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反应器毕业设计_第1页
IC反应器毕业设计_第2页
IC反应器毕业设计_第3页
IC反应器毕业设计_第4页
IC反应器毕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工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PAGE40PAGE39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详细资料联系QQ号;1620812008第一章绪论厌氧反应器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第一批厌氧反应器应用于污水处理到现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1896年英国建成了第一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并且利用其产生的沼气进行照明。随后,20世纪初美国和澳大利亚也相继出现了连续搅拌式的厌氧消化池,这就是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1]。第一代厌氧生物废水处理反应器采用的是废水和污泥完全混合的运行方式,反应器内的污泥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反应器内的固体停留时间不是很长,从而导致微生物浓度较低,污水的处理效果和耐冲击能力较差。随着人们对厌氧生物和厌氧消化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污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并不是一种较慢的生物处理过程。研究者们开始以提高反应器内生物浓度和缩短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AF(AnaerobicFilter简称AF)、厌氧流化床(AnaerobicFluidizedBed简称AF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AnaerobicSludgeBed简称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2]。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广泛采用了生物固定化技术,反应器的生物量较第一代反应器更大。AF、AFB、UASB等各种工艺的有机负荷较第一代反应器有了几倍到十几倍的提高,与此同时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却大大缩短。UASB工艺充分利用相与相之间的接触,把厌氧反应器处理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另外研究者在对UASB处理过程论述中还首次提出了生物固体颗粒化概念。自此污泥颗粒化技术成为研究厌氧反应器运行技术中的热点。UASB反应器内污泥颗粒化,使该反应器成为负荷高、无泥水回流、无搅拌设备的高效厌氧反应器。所以,UASB在厌氧发酵工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第二代厌氧反应器中AF、UASB等工艺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反应器存在死容积、进水短流等问题。研究者们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反应器内相与相之间的传质过程,研制开发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EGSB(ExpandedGranularSludgeBed)IC(InternalCirculationReact)ABR(AnaerobicBaffledReactor)ASBR(AnaerobicSequencingBatchReactor)[3]等都属于第三代生物厌氧处理工艺。作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nternalCirculationAnaerobicReactor),以下简称IC反应器)是荷兰PAQUEC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第三代高效厌氧反应器[4],反应器内高浓度的污泥和良好的泥水传质效果,使其在处理效率方面比UASB反应器更具优越性。PAQUES公司在1985年初建造了第一个IC中试反应器,1988年建立了第一个生产性规模的IC反应器[5]。我国于1996年开始引进IC反应器技术[6],该反应器以其启动周期短、处理量大,投资少,占地面积省,运行稳定等优点而深受瞩目,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啤酒生产、造纸及食品加工等行业的生产污水处理中。目前,进一步研究开发IC反应器、推广其应用范围已成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热点之一1.1IC反应器的工作原理IC反应器可以看作是由两个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的,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为4~8,其高度可达16~25m。IC反应器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混合区、污泥膨胀床区、内循环系统,精处理区和沉淀区。其中内循环系统是IC反应器工艺的核心构造,它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泥水下降管组成(见图1—1)。图1-1IC反应器构造原理图1—进水;2—一级三相分离器;3—沼气提升;4—气液分离器;5—沼气排出管;6—回流管;7—二级三相分离器;8—集气管;9—沉淀区;10—出水管;11—气封经过调节pH值和温度后的废水进入反应器底部混合区,与从反应器上部返回的厌氧污泥颗粒水均匀混合,由此对进水进行了稀释和均质作用,从而大大减轻了冲击负荷及有害物质的不利影响。废水和颗粒污泥混合物在进水与循环水的共同推动下,进入污泥膨胀床区,由于回流的影响,此部分产生较大的上升流速,最大可达10~20m/h[7],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这里被转化成沼气,沼气被一级三相分离器收集,沿着提升管并携带着混合液提升至气液分离器,分离出的沼气从气液分离器的顶部沼气排出管排出。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将沿着泥水下降管返回到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与底部的颗粒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环。实现内循环的气提动力来自于上升的和返回的泥水混合物中气体含量的差别,因此,泥水混合物的内循环不需要外加动力。反应器内液体内循环促进了基质和颗粒污泥的接触,而且有很大的升流速度,故提高了传质效果,促进了产甲烷细菌的繁殖和增长,并使污泥膨胀床区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增强。经污泥膨胀床区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参与内循环外,其余污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器进入精处理区继续进行处理,可去除废水中的剩余有机物,使废水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提高了出水水质。由于大部分有机物已被降解,所以精处理区的COD负荷较低,产气量也较小。精处理区产生的沼气由二级三相分离器收集,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并通过沼气排出管排出。经净化的水从沉淀区沉淀后由出水管排走,颗粒污泥则返回精处理区污泥床。1.2IC反应器的特点IC反应器具有很多优点,主要优点叙述如下。1.具有很高的容积负荷率IC反应器由于存在着内循环,传质效果好,生物量大,污泥龄长,其进水有机负荷率远比普通的UASB反应器高,一般可高出3倍左右。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如土豆加工废水,当COD为10000~15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30~40kgCOD/(m3.d)。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如啤酒废水,当COD2000~3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20~25kgCOD/(m3.d),HRT仅为2~3h,COD去除率可达80%。2.节省基建投资和占地面积由于IC反应器比普通UASB反应器有高出3倍左右的容积负荷率,则IC反应器的体积为普通UASB反应器的1/4~1/3左右,所以可降低反应器的基建投资。由于IC反应器不仅体积小,而且有很大的高径比,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用于占地面积紧张的厂矿企业采用。3.沼气提升实现内循环,不必外加动力厌氧流化床载体的流化是通过出水回流由水泵加压实现,因此必须消耗一部分动力。而IC反应器是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实现混合液的内循环,不必另设水泵实现强制循环,从而可节省能耗。4.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由于IC反应器实现了内循环,处理低浓度废水(如啤酒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废水(如土豆加工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10~20倍。因为循环流量与进水在第一反应室充分混合,使原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稀释,大大降低有害程度,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耐冲击负荷能力。5.具有缓冲pH的能力内循环流量相当于第一级厌氧出水的回流,可利用COD转化的碱度,对pH起缓冲作用,使反应器内的pH保持稳定。可减少进水的投碱量。6.出水的稳定性好因为IC反应器相当于上下两个UASB反应器的串联运行,下面一个UASB反应器具有很高的有机负荷率,起“粗”处理作用,上面一个UASB反应器的负荷较低,起“精”处理作用。IC反应器相当于两级UASB工艺处理。一般说,两级处理比单级处理的稳定性好,出水水质较为稳定。IC反应器的研究发展1.IC反映器水力学特性研究根据Chisti等[8]研究的气升式反应器中的液体循环,Pereboom建立水力动力学模型描述IC反应器中液体循环。上升管中的气持率(可通过上升管中气体(Ugr)和液体(Ulr)表面上升流速间的经验关系表达式估算:=(1—1)当气体表面上升流速和液体表面上升流速分别在0.07m/s一3.5mls.0.3m/s-2.7m/。的范围内时,这个关系式在IC反应器的提升管内得到很好的证实[9]。Chisti等[9]根据能量守衡得出r升管中的液体表面上升流速(Ulr),Pereboom结合IC反应器实际情况对Ulr进行了修正,结果见下式:IC反应器具有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的3倍-6倍,液体上升流速增大8倍一20倍。由于IC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大,使产气量增加,导致反应器中平均剪切速率增高,IC反应器中液体平均剪切速率(theaverageshearrate)约是UASB反应器的2倍[9]。ulr=(1—2)2.生物量滞留由于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远远大于液体上升流速,因此颗粒污泥的洗出在正常范围之内,可忽略。逐级测定(gradientmeasurements)表明污泥床混合的相当好,液体紊动不会将大颗粒污泥洗去[9-10].与UASB反应器相比,尽管IC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洗出有所增加,但第二厌氧反应室可以将足够的生物量滞留在反应器中。3.颗粒污泥性质研究通过对处理相同废水的大规模UASB和IC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性质的比较,Pereboom[9-10]考察了颗粒污泥的生长及影响颗粒污泥生长和生物量(biomass)滞留的因素。颗粒污泥的性质包括:粒径分布、强度、沉降速度、密度、灰分含量和产甲烷活性,其中物理特性主要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实验数据表明,IC反应器中的颗粒污泥比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大,强度则相对低,这可能是由于IC反应器的有机负荷高[10-12],见表1-1表1-1UASB和IC反应器颗粒污泥特性同时,Pereboom[10]还对大型UASB反应器和IC反应器中产甲烷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分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这些数据并结合实验室规模反应器的研究,建立了粒径分布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破碎并不严重影响粒径分布;剪切力对于颗粒粒径的分布没有影响。如果进水中的悬浮颗粒多,则污泥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小;相反,如果进水中的悬浮颗粒儿乎很少或没有,则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大。建立的颗粒粒径分布模型能很好地描述IC反应器中较大颗粒的分布。产甲烷颗粒污泥的密度与灰分含量密切相关。反应器接种后的几个月中颗粒污泥的性质即得到优化(development)。此外,王林山等[12]对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进行了研究,启动周期约65d。IC反应器的应用IC反应器可用于处理各种工业废水和低.中.高浓度的农产品加工废水(如奶制工业、土豆加工工业等)。IC反应器在国外的应用情况见表1—2。自1985年第1个中等规模的IC反应器被用于处理土草加工废水以来[13],IC反应器业已被成功放大到大于1000m3[13]。1996年我国引进第1套IC技术[12-14](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该套IC反应器高16m,有效容积70时,并已投产成功,每日能处理含COD浓度为4300mg/L,BOD浓度为2300mg/l的啤酒废水400吨。该1C反应器的进水容积负荷率高达COD25kg/(m3.d)~30kg/(m3.d),COD的去除率在80%。在解决生产废水处理问题的同时,经济上也得到较大收益,每年节省排污费75万元,沼气回收利用价值45万元,相比之下,反应器的年运行费用仅为62万元。可见,IC工艺达到了技术经济的优化。实践表明[15],富含纤维、钙离子的造纸、柠檬酸等生产废水,在UASB等慢速反应器中易沉积,使得厌氧污泥逐渐被置换,导致反应器运行恶化乃至失效,IC反应器因为高的上升流速和特殊的布水器设计,使这一问题能迎刃而解,这无疑拓宽了IC反应器的应用领域。目前国外造纸生产废水的处理已成为IC反应器应用最成功的领域之一[15]。其它如菊粉(inuline)生产等高盐量废水也有成功应用的报道[16]。表1—3给出了IC反应器处理典型废水的运行数据;表1—4给出了同等条件下,采用IC工艺和采用UASB工艺处理相同废水时运行参数的比较,可以看出,IC反应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UASB反应器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单位反应器的处理容量。表1—2IC反应器在国外的运用表1—3IC反应器处理各类工业废水的参数[17]表1—4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处理同类废水的参数比较[17]IC反应器的缺陷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一个新的工艺是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基础,尽管IC反应器有如前所述的诸多优点,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①进水需预处理。为适应较高的生化降解速率,许多厌氧反应器的进水需调节pH值和温度,为微生物的厌氧降解创造最佳条件,IC反应器也不例外;此外,由于IC反应器通常采用很短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所以反应器进水往往需预酸化处理。这都会增加IC反应器以外的处理设施,增加工程造价。②结构复杂,维护困难。由于采用内循环技术,反应器内部结构相对复杂,这无疑会增加施工安装和日常维护的难度;再加上反应器高径比大,对水泵的动力消耗也会产生负面影响。③出水需后处理。污泥分析表明,与UASB反应器相比,IC反应器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细微颗粒污泥(形成大颗粒污泥的前体),加上水力停留时间相对短和较大的高径比,其出水中就含有更多的细微颗粒污泥,这使得后续沉淀设备成为必要,加重了后续设备的负担。IC反应器的发展前景随着对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研究的不断深人,新的工艺设计概念和综合生物法处理工艺(产酸、产乙酸、产甲烷、硫酸盐还原)及综合生物一物理一化学法处理工艺FPRP概念的发展[18],包括IC反应器在内的新型超高效厌氧反应器在工业上处理有机污染物所具有的广阔前景,将越来越多地代替UASR反应器。同时,在IC反应器的应用中发现,由于IC反应器自身存在某些缺点,主要是单位反应器容积的有效利用率还没有发挥到最佳值,在反应器启动初期产气量少不能形成液体循环,因此,IC反应器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我国第二代厌氧反应器还不能很好应用于实践中,第三代IC反应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厌氧反应器的开发应用方面,应越过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在重点开发第三代反应器的同时,应对厌氧反应器进一步创新,加强反应器的构型创新和创制具有新材料及生物技术两者特点的反应器的研究以及水处理技术理论研究。就IC厌氧反应器技术而言,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应为:①颗粒污泥培养技术。颗粒污泥是IC反应器得以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19-20],相对于UASB反应器,由于不同的水力条件和反应器结构,IC反应器培养的颗粒污泥颗粒大、结构松散、强度低,对IC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研究可能会成为现有颗粒污泥理论的有力证据或有益补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此外,国内运行的IC反应器中的颗粒污泥均从荷兰进口,为降低工程造价,需进一步掌第二章内循环厌氧消化器(IC)方案设计与计算握在IC反应器水力条件下,培养活性和沉降性能俱佳颗粒污泥的关键技术。②IC反应器水力模型的研究[21]。现常采用的IC氧反应器的水力模型是pereboom等[22]人于1994年在气升式反应器水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还存在简化不尽合理、计算参数难确定、计算复杂等问题,其合理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切合IC厌氧反应器实际、运算简便的水力模型的研究开发是当前IC反应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③IC反应器的结构优化。研究表明[23],厌氧反应器结构对厌氧消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外在IC反应器的工艺和设备等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但在反应器结构设计和优化方面还缺乏理论指导,许多投入生产运行的反应器都是凭经验设计的,反应器内空间利用率低。在结构优化,提高整个反应器的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挖潜空间。④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IC反应器因为回流的稀释作用,应该比UASB更能处理难降解甚至有毒的有机物,这一点已在普通EGSG反应器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证实。目前,有关IC反应器的应用报道多在易降解废水的啤酒、柠檬酸等领域,其它行业仅有如造纸及其它含高盐量废水的报道[24-27],应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总之,IC反应器具有容积负荷高、处理容量大、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等特点,代表现阶段厌氧反应器的最高研究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1.7本设计的目的和手段IC作为新型高效厌氧消化器,在国内外的研究时间并不算很长,尤其是国内在IC方面的研究还落后国外10年左右。IC的设计基于颗粒化污泥的理论和原理,规范或标准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案,所以造成IC的设计、使用比较混乱,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本设计采用的手段为通过对IC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基本构造、设计方法、应用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集成,建立一套IC主体结构及其它各部分计算、设计相匹配的方法。第二章内循环厌氧消化器(IC)方案设计与计算前言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nternalCirculation,IC),是荷兰PAQUES于80年代中期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第三代超高效厌氧反应器[1]。由于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技术拥有者作了严格的保密,直到1994年,才有相关研究的报道[2]。与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相比,IC反应器在容积负荷,能耗,工程造价,占地面积等诸多方面,代表着当今世界上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最高水平。进一步研究和开发IC反应器,推广其应用范围已成为当前厌氧废水处理的热点之一[3-5]。IC反应器把4个重要的工艺过程集合在同一个反应器内,这4个工艺过程是:1,进液和混合布水系统;2,流化床反应室;3,内循环系统;4,深度净化反应室。IC反应器的工艺设计设计任务:某奶牛养殖场,奶牛存栏量5000头,平均每头奶牛日产废水0.2m3,废水COD为20000mg/L,采用中温发酵(35℃),厌氧消化器数量为两座,试设计该反应器的结构尺寸。2.1IC反应器容积2.1.1有效容积已知:Q=5000×0.2m3/d=1000m3/d,进水COD=20000mg/l=20kg/m3,pH6.5-7.5,有效容积的计算可参照一下两个公式,即:V=(2-1)(2-2)式中V反应器有效容积,m3;废水流量,m3/d;S0进水COD或BOD5浓度,kg/m3;COD或BOD5容积负荷,kg/(m3.d);A反应器横截面积,m2;H反应器有效高度,m;t允许的最大水利停留时间,h或d.一般讲,废水浓度较低时,反应器容积计算主要取决于水力停留时间,而在较高浓度情况下,反应器容积取决于其容积负荷的大小与进液浓度。而容积负荷值与反应器的温度、废水的性质和浓度有关,同时与反应器内是否形成颗粒污泥也有很大关系。对特定的废水,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一般通过实验确定,IC反应器在处理中低浓度废水时反应器的进水容积负荷可达(20-24kgCOD/m3.d)[1]本设计取20kgCOD/(m3.d)。厌氧消化器的数量为两座,采用并联的方式,故每座消化器的废水进流量为:Q1=Q2===500m3/d所以V有效===1000m3(2-3)因为厌氧反应器的数量为两座,所以平均每座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为V1=V2==500m32.1.2实际容积设消化器的装填系数为85%,则每个消化器的实际容积为:V1’=V2’===588.2m3IC反应器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高经比,一般可达4~8,本设计取4。设消化器的直径为D(m),高度为H(m),容积为V总(m3)则:V总=D2H/4=D24D/4=D3(2-4)D===5.72mH=4D=45.72=22.88m对数据取整得23mIC反应器的构造图标注如下图2—1所示:图2—1IC反应器的构造图2.2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树枝管式配水系统树枝管式分配系统如图2—2(a)所示,这种配水系统比较简单,为了配水均匀一般采用对称布置,位于所服务面积的中心点。一般每个出水口服务面积为2~4m2,出水口直径约20mm。这种形式的配水系统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只要施工安装正确,配水基本达到均匀分布的要求。(2)穿孔管式:穿孔管式分配系统如图2—2(b)所示。为了配水均匀,配水管中心距可采用1.0~2.0m,出水孔也可采用1.0~3.0m,孔径一般为10~20mm,常采用15mm,空口向下与垂线成45o方向,每个出水孔服务面积一般为2~4m2,配水管中心距池底一般为20~25cm,配水管的直径最好不要小于100mm。为了使穿孔管各管出水均匀,要求出水口流速不小于2m/s,是出水孔阻力损失大于穿孔管沿程的阻力损失,也可采用脉冲间接进水来增大出水孔的流速。图2—2树枝管式分配系统和孔管式分配系统(3)多点多管式:多点多管式分配系统如图3所示。此种配水系统的特点是一根配水管只服务一个配水点,即配水管根数与配水点数相同。只要保证每根配水管流量相同,即可达到每个配水点流量相等的要求。图3(a)中所示为德国设计专利,配水管设置在污泥床不用位置和不同高度上,废水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脉冲配水器[如图2—3(b)(c)],废水定时地分配给不同位置和高度的配水管,对整个反应器进水是连续的,这种配水系统效果是最好的。图2—3多点多管配水系统(德国专利布水袋)(4)上给式:如图2—4所示,上给式进水分配系统是在反应器的池顶进行分配布设,这种系统的特点是,配水采用明渠,对每个配水点设一个三角堰,并设一根配水管。这种配水系统可确保布水均匀,并易于发现某根管的堵塞情况,也易于及时清通。图2—4上给式进水分配系统根据2.1.2知反应器的底面积为:S==3.14/4=25.68m2(2-5)进水流量Q=uS进水管=ud2/4假设进水的流速为1m/s则进水管的直径为:d===85.9mm为使进水分配均匀,在IC反应器的底部安装布水器,采用结构较简单的第一种布水方式,即树枝管式,一般每个出水口的服务面积为2~4m2,本设计中设布水点服务面积为3m2/个则布水点的个数为:n=S/3=25.68/3=8.56个取整数为9个则每支配水管的管径为:d2==28.6mm进水管的分布模型如图2—5所示则d1==49.6mm图2—5IC反应器的配水分布示意图2.3沼气出气管管径的计算一般1gCOD理论上在厌氧条件下完全降解可以生成0.25gCH4,相当于在标准状态下沼气体积0.35L。由于一部分产生的沼气将溶于水中,一部分有机物要用于微生物的合成,实际产量要比理论值小。正常运行的反应器产生的沼气中甲烷约占50%~70%,二氧化碳约占20%~30%,其余是氢、氮和硫化氢等气体。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常采用BOD或COD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而不去测定具体有机物。用COD指标代表废水中有机物含量更加方便。1kgCOD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量,如不考虑微生物合成,则可按1kg葡萄糖完全氧化所含的COD进行计算。(2-6)180192264108由式(2.6-1)可计算出氧化1kg葡萄糖需要192/180=1.067kg氧,即1kg葡萄糖的COD为1.067kg。(2-7)18048132根据式(2.3-1)和式(2.3-2),则可计算1kgCOD厌氧发酵产生的质量为:(2—8)即1kgCOD去除可产生0.25kg,在标准状况下(,101.33kPa)其体积为:,同样,1kgCOD完全厌氧发酵可产生350L。通过上述理论计算,1kgCOD完全厌氧消化在标准状况下可得到沼气(和)0.70m3[24]。而实际上消耗每千克COD只有0.45~0.5米3沼气产生[27],本设计中取0.5米3。据研究表明,IC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废水时COD去除率约为80%。则每升废液去除的COD为20000mg/L80%=16000mg/L每座反应器每天处理废水500m3,则每天去除COD为:500L16000mg/L=8.0mg,确定沼气管直径时管内的气流速度最大为8m/s,平均为5m/s【2】.那么反应器内每日所产沼气的量为:Q沼气==500m3×20kgCOD/m3×0.8×0.5m3=4000m3(2-9)式中S0进水COD或BOD5浓度,kgCOD/m3;废水流量,m3;P厌氧条件下完全降解1gCOD产生的沼气量,m3/kgCOD;沼气消化器中每天产生的沼气的量,m3;Q=US沼气管(2-10)则沼气管的直径d===108.6mm取整为110mm。2.4排泥系统的设计由于厌氧消化过程微生物的不断增长,或进水不可降解悬浮固体的积累,必须在污泥床区定期排除剩余污泥,所以IC反应器的设计包括剩余污泥的排除设施。设置在污泥床区池底的排泥设备,由于污泥的流动性差,必须考虑排泥均匀。所以在反应器的底部应均匀的设置几个排泥点。每个点服务面积多大合适,尚缺乏具体资料,根据经验,建议每10m2设一个排泥点。IC反应器的底面积为25.68m2。所以在反应器的底部设计3个排泥点即可。在没有相关的动力学常数时,可根据经验数据确定,一般情况下,每去除1kgCOD,可产生0.05~0.1kgVSS计算[25],本设计中取0.1kgVSS。在上面的计算中已经知道每座反应器每天去除COD为8.0×109mg则每天产生VSS量为:QVSS=0.1kgVSS/kgCOD8000kgCOD/d=800kgVSS/d=33.3kgVSS/h(2—11)颗粒污泥的干重(TSS)是挥发性悬浮物(VSS)与灰分(ASH)之和。VSS主要由细胞和胞外有机物组成,通常情况下VSS占污泥总量的比例是70%-90%[11],本设计中设为80%,则产生的污泥量为:=41.67kg/h颗粒污泥的密度约在1030~1080kg/m3之间[27],所以本设计中设污泥密度为1050kg/m3,则污泥的流量为:Q污泥==0.0397m3/h=0.952m3/d设5天排一次污泥,排泥时间为1小时,则需要污泥泵的排泥流量为5m3/h,据此污泥流量,我们选择型号为ZW50-10-20的自吸式无堵塞污泥泵,该泵集自吸和无堵塞排污于一身,既可像一般清水自吸泵那样不需安底阀,不需引灌水,又可抽吸含有大颗粒固体块、长纤维的污物、沉淀物、废矿杂质、粪便处理及一切工程污水物,完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使用、移动、安装方便、极少维修、性能稳定。其性能参数见下表2—1。表2—1ZW50-10-20自吸式无堵塞污泥泵技术指标2.5内循环系统的设计内循环装置的结构主要由沼气提升管、回流管、集气罩和气液分离器4个部分构成。如图2—6所示2.5.1沼气提升管的计算(1)提升管的直径反应器中提升管的直径可以根据“沼气产量”和“气提比”计算出提升液的“流量”(m3.s-1),在根据“流量”和“上升流速”(m.s-1)计算出提升管的管径。由于沼气产量,提升管的浸没深度和提升高度都会对循环液的流量,流速产生影响,因此,提升管的直径应当在一定的沼气产量,一定的浸没深度和一定的提升高度这样具体的条件下,根据循环液的流量和流速来加以确定。IC反应器的混合液上升流速为2.5-10m/h【3】.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质与微生物间的传质过程。实验发现,在2.65-4.35m/h的上升流速下1室的沼气产量明显增加,造成气体管中的液体通量明显增大和中间回流管的流量加速,这说明通过增加进水量的方式可明显提高反应器中的循环比例(一方面可改善反应器底部对进水COD负荷的承受能力,提高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流速而强化传质过程,避免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局部基质浓度过高现象确保了反应器能正常稳定的进行).据此本设计取上升流速为4m/h.假设在第一反应室内的COD去除率为60%。在理论情况下,完全厌氧消化状况下1㎏COD可得沼气0.70m3,实际只有0.45-0.5m3。本设计取0.5m3。则1室内的沼气产量为:V=500m3×20㎏/m3×0.6×0.5m3=3000m3 每m3沼气可提升发酵液的数量为0.071m3.即沼气的气提比为0.71。即提升管内的流量为0.则升流管的直径为:d==0.15m(2)提升管的提升高度在这里所定义的“提升高度”是指:提升管上端溢流口至IC反应器发酵液液面的距离,即提升管与回流管之间的液位差(h2)如图2—6所示。h2=(Dw/Dm-1)h1(2-14)Dw水的容重(kg/m-3);Dm提升管内气水混合液得容重(kg/m-3);h1提升管在水内的浸没深度(m);h2水的提升高度(m);从(2-14)式可以了解到,提升高度(h2)与提升管内发酵液的容重(Dm)和提图2—6内循环结构示意图1.气体出口;2.气液分离器;3.溢流口;4滞留液位;5.发酵液液面;6.提升管;7.回流管;8.气咀;9.集气罩;10.沼气导向板升管的浸没深度(h1)有关。Dm越小(进入提升管内的沼气量越多),或者提升管的浸没深度(h1)越大,提升高度(h2)也越大。但在设计中,不能根据(1)式确定提升管的提升高度,这是因为在内循环装置的设计中希望得到最大的循环量,而不是为了要将发酵液提升得很高。如果将提升管溢流口至发酵液液面的距离(h2)拉得很大,会增加发酵液在提升管内上升时的沿程阻力,从而会减少循环量。而适当地降低提升高度(h2)却可以增加发酵液的循环量。因此只要能保证提升液在气液分离器内的“滞留液位”不会淹没提升管的溢流口,这一提升高度就是适宜的。如果“滞留液位”超过溢流口,也会增加提升的阻力,减少循环量。(3)提升管的浸没深度提升管下端沼气入口处(气咀)至IC反应器发酵液液面的距离称为提升管的“浸没深度”(h1)。实验观察到,在气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提升管浸没深度的增加,发酵液的循环量增加。如果采用“气提比”这样一个参数,即每1m3沼气可提升的发酵液数量,单位为m3(发酵液).m-3(沼气),那么,随着提升管浸没深度的增加,气提比增加。也就是说,随着提升管浸没深度的增加,同样多的沼气能提升更多的发酵液。根据Chisti等[8]研究的气升式反应器中的液体循环,Pereboom建立水力动力学模型描述IC反应器中液体循环。上升管中的气持率(可通过上升管中气体(Ugr)和液体(Ulr)表面上升流速间的经验关系表达式估算:=(2—15)当气体表面上升流速和液体表面上升流速分别在0.07m/s一3.5m/s、0.3m/s-2.7m/s。的范围内时,这个关系式在IC反应器的提升管内得到很好的证实[9]Chisti等[9]根据能量守衡得出r升管中的液体表面上升流速(Ulr),Pereboom结合IC反应器实际情况对Ulr进行了修正,结果见下式ulr=(2—16)式中:hD气液扩散高度,m;h提升管和下降管中的液体高度差,m:KB/T底部和顶部阻力损失系数;Ar/d上升管和下降管的横截面积,m2;g重力加速度;根据有关文献可以得知(27),底部和顶部的阻力损失系数分别为0.0205λ0、0.0256λ0。根据(1)和2.5.2可以计算出上升管和下降管的横截面积Ar=R上升管2/4=0.018m3;Ad=R下降管2/4=0.0314m3如(2)图所示提升管和下降管中的液体高度差h和气液扩散高度hD相等。假设升流管中的气体表面上升流速和液体表面上升流速分别为3m/s、2m/s.则由(2—15)可求出gr==0.47假设下降管中的气体表面上升流速和液体表面上升流速分别为1.5m/s、1m/s.则由(2—15)可求出==0.44把已知条件代入(2.5-4)得:Ulr=(2—17)由(2—17)可求出hD():hD=2.5m由公式(2-17)整理可得:=Dw/Dm-1(2—18)在升流管中气体所占得比重和液体差不多,假设Dm为600kg/m3,已知水得容重(Dw)为1000kg/m3代入(2-18)可得:=式(2-18)中得提升管的浸没深度(h2)由上式可知h1=3h2/2=7.5m要所以提升管的高度H为:H=h1+h2=7.5+2.5=10m(4)提升管的气咀沼气从集气罩进入提升管的入口处称为“气咀”。通过实验〔4〕观察到:1.气咀不宜设在提升管的最下端;2.气咀最好是由多个小孔眼所组成。气咀的设计应该合理,否则会给内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设计中的气咀也应该遵循上述的要求,设计在略高于提升管的最下端由多个小孔组成。采用的材料为塑料物质制品。气咀的直径应该与提升管的直径相同为0.15m。这样才能气咀与提升关紧密结合使提升管内不会进入污泥。从而保障了内循环的持续运行。2.5.2回流管的直径不应小于提升管的直径,以保证回流的畅通。回流管直径过小,会提高气液分离器中的滞留液位,滞留液位淹没提升管的溢流口时,会给提升造成一定的阻力。根据上述所述本设计的回流管的直径也应该大于0.15m。本设计取0.2m。回流的长度应该比提升管大的多,如图所示,在设计回流管长度时考虑到为了使回流发酵液达到反应器的底部,回流管的底部应该距离反应器的底部由一小短距离,这段距离不应该很大2-3m即可。过低可能会引起回流管的堵塞,过高则起不到搅拌反应器底部污泥的作用。所以本设计根据上述因素取回流管的长度为15m。2.6IC反应器内部结构的设计2.6.1第一反应室的设计第一反应室是废水处理的主要区间,进去的废水能够在第一反应室中得到很高程度的处理,没有处理的颗粒已经很少。(1)第一反应室的高度计算由论文要求可以知道每天进入反应器的废水量为500m3,由此可以求出废水在反应器中的高度HV废水=R2H(2-19)H===17m由2.5.1(3)可知第一反应室的高度H一室为:H一室=H-h1=17-7.5=9.5m(2)第一反应室中气封的设计第一反应室中的气封应该设计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我们应该考虑到要与集气罩联系起来设计气封。设置气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在第一反应室中产生的沼气能够全部的由集气罩收集从提升管中排到上部的气液分离器。阻止产生的沼气逸出集气罩。所以气封应该设计成比集气罩的外圈小一点的范围之内。这样在第一反应室中产生的沼气就会全部的由提升管排出。第一反映室中的气封高度应该与一级三相分离器的高度、第一反映室的高度有关。为了使气封能够更好的起到阻气的作用,气封的水平距离设计为0.4m。夹角为90。。高度设计在距离反应器9m的位置。本设计中的气封采用混凝土材质铸成。2.6.2第二反应室的设计从回流管中排出的废水进入第二反应室被进一步消化,第二反应室是对废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的区间,设置第二反应室能够更好处理废水从而达到了一种高效率充分处理废水的目的。使废水能够被很好的处理。(1)第二反应室高度的计算从以知文献的图上可以看出,第二反应室的高度大约为第一反应室一半的高度,所以第二反应室的高度大约为5m。(2)第二反应室中气封的设计第二反应室中气封的设置也应该同一室一样,设置应比二级三相分离器末端的外圈略大一点的范围之内。第二反应室气封的高度应该和第二反应室的高度,二级三相分离器的高度有关。结合第二反应室的高度我们可以把第二反应室中的气封设计在距离反应器14m的位置上,这样才可以起到阻止气体进入沉淀区的作用。第二反应室中的气封设计成和第一反应室一样,气封的水平距离设计为0.4m。夹角为90。。采用一样的材质为混凝土材质。2.6.3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在IC反应器中,三相分离器也是反应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收集分离器下的反应室所产生的沼气,使分离器之上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对上述功能均要求三相分离器的设计避免沼气气泡上升到沉淀区,如其上升到表面将引起水浑浊,降低沉淀效率,并且损失所产生的沼气。三相分离器设计的主要目的由以下几点:(1)从反应器中分离和排放出产生的生物气。尽可能有效地防止具有生物活性地厌氧污泥流失。使污泥通过斜板返回反应器地反应区。当污泥床向上膨胀时,防止过量污泥进入沉淀区。提高出水净化效果。(6)防止上浮地颗粒污泥洗出。在具体的三相分离器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下一些问题:(1)为了防止细小颗粒污泥或悬浮物被洗出,可以在出水水堰板前设置挡板。处理含蛋白质或脂肪等引起污泥上浮的废水时,也应该在出水堰板前设置挡板。(2)处理非常稀的废水时,由于上流速度较大和污泥增长较缓慢,因此常需要较复杂的三相分离器以保留尽量多的污泥。(3)在一定的容积负荷下,单位反应器截面的产气率与反应器的高度成正比因此在较高的反应器设计时,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应该注意克服浮沫问题。为了防止某些废水产生浮沫,可以在三相分离器的集气室内安装喷雾喷嘴。设计三相分离器的原则如下所述:(1)间隙和出水截面积比。其将影响进入沉淀区和保持在污泥相中的絮体的沉降数度。(2)分离器相对于出水液面的位置。确定反应区(下部)和沉淀区(上部)的比例。(3)三相分离器的倾角。这个角度要使固体可滑回到反应器的反应区,在实际中是在45。~60。之间。(4)分离器下气液界面的面积。它确定了沼气的释放速率。适当的释放速率大约是在1~3m3/(m2.h)。速率低有形成浮渣层的趋势,过高则导致形成气沫层,两者都导致释放管堵塞。(1)一级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在IC反应器中一级三相分离器是处在第一反应室的顶部,主要的作用就是分离在第一反应室中所产生的沼气和污泥颗粒。一级三相分离器的设计遵循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原理不同的区别在于在IC反应器中一级三相分离器在设计局部上有些差别,IC反应器中一级三相分离器的集气罩的长度不是两边相等的,在IC反应器中一级三相分离器的左边的集气板的长度要大于右边集气板长度,应为在IC反应器中三相分离器的位置偏向于右边。一级三相分离器的三角形集气罩斜面的水平夹角一般采用55~60。。【29】一级三相分离器的形状为圆锥型,一级三相分离器的上锥部设计在距离反应器9.5m的位置上。一级三相分离器是由三角形集气罩构成,它的斜面的水平夹角一般采用55~60。。本设计中采用55。,为了能够使三相分离器起到更好到集气和防止气体进入沉淀区,三相分离器的圆锥直径应该设计一个合适的长度,这个直径的确定和一室的气封有关不能小于气封的外圈,所以本设计中的三相分离器的圆锥直径设计为5m。(2)二级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在IC反应器中二级三相分离器是处在第二反应室的顶部,主要作用是分离和收集第二反应室中产生的沼气。二级三相分离器的设计也遵循三相分离器的设计原理。二级三相分离器和一级三相分离器的区别在于二级三相分离器右边的集气板长于左边的集气板,因为二级三相分离器的位置偏向于反应器左边。二级三相分离器的三角形集气罩斜面的水平夹角也是在55~60。。【29】二级三相分离器和一级三相分离器的形状一样为圆锥型,,和一级三相分离器上锥部设计一样二级三相分离器的上锥部设计在距离反应器14.5m的位置上。二级三相分离器的三角形集气罩斜面的水平夹角采用和一级三相分离器一样的角度为55。,圆锥直径也设计为5m。因为二级三相分离器处于发酵液的界面上,所以在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在出水堰之间应该设置浮渣挡板防止细小颗粒污泥或悬浮物被洗出。2.6.4沉淀区的设计沉淀区是位于IC反应器二级三相分离器以上,废水经过处理后进入沉淀区,在沉淀区内泥水混合物得到分离,处理过的上清液体由出水管中排出,沉淀的污泥可自动的返回第二反应室。沉淀区的设计主要考虑两项因数,即沉淀面积和水深,沉淀区的面积根据废水量和沉淀区的表面负荷确定,由于在沉淀区的厌氧污泥与水中残余的有机物尚能产生化学反应,有少量沼气产生,对固液分离有一定的干扰,这种情况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可能更为明显,所以建议三相分离器集气罩(气室)顶以上的覆盖水深可采用0.5~1.0m,集气罩斜面的坡度应采用55~60。,沉淀区斜面的高度采用0.5~1.0m。不论何种形式三相分离器,其沉淀区的总水深应不小于1.5m,并保证在沉淀区的停留时间为1.5~2.0h。满足上述条件可取得良好的固液分离效果。所以本设计中沉淀区的高度设计为3m。2.6.5气液分离器的设计由2.3可知反应器每天产生沼气的量为4000m3/d,假果气液分离器每10分钟排出一次沼气。那么10分钟产生的沼气量为:(4000/24×60)×10=27.78m3。由此可知气液分离器的容积最少为28m3。所以可以根据这个条件设计出气液分离器的高度、底面积。本设计把气液分离器设计成高为3m底面积为9.5㎡的形状。2.6.6水封高度在集气室气液表面可能形成浮渣或浮沫,这些浮渣或浮沫可能会防碍气泡的释放。在液面太高或波动时,浮渣或浮沫可能会出气管堵塞或部分气体进入沉降区,这种现象在含脂肪或蛋白质废水处理或产气量太小时会趋于严重。这些现象除可采用吸管排渣、安装喷嘴、产气回流等措施外,还可以在设计上保证气液界面稳定高度来控制,即通过水封来控制。水封高度计算如下:H=H1-Hm=(h1-h2)-Hm(2—20)式中H1——集气室气液界面至沉降区上液面的高度;H1=2.055mh1——集气室顶部至沉降区上液面的高度;h2——集气室气液界面至集气室顶部高度;Hm——主要包括由反应器至储气罐全部管路管件阻力引起的压头损失(0.3m)和储气罐内的压头(0.255m)。H=2.055-0.255-0.3=1.5m2.6.7收集管的设计在第二反应室中沼气的产量,假设在第二反映室内的COD去除率为20%。在理论情况下,完全厌氧消化状况下1㎏COD可得沼气0.70m3,实际只有0.45-0.5m3。本设计取0.5m3。假设在收集管中沼气的平均流速为5m/s。则在第二反映室内的沼气产量为:V=500m3×20㎏/m3×0.2×0.5m3=1000m3(2—R集气管==54.3mm收集管的长度设计为7m。2.7反应器保温所需热量计算=(2-22)式中反应器保温所需热量,kg/h;A反应器外表面积,m2;K总传热系数,W/(m2.K);ta反应器周围环境温度,K;热效率,一般取0.85。在不考虑反应器外部保温措施的情况下K值可通过下式计算:(2-23)式中a1反应器内部对流传热系数,a12000~4000W/(m2.K),取3000W/(m2.K)au反应器外部对流传热系数,au20W/(m2.K);d1反应器的厚度,m;反应器壁的热导率,W/(m.K);反应器壁常用材料是混泥土,查表可知混泥土的热导率为1.3~1.5W/(m﹒K),本设计中取1.4W/(m﹒K)。一般反应器的厚度为d1=240mm=0.24m,将数值代入(2-23)可求K值为:=0.2218,1W/(m2﹒K),IC反应器的外表面积为:A=S上封头+S下封头+S筒体=2×D2/4+DH=×5.72×5.72/2+×5.72×23=464.47㎡反应器周围环境温度粗略的取为20,发酵温度为35,将已知数值代入(2-22)可求出QDQD==36966.35W=1.33×105kJ/h(2-24)式中Cp水的比热容,kJ/kg﹒K;m循环水的流量,kg/h;进水与出水的温差,K;查表可知水的比热容为4.183kJ/kg﹒K,将式(2-24)变形并代入其中,可知:==3.18×105kg/h已知水的密度为=1000kg/m3,故流量可表示为:Q水==3.18m3/h水泵是自动加热恒温系统的动力部分,其选择依据主要是根据换热系统中水的流量、整体结构、水泵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本设计要求换热系统中水的流量是4.97m3/h,据此我们选择了型号为ISW32-125(l)B的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作为本系统的动力,其性能参数见表。表2—2ISW32-125(l)B卧式单级单吸离心泵的技术指标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可用以下方法计算:S换热=[30](2-25)式中:α-平均对流传热系数,W/(m2·℃)本设计采用碳素钢制板换热材料α取200W/(m2·℃)-流体与壁面间温度差的平均值,℃S换热-总传热面积,m2S换热==18.48㎡取换热器内热水流速为1.5m/s,流量同离心泵的流量为5.0m3/h。d换热===0.034m且对于换热器来说有:S换热=d换热l换热所以:l换热==18.48㎡/0.034×3.14=173.1m换热器在反应器上的排布如图2—7所示:图2—7换热器的分布示意图2.8防腐措施生产性实验已经证明,腐蚀是厌氧反应器设计中应格外注意的问题。无论是钢材和水泥,都会因腐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水平面以下,溶解的CO2会产生腐蚀,水泥中的CaO会因为碳酸的存在而溶解,沉降斜面也会发生腐蚀。为了延长反应器的使用寿命,反应器的防腐措施是必不可少的。2.8.1腐蚀机理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是由水泥硬化后形成的水泥石及骨料石子(石灰石)和钢筋组成。水泥石在大气中通常不会被氧化,被水泥石包裹的钢筋和石子具有良好的大气稳定性。因水泥石呈碱性,不仅酸溶液,而且盐溶液、甚至碱溶液也能腐蚀破坏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当然在不同情况下腐蚀作用机理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当含酸溶液或酸性气体(在水中溶解时生成酸)侵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时,其损坏最为明显。水泥石中的主要成分为水合硅酸盐(2Ca0·SiO2·aq)和水合铝酸盐(4Ca0·Al203·19H2O),在酸性、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分解出的Ca0溶于水,由于介质的流动,与水泥石接触的溶液中Ca0浓度不断降低,随着Ca(OH)2的析出,平衡浓度被打破,其他水合物进一步被破坏(水解),直至水合硅酸盐和水合铝酸盐向无凝胶性的SiO2·aq和A1203·aq转化,混凝土就有可能完全失去机械强度,并遭受破坏[33]。水泥石中的水化物可以与CO2发生反应,产生碳酸盐,从而降低钢筋混凝土的原始碱度:Ca(OH)2+CO2一CaCO3+H20Ca(OH)2+2HC1--}CaC玩+2H20当用HCl中和时,CaO3仇又被分解和溶解:CaCO3+2H+TCa2++CO2个+H202CaC03+2H+——Ca(HCO3)2+Ca2+碳化层(CaCO3)被溶解的结果,使得水泥石中的水合硅酸盐和水合铝酸盐结晶接触强度丧失,变得松散,无遮蔽性。混凝土中的骨料石子(CaCO3等)和钢筋(Fe)被进一步腐蚀:nCaO·mSiO2+pHClnCaC12+mSi(OH)4+aqCaCO+2H+——Ca2++CO2+H20Fe+2H+——Fe2++H2由于致密性不好或处理不当,介质工业盐酸就会发生上述反应而遭受腐蚀破坏,CO2+H20的析出进一步破坏了防腐蚀层的隔离作用和混凝土的致密性及强度,致使混凝土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且遭受其他介质如无机盐,H20,02和生物等的腐蚀,直至混凝土构筑物遭受结构性的破坏。IC反应器钢材结构发生腐蚀的原因是,金属表面在潮湿的气体中会吸附一层很薄很薄的肉眼看不见的湿气层(水膜),当水分在金属表面成滴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液膜层,并达到20~30个分子层厚时,就变成电化学腐蚀所必须的电解液膜"液膜下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反应式如下[31]:阳极反应MyM2++2e阴极反应2H++2eyH2对废液处理时废液中的有机物被氧化,生成H2S。H2S是腐蚀性很强的介质,其进一步被氧化生成硫酸盐,使溶液pH值下降,酸性增加,无论是钢材基体还是混凝土,都会被腐蚀。在水面以下,溶解的CO2会产生H2CO3,对设备产生腐蚀,也使沉降斜面发生腐蚀,H2S和CO2等气体溶入水中,能使水膜酸化,导电性增强,使腐蚀加速。由于处理过程是生化过程,还产生生物及细菌腐蚀。在反应器上端处于气-液交替状况,上部沼气显酸性,使上部腐蚀尤为严重,加上反应器内有缝隙、内应力、水流、气、液、固三相等存在,使反应器不仅发生全面腐蚀,还发生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和磨损腐蚀,使腐蚀加剧。2.8.2防腐措施为了防止以上各类腐蚀,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防腐设计①适当增大反应器内径,减小流速,避免磨损腐蚀;②尽量消除缝隙,或增大缝隙尺寸,以减小缝隙腐蚀的发生;③设备制造完毕后,作消除应力的热处理,减小应力腐蚀的发生"(2)采用耐腐蚀材料有几种途径:如采用不锈钢、耐腐蚀涂层和衬里、电化学保护等。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耐腐蚀涂层,它不仅对碳钢设备有效,对混凝土表面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经过实践采用如下防腐方法可得到最佳效果:YJF-1型氟橡胶重防腐蚀涂料,是以氟橡胶材料为主剂而制成的一种厚涂型重防腐蚀涂料。它改变了以往的氟橡胶需高温硫化、施工难度大等缺点,首先采用了冷涂刷和自然硫化工艺,使施工变得简便易行,工程质量容易保证。该涂料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能够长期耐强酸、强碱、强溶剂、盐、石油产品、烃类等腐蚀介质。对基体(钢、混凝土)附着力好。使用介质温度范围宽(-40~250℃),并具有优良的耐老化性能[32]。氟橡胶硫化后,经10年自然老化还能保持较好的性能。其性能如表2—3所示。表2—3氟橡胶重防腐蚀涂料的性能2.8.3施工要求第三章结论内置钢管表面在涂刷前应采用喷砂、喷丸、电动工具或手工除锈。喷砂除锈应达到Sa2.5级以上,手工和电动工具除锈应达到SL3级以上。钢体表面应无油脂、污垢及其它附着物。除锈后,应将其表面浮锈及其它灰尘清理干净,混凝土含水率<6%。该涂料为双组份(A,B组份),配料前应将A,B组份搅拌均匀,按重量比A:B=5:1配制,并充分搅匀,在2h内用完。参考用量:每道涂料用量170~200gPm2,涂层厚度20Lm。施工工艺简单,采用刷涂、辊涂、喷涂均可。涂层表干快、可连续施工、施工操作过程无毒。该涂层弹性好、耐磨、抗冲击,有利于防腐蚀涂装后的设备运输及安装。该涂层可以保证使用15年以上。综上所述,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本设计中IC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2—4所示:表2—4IC反应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反应器数目有效容积/m3实际容积/m3高/m直径/m两座500588.2235.72提升管的长度m提升管的直径m回流管的长度m回流管的直径m进出水管径/mm100.15150.286收集管的长度m收集管的直径mm第一反应室的高度m第二反应室的高度m沉淀区的高度m754.39.553布水管径/mm布水口径/mm布水分支口径/mm离心泵型号排泥管管径/mm85.949.628.6ISW32-125(l)B50污泥泵型号换热管径/mm换热管长/m沼气出口管管径/mm防腐材料ZW50-10-2034173.1108.6YJF-1型氟橡胶重防腐蚀涂料第三章结论南京工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论本论文是针对奶牛场废水处理的基础上设计的厌氧处理新技术-IC反应器的工艺设计。总结如下:(1)从构造上看,IC厌氧反应器比UASB反应器复杂,施工和安装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高径比大就意味着进水泵的能量消耗大,运行费用高,所以反应器的选择必须从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2)颗粒污泥在IC厌氧反应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处理同类废水的UASB反应器中的颗粒污泥相比,具有颗粒较大、结构较松散、强度较小等特点,尚未发现更进一步的研究报道。对IC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的研究可能会成为现有颗粒污泥理论的有力证据或有益补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国内引进的IC厌氧反应器均采用荷兰进口颗粒污泥接种,所以为降低工程造价,也需进一步掌握在IC厌氧反应器的水力条件下培养活性和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的关键技术。(3)IC厌氧反应器由于回流的稀释作用应该比UASB反应器更适于处理难降解有机物,但目前只有处理高含盐废水(菊苣加工废水)的报道,绝大部分IC厌氧反应器用于处理易降解的啤酒、柠檬酸等废水,所以IC厌氧反应器的应用领域有待开拓。(4)通过一些实验数据和文献可知IC反应器是一种高技术的新型超高效厌氧反应器,其主要特点是:有机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高径比大,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出水水质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代表了现阶段厌氧反应器的最高研究水平,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5)针对IC的现状本论文在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数据的计算上还有些模糊。有些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参考文献致谢感谢何若平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何老师的教诲和勉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完成论文的信心,同时感谢林宇师兄、江晖师兄、潘潇潇同学、程小丹同学在论文设计期间给我的帮助。参考文献[1].孙立,管锡珺.厌氧反应器综述与展望.[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4(4):82~86.[2].刘红波,邵丕红,韩相奎.几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3):39~42.[3].涂剑成,管锡,张忠瑞.现代厌氧反应器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2004,26(3):09~12.[4].童昶,沈耀良,赵丹,王承武.厌氧反应器技术的发展及ABR反应器的工艺特点[J].江苏环境科技.2001,14(4):9~11.[5].周磊,陈朱蕾,廖波,孙蔚旻.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性能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5,25(6):1~5.[6].LETTINGAG,FIELDJ,VANLIERJ,etal.Advancedanaerobicwastewatertreatmentinthenearfuture[J].WatSciTech,1997,35(10):5~12.[7].HABETSLHA.Anaerobictreatmentofinulineeffluentinandinternalcirculationreactor[J].WatSciTech,1997,35(10):189~197.[8].CHISTIMY,HAZARDR,M00-YOUNGM.Liquidcirculationreactors[J].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88,43(3):451~457[9].PEREBOOMJHF,VEREIJKEVTLFM.Methanogenicgranuledevelopmentinfullscaleinternalcirculationreactors[J]Tech,1994,30(8);9~21.[10].PEREROOMJHF.SizedistributionmodelfromfullscaleUASRandICreactors[J].WatSciTech.1994,30(12):211~221.[11].PEREBOOMFHF.Strengthcharacterizationofmicrobialgranules[J].WatSciTech.1997.36(6-7):141~148.[12].王林山.吴允,张勇等生产性IC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启动研究[J]。环境导报,1998,(4)24.[13].HACKPJFM,VELI,INGASHJ,HABETSLHA.GrowthofgranularsludgeintheSIOPAQIC-reactor[J].Technologjcalaspects.1986.211~215.[14].戚恺.IC反应器在造纸行业的应用[J].国际造纸,2001,20(3)58~59.[15].L.H.A.Habetsetc.Anaerobictreatmentofinulineeffluentinandinternalcirculationreactor[J].Watscitech,1997,35(10):189~197[16].王凯军.厌氧工艺的发展和新型厌氧反应器[J].环境科学,1998,19(1):94~96.[17].HARETSI.HA,ENGEIAAEA.1HH,GftOENECEI,DN.Anaerobictreatmentinclineeffluentinanintemaleirculation[J].WatSciTech,1997.35(10):189~197.[18].LETCIVGAC,FIE1DJ,CAMLierJ,etal.Advancedanaerobicwastewatertreatmentinthenearfuture[J].WatSciTech,1997,35(10):5~12.[19].J.H.F.Pereboom.SizedistributionmodelformethanogenicgranulesfromfullscaleUASBandICreactors[J].Wat.sci.tech,1994,30(12):211~221[20].丁丽丽,任洪强,华兆哲等.内循环式厌氧反应器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的特性[J].环境科学,2001,22(3):30~34.[21].吴静,陆正禹,胡纪萃等.新型高效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M].北京:中国给排水,2001(17):26~29.[22].J.H.F.PereboomandT.L.F.M.Vereijken.Methanogenicgranuledevelopmentinfullscaleinternalcirculationreactors[J].Wat.sci.tech,1994,30(8):9~21.[23].方治华,刘明刚,郝晓刚.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结构模糊优化[J].中国环境科学,1989,9(2):103~109.[24].戚恺.IC反应器在造纸行业的应用[J].国际造纸,2001,20(3)58~59.[25].吴允,张世江.啤酒生产废水处理新技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J].环境保护,1997,9:18~19.[26].王江全.柠檬酸废水处理工艺———IC厌氧反应器和好氧生化技术[J].江苏环境科技,2000,13(3):21~23.[27].L.H.A.Habetsetc.Anaerobictreatmentofinulineeffluentinandinternalcirculationreactor[J].Wat.sci.tech,1997,35(10):189-197.[28].孙东坡,王二平,许继刚,耿明全,严军[J]管道高浓度泥浆阻力系数的试验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29].任南琪,王爱杰[J]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30].王茂辉,离心式气液分离器设计.机械工程学院,[31].蒋金勋,张佩芬,高满同.金属腐蚀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132~134.[32].欧阳峰.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腐蚀与防护.[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36(1):5~7.[33]B·M·莫期克文.混级土和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及其防护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