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转型、资本增长与城市化逻辑关系研究摘要:本文结合中国语境在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转型、资本与城市化的逻辑关系。重点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资本增长的机制特征,认为中国城市化的资本增长效应来源于特定阶段对城市空间的有效需求和增长主义导向下制度性的成本转嫁,并反思了推崇资本增长过程的城市化方式及其局限性。认为在全新的转型环境下,政府应该改变增长主义的城市化态度,基于社会需求主动推动城市化转型。1.引言城市化从不是单纯地局限于城市空间自增长的规律,而是耦合于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发展的系统过程。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与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突出地交织在一起。城市化一方面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迈向文明的标志而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又因为多发的社会摩擦、潜在风险而如履薄冰。关于城市化的路径思考需要摆脱就城市化论城市化的范式,而置于城市化与社会转型的互动逻辑中,进而系统、综合地分析社会发展阶段对城市化的塑造作用以及城市化的社会效应。本文在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中国城市化过程、社会转型背景以及资本运作的交织逻辑,思考城市化过程的资本配置和增长机制,重点讨论了资本增长的城市化方式及其存在的局限,思考符合社会需求的城市化转型方向。2.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化解释与中国语境空间生产理论继承并发扬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关注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对空间的塑造作用。其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哲学的理论工具,为理解中国城市化过程诉求、矛盾交织的复杂现状提供了“空间—社会”的辩证视角。2.1城市与城市化的社会逻辑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存在高度关联,研究聚焦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意义中的城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载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者。城市的物质形态直接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流动、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并成为资本主义实践政治理想的舞台。城市一方面作为辅助生产的空间,满足了资本对于生产过程和管理的集中要求,有利于资本的连续积累和最大利润的实现;另一方面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空间,满足“集体消费”(国家提供或支持的教育、娱乐、医疗保健、住宅等公共物品)的需求。城市化的过程既包括城市物质性空间的生产,也包括以“集体消费”供给为特点的社会性空间的生产,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具体表现为使更多人享受城市福利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过程耦合于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与生产过程之中。哈维认为城市化是为资本积累和利润服务,产生于维持资本持续积累的过程。资本通过“工业生产过程——基础设施、物质环境的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以及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开支(教育、卫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业)”这三级循环缓解过度积累的矛盾。资本的第二、第三级循环对应了城市化过程中物质性空间和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因此,从资本配置的角度理解,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必须通过城市化实现。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始终存在对最大剩余价值的追求,城市化的过程只能阶段性地缓解过度积累。无法改变的资本超积累趋势将导致忽视实际需求的过度投资,造成(城市空间)固定资本和消费基金的不断贬值,进而使资本丧失产生剩余价值的潜力。而在政府提供集体消费产品的时候则显得与资本家过于暧昧,或成为凌驾于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独立力量,社会化与私人资本利益之间的矛盾将诱发城市化的危机。2.2中国语境中的社会转型、资本与城市化逻辑对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矛盾的批判实际上暗示着“社会生产—空间生产”的辩证关系。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空间生产的特征,同时又受到空间生产效应的反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辩证关系通过资本的过度积累特征体现。当城市化无法解决资本过度积累危机且无法满足集体消费的需求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则受到挑战,新一轮的城市化也无法开启。空间生产理论提示出城市化的社会动力机制及起社会作用的研究视角,将城市化的讨论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生产过程之中(对于城市化“问题”的判读可以是无穷的,但只有其中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的核心“问题”才能成为阶段性的“议题”)。社会生产—空间生产的辩证关系在中国渐进转型的社会过程中显得更为复杂。在全球环境构建出的发展秩序与内生性自我改良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进行着以全能型国家政府的完全权力为起点,以分权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主要线索的社会转型过程。不同时期资本主体的多元化与相互关系、资本积累的方式以及价值理性倾向的不同,塑造出了差异的社会生产方式,并决定着特定资本的配置方式。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中,资本并非是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而是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资源。它并不拘泥于自我过度积累的冲动,而是服从于特定生产方式下资本配置的具体过程。不同的资本配置方式决定了资本在工业生产与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差异化投入,并塑造出复杂的工业化—城市化关系以及城市化特征。与工业产品一样,空间生产创造的价值需要通过有效消费才能转化为增量资本并进入新一轮的资本循环。其中城市物质性空间产品的消费体现为对城市用地、基础建设的购买和使用,而城市社会性空间产品的消费则体现为城市劳动力享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城市集体社会性消费服务。资本增量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制度安排转嫁生产的成本,它与资本配置的方式相联系,体现在城市空间产品生产、供给和消费的过程中,例如,对生态的破坏以及特定群体的利益牺牲等。城市化过程中资本循环的状况以及由成本转嫁带来的社会、生态影响将反馈于社会内生性改良的机制中。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是由特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资本配置过程决定,体现着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城市增量空间生产、消费的过程实现,在有效需求和制度性成本转嫁的过程中实现资本增值,并对内生性改良的机制形成反馈,推动社会的进一步转型。3、中国的城市化与资本增长3.1市场化、分权化背景下的增长主义特征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场化、分权化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并塑造出了多元的资本主体以及倾向资本增长的价值理性。通过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法律承认,企业和个人成为了重要的资本持有主体,能够相对自主地依据市场秩序配置资本。企业循序其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律寻求资本增长。在低水平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全面解体而完善的保障体制尚在构建的背景下,个人基于风险意识同样具有强烈的资本增值需求。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分权过程赋予了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做大蛋糕”的增长压力通过强调经济总量增长的考核指标被下放至地方政府,而中央—地方财、事权的非均衡调整则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增长可支配公共资本的诉求。资本主体的增长主义特征奠定了社会生产的资本增长倾向。3.2资本的城市化过程与增值效应资本的城市化过程是资本进入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其通过不同主体特殊的配置方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增值效应,并形成相应的城市化特征。地方政府基于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公共资本投入集体消费,但同时通过“半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以节约公共开支,实现资本积累;在基础建设方面,为了实现招商引资目的,采用资本先导投入的方式以刺激资本,形成了超前的基础建设过程;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利用二元的土地制度以及相对强势的制度角色,通过支付较低的征用成本获得土地,而后通过企业在一级土地市场中的消费性投资(购买)获得差额收益(其中工业用地虽然出让价格较低,但是可以通过经济性用地的出让得到补偿,并能获得持续的税收收益,差额收益仍然存在)。企业在从政府手中购买土地以后,进一步将资本投入商品房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将土地成本转移到商品房建设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在产品消费后实现资本的增值。商品房作为特殊的空间产品,其生产、持有过程中的增值过程相对复杂。在“房价畸增”的背景下,个人资本基于生活保障和资产保值的需求,在无法介入工业生产环节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相对不完善),投入商品房市场。被推高和炒热的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甚至提前透支了几代人的资本储蓄,将城市的有产者直接捆绑于城市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同体。3.3增长“奇迹”的本质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以及伴生的资本增长过程本质上是源于特定阶段空间的有效需求和增长主义导向下制度性的成本转嫁。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价值主要决定于对该物体的需求。在全球性生产网络的构建中,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成本获得了巨大的工业生产活力,产生了对工业生产空间的大量有效需求,并形成了开发区建设的热潮。生产空间的需求将进一步拉动了生活消费空间、配套基础建设的有效需求,之前备受压抑基础建设需求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并超额预支。城市空间的有效需求支撑了资本进行城市增量空间生产的合理性,并保证了投资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增值过程。而增长主义导向下的成本转嫁,则是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半城市化”的集体消费供给以及差额的土地征中国城市化的资本增值过程用“收益”,实际上是将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的资本成本转嫁到社会成本之中。客观存在的空间需求与地方政府依赖成本转嫁所形成的持续、超前的土地供给、基础建设共同作用,产生了中国快速的资本城市化奇迹。然而,增长主义的成本转嫁过程,同样埋下了巨大的发展风险。4、增长主义的资本配置机制与风险增长主义的成本转嫁过程突出体现在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资本的非均衡分配。4.1土地城市化过程中资本增值机制与非均衡分配土地城市化的资本增值本质源于根据空间需求对土地使用方式的优化配置。城市的发展导致土地有效需求与存量空间的矛盾,通过合理变更土地使用方式使空间服务于更高产出的城市活动,便能产生价值的增益。地方政府借由土地市场将增益的价值资本化,并通过三个渠道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实现资本循环积累。一是用于农民转变生活、生产方式的成本性支出,这个过程往往在政府启动土地收储时通过征地补偿的形式进行预支,合理的补偿有利于形成潜在的城市消费人群和劳动力,进而推动城市发展。另两个渠道分别是维持城市运行的费用以及推动下一轮城市化进程的费用(设施建设成本、城市品质提升等)。它们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并加速催生新一轮的土地增值。不同渠道对于资本增值作用的差异导致了非均衡的资本配置倾向,地方政府往往偏向于将资本分配到后两个渠道以进一步吸引资本推动城市建设。资本配置过程的失衡体现出城乡利益共享机制的缺位,发展的成本被转嫁到城乡二元差距之中。农民被排除在城市空间动态增值的过程之外,往往不能充分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而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主动地参与城市化。这一过程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对于城市空间的潜在消费能力。4.2人口城市化过程中集体消费供给与增长性挂钩资本的规模化、大城市偏好导致城市间发展机会、用工需求的非平衡,人口的异地城市化成为主要趋势,主要包括了农民工和求职的大学生。与早期具备农业兼业能力的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务农经验和心理认同,土地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功能趋弱而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诉求更为迫切。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求职的大学生同样也存在集体消费的需求和困扰。理想状况下集体消费的供给应该服从于广泛的社会利益而非资本的利润标准,然而现实中政府倾向于与企业联盟,将资本大量投资于辅助性生产过程(对有助于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建设进行投资)而控制集体消费。有限的集体消费供给也挂钩于促进资本增长的过程。集体消费按照劳动力对城市资本增值的贡献进行“有限”供给,在城市内部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半城市化”的新二元结构。投资兴企、购买商品房者因其参与经济活动和投资、消费城市空间产品的能力而成为有利于城市资本增长的优势群体。他们能够消费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产品等其他物质性空间产品,保持了基础设施、空间持续供给的收益,同时为政府提供投资合作,推动城市发展和资本增值。此类人群通过政府体现制度性“门槛”的户籍安排,获得集体消费的优先权。例如,有些城市提出根据购买商品房面积大小提供准许落户的人口数目,进而刺激城市商品房的消费,带动土地出让价格。表面上看,原先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公共服务转而捆绑于住宅之上,实质则是将教育、医疗等集体消费的供给挂钩于城市资本循环积累的逻辑中,而提供普通劳动力的一般群体则处于集体消费的边缘。集体消费的新二元结构将导致社会服务、福利的进一步分化,集体消费品的供给不是依据切实的劳动力需求而是依据城市资本增值效应的强弱。4.3增长主义的局限:空间生产与社会需求的断裂在以增值为目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物质性空间的生产与社会性空间的生产相分离,并呈现出空间生产与社会需求断裂的趋势。制度性成本转嫁的过程一方面,忽略了“人”的发展诉求导致社会空间生产与需求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增加了物质空间生产的过度超前的风险。(由于政府能够通过成本的转嫁,相对容易地推动土地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并从中获益。)在某些地区积极甚至激进的城市化运动中,资本大量流入基础设施、房地产市场进而推动轰轰烈烈的物质空间生产过程,但城市富裕人群没有增加(失地农民、农民工等处于贫困循环),生产、服务、消费能力没有提升。超前投入基础设施的资本没能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断贬值,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购买力而泡沫化,盲目的公共资本分配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巨大的债务压力。在城市空间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空间生产与社会需求断裂的趋势使城市化不但要背负社会分异扩大、固化的风险,还需要面对资本增长不可持续的危机。5、双重转型环境与城市化转型5.1双重转型与增长主义的“终结”中国社会、经济双重转型的诉求倒逼着增长主义的终结。中国正经历着从原来以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向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社会的阶段性转变。在社会转型方面,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使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并呈现表面化和激烈化的趋势。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过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地城市化过程中的成本转嫁模式难以为继。在社会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需求向公共产品需求升级的背景下,集体消费的供给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集体消费过程中的成本转嫁模式将面临更大的社会阻力和风险。而在经济转型方面,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需求结构的调整形成巨大压力,国际需求的骤然紧缩和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的中长期趋势注定了中国“大进大出”经济模式的终结,同时也宣告长期以来支撑空间爆发式增长的产业环境已不复存在。面对内需转向带来的经济波动,物质性空间超前生产的资本泡沫化风险更为突出。强劲的建设投资仅能带动相关的中间需求,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燃料价格等上游产品价格的迅速上升,却难以传递到最终消费需求上,导致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虚假繁荣。5.2基于社会需求的城市化转型社会、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凸显了增长主义城市化模式的局限性,同时更标志着以社会需求为重点的城市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新型城市化一方面需要重视社会追求空间正义以及城市集体消费需求,围绕人口与土地的转化过程,架构更为合理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着力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对乡村的带动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慧社区车位共享管理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跨境教育服务合作合同
- 2025年度住宅小区车位租赁押金退还及违约责任合同4篇
- 2025年度校园窗帘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物流金融承运商合作协议范本8篇
- 2025年度特种物品储藏安全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工业遗产保护与拆迁补偿协议3篇
- 2025年度智慧农业监测系统采购合同4篇
- 2024版门面精装修产权转让协议
- 2025年员工辞退后债权债务处理协议3篇
- 2024版个人私有房屋购买合同
- 2025年山东光明电力服务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爆炸物运输安全保障协议版B版
- 《神经发展障碍 儿童社交沟通障碍康复规范》
- 2025年中建六局二级子企业总经理岗位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5月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管理类和其他类)
- 注浆工安全技术措施
- 《食品与食品》课件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组”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读书分享会《白夜行》
- 2023上海高考英语词汇手册单词背诵默写表格(复习必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