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章_第1页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章_第2页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章_第3页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章_第4页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二章第一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社会知觉的理论框架2.对自我的认知的相关理论3.对他人的认知的相关理论4.了解社会认知的偏差的相关理论学习导读第二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你的印象中,工人、老师、农民的形象还是这样子的吗?第三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涉及个体对来自他人、自己及其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整合的复杂过程。何为社会认知?第四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一节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是关于自己个人的品质、社会角色、过去经验、未来目标等方面的心理特征。自我知觉(自我概念或自我印象)指行为者确定自己行为的原因,以及了解自己的情感、动机、倾向、品质等内部状态的过程。一、关于自我及自我觉知第五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一)自我的界定威廉·詹姆斯描述了自我觉知的二元性。自我已知我(宾我)知悉我(主格我)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组成精神性自我(核心)社会性自我物质性自我对自我能力、人格、目标的认知对自我躯体有联系的事物、人、环境的认知他人知觉的我们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社会任务或社会地位第六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自我的多重性稳定的,与自我形象的主流内容互动,一旦自我形象危及自我概念,个体会改变自我形象以保护自我概念的稳定。自我概念自我形象短暂的,经常变化,形成很多自我形象。(三)自我概念库利认为:(1)关于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2)关于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3)关于自己对自己怀有的感情倾向第七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自我认知的信息获得(一)来自自我行为的信息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主张人们的态度倾向于和行为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通过调整来保持一致。贝姆——自我觉知理论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尽管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着眼点不同,但都说明了个体行为是自我觉知的信息来源之一。*瓦林斯的试验?第八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来自自我分析的信息人们经常进行内省,就是主动进行内心探索,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动机进行自我分析。*无意识的影响?(三)来自他人获得的信息标签理论:当我们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后,常会根据这个标签判断自我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无意有意地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并根据行为的相似性或相异性觉察自我第九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案例考试后学生最关心的是分数。如果你考了85分,你会开心吗?若你根据自己的考试表现预计得70分,那你无疑会高兴。当你知道班里2/3的人成绩均在85分以上,这种高兴又会有所降温。不过,你又可以与班上1/3的同学比较,毕竟比他们要好这就是人们进行社会比较时必然要考虑的参照物选择问题,你将倾向于与上行社会比较还是下行社会比较?第十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出色的人比较,可提高期望水平、成就动机,但会让你感觉自己很失败、很差劲,引发消极的郁闷情绪。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可以让人感觉良好,但会降低期望水平,消减竞争精神,安于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自我的功能(一)组织功能——自我图式(二)管理功能——自我规范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概括,来自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具有规范人们行为、选择及对将来打算管理的功能,因此,人可以想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并能进行长期规划,成为地球上唯一的对未来可以打算、规划并对行为加以控制的物种。第十二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自我觉知的表现最重要的自我觉知表现是自尊,即对自我的评价与接受。自尊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民族

例如:黑人儿童受种族歧视,从小就觉得自己的种族低人一等。(二)性别例如:和男性相比,女性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自尊水平都较低。(三)经济地位一般地说,经济地位越高,自尊水平也高,反之亦然。第十三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二节对他人的认知一、印象(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指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即主观上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对他人进行归类后形成的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对他人归类、了解他人对我们的意义、是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十四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印象形成的特性1.各特征间协调一致个体不会受不一致信息的影响,而是会对其进行筛选和重组,最终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印象。2.核心特征的主导地位核心特征在形成他人的印象时是非常复杂的,某些特征能否成为核心特征,还取决于同时呈现的其他特征。3.评价维度的关键作用罗森伯格发现,较多的社会特性品质影响个体对他人做出喜好程度判断,较突出的智力特性则影响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判断。第十五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影响印象形成及准确性的因素(重点内容)首因效应:印象形成中,第一印象获取的信息比其后获取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取的信息比原来获取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作用大,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作用大。第十六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影响印象的形成因素:1.情绪状况2.内隐的人格理论“晕轮效应”3.投射作用第十七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例如:阿希的中心词实验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情况:第一组:聪明、熟练、勤勉、热情、坚定、讲实际、谨慎第二组:聪明、熟练、勤勉、冷淡、坚定、讲实际、谨慎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可能被他的某种突出的特点所吸引,以致忽略了其他特点或品质。晕轮效应第十八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慷慨幽默第一组90%75%第二组10%75%让被试者判断此人是否慷慨、幽默,结果如下:第十九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投射效应是指个体把自己所拥有的特质推广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投射效应比如,一个不喜欢繁文缛节的人倾向于认为别人也讨厌礼节过多,而一个喜欢礼节和程式化的人,则倾向于认为礼多人不怪。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人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第二十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案例:苏东坡和佛印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归因(一)归因的两种模式佛里茨·海德的“二分法”归因理论:当人们试图解释别人为什么会表现出行为时,一般存在两种归因模式:内部归因: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其自身的特征决定的。外部归因:认为个体的行为源于外部情境。琼斯和戴维斯认为,行为选择性、社会要求和社会角色是影响对应推论的主要因素。(二)归因理论1.对应推断理论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1)行为选择性若行为是可行的,那由行为推断其内部原因是可行的,若行为不是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情境的限制或外界压力而被迫实施的,就不能反映其人的真实意图。(2)社会要求人的许多行为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出于社会规范的要求,这样的行为无法推断行动者的内在特质。若行为是偏离社会规范的,就能反映人的真实意图。(3)社会角色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并非属于他的职业角色范畴时,才能用于推断他的人格特质。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2.因果归因理论哈罗德·凯利提出共变原理,既要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归因,需从行为主体、刺激客体、情境因素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并要考查三个标准。(1)区别性,指行为者对不同刺激对象以相同反应的程度,即是否“非正常反应”。(2)一致性,指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对相同刺激的行为反应一致与否,即是否“众人皆然”。(3)一贯性,指行为者的行为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是否“始终如一”。研究显示:在形成归因时,人们更多地依赖区别性与一贯性信息。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影响归因的因素1.一致性偏差解释别人行为的原因时,高估内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这种偏见称为基本归因错误。2.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差异

一般而言,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部归因,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内部归因。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3.自利归因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情境因素。失败根本就不是我的错!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4.观察位置

与某事物相对位置差异,也是导致归因差异的因素之一。5.社会视角

人们在归因事件中的视角不同,对事件原因的解释也会不同。解释内容喜欢女朋友的原因选择专业的原因女友(外部)个人(内部)专业(外部)个人(内部)自己的行为4.612.041.521.83朋友的行为2.702.570.431.70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第三节社会认知中的偏差一、社会认知偏差的涵义社会认知偏差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要探讨的主要是偏差的消极方面,消极偏差是指根据错误或不完全的信息概括而成的,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及成员所具有的不公正、不合理、敌对的否定态度。但是,认知偏差与偏见不等同于歧视,歧视则是基于偏差而作出的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二者的关系可看作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偏见与歧视常常分离,有偏见不一定有歧视。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认知偏差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以有限信息来源为基础,偏差的信息来源往往不全面,是以偏概全的结果。(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即忽视个体差异,把某一特征归属于每个团体成员。(3)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即使面对事实,也难以更改最初的错误判断,固守偏见。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认知偏差的起因(重点内容)(一)社会认知因素: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该社会群体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征。一旦被激活,该群体的所有特征也会立即被激活。刻板印象在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使存在着与刻板印象矛盾的不一致信息,我们也不会轻易改变刻板印象。第三十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教授,文质彬彬、白发苍苍;会计,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商人,唯利是图、油头滑舌;工人,身强体壮、性情豪爽。山东人、东北人都是彪形大汉、豪爽仗义;山西人,节俭、小气;江浙人,精明能干、狡诈滑头;老年人,保守、唠叨;青年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职业、地域、年龄刻板印象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社会分类原因:社会认同理论

人们要么把他人看成自己人,要么看为外人,导致内团体偏差和外团体偏差。内团体偏差指我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团体成员,外团体偏差认为外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比内团体成员之间更多。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现实冲突理论认为,有限的资源导致团体之间出现竞争并引发冲突,他们在对自己所属团体产生认同时,还逐渐对其他团体产生了否定和贬低造成偏差和歧视的增加。(三)社会群体间的竞争冲突:现实冲突理论(四)从众行为从众导致的偏差源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从众就可能获取信息(信息性从众)或融入团体被人接受(规范性从众),而不从众则会给个体带来痛苦。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重点)(一)负面偏见与正面的信息相比,个体对负面偏见具有更敏感的偏差。例如:你想朋友打听一位你从未谋面的人,他提到很多关于这个人的正面信息(愉快、漂亮、聪明、大方、友好),只提到一个无关紧要的负面信息(有时有点自夸)。在这些信息中,你更容易记住那个呢?一般地说,结果会是负面印象和负面影响。第三十四页,共三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乐观偏见、计划谬误和过度悲观乐观偏见——指期望事情总体变好的倾向大多数人认为并相信,自己比其他人的积极经历更多,消极经历或不幸经历更少。计划谬误——相信自己在某段时间能够比实际完成更多任务过度悲观——高估消极结果出现的概率和强度正因为存在着乐观偏见,才表现出计划谬误,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