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_第1页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_第2页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_第3页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_第4页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国四君子:沽名钓誉,谋国无成引言:随着《大秦帝国之崛起》(以下简称《崛起》)的热播,战国历史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崛起》中,战国四君子悉数登场,然而四君子无论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让观众有些不满,与印象中完美的四君子形象相距甚远。大家认为《大秦帝国》系列的主角是秦国,在主角光环之外,战国四君子的形象自然是被编剧抹黑啦。那么,历史上的战国四君子是不是你心中那个完美的战国Boys呢,我们拭目以待。齐•孟尝君•田文:沽名钓誉,谋国无成《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田文霍青饰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土之风兴盛,养土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然而在我看来,“四公子”或沽名钓誉,或谋国无成,或二者兼备,与大家印象中的君子形象可能并不相同。不熟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四人是同一时期的人物,我只能说是也不是。以秦国为主线,孟尝君活跃在秦惠文王末期、秦武王时期和秦昭襄王早期,而其他三人活跃在秦昭襄王中后期,所以尽管四人都在秦昭襄王时代生活过,然而孟尝君与其他三人并无交集。我们从孟尝君说起,孟尝君是典型的“沽名钓誉,谋国无成”之人。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是在树立私人小恩,是为了一己私利,并不能为国为民谋求福祉。孟尝君的养士行为实际上是在搞小团体,营造一己私利罢了。几千名食客常聚于孟尝君门下,这些人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的关系非常铁,我们可以想见,孟尝君的名声想不传遍天下都难。“士”为中国古代四民之首。传统社会对“士”的要求很高,“士”的志向担当和克己精神远远高于常人,“士人”要有不同常人的救世情怀,这种救世情怀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身上却看不到这种精神和情怀,他养的“士”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鸡鸣狗盗之雄”、玩弄权术的奸诈之辈、卖身投靠丧失人格的无耻之徒、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如信誓旦旦的三先生、“内与夫人相爱”的好色之徒、“假公济私”者、贪蝇头小利而不识大体的无知蠢材。孟尝君的“士”几乎没有一个是正直的知识分子,而是一批货真价实的社会渣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种社会渣滓麋集到孟尝君门下并非偶然,孟尝君本身就是一个流氓恶棍。正因如此,司马光也认为,孟尝君是“奸人之雄也”。孟尝君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所以,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就是一个奸雄,决不值得颂扬。孟尝君养士留下了许多典故,其中最有名的是鸡鸣狗盗和狡兔三窟。鸡鸣狗盗之徒助力孟尝君逃脱了秦昭王的加害,但这纯粹是为了孟尝君贪图荣华富贵的一己之私欲埋单。孟尝君手下所养最有名的士人是冯谖,他为孟尝君所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便是焚券市义和营造狡兔三窟。焚券市义只不过是把孟尝君在自己封邑所放的无法回收的高利贷顺势免掉,从而起到了收买人心的效果。狡兔三窟更是用秦魏两国对孟尝君的看重做筹码,迫使齐渭王满足孟尝君的私欲和个人利益罢了。以上两件事固然引人入胜,但仔细一想,可以发现孟尝君是一个先私后公的人。《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先生就指出,孟尝君的“一生活动都在谋求私利,维护其个人的富贵尊荣”,这话可谓一语中的。《资治通鉴》记载说孟尝君“通傥饶智略”,意思就是通达倜傥,富于聪明才智。那么,孟尝君究竟干过一些什么事情呢?孟尝君曾经在秦国、齐国、魏国都做过相国。孟尝君在秦国和魏国为相时间都很短暂,政绩乏善可陈。而在自己的母国齐国,至迟在齐宣王十一年(公元前309年),孟尝君已经继其父位而为齐相。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但从总体上讲,他同样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孟尝君在齐国当政时期,采取了远攻近交的错误军事路线,虽然联合韩、魏两国大败楚国,后来又搞合纵攻入秦的函谷关,声势浩大,自己威名远扬,但齐国却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国力反而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多。再加上孟尝君独断专权,以致天下人都知道齐国有个孟尝君,至于谁是齐王,反而没人在意。孟尝君早在其父靖郭君田婴尚在的时候,便于齐威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24年)被魏召为相,以加强魏、齐两国关系,初步登上政治舞台。孟尝君与齐渭王关系僵化之后,魏昭王八年(公元前288年),应魏之请,孟尝君再次入魏为相。这一次,他致力于联合诸国,以求打败齐渭王。秦、魏、韩、赵、燕五国攻齐,燕昭王、乐毅、苏秦等人固然起了主导作用,但孟尝君此时身为魏相,在其中推波助澜力主伐齐,竟然推动秦相魏冉劝秦王伐齐,并厚颜无耻地向魏冉献媚:“你劝秦王伐齐。齐破,你就可以裂土封侯。”这就很让人诟病。如果说燕国联合五国伐齐,孟尝君以魏相身份推波助澜是为了发泄齐渭王昏庸无道的怨气的话,眼看齐国七十余城相继为燕国所攻占,田单在即墨苦苦支撑,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干什么?他竟然保持中立,既不偏向燕国,也不偏向齐国。俨然一个独立诸侯国的样子。司马光曾经写过一篇专门评价战国四公子的文章,他认为孟尝君养士,损坏了国家大法,树立了私人小恩,靠着投机钻营登上相国高位,看他做的那些事,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利,不能为国为民谋求福祉。他说:“至其晚节,遂挟仇敌以覆宗国,保薛中立,自比诸侯,臣而不臣,孰甚于此!”这就涉及政治操守、做人大节等大是大非问题了。虽然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已是常态,但那是对一般士人而言的。孟尝君不一样,他是齐国的宗室显贵。他凭借“王者亲属”的身份享受着齐国的财富,以此为资本豢养私人门客,通过私人门客谋一己之私利,眼看着国之重器尽归燕国所有,且不说鼓噪讨伐,即便是冷眼旁观也无法让人接受。很不幸,孟尝君在齐国两度为相国,但却支持五国联军伐齐,齐渭王身死,齐国也差一点亡,孟尝君的的确确难辞其咎。赵•平原君•赵胜:谋国无成《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赵胜刘乃艺饰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是这么说的:“太史公日: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日:利令智昏。平原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这段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就是因为“平原贪冯亭邪说”、“利令智昏”,所以才导致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次大战一一长平之战,这场大战致使赵国损失四十余万将土,邯郸被围,赵国几致灭亡。苏辙在《古史》中说:“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苏辙的这段话指出了平原君的两个弱点:第一,有贤不能用;第二,“贪取之”,也就是“太史公日”中的论赞:利令智昏。事实上,在冯亭献城的时候,持反对意见的除了平阳君赵豹,尚有老臣蔺相如和老将廉颇,此等老臣皆已陈述受降后的利害关系,但是皆被赵孝成王驳回。冯亭献上党,接受与否赵孝成王似乎早有定见,所以先咨询老臣,后咨询王室大臣:赵豹、赵胜、赵禹。长平之战前的真正决策者应该是赵孝成王,与其批评平原君“利令智昏”之罪,倒不如说平原君是失之不能审时度势,不能进谏忠言,帮助赵国避开长平之战。作为王室大臣的平原君一定比较了解赵孝成王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性格,所以可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抑或是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此,平原君唯一可追究的责任就是他未曾力谏。《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赵孝成王张迪饰《史记》中记载了平原君在长平之战的两件件事,第一件事是邯郸被围,平原君到楚国谈合纵,以解邯郸之困;第二件事是听从了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组织了三千敢死军,击退秦军三十里,最后终于等到了楚、魏的援军,赵国得以保存。第一件事里面,平原君向各国讨求救兵,即将前往楚国时,他说,“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这显示了他对于与楚国之间的合纵外交势在必行也势在必得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是关键的时机,关系到赵国的存亡。最终经过努力以及门客毛遂的帮助,终于与楚国达成合纵协议。第二件事,赵国武安君李牧曾道:“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这说的是平原君采纳李同意见后的切实行动。以往对此事件,论者多是批评平原君的见识还不如一个门吏的儿子来得高远,但是笔者以为平原君在这件事情上能迅速采纳李同的意见,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已经不是一个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的人可以做到的。平原君虽谋国无成,但并不像孟尝君般沽名钓誉,对于生于王室的贵公子来说,也算难能可贵。魏•信陵君•魏无忌:谋国无成战国四君子中,评价最高的当是信陵君魏无忌。然而信陵君虽非欺世盗名,却也不是某国有成,即使有成,也仅是小成而已。关于信陵君的故事,最有名的当属“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举对于赵国确实是仁义之举、慷慨之举,但对于魏国、对于王兄安釐王却并不是。对于魏王来说,魏无忌的做法是慷魏国之慨,成无忌之名的无君无父的做法。非但如此,魏无忌更是诛杀统兵将领一一有嚄嗜宿将之称的晋鄙。已经打退秦军挽救了赵国后,魏无忌让手下的将军带着他的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孝成王感激魏无忌窃符救赵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议,想把五座城邑封赏给魏无忌。魏无忌听此消息后,产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和神色。门客中有人劝说魏无忌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些事情却不能不忘记。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立了大功,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魏无忌听后,立即自责,仿佛无地自容。赵国召开盛大宴会,孝成王亲扫殿堂台阶,又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魏无忌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魏无忌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魏无忌称说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德可言。孝成王陪着魏无忌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因为魏无忌总是在谦让自责。魏无忌最终留在了赵国。孝成王把部封赏给魏无忌作为汤沐邑,这时安釐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但魏无忌仍没有回魏国的打算。魏无忌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魏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楚•春中君•黄歇:沽名钓誉,谋国无成至于春申君黄歇,你们真的以为他是《芈月传》中和宣太后谈恋爱的小白脸公子歇吗?在司马光看来,春中君尽管“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但是盖棺论定“罪又甚焉”。相对于安然去世的平原君和孟尝君,以及以醇酒妇人自娱而死的信陵君,春中君的下场也最惨,他是善始而未能慎终的典型。春申君曾经陪着楚国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人质,一做就是十年。到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但秦国拒绝放熊完回国。为了避免楚顷襄王死后楚国政局生变,春中君冒死掩护太子熊完逃回楚国。而他自己却因此差一点被秦昭王杀死。春申君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即位,他任命黄歇为国相,封其淮河以北的领地,号称春巾君。春申君能够冒死拯救太子,这就是他“智勇忠信有足称者”的地方。对为政者而言,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糊,不但不能含糊,还要勇于担当,这体现了为政者的操守。冒死拯救储君是春巾君政治生涯中的亮点。春中君为相二十五年之久。司马迁给了他十六个字的评价:“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他主要干了三件事,即养士、治国、经营自己的封地。春申君凭借其雄厚财力,所养门客多达“三千余人”,在战国四公子中是最多的。春中君“养士”的最大特点便是奢侈浮华。然而要说他所养之士对楚国的贡献,却实在是乏善可陈。春申君治国理政同样乏善可陈,而且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有正反两面的解读。春申君主政期间实行亲秦灭鲁路线,把目标对准一般国家不忍欺负的鲁国,迁其君,灭其国,然后又攻打侵占齐国的土地,招致楚、齐结怨,错失团结诸国自强抗秦之良机,这显然是战略眼光的短视和决策的失误。加之韩赵魏相继或战败或臣服于秦,致使楚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加速了楚国的败亡。在楚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鉴于自己的封地淮北紧邻齐楚两国的边境,而齐楚关系紧张,所以他请求改封自己到江东,也就是今天无锡、苏州、上海一带。春中君得到吴地后,10年之内建都邑、固城池、平物价、兴市场、修水利、揽人才,开渠建仓,大兴土木,苦心经营,封邑俨然建成了独立王国。春中君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动了偷天换日的歪念头,最终导致自己身首异处。楚考烈王很长时间内一直无子,春巾君为此非常忧虑,遍寻许多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楚王,但是她们始终没有生育。赵国人李园带来他的妹妹想要献给楚王,可听说楚王不能生育,便担心时间久了,自己的妹妹会失宠。于是他转而使春巾君将妹妹纳为妾。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怀了身孕。李园即让她去劝说春中君把自己送给考烈王,这样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从而永保富贵。春中君大为赞同,便将她推荐给考烈王。不久,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