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需求侧改革消费循环的堵点与短板在哪_第1页
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需求侧改革消费循环的堵点与短板在哪_第2页
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需求侧改革消费循环的堵点与短板在哪_第3页
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需求侧改革消费循环的堵点与短板在哪_第4页
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需求侧改革消费循环的堵点与短板在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需求侧改革,消费循环的堵点与短板在哪核心观点降低住房支出提升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下降是构建国内消费大循环的的核心问题。房租

和房贷这两大居住支出占比是导致收入分配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降低房租特别是大城市房租是打通国内消费大循环的第一步。地

产后周期消费产业链会存在持续的的投资机会。第一,在增加租赁房屋的过程中,消费类建材、家电和家居将获得显著的拉动。消费下沉与渠道变革近年来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发挥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效果显著。2019

年低线级城市的增速快于高线级的增速。三四线城

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堵点在于招商引资困难和基建设施落后。消费下沉需要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注重从传统到生活的业态结

合,借助互联网发展为下沉市场的消费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持,深

度挖掘消费需求、健全供应链体系。政策支持耐用消费品升级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耐用消费品升级,是提升消费偏好的重要方法。从政策层面来看,我们将预期城市汽车升级置换,

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进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置换升级

(人民网)。本文预期,从

2021

年开始,各大城市将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推动耐用消费品消费升级。除此之外,餐饮旅游、教育、

养老、医疗等行业也会得到持续的支持。汽车、家电消费升级还

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充分发掘消费需求。一、引言:国内消费大循环的构建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改变。2020

5

月,政治局常委会会

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规划中,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开放

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并在

2021

年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需求侧管理。刘鹤副总理撰文指出:需求侧管理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深入分析需求

侧管理是理解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从支出法来看,国民经济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从静态角度来看,2019

年消费在

GDP的比重大

约为

55%,投资在

GDP的比重为

43%,净出口占比约为

1%。从动态角度来看,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

投资与中国》中指出,从

2000

年中国加入

WTO之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8%,外需是中国经济

上涨的持续动力。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通过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资本形成额对

GDP贡献率达到

2009

年的

83%的最高峰,随后逐步下降到

2018

年的

32.4%。消费占比从

2009

年的

40%上升到

76.2%(受贸易战的

影响,净出口贡献率为-8.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升。需求侧管理的含义是将消费在经济的比重

进一步提升,成为经济增长长期持续驱动力。打通消费循环的堵点和短板,是国内大循环构建的基础。1.1

降低住房支出提升可支配收入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可支配收入持续下降、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意愿下降、消费环境不足和高端

消费供给不足是国内消费大循环的

4

个主要堵点。其中可支配收入下降是核心问题。第二,本文根据中国的实

际情况分析了

2019

年典型家庭除了五险一金和所得税之外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现:食品支出占比

28.2%、居住支

出占比

23.4%,这是两大刚性支出。房租和房贷这两大居住支出占比是导致收入分配差扩大的重要原因。降低

房租特别是大城市房租是打通国内消费大循环的第一步。在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就成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商品房市场中,坚

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在租赁房市场中,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是重点内容。

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这本质上是剥

离房地产附加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属性,这对降低房价具有重要意义。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

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这是通过增加供给的

方式进行房租。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通过破除垄断的方式对租金水平

进行合理调控。从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看出,增加租赁住房建设、将闲置的商业地产、工业地产转换

成租赁住房,增加大城市房屋租赁供给,成为推动大城市房租下降和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提升的关键步骤。“租赁住房增加-房租下降-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升级和消费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收入增加”的国内大循环将

率先构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观察到地产后周期消费产业链会存在持续的的投资机会。第一,在增加

租赁房屋的过程中,消费类建材、家电和家居将获得显著的拉动。对于中等收入人群而言,住房贷款也是重要的刚性支出。坚持房住不炒,剥离房屋的公共属性只能是稳定

房价的重要手段。随着利率的下降,房贷支出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增加住宅用地供给、允许

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在缴纳土地出让金之后转换成住宅用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都市圈的建设,通过人口聚集和深化分工的方式提升收入水平,这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长久之道。我们将在后期的报告中深入分析“大国

大城战略”。1.2

消费下沉与渠道变革近年来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发挥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效果显著。《中国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京东)指

出:2019

年低线级城市的增速快于高线级的增速。四五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增速领跑其他线级城市,下沉市场具

备较大的消费潜力。过去三四线城市消费水平远落后于一二线城市,但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人口回流、电

商平台推广过程中,其消费升级的潜力开始释放。与此同时,由于生活成本较低尤其是住房方面的投入较少,

三四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宽裕,从而使其具备很强的消费能力。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堵点在于招商引资困难和基建设施落后。三四线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商

引资的困难。广大农村主要受商业网点布局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消费潜力无法充分释放。

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是需求侧改革的取向。消费下沉需要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引

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中小城市开展连锁网点建设,发挥不同的市场互联互通作用,促进适

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品牌商品销售。注重从传统到生活的业态结合,实现家庭教育服务,家庭医疗服务,家政服

务、家庭维修服务、健康餐饮服务等有机结合。借助互联网发展为下沉市场的消费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持,深度

挖掘消费需求、健全供应链体系。1.3

政策支持耐用消费品升级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耐用消费品升级,是提升消费偏好的重要方法。从政策层面来看,我们将预期城

市汽车升级置换,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进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置换升级(人民网)。在农村消费品升

级方面,通过补贴的方式推动汽车下乡、家电消费升级也是提升农村消费偏好的重要方法。本文预期,从

2021

年开始,各大城市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动耐用消费品消费升级。除此之外,餐饮旅游、教育、养老、医疗

等行业也会得到持续的支持。汽车、家电消费升级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充分发掘消费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团、京东、阿

里等互联网企业仍然会由持续的优势。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等服务业范围仍然会持续拓展,教育、医疗、养

老、餐饮旅游、零售等行业成长空间依然巨大。1.4

投资策略:坚守消费升级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意愿不足、消费环境与高端消费供给不足是消费循环的堵点。降低房租、房贷等住

房支出,增加可支配收入,调节贫富分化的差距,是构建国内消费大循环的切入点,是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

重要步骤,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在构建国内消费大循环中存在三条投资主线:第一,消费建材、家电、家居等地产后周期产业链最先受益。

第二,消费渠道下沉和渠道变革的过程中,快递、汽车、家电、零售等行业也存在着持续发展的机会。第三,

在可支配收入提升后,国内餐饮旅游、养老、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消费行业也会得到显著的发展。二、人口与消费特征2.1

人口变化趋势人口总量决定了消费规模,人口结构变动决定了消费内容。中国人口仍然呈现出总量增加,老龄化加深的

特征。一方面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增速却在不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

5‰以下。人口老龄化仍

然在不断加深,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

10%,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和规模继续下降。另一方面,

“十四五”期间,中国依旧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规模庞大且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群体为中国过去几十年

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丰富的“人口红利”,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韧性的秘诀,人口总抚养比依

然较低,处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市客群扩大形成消费新动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农村人口不

断向城市人口转变。2019

年,城镇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为

42359

元,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16021

元,对

居民消费整体形成了有力支撑。2019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0.60%

,比

2000

36.22%

的水平已有

大幅度提升,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

80%

以上的城镇化水平。但是按照我国庞大的人口数计算,城镇人口提升

1%,就代表有近

1400

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将拉动巨大的消费潜力。人口城镇化过程本

质上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年轻人口的不断涌入城镇,使得城市人口年龄结

构整体性发生改变,年轻人群占比不断提高。城镇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示范

效应作用下,“新市民”会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品的消费,最终使得城市化过程不断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渠道影响到居民消费结构从低级向更高级层次转变。同时可以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通过棘

轮效应,居民消费水平也会持续平稳上升。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和少子化社会,“银发经济”成为新增长点。根据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人口年龄结构会对消费产生影响,社会人口中如果中青年人比重大

,则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会提高

;如果少年和老

年人比例高,则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会增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201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

2

亿人,占总人口比

重达

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2019

年,我国老年人口以达到

12.6%,我国预计将

2027

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

65

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

15%。1980

年以来实行长达

30

年的计划生育

国策,2011

年后,国家才逐步放开“二孩”政策。彼时,0-14

岁的少年在人口中占比由

1982

年的

33.6%

降至

2019

年的

16.8%

,降幅

50%。我国的社会总抚养比数年下降,主要是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从

2000

年的

32.6%下降到

2019

年的

32.8%;

反观老年抚养比则从

2000

年的

9.9%上升至

17.8%。这样的变化预示着“银发经济”在未来将会是新的发展重点。

按照生命周期假说,在中年时期

,收入会大于消费

,不仅可以偿还之前的负债

,还可以准备积蓄养老。而人在少

年和老年时期消费往往会超过收入

,形成负储蓄。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重要民生商品

价格继续回落,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金融在不断发展完善,可以让更多人口拥有跨生命周期消费的能

力和信心,提高居民消费贡献率。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逐渐壮大。15-64

岁的中青年群体“新中产”在人口结构中占比逐渐上升,这部分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稳定收入,有较好的生活品味及健康的爱好。在教育水平上,2019

年,我国人口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9.5%,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

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7

年,新

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

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7

年,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性别

比例上,截至

2019

年,我国男性人口

71527

万人,女性人口

68478

万人,男女人口差距为

3049

万人。虽然数量差距较大,但我国男女性别比例长期稳定在

104%-106%之间,性别结构相对稳定,并在近几年逐渐接近

100%。

我国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青年女性群

体占比正在逐年增加,这部分女性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平均年收入

2

万以上,75

后男女占比差距-1.5,

85

后男女占比差距-0.6,95

后男女占比差距-0.1。2020

年,中国“她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4.8

万亿元。2.2

消费变化2.2.1

消费结构现状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过渡阶段,但目前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2019

年全国居民消费结

构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食品烟酒再居民消费中占比第一,食品研究占

2019

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

28.2%,支出金额达

6084

元;第二房屋租赁、维修等相关居住支持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居住类支出的

CPI同比上涨幅

度较低,仅高于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

CPI;第三,其他生活用品及服务费支出比重最低。在

2019

年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烟酒、衣着和居住消费占比

57.8%,其余消费占比

42.2%。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食品烟酒、衣着和居住为生存型消费,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设备及用品、文化娱乐

和其他消费为享受型消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差距较大。对比中国城乡消费结构(下图中外环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可以

看出城镇和农村消费结构与全国基本一致,城镇和农村消费支出中排名前三的依次为食品烟酒、居住、交通和

通信,占比均超过

10%。2019

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

21559

元,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

28063

元,相比之

下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仅为

1332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侧重点亦有所差异,城镇居民侧重衣

着、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领域等的消费;而农村居民消费侧重食品烟酒,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领域,分

别比城镇居民高出

2.4、0.7

2.6

各百分点。2.2.2

历史发展情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渐进过渡。数据表明,近年来医疗保健消费的比重

显著上升,在

2015

年医疗保健的消费份额仅为

6.9%,此后几年持续增长,2019

年达

8.8%,上升了

1.4

个百分

点。消费、文化和娱乐占比的增长幅度次之。对比来看,交通和通信消费份额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2015

消费通信类占比

13.3%,后增长到

13.7%,之后再下降到

2019

年的

13.3%。食品烟酒和衣着支出占比下跌最严

重。总体来看。2015-2019

年,食品烟酒、衣着和消费从

2015

年的

59.8&下降到

57.8%,降低了

2.1

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渐进过渡。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消费比重始终高于城镇居民,但差距在不断缩小。2015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烟

酒消费份额分别为

29.7%和

33%,截止至

2019

年,分别减少至

27.6%和

30%,其差距从

3.3

个百分点缩小至

2.4

个百分点。类似的可以得出结论,城镇居民的衣着类消费份额一直高于农村居民,但其差距也呈现缩小的态势。但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大于农村,并且其差距存在扩大趋势。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从

2015

年的

22.1%提高到

2019

年的

24.2%,农村居民消费从

2015

年的

20.9%提高到

2019

年的

21.5%,居住消费城乡差距逐步扩大。最后,

城镇交通和通信消费比重经历了先领先农村,后不及农村的过程,2015

年和

2016

年城镇居民的交通通信支出比重超出农村

0.9

0.4

个百分点,但

2017

年被反超,截至

2019

年城乡交通和通信消费比农村低

0.7

个百分点。2.2.3

消费结构发展趋势第一,未来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预计将大幅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居民对于专业养老、高端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科学等方面都将会有更高的消费需求。2015-2019

年,全国居民

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

1165

元上涨至

1685

元,增长幅度接近

50%,相应的消费占比也从

7.4%上涨到

8.8%,

提高了

1.4

个百分点。并且经过此次疫情,医疗保障产业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公众的健康意识显著提高,医疗保障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一触即发。第二,交通通信消费的占比将进一步扩大。全国居民的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指出从

2015

年的

2087

元上涨到

2019

年的

2862

元。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

道交通等七大领域的“新基建”进入大众视野。随着未来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提高移动传输等技术的速度和

效率,大众对于便捷通讯和物流运输等的消费需求也会随之而来。第三,食品烟酒和衣着的消费份额未来将会出现显著下降。2015

年-2019

年,居民食品烟酒和衣着的消费

份额显著下滑,分别从

2015

年的

30.63%、7.41%下降到

2019

年的

28.22%和

6.2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提高,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的支出占比会不断减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消费向改善消费过渡。三、消费循环的堵点3.1

可支配收入下降3.1.1

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驱动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居民消费能力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限制,提高居

民可支配收入是刺激消费的有效方案。一方面,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长过缓,居民无力承担更高层次的消费,

既不利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削弱国家整体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偏高,

居民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导致高收入者消费率低和低收入者消费不自信现象并存,加剧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

不同居民收入的不平等会使低收入群体消费非必须支出增加,抑制良性消费;土地价格过高会减少劳动性收入,

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抑制消费水平的提升;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会提高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降低消费率。由

此可见,稳定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提高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是提高消费率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生活质量获得较大改善。在过去的一段时

间内,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8

年已达到

28228

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9.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更是突破了

4

万元大关,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带来的

收入提升效应也愈发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

19853

元,其中城镇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6112

元,增长

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4.6%。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

长具有一定相关性,收入提升将带来消费支出增加,此外,也会带来消费结构改变。2013

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从

2013

72.2%的占比降到

2018

70.33%。2018

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仅为

8.4%,比

2017

年回升了

1.3

个百分点,却低于

2016

年的增速

8.9%,这说明居民消费支出仍然疲软,只是较去年略有改善。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仅为

6.8%,低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0.7%的名义增速,还低于平均增速

8.4%。根据

2018

年统计公报,按全国居

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6440

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4336

元,高收入组人

均可支配收入

70640

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更是加剧了消费疲软的态势。又考虑到城镇居民消费水

平比农村居民高的现实情况,可发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不足是当前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的几项为居住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及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这几项支出近些年的增长速度皆是高于总体消费支出的增速,2017

年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的增速为

9.6%,居

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速为

8.9%,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增速为

11%,都远高于居民人

均消费支出的增速

7.1%。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增长迅速反映我国居民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变

得越来越有意义。而住房和医疗保健住处的高速增长却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刚性需求支出快于总体

消费支出,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2020

年新冠疫情之后,我国消费数据恢复较为缓慢,居民收入下降成为了制约消费恢复的关键因素。据国

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203

亿元,同比下降

1.1%。1-7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4459

亿元,同比下降

9.9%,降幅接近两位数。在我国目前以经济复苏为基调、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恢复的

发展过程中,消费数据的缓慢恢复显得格外刺眼。谈到国内消费恢复缓慢的原因,多位专家首先都提到疫情冲

击导致了居民收入下降,从而制约了消费。2020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

1.3%,考虑到

债务利息等支出刚性,居民不得不大幅压缩非必要型消费支出。在

9

9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今年消费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居民间

收入差距正逐渐拉大,正形成恶性循环,应重视改善居民收入水平。要改善当前居民收入下降引发的一系列问

题,自然是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施策方向。若要真正落实保民生和拉动宏观层面更大范围的消费需求,政

府有必要在全国层面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一次性消费补贴,通过现金、消费券或是代金券的形式发放,并保证

一定的力度与覆盖面,以此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最终刺激消费带动经济良性循环。3.1.2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

2020

3

月的调查中,受访居民预计

2020

年全年消费

将较

2019

年减少

9.4%;而到

5

月,这一减少幅度已增至

17.3%。其中,年收入

3

万以下和

3

万~5

万的低收入

家庭的消费减少幅度更大。此外,低收入群体的金融资产也不足,面临流动性约束;而高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

其预防性储蓄增加、享受型消费出现负增长。在

2

月开始的第一轮调查之后,团队发现低收入群体无钱消费而

高收入群体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5

月开始的第二轮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且情况较前期更为严重。

居民消费预期悲观主要原因是居民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减少,特别是边际消费意愿高的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

受到的冲击大于中高收入阶层,社会收入差距在疫情后进一步扩大。因为典型的高收入人群就业多分布在互联网、IT、金融、媒体以及一部分制造业等领域,本身受到的疫情

冲击较小,收入并未出现明显缩减,而中低收入群体所在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等行业受到的疫情

冲击大,收入缩减明显。要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关键还是要提高其收入水平。首先是继续加大稳就业的

力度;其次,可以适当加大财政资金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支持灵活创业就业;最后是进一步完善好各种

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消费意愿。按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

0.2

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

为收入较平均;0.3-0.4

收入分配相对

合理;0.4-0.5

收入差距较大;0.5

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

0.4

作为收入分配差异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

基尼系数在

0.24-0.36

之间。中国

2015

年基尼系数已超过

0.46,属于收入差距较大国家,与欧盟有明显差距。3.2

消费意愿下降理论上,居民有足够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才有广阔的市场,各种生产要素才

能充分有效地得到动员,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实和更上一层楼的理想驱使下扩展投资、升级技术;而企业

能在“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市场竞争下实现优胜劣汰,促使有效率、有前瞻性和有担当的企业持续涌现,

才能提供最广泛、最多元的就业机会和形态,从而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由此形成一个“消费-投

资-就业-消费”的螺旋式良性循环。居民收入增长仍缓慢制约居民消费。收入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随居民收入总量和收入结

构的变化而变化。通过

2009-2018

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实证检验发现,二者呈现正相

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94。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减税降费、提高企业员工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刺激居民增

收,但政策效果尚不明显,居民收入增长信心不足。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9

年一季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同比增长

8.2%,增速处于

2014

年以来较低增速。调查数据也显示,居民增收信心不足,居民当期收入

感受指数自

2018

年三季度以来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且在

2019

年二季度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在增收尚不明显的背景下,居民整体的消费意愿较弱,尤其是对收入较为敏感的低收入、中等收入者消费潜力未能有效

释放,居民消费占比偏低。据测算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用于消费的平均比例仅为

34.13%,远远低于消费超前的

美国(69.5%),也低于日本(56.3%)、韩国(47.8%)、印度(59.1%)。解决消费意愿下降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点。一是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

居民消费倾向,通过提高居民劳动报酬收入占比、增加财产收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促进居民可支配收

入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在居民收入短期内难有明显改观的背景下,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保制度,消化影响居民消

费意愿的刚性因素,引导储蓄资金进入消费领域。3.3

消费环境不足消费环境是指由商品的生产、流通和城市商圈空间布局决定,对消费者实际消费具有直接影响的一些外部因

素,既包括与消费场所的距离,也涉及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质量、品牌、服务水平等因素。商品流通中的现代组

织形式连锁商业直接构成消费环境的一部分,还通过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包括采购、定制化生产等形式)间接影

响消费环境。汽车、通讯器材以及房地产相关消费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接近

5

成,是带动近年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但

2018

年以来以上消费热点均失去动力。其中房地产相关消费受到房地产销售面积下滑的影响大幅下滑,汽车消

费面临新排放标准、汽车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等因素制约。此外,新技术换挡也对消费带来暂时性拖累。如汽车

行业正从柴油/汽油转向电动/混合动力汽车,手机行业正从

4G转换到

5G,这导致一些消费者推迟购买计划,

等待更多新产品上市。解决消费环境不足的问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对养老健康、绿色消费、教育文

体、旅游休闲、信息网络、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消费升级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刺激老

年群体、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的消费意愿,形成拉动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引擎”。3.4

高端供给不足3.4.1

主要消费品进口需求旺盛、跨境购物的增长与高端科技大量进口目前,我国的中高端供给侧存在严重不足的现状,比如高端主要消费品进口需求旺盛、集成电路产业大量

进口、众多消费者选择出境购物或海淘等,并呈现增长的趋势。(1)进口消费品需求仍然旺盛根据商务部

2019

7

月发布《主要消费品需求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中,对食品、服装鞋帽、母婴用品

10

大类消费品进行的全面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目前对进口消费品需求仍然旺盛,有

79.6%的消费者购买过

进口消费品,其中

41.7%的消费者购买进口消费品占同类消费品比重超过

10%。从分品类看,化妆用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电子电器进口比重较高,分别为

58.0%、54.3%、45.0%和

41.9%。对产品的安全、设计和品质的关注,是消费者选择进口产品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对食品、母婴用品、化

妆用品、乘用车四类产品的安全性能更加关注,钟表眼镜、珠宝首饰则关注设计;家居和家装用品、文教体育

休闲用品关注品质;服装鞋帽关注价格、款式;电器电子产品关注功能。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增加购买进口消费品的意愿较强,对于化妆用品、珠宝首饰、母婴用品、钟表眼镜、

乘用车、食品

6

类消费品,消费者增加购买进口的意愿都强于减少购买的意愿:有

22.9%的消费者将增加购买

进口食品,

26.6%的消费者将增加购买进口母婴用品,29.9%的消费者将增加购买进口化妆用品,28.5%的消费

者将增加购买进口钟表眼镜,30.4%的消费者将增加购买进口珠宝首饰,25.3%的消费者将增加购买进口乘用车

及用品。据报告显示在

2020

上半年,有

24.1%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购买进口消费品。(2)跨境进口消费规模扩张迅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国家层面频频颁布的鼓励政策也促进了我国跨境网商的

快速发展,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对进口消费来说,新型消费发展趋势推动包括进口消费在内的消费市场数字化转型,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利好为进口消费线上化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跨境电商新业态发

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进口消费线上化。随着我国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对跨境商品的需求也随之

增加,“品质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观,跨境进口电商在进出口结构的占比也有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商产业研

究院《2020

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预计

2020

年我国海淘消费金额将达到

2800

亿美

元。3.4.2

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数量、质量、价格(略)如今无论从工业总产值还是产品数量上看,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但还主要集中于传统中低端消

费品和低附加值产品,距离真正的制造强国还有差距。从结构看,消费品和服务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不适应

消费结构及消费升级变化趋势,且目前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存在构成质量缺陷、创

新能力较弱、价格较高等问题。(1)优质消费品国内供给不足,进口依存度高(2)国产消费品质量有待提升(3)创新能力较弱(4)价格较高(5)居民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存在供需不匹配现象四、降低住房支出提升可支配收入4.1

中国可支配收入观察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是指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在宏观的层面,

可支配收入等于

GNP减去所有税收、企业储蓄和折旧,加上支出和其他的转移支付,还有政府利息支付。在微

观层面,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收入、政府和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以

及其他收入等。在标准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升可支配收入均是采用政府减税的办法来实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可支配收入只是人均

GDP的

43%,可支配收入在

GDP的比重占比较低。除此

之外,可支配收入不等同于居民自由支配收入的大小。因此,衡量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新

的指标对我国居民的“钱袋子”进行衡量——“自由支配收入”。居民总收入减去社保(如“五险一金”)和税

收之后,至少还要支付最基本的生存支出,包含基本的住房支出和食品支出,偿还银行的贷款,这些都是无法

自由支配进行消费的收入。只有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才能更契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契合

宏观经济的需求侧管理。从

2019

年典型家庭除了五险一金和所得税之外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现:食品支出占比

28.2%、居住支出占比23.4%,这是两大刚性支出。房租和房贷这两大居住支出占比是导致收入分配差扩大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人

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使消费信心和预期不稳,教育、养老、住房支出占比较高,对消费产生挤出作用。高房

价不仅透支居民购买力,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降低居住支出是提升自由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手段。4.2

居住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我国居民的自由可支配收入极大受限于住房市场,房价过高带来的房贷压力于租房压力对居民的自由可支

配收入的挤压效应十分严重。2017

年以来,住房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2016

年和

2017

年推行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限购政策,导致临近的中小城市房地产热情激增,房价脱离基本面上涨。房价过高,

购房成本持续抬升,造成居民支出结构中房贷成“大头”。2019

年末,住房贷款余额

29.8

万亿元,占全部居民

债务总额比例高达

53.9%。从增量来看,2008-2019

年,住户部门贷款增长了

49.6

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

额增长

26.8

万亿元,占比达

54%,贡献了主要增长,并且其年平均增速超过了居民杠杆总体增速。房价如果过

高,还会连带房租上涨。2019-2020

年,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一级交易市场的价格整体较为平稳,

但二级租赁市场价格则呈现上涨态势。2019

年一季度,人均居住消费支出

1212

元,增长

9.5%,占人均消费支

出的比重为

21.9%,部分一线城市房租涨势更快。家庭债务产生持续性的还贷支出,必然会影响到居民其他领

域的当前消费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居民而言,甚至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高额的房价还会进一步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住宅本身具有购买力储备资产的功能,买房可以同时兼

顾住房的本质需求——提供庇护所,又可以把其凝结的价值储藏起来。因此,在社会重视住房拥有率的国家(如

我国),通过购买房产凝结财富,保护自己的购买力,往往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有房产(通常为住宅)者比没

有房产者更容易保护自己的财富。而对于没有房产的人来说,购房难易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贫富”这

个天平上到底是往上还是往下走。这十多年来,买房的通过房产保值增值,没买房的人财富在不断的缩水过程

当中,贫富差距一下子拉开了。但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的可拓展空间有限,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又因自由

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得不到满足,因此房价上涨也间接对我国的消费产生了挤压效应。租房成本过高对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租金收入比最高的

10

个城市来看,一线

城市的高收入在高房租面前毫无优势,减去房租后的可支配收入寥寥无几。租金收入比是房租与收入的比值,

直接反映居民租房压力。据《2019

上半年全国重点

50

城租金收入比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一

二线城市里同样具备租房压力。北、上、深整租一居室租金收入比分别为

89.5%、82.5%、78.1%,合租租金收

入比分别为

46.2%,43%,37.6%,虽然与

2019

年一季度相比有所下降,但租金收入比仍维持在高位。由此可见,

我国一线城市面临着一定的租房压力,并呈现出“买不起,租不起”的住房压力。部分二线城市同样具备租房

压力,如大连、西安、杭州、成都热点城市的整租一居收入比大于

50%,合租租金收入比也同样位于高位;其

中西安、杭州、成都由于近两年高新科技行业的发展,外来就业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强,因此使得租房成本进一

步提升。中国大城市的居住成本较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住房收入比为例,全球房价收入比排名前列的城市,香港、

北京、上海、深圳都赫然在列,达到伦敦的

2

倍以上。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民盟中央共同

推进的一个全国性问卷调研中,接近四成参与调查居民的住房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超过

30%,其中有

12%参与

调查的居民住房支出占比甚至超过了

60%,受访者均反映较高的住房支出对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

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高达

5055

元,占比

2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