即合规科技——的基本路径是,金融机构端与监管端以数字化的方式互相连通;机构端可以从监管端获取数字化的监管要求并准确转化为内部约束,确保机构和业务实时合规;机构端能够实时向监管端传输数据,自动形成各种合规报告,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准确度。Comptech的应用可以分为数字化、数据识别与分析、数据加密与传输三大领域。数字化运用包括数字化的监管协议:对监管规则进行数字化的解读,并嵌入机构和各类业务中,根据监管规则变化保持更新;数字化的监管材料:将所有与监管相关的资料,包括数据、文件、图像、音视频等都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以数字格式存储。数据识别与分析在数据识别与分析方面的运用包括形成监管报告、实现风险管理、辅助身份认证管理控制、提供实时交易监控。数据加密与传输在数据加密和数据传输中的运用,主要是基于区块链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防止数据被篡改。在风险更加复杂的当下,金融企业要做好合规,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成本投入后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收益,二是需要专业的合规知识人才储备,三是监管要求不断在调整,成本与人才的投入也需要与时俱进。合规科技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可能的出路。"合规科技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实现监管数据收集、整合和共享的实时性,有效监测金融企业违规操作和高风险交易等潜在问题,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需求,提前感知和预测金融风险态势,提升风险预警的能力,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Comptech业务布局。英国合规科技公司CUBE是典型代表。它拥有94名员工,为180个国家的全球一线和二线银行和金融公司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自动跟踪全球监管数据,并根据合规风险的监管变化来提示警报。CUBE提供的解决方案首先会自动获取最新监管数据(包括监管规则和监管行为),
建立起一个跨境监管情报来源,再将其映射到目标公司的政策、程序、记录及客户通信上,以确定哪些法规在特定管辖范围内与哪些业务领域相关。在监管发生变化时,系统会就这一变化对目标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提示,帮助公司尽快恢复到合规状态。美国Ayasdi公司、Compliance.ai公司,澳大利亚的Identitii公司,德国的targensGmbH公司也都是全球范围内合规科技公司的代表。就整体规模而言,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合规科技公司近250家,这一市场仍在持续扩大。合规服务作为企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合规科技有望开拓一片新的蓝海。5)作为企业,把握金融监管科技创新的着力点非常重要监管科技创新开发及应用层面创新:必须用金融科技四大代表性技术,针对按照巴塞尔委员会(BCBS)的分类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包括分布式账户)四类金融业务,进行监管科技配套创新;监管科技还必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四大代表性技术,针对金融业务发展的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价、智能营销和客服、智能研究和投资、高效支付清算、风险管理场景五大场景进行监管创新。Retech的触角既要延伸到七个垂直市场:移动支付和电子钱包;供应链和消费金融;互联网借贷平台;在线理财平台;在线保险;个人财务管理;在线经纪等也同样要延伸到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金融的多个领域。6)
对企业P2P和众筹的监管比较美国按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决定P2P和众筹等适用的法律及监管机构,把P2P和众筹纳入证券市场的行为监管框架;欧盟和英国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进行监管众筹和P2P等业务主要,其中英国对P2P网贷和众筹等都明确了最低资本水平等审慎监管指标要求,并要求投资类众筹要加入英国金融服务补偿计划,类似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网设计;法国将P2P借贷业务视同银行业务,适用银行监管。我国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先是国家积极鼓励,如今则是严厉打击,不惜动用刑事手段。对哪怕是合法经营的平台而言,也先要严格登记,如今又在徘徊等待。让平台鸡飞狗跳,胆战心惊!如果监管都没有确定性,那么意味着什么呢?依法合规不只是对金融监管的,更要让监管机构遵守执行,否则不但无法创新,链正常经营都无法继续。7)目前全球数字货币监管,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截至2017年5月19日,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总市值已经达到850亿美元左右。为全球黄金总市值大约8万亿美元百分之一。数字货币被誉为“数字黄金”。目前市值达到5亿美元以上的数字货币已经达到8只。一方面新加坡和英国等不少国家,把ICO纳入“沙盒”给予观察,还有不少国家积极支持数字货币的发展。几个海外证券交易所也正在积极探讨数字货币ETF挂牌的事宜甚至有人已经把它当做配置另类资产的投资工具,有国家试图合规地把基金资产配置在数字货币ETF。那么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变革,推动国际货币的改革,也意味着持有本币相关的工具就可以走遍全球,就可以进行全球的资产配置。问题是数字货币比特币,价格变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最高的接近2千万倍,现在大概将近六七百万倍,相当于一块钱变成2千万,完全打破了我们常规的理念,更多的人不接受,不理解,有不少国家严格管制,其中包括中国。当然现在央行正在研究相关方面的内容,准备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吗?根据美国国会法律图书馆环球法律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项研究,40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对比特币大致持正面、反对和保留三种态度。在正面态度之下,亦有将其视作商品与货币之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将比特币归类为大宗商品。欧盟最高法院判定比特币为一种货币,而非商品,即电子加密货币为欧盟范围内合法的支付方式。即使在美国,对数字货币,监管差异也非常显著。一方面美国纽约州已经立法支持两种数字货币的发行。另一方面美国对非法数字货币的打击行动开始升级。9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金融科技保护法》,意在对违法使用数字货币进行严格打击。次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分别对同一非法数字货币公司、根据不同的法律适用提起诉状,口吻严厉如一,永久禁令并处以罚款。本研究团队认为,清晰的执法依据和迅捷的监管行动,是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的基石。监管者的明确态度,可以给市场以正确的指引,避免监管套利,避免以创新之名“游离监管”,保持监管规制的统一和监管尊严。(1)大型金融企业:以”竞合模式”推动RegTech创新应用。大型机构往往有人才、有资金、有科技队伍,只要准备充分客户多,业务规模大、流程复杂、产品多样等金融科技创新风险方面,经验更丰富,但往往因为船大难掉头,忽视新技术,忽视新业务,忽视新业态,而更容易出现大型风险事件。在强监管背景下,大型金融企业应该一马当先,加大RegTech的创新力度。一方面,通过推动新兴科技在监管数据链接、报送、反洗钱、反欺诈、KYC等方面的创新应用,认真做好科技金融带来新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另一方面,在一些细分领域,应加大与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力度,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共赢。(2)中小金融企业:加强与科技金融公司RegTech合作创新。部分股份制金融机构、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人才、资金、科技实力有限、“KYC”(knowyourcustomer)等业务流程、网络支付技术储备与融资领域的反欺诈、准入授信模型研发、征信数据分析等前瞻性创新研究领域缺乏积累,可以加强与科技金融公司在业务创新、监管合规等领域的合作,采用第三方科技公司较为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弥补自身短板,低成本快速满足监管合规和业务发展需求。8)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如何进行监管科技创新3、金融科技创新中个人信息保护与消费者保护的监管1)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中国金融科技创新急剧繁荣的情况离不开国家没有对个人信息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在给个人利益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伤害。数据黑产、灰产已形成千亿产业链,数据员、数据集成商、数据加工者,、电信诈骗泛滥,消费金融共债风险等层出不穷。去年国家颁布《网络金融网络安全法》太宏观,具体相关保护举措不容易落地,操作性不强。目前科技创新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露仍没有根本性改观,更没有典型案例支持用法律手段严格禁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由此,以个人信息,包括抗量子可信身份识别系统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支持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将成为最重要的蓝海。新技术叠加信用基础设计,无论在居民信息保护层面,还是企业风险安全层面,都有大量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技术对于信用基础设施的冲击和影响是根本性的。它改变了过去的信用介质流转、信用传导与信用保证方式,使得更多人有可能在新的信用支撑下获得新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挑战了原有信用的边界,包括金融业务的界限变得模糊。
2)消费者保护的监管
当前,虽然监管非常重视消费者保护,但金融科技创新让金融业务呈现表外化等很多全新发展的趋势,导致消费者保护成为监管的难题与短板。“机构稳健则老百姓稳健”监管逻辑受到冲击。为有效保护消费者,仍然只有推动监管科技发展,关注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业务与监管无缝化链接,业务监管实时化把握,风险与监管动态衔接,才有可能为控制业务风险、反洗钱、反欺诈、保护消费者从根本上提供基础保障。
把消费者保护放到首位的核心,不是当事后诸葛亮,而必须把消费者保护的具体条款,锲入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设计和管理流程中,成为天然的安全防范DNA,让创新业务与创新互相安全包容一体化发展。监管才可能真正有效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金融科技创新冲击金融个人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应该非常复杂:目前很多金融大数据是从互联网平台上产生的,而有些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往往是一个集团,数据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向金融领域传导中,就已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于大数据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这些公司或平台的开发人员,包括组织者,对个人一级、二级与三级信息的法律保护,以及技术架构应该如何设计,从来没有考虑,或者知道仍然任意妄为:比如,从电商交易平台、社交网络获得的数据转移到金融领域之后,有可能用于分析个人信用状况,影响到个人借贷的行为,但是消费者当时在电商交易平台、社交网络时,并没有授权这些平台对其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分析,事实上这中间可能涉及侵犯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总体来说,金融科技创新,包括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很容易违法犯规,必须加强监管。3)RegTech+人工智能
探索以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监管。RegTech+人工智能
智能网点、远程智能开户、数据智能化、智能信贷、智能核心业务系统、智能客服(CRM)系统实现精准营销、精准服务、智能理赔、智能研究和智能投顾、等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但同时也加速了风险外溢。以RegTech应对Fintech,给现行监管带来挑战。
基于人工智能的监管系统,具有更高水平的全局优化计算能力,发现更多人工监管发现不了的监管漏洞和不合规情况。可更好地识别与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规则推理(Rule-BasedReasoning)反事实模拟不同情景下的金融风险,更好地进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规避很多模糊的地带,更好地识别与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更有效处理系统性风险。人工智能比个人经验判断更加精准。可以依据监管规则即时、自动地对被监管者进行监管,人工智能的案例推理(Case-BasedReasoning)通过机器学习过去所有的监管案例,用过去的监管案例来评价新的监管问题、风险状况和解决方案,并对有关错误进行预防,更符合现实中的危机处理思路。如果金融市场出现了一次剧烈的波动,可以查看全球历史上有哪一次市场波动与之相仿,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获得了什么效果,作为这一次管理金融市场波动的参考。监管者花费数十年只能积累有限的案例,而人工智能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全球历史上所有的案例,并进行推理。
人工智能可解决监管者个人的激励约束问题。监管者个人的激励约束本是一个难题。为此可以设计很多机制,让监管者更有动力去监管。但用人工智能就不需要考虑个人薪酬和奖励。避免由个人激励不足导致的监管不力等问题。
主要国家积极支持人工智能在监管上的应用。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正在评估与投资相匹配的人工智能金融监管模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采取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未来投资者行为预测,特别是在市场风险评估方面,这包括发现潜在的欺诈和监管部门渎职。
英国通过鼓励发展RegTech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比如利用鼓励、培育和资助FinTech和金融服务公司利用新技术加速达到监管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软件集成工具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等,鼓励FinTech机构创新科技手段以降低合规成本等。4)普惠金融智能投顾监管的核心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体制机制智能投顾监管模式的核心是体制与机制完善问题,把金融企业服务在线化、智能化,从而实现以较低的费率服务更广泛的普通个人投资者,是非常好的普惠型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产品与工具。
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暨南大学《审计实务与案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足球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英语阅读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弱电工程施工2024年度楼宇自控系统工程合同2篇
- 暑期研学活动学生汇报
- 新媒体文案编辑培训
- 产品线上培训总结
- 胃癌内科护理
- 玉林师范学院《三笔字与简笔画》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概率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2 Natural disasters Extended Reading The Last Days of Pompeii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2020)必修第三册
- 眩晕-针灸治疗学-课件
- 【合肥市二手商品住宅房市场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探析8900字(论文)】
- 施工现场消防保卫方案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 《幼儿卫生与保育》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中智集团招聘重要岗位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 农产品质量培训
- 从医疗纠纷看病历书写
- 2024版《隐患排查标准手册》(附检查依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